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主要构造1.机械部分(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照明部分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高中生物光学显微镜知识点整合

高中生物光学显微镜知识点整合
高中生物光学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它可以放大微小物体,使其在视觉上可见。
它是生物学观察和研究有机和无机物体的重要工具。
光学显微镜由物镜、控制镜和支架组成。
一般来说,光学显微镜由物镜、控制镜和支架组成。
物镜是显微镜的关键部件,它由其他部件组成。
物镜的功能是使物体的影像放大,所以又称“增大镜”。
控制镜的作用是调节光线,以便观察到最清晰的影像。
支架是支撑物镜和控制镜的结构,它可以调节物镜和控制镜的高度和位置,以便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高中生物光学显微镜可用来观察各种有机体和无机物质,如细胞、细菌、病毒和矿物。
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影像,使其在视觉上可见,从而有助于理解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结构。
此外,在使用高中生物光学显微镜时,还需要考虑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确保显微镜处于正确的角度,以最大程度地增大物体的影像。
其次,应确保显微镜的物镜处于正确的调节范围,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最后,在使用显微镜前,要确保其外表清洁,以免受到污染。
总之,高中生物光学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影像,使其在视觉上可见,从而有助于理解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在使用高中生物光学显微镜时,还需要考虑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显微镜的正确使用,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实验原理(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深度思考](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提示[方法技巧]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显微镜的知识

显微镜的知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非常重要,高考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A.体积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答案:D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答案:A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A.目镜、物镜 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 D.均为目镜答案:B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
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
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
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越近。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在同样光源条件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光线越暗。
答案:乙;乙和丙。
3.显微镜成像的特点:(1)显微镜的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象。
显微镜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
(2)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级知识点透析

▲显微镜的操作一、显微镜的结构一台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注意比较和识别。
(一)机械部分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
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的可转动圆盘,上有2~3个螺纹圆孔,用来安装不同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
转动转换器,,可根据实验的需要在物镜之间转换。
3.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台。
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
4.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转动时可使镜筒快速上下移动,它的移动范围较大,可以粗调焦距。
5.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转动时镜筒上下移动不易观察到,它的移动范围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是物象达到最清晰。
6.镜座: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7.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
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
(二) 光学部分1.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
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如5×、10 ×、15×、20×。
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
一般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如: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能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可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使之依次经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在进入观察者的眼中。
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遮光器:位于载物台前下方的一个圆形、多孔、可转动的较薄的板,上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
高一必修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高一必修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生物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和研究微小生物和细胞结构,为我们解开生命之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也需要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和相关知识。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生物显微镜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显微镜通常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
