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初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目的要求:1、识别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作用2、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3、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材料用具:显微镜、擦镜纸、纱布、载玻片、盖玻片1、方法步骤:1取镜2放镜3安装目镜与物镜认识显微镜的构造1、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
2、仔细观察目镜和物镜的特点3、转粗、细后观察镜筒位置变化4、转动反光镜,辨别两面的区别5、观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显微镜的使用:1、对光A转粗升B转转换器低镜对准通光孔C转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D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知道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1、安放装片2、观察A从侧面注视物镜2毫米处B左。
缓缓上升C缓缓移动装片,注意物象移动方向3、整理和存放A实验结束后,先提升镜筒,取下装片。
B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干净如果目镜和物镜弄湿或弄脏,用擦镜纸擦干净C最低竖立D原处讨论:1、显微镜构造中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步骤?3、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象与装片上的实物相比,在大小、形状等方面有什么不同?2、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目的要求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细胞的结构2、初步学会画细胞的结构材料用具:显微镜、稀碘液、生理盐水、清水、消毒牙签,镊子、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洋葱方法步骤:根据下面提供的两组实验,分组(或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实验结束后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1、制作临时装片2、观察细胞结构A观察视野内参照图找细胞及各部分结构B画图并标注名称讨论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哪几个步骤?2、人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他们的异同。
3。
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材料用具:草履虫培养液,牛肉汁、食盐、载玻片、吸管、放大镜等方法步骤1、在洁净的载玻片左侧A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虫的活动2、在载玻片右侧B处滴一滴牛肉汁,用吸管划通A、B形成连桥,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3、在牛肉汁外侧边缘放数粒食盐,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初中生物《显微镜》常考要点整理

初中生物《显微镜》常考要点整理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光线一反光镜一遮光器一通光孔一标本(要透明)一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的实像)一镜筒一目镜(再次放大成倒立的虚像)一眼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成“反比”关系(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成“正比”关系物镜倍数大小(1)在高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小而暗,细胞是大而少;而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大而亮,细胞是小而多。
(2)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小;物镜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大。
显微镜结构名称作用目镜 (接近眼睛的镜头)放大标本和成像物镜 (接近玻片的镜头)放大标本和成像镜筒上面装目镜,下面连转换器转换器上面装有1〜3个倍数不同的物镜,用于调换物镜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通光孔在载物台中央,使光线通过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 能调节光线强弱。
(光线强时,调小光圈;光线弱时,调大光圈)反光镜反射光线,调节光线强弱。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镜臂提握显微镜的部位镜柱支持镜身镜座稳定镜身显微镜示意图显微镜的使用取镜与安放 【取一放一装】1、用右手握着镜臂,左手托着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实验台边缘约5cm。
3、装上目镜和物镜。
(收放时,如果有卸下镜头才需要这一步)对光【升一转一看一 调】1、用双手[向逆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调最大的光圈。
4、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
5、用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直至视野内呈现一个明亮的视野为止。
放置玻片标本 【放一压】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并用压片夹固庭好,然后进行观察。
观 察 【降视一升一 调】1、用双手【向顺时针方向】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至物镜距离玻片标本大约2-3mm时为止。
七年级显微镜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显微镜知识点归纳在理科学习中,显微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显微镜知识,不仅可以帮助理解科学原理,还有助于提高观察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对七年级显微镜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组成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等多种类型。
其中,光学显微镜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调焦机构、光源、镜身等部分组成。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将待观察的物品片放在物镜的上方,调整高度,可以借助调焦器实现这一步骤。
2.调整目镜,在不移动物镜的前提下,可通过调整目镜对象的大小和亮度。
3.观察细胞结构等微观物体,通常要使用高倍率的物镜,同时可以考虑使用涂片和染色剂等方法,以增强被观察样本的细胞构造。
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物镜放大并收集光线,让目镜对其形成的放大像进行不断的调节,以实现所观察的物品的放大。
四、显微镜的维护1.保持显微镜清洁,尤其是物镜和目镜,以及盖玻片和待观察的物品。
2.在生物实验中,要注意避免将生物样本或其它污染物渗入显微镜中。
3.当不使用显微镜时,应将显微镜放回其安全位置,不要随意移动。
五、显微镜的应用显微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课程。
初中生在学习中应该了解各种应用情形,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理解显微镜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显微镜知识是七年级理科学习的基础。
学生们需要通过学习显微镜的种类、组成、使用方法、工作原理、维护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提高自己的实验实践能力。
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的知识点初中生的科学教育中,显微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显微镜,同学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世界中微小的生命和自然界。
那么在七年级上册的显微镜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阐述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的知识点。
1. 显微镜的种类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显微镜,首先需要了解显微镜的种类。
常见的显微镜有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折射和反射的原理进行放大,一般可以看到1微米的物体。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代替光线,可以放大到0.1微米以下,常用于观察细胞器和分子结构。
2. 显微镜的构成显微镜的构成包括目镜、物镜、光源等几部分。
目镜是接近眼睛镜片的部分,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物体的放大影像。
物镜则是与被观察物品最接近的镜头,一般有多个,通过调节不同镜头的高度可以实现不同倍数的放大。
光源则是提供光线的部分,可以来自电池或灯泡等。
3.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使用显微镜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需要调节光源,确保光线足够明亮,不产生反射和阴影。
然后调节物镜和目镜,以达到最佳观察效果。
最后,用物镜对准被观察物体,逐渐调节物镜高度,直到清晰的放大影像出现,就可以开始观察了。
4. 显微镜的保养显微镜使用后需要做好相应的保养工作,以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寿命。
保养显微镜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使用完毕后擦拭镜头,确保留存不同倍数物镜的底部干燥,定期检查是否需要加润滑油等。
5. 显微镜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显微镜在生物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观察细胞组织、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世界,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和自然。
6. 显微镜的故事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显微镜背后的故事。
显微镜的发明与改良经历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探索,如荷兰物理学家安东尼·范·李文虎克和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等。
他们的努力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推动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点。
初中生物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姓名
【知识要点】
一.单细胞生物 1、衣藻的结构及特征(植物) (1)红色的眼点:能敏感地感知光线的强弱。 (2)两根鞭毛:能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在水中游动。 (3)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游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宜的环境进 行光合作用。 比较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
A、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B、体内没有叶绿素,需要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C、都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D、也有单细胞的真菌 )
11. 食物往往由于某种微生物而变质, 下列哪些条件适宜微生物的生长? ( A、空气 B、水分 C、适宜的温度 D、以上都是
D、细胞膜 )
例 4.自然界中,若无细菌和真菌存在,则(
A、人类免于疾病感染,人口急剧增加 B、生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将堆积如山 C、人类将获得更多的食物 D、植物欣欣向荣,动物大量繁殖 )
例 5.下列方法中,不能避免食物变质的方法是( A、去掉食物中的水分保存 C、用塑料袋装起来保存 例 6.细胞的分化导致( A、组织的形成 )
B、低温环境保存 D、食物经过加热,然后密封保存
B、器官的形成
C、系统的形成
D、生物体的形成 )
例 7.在叶片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叶肉细胞属于( A、保护组织 C、机械组织 B、营养组织 D、分生组织
例 8.覆盖于身体和内脏器组织 例 9.血液是一种( A、营养组织 C、结缔组织 B、上皮组织 ) B、营养细胞 D、输导组织 C、结缔组织
)
D、肌肉组织
【经典练习】
1.食物进入草履虫身体后,与其消化有关的结构是( A、口沟 B、食物泡 C、伸缩 ) C、衣藻 ) D、黄曲霉 ) D、变形虫 )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显微镜是一种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它的发明和应用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显微镜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因此了解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点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生物学中常用的显微镜知识点。
1. 显微镜的分类按照光源的不同,显微镜可以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
光学显微镜又可以分为简单显微镜和复合显微镜两种。
简单显微镜只有一个透镜,主要用来观察较大的物体,像虫卵、红细胞等。
而复合显微镜由多个透镜组成,可以放大物体更多倍,适用于观察细胞、细菌等微观物体。
电子显微镜则是利用电子束来观察物体,电子显微镜能够放大的倍数比光学显微镜更大,可以观察到更微小的物质结构。
2.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显微镜主要由支架、观察管、镜臂和底座等部分组成。
支架是显微镜的主体结构,它用来支撑和固定其他部件。
观察管是显微镜的核心部分,其中包含目镜和物镜。
目镜是我们观察物体时直接用眼睛看到的镜片,一般放大倍数为10倍;物镜则是放置在物体上方的镜片,放大倍数较高,一般有4倍、10倍、40倍等多种规格。
镜臂可以使物镜与目镜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以调节放大倍数。
底座是显微镜的基座,用于稳定显微镜。
使用显微镜时,首先需要将待观察的物体放在玻片上,并加入少量显微镜盖玻片。
然后将玻片放置在观察台上,通过旋钮和轮廓架调节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使物体清晰可见。
最后,通过目镜观察物体,并通过旋钮调节焦点,使图像更加清晰。
3. 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观察者目镜中所得到的影像与实际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放大倍数越高,观察到的图像就越大。
视野指透过目镜能够看到的范围,它使用直径或者面积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就越小。
这是因为放大倍数增加,所能够观察到的细节也变多,所能看到的范围就相应减小。
4. 显微镜中的调焦调焦是显微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它可以使图像更加清晰。
调焦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粗调焦和细调焦。
初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知识点

初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知识点以下是 7 条初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知识点:1. 显微镜拿起来后,要先对光呀!就像你晚上回家得先开灯一样。
你想想,要是黑灯瞎火的,你能看清东西吗?对光的时候,要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呢,然后调整遮光器和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比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要是光没对好,那可就啥也看不清啦!2. 把玻片标本放上去,哎呀,这可得轻点儿,别给弄碎了!就像你对待你最喜欢的玩具一样小心翼翼。
要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这样才能看清哦。
就好比你看电视,得正对着屏幕看才清楚呀!3. 调整焦距可重要啦!你得慢慢地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下降,眼睛看着物镜哟,千万别压坏玻片啦!这不就好比你下楼梯,得慢慢地一步一步来,急不得呀。
然后再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哇,那感觉真神奇!比如观察细胞的时候,调好了焦距才能看清细胞的结构呀!4. 要是想更清楚地看,还可以换高倍物镜呢!这就好像你从普通眼镜换成了放大镜,一下子看得更仔细了呢。
但要注意哦,换了高倍镜后可能需要再微调一下焦距。
就像你换了新鞋子,可能得适应一下走路的感觉。
5. 观察的时候要有耐心哦,别着急!就像你等一朵花慢慢开放一样。
有时候可能需要你慢慢移动玻片,才能找到你想观察的目标。