光学显微镜利用透射光通过样品来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其原理是将光线通过目镜、物镜等光学元件放大样品中的光线。
电子显微镜则使用电子束代替光线,能够观察到更细微的细胞结构。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的是光学显微镜。
2. 显微镜的组成部分典型的光学显微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物镜、目镜、机械部分、光源和聚光系统。
物镜是位于显微镜下方的镜头,能够放大样品中的光线;目镜位于显微镜顶部,放大物镜所成像的物体;机械部分包括支撑和调节装置,使样品能够在适当的位置观察;光源提供照明,聚光系统通过调节光线的强弱和聚焦来获得清晰的图像。
3.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显微镜前,需要将样品放置在玻璃载物板或载玻片上。
首先,将载玻片固定到显微镜的样品台上,并调节好位置。
然后,用净化过的滴管滴一滴水样液在载玻片上,再取一片盖玻片轻轻覆盖在水样液上。
接下来,调节物镜和目镜,通过转动聚光系统来获得清晰的图像。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显微镜时要避免用手触摸光学镜片,以免留下污渍对观察造成影响。
4.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物镜和目镜的倍数决定。
常见的物镜倍数有4倍、10倍、40倍和100倍等,目镜倍数一般为10倍。
这样,使用40倍物镜和10倍目镜时,总的放大倍数为400倍。
不同的物镜和目镜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放大倍数,从而观察到不同大小的细胞结构。
5. 显微镜调焦技巧为了获得清晰的图像,需要掌握一些显微镜调焦的技巧。
首先,用低倍物镜找到样品并大致聚焦。
然后,通过细微调节机械装置或镜筒附近的焦距微调装置,缓慢转动聚焦系统,直到样品清晰可见。
生物显微镜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显微镜高中知识点总结一、生物显微镜的原理生物显微镜利用光学原理来放大微小物体,并使其变得可见。
其主要原理包括折射、放大和成像等。
1.折射原理生物显微镜利用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来放大被观察的物体。
当光线通过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使得物体的影像放大。
2.放大原理生物显微镜通过透镜系统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成可见大小,使其成像在目镜和物镜之间的焦点处,从而使得物体在目镜中得到进一步放大。
3.成像原理生物显微镜通过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得被观察的物体在目镜中得到清晰的成像,从而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和研究。
二、生物显微镜的构造生物显微镜通常由光源、物镜、目镜、载物台、焦距调节装置、鼓风装置等部分组成,其中物镜和目镜是最关键的部分。
物镜和目镜分别用来放大被观察的物体,而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样品。
焦距调节装置用来调节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以便使样品能够得到清晰的成像。
光源用来照亮样品,而鼓风装置用来吹拂样品,以便观察不同角度的样品。
三、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生物显微镜的操作需要注意一定的步骤和技巧,以便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下面是生物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首先需要准备好要观察的样品,将样品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夹具夹住样品,以防止在观察过程中样品移动。
2.选择物镜根据样品的大小和要观察的细胞结构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镜进行观察。
通常情况下,先使用低倍物镜进行初步观察,然后再使用高倍物镜进行细致观察。
3.调节光源调节光源的亮度和角度,使得样品能够获得适当的照明,以便得到清晰的成像。
4.调焦使用焦距调节装置,调节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使得样品能够得到清晰的成像。
5.观察样品通过目镜观察样品,观察样品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器等特征,以便获取需要的观察结果。
6.记录观察结果观察完毕后,可使用相机或手机拍摄样品的图片,以记录观察结果。
四、生物显微镜的应用生物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生物显微镜的一些主要应用:1. 生物学研究在生物学研究中,生物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研究中,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结构、细胞器、细胞分裂等现象。
高一显微镜光圈知识点归纳

高一显微镜光圈知识点归纳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之一,对于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尤为重要。
而显微镜的光圈则是显微镜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对于成像的清晰度、亮度以及深度的影响非常大。
下面,我们将对高中生所需了解的显微镜光圈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什么是光圈?在介绍光圈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显微镜的两个主要部分:目镜和物镜。
目镜是用于观察的镜片,而物镜则是放大被观察物体的镜头。
光圈是指位于物镜镜头中心的一个孔,通过该孔进入的光线将通过透镜系统进入目镜。
它的作用是调节进入显微镜的光线量,控制成像的亮度和清晰度。
二、如何调节光圈?在显微镜的物镜上通常会标有相应的数字,这些数字代表了不同的倍数。
其中包括4x、10x、40x和100x等倍数。
这些倍数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转动光圈来实现的。
具体来说,当我们使用低倍数的物镜时,如4x和10x,光圈的开启程度应该较大,以获取更多的光线进入系统,保证亮度。
而当我们使用高倍数的物镜时,如40x和100x,光圈的开启程度则应该调小,以提高清晰度。
三、光圈对成像的影响1. 亮度的影响光圈的调节会直接影响显微镜的成像亮度。
当光圈开启程度适当时,适量的光线能够充分照亮被观察物体,使其清晰可见。
然而,如果光圈开启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亮度的下降,从而影响显微镜的成像效果。
2. 清晰度的影响除了亮度之外,光圈还对显微镜的清晰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整光圈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物镜的光线量,从而改变焦距和景深。
当光圈开启适当,光线经过物镜透镜后能够正确聚焦,使图像清晰。
而如果光圈开启过大,虽然亮度增强,但却会导致景深减小,从而造成物体除了焦点以外其他部分模糊不清。
四、光圈的应用1. 低倍数物镜的应用低倍数的物镜如4x和10x通常用于观察整体结构、取样部位等。
在使用低倍数物镜时,我们需要打开光圈,确保充足的光线进入系统,使其亮度最大化,从而得到更广阔的视野以及较为清晰的图像。
2. 高倍数物镜的应用相比之下,高倍数的物镜如40x和100x主要用于观察微小结构和细胞等细节性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显微镜的构造
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
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
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
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面积
D、长度或宽度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