比如找草履虫的时候,那可得仔细找找才行!6. 用完显微镜,可别忘了整理好呀!把物镜转开,把玻片拿下来,就像你玩完玩具要收起来一样。
不然下次用的时候可就乱套啦!而且要把显微镜擦干净,好好爱护它哟!7. 哎呀,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真的太有趣啦!你能看到好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你难道不想去探索一下这个神奇的微观世界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精彩世界,一定要好好掌握这些知识点呀!。
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显微镜知识点精析显微镜的知识及操作不仅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而且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进一步加深理解。
由于显微镜是精密仪器,很多初中生可能对于显微镜望而却步,这就影响了高中对于显微镜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况且显微镜这部分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乱,难度也比较大,很多同学掌握的不是很牢固,现就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一、显微镜的构造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
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
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A、体积B、表面积C、面积D、长度或宽度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
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
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A、bB、dC、pD、q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应激性:
(1)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
(2)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一致;
(3)知了在温度降到24℃以下时停止鸣叫;
(4)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
(5)有一种跳舞草,当它听到优美的乐曲就跳起舞来;
(6)鱼铒投入水中,招来许多鱼取食;
(7)放在阳台上的花,枝叶向光生长;
(8)将菜籽油涂在纸上,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
(9)麻雀早晨开始鸣叫;
(10)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下垂。
2. 适应性:
(1)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
(2)鱼具有流线型的体型;
(3)蝗虫体色与绿草一致;
(4)黄蜂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警告);
(5)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6)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
(7)有些植物长期被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却可以生活在水中。
以下3道例题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看:
1.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在生理学上称(),在生态学上称()
A. 应激性
B. 遗传性
C. 适应性
D. 向光性
2. 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
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的是生物的()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适应性
D. 多样性
3. 对适应性与应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B. 它们都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C. 适应性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
D. 应激性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一.应激性、适应性产生的原因不同
应激性是受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热、食物、重力、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适应性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了某种刺激后才产生。
二.应激性、适应性两者的关系
应激性、适应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统一的。
一切生物体都具有应激性,包括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病毒等,应激性可以使其趋利避害,适者生存。
生物正因为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并对变化的环境条
件产生适应性,久而久之导致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习性的改变。
这样,生物才能生存下来,不断地进化发展。
三.应激性、适应性两者的判定
判断生物的某种特性是否属于应激性,只要记住,刺激必须是来自生物体以外的外界刺激,反应必须是针对所受刺激生物体自身作出的反应。
因此,判断的关键主要是:(1)是否存在外界刺激;(2)生物体是否针对外界刺激作出了反应;(3)此反应是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判断生物的某种特性是否属于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适应性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指生物的一些特征、性状与环境相适应。
因此,判断的关键是:(1)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什么?(2)生物体的特征、性状是否与环境相适应?(3)这种特征、性状是否是长期的、稳定的?
下面是经常出现的应激性、适应性现象:
1. 应激性:(1)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2)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一致;(3)知了在温度降到24℃以下时停止鸣叫;(4)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5)有一种跳舞草,当它听到优美的乐曲就跳起舞来;(6)鱼铒投入水中,招来许多鱼取食;(7)放在阳台上的花,枝叶向光生长;(8)将菜籽油涂在纸上,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9)麻雀早晨开始鸣叫;(10)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下垂。
2. 适应性:(1)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2)鱼具有流线型的体型;(3)蝗虫体色与绿草一致;(4)黄蜂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警告);(5)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6)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7)有些植物长期被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却可以生活在水中。
以下3道例题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看:
1.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在生理学上称(),在生态学上称()
A. 应激性
B. 遗传性
C. 适应性
D. 向光性
2. 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
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的是生物的()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适应性
D. 多样性
3. 对适应性与应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B. 它们都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C. 适应性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
D. 应激性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