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
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A、b
B、d
C、p
D、q
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低倍镜的使用顺序为取镜、安放、对光、观察。
在低倍镜的取镜过程中学生应牢记“左托右握”准则,放在实验台的左上方,在观察时两眼都睁开,左眼看镜,右眼绘图。
在低倍镜观察时两次使用粗准焦螺旋,并且方向相反。
对于显微镜的操作,用下面的口诀来概括: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对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说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很多同学容易犯错误注意事项如下:
①在换高倍物镜前,一定把要观察的对象移至视野中央。
②换高倍物镜时,要转转换器,不能掰物镜。
③切忌动粗准焦螺旋,以免压坏玻片损坏物镜镜头。
四、显微镜使用中常见题型归类
1.物、目镜组合观察细胞
例3、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
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
甲长3cm,乙长5cm,丙长3cm,丁长6cm。
请问: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物、目镜组合的题目。
首先要区分物镜和目镜,前面在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时讲过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因此甲、乙为物镜,丙丁为目镜。
然后判断哪是高倍镜,哪是低倍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因此,乙是高倍物镜,丙是高倍目镜。
最后,掌握高倍镜和低倍镜的特点:
所以,答案为:乙;乙x丙
2.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
结论三: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例4、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
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向右上方 B.向左上方 C.向右下方 D.向左下方
解析:视野中物象从右上方移到中央,也就是说,物象向左下方移动。
由于物象移动和装片移动方向相反,所以应向右上方移动标本。
答案为A。
注意:这里一定要看准移动的是物象还是装片,不然方向很容易弄错。
3.视野中污物位置的判断
例5、当你开始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自制的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
这异物可能在()
A、反光镜上
B、装片上
C、物镜上
D、目镜上
解析:污物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载玻片、物镜、目镜
先移动玻片,若污物不动,则在镜片上;再转动目镜,若污物不动,则在物镜上。
所以,答案为D。
4.放大倍数与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
(1)单行细胞数目的变化
例6、当显微镜的物镜是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
B、4个
C、16个
D、24个
解析:由于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
当物镜换成40x时,细胞被放大4倍,视野直径却变成原来的1/4,即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变成原来的1/4。
所以,答案为A。
结论四:单行细胞放大后,视野内细胞的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2)圆形视野内细胞数目的变化
例7、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物镜换成40×后,在视野中可看检测到的分生细胞数为()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解析:当物镜为10×时,视野的面积为S=π(d/2)2,当物镜换成40×时,视野的直径变为(d/4),视野的面积为S=π(d/8)2,视野面积变为原来的1/16,细胞数也为原来的1/16。
所以,答案为B。
结论五:圆形视野内相连的细胞放大后,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5.物象中细胞质环流与实际细胞质环流的关系
例8、下图为显微镜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A.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B.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C.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D.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下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解析:我们用例2中的方法2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把图片旋转180°,叶绿体就到了液泡的左上方,而旋转180°后,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不变。
所以,答案为B。
结论六:物象中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和实际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一致。
6.气泡与细胞的判断
例9、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在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回视野中央仔细观察。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换高倍镜观察时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产生这种黑边圆圈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气泡和细胞的区别:气泡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
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则不会变形,且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形成气泡的原因是制片时操作不规范,盖盖玻片时未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或滴在载玻片上的水分过少。
答案:(1)气泡(2)右上方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象是倒像(3)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或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水过少。
7.同一视野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不清晰
例10、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
解析: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同一视野内观察到的清晰的标本的像,是光线完全穿透标本形成的,当标本切片厚薄不均时,薄的地方光线能穿透,厚的地方光线不能穿透,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细胞清晰,另一部分细胞模糊。
所以。
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