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知识点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知识点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显微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微小的生物结构和细胞。
因此,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点对我们的生物学学习至关重要。
一、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种类型。
光学显微镜是应用光学原理来放大物体的图像,而电子显微镜则是利用电子束的特性来放大物体的图像。
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包括物镜、目镜、台面、光源等部分。
物镜是放大物体的主要部分,目镜用于放大物镜形成的像,台面则是放置待观察物体的平台。
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物镜放大物体的细节,然后通过目镜再次放大形成放大的像。
光线从光源照射到待观察物体上,透过物镜、目镜进入眼睛。
通过调节物镜与目镜的距离,在目镜中就能观察到物镜放大的物体。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 准备工作在使用显微镜前,应检查显微镜的镜片是否干净,若有油渍或杂质应用纯净酒精擦拭。
同时,待观察的物体也要清洁,避免有不必要的污渍和颗粒。
2. 调焦将显微镜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通过调节镜筒和目镜的距离来获取清晰的视野。
首先,用目镜调节焦距,然后再用物镜来进一步调整焦点,以确保观察物体的清晰度。
3. 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通常有多个不同倍数的物镜,常见的有4倍、10倍、40倍和100倍等。
在观察时,可先使用低倍物镜进行初步观察,然后再逐渐切换到高倍物镜。
注意切换物镜时要谨慎,避免物镜与待观察物体发生碰撞。
4. 移动物镜当要移动物镜时,应先将目镜放置到便于操作的位置,然后再旋转物镜。
移动物镜时要轻拧轻松,避免施加过大的力量导致显微镜损坏。
三、常见的显微镜使用误区1. 用手触摸目镜:为了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和有效使用,切忌用手直接触摸目镜,应通过调节器来调整视野。
2. 不同放大倍数下调焦:在切换不同倍数的物镜时,需要重新调节焦距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3. 强烈光源:使用显微镜时,不要直接对着强光源,应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到目镜和眼睛上,以免损坏视力。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知识点总结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知识点总结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B1—P7、8)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1、显微镜的构造光学结构位置功能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例如5X、10X、15X、20X。
强调:无螺纹、目镜的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关于显微镜的常考知识点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可以观察到等细胞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是细胞的结构。
习题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O×,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2个B.4个C.16个D.32个3.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A.2个B.4个C.8个D.16个4.图中a、b、c表示三种生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以上三种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B.a细胞有细胞壁,而b、c细胞没有该结构C.二种细胞中共同具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a、b细胞内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构成了生物膜系统5.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细胞膜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C.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D.由②参加的物质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6.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NaOH溶液和CuS04溶液需混匀后使用B.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实验时,可以用二苯胺试剂进行染色C.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有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D.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藓类的叶片大,可直接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7.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使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B.换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螺旋调焦C.换高倍镜后,物镜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减小D.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需增加进光量8.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
高一显微镜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显微镜的知识点总结引言: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物体和结构,对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一生物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下面将对此进行总结。
一、显微镜的分类1.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使用可见光来观察物体的显微镜。
它由物镜、目镜、台、支架和光源等部件组成。
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时,需要调节物镜和目镜的倍数,并通过调节粗调和细调来获得清晰的图像。
2.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使用电子束来观察物体的显微镜。
它可以提供更高的放大倍数和更高的分辨率,可以看到更详细的结构。
电子显微镜分为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两种类型。
二、显微镜的原理1. 放大原理: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放大物体。
物镜放大物体的近距离图像,目镜再次放大物镜所得的图像,从而放大物体。
2. 分辨原理:分辨是指显微镜能够分辨两个接近物体的界限。
分辨度取决于波长和物镜的数值孔径。
波长越小,分辨度越高;数值孔径越大,分辨度越高。
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 准备样本:在使用显微镜之前,需要准备好要观察的样本。
样本可以是生物组织、细胞、昆虫等。
2. 调节光源:在观察样本之前,需要确保光线充足且均匀。
可以通过调节光源的位置和强度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3. 调节物镜和目镜:根据所需要的放大倍数,选择合适的物镜和目镜。
先用粗调将物镜与样本距离缩短至最近,然后用细调调节焦距直到得到清晰的图像。
4. 观察和记录:通过调节焦距和移动样本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不同角度和部位的图像。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使用眼镜或手机等设备进行记录,以备后续分析和研究。
四、显微镜的应用1. 生物学研究:显微镜可以帮助生物学家观察生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功能,我们可以了解细胞结构、细胞分裂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2. 化学分析:显微镜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
例如,在纳米材料研究中,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分布,从而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分析。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级知识点透析

▲显微镜的操作一、显微镜的结构一台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注意比较和识别。
(一)机械部分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
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的可转动圆盘,上有2~3个螺纹圆孔,用来安装不同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
转动转换器,,可根据实验的需要在物镜之间转换。
3.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台。
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
4.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转动时可使镜筒快速上下移动,它的移动范围较大,可以粗调焦距。
5.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转动时镜筒上下移动不易观察到,它的移动范围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是物象达到最清晰。
6.镜座: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7.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
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
(二) 光学部分1.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
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如5×、10 ×、15×、20×。
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
一般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如: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能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可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使之依次经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在进入观察者的眼中。
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遮光器:位于载物台前下方的一个圆形、多孔、可转动的较薄的板,上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
高一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高一生物显微镜知识点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仪器之一,它的发明为我们观察微观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在高一生物学学习中,显微镜使用和相关的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高一生物显微镜的知识点,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最常见的一种显微镜,它主要由物镜、目镜、光源和调焦装置组成。
物镜是放置在物体上方的镜头,通过物镜能够放大样品并形成倒立的实像。
目镜则位于物镜下方,用于进一步放大物镜所形成的图像。
光源提供灯光照射,使得样品被光线照亮。
调焦装置用于调节物镜与样品之间的距离,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是利用透镜对光线进行折射和放大,最终形成放大的图像。
在观察样品时,首先需要将样品放置在显微镜的物镜下方,并调节物镜与样品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对焦。
然后,通过目镜观察物镜所形成的实像,在目镜中观察到清晰的放大图像。
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镜和目镜的倍数的乘积。
通常,一个显微镜标注了两个数字,比如10X和40X。
其中,10X代表物镜的倍数为10倍,40X代表目镜的倍数为40倍。
因此,这种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10乘以40,即400倍。
在实际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获得不同的放大倍数。
一般来说,我们会从低倍到高倍依次观察样品,以获取更全面的细节信息。
三、显微镜的操作技巧1. 进行调焦:通过旋转调焦装置,使得物镜与样品之间的距离适当,以获取清晰的图像。
在调焦过程中,可以通过目镜观察到图像的清晰度,以便进行微调。
2. 移动样品:在观察样品时,可以通过旋转显微镜镜腿或移动载物台来调整样品的位置,以便观察不同的区域。
3. 调整光源:适当调整光源的亮度和角度,使得样品能够被光线均匀照亮,并减少光线的干扰。
4. 维护显微镜:使用显微镜后,要及时清理镜片和镜腔,保持其清洁,并正确存放显微镜以防止损坏。
四、显微镜的应用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等微观对象。
高一必修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高一必修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生物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和研究微小生物和细胞结构,为我们解开生命之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也需要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和相关知识。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生物显微镜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显微镜通常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
光学显微镜利用透射光通过样品来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其原理是将光线通过目镜、物镜等光学元件放大样品中的光线。
电子显微镜则使用电子束代替光线,能够观察到更细微的细胞结构。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的是光学显微镜。
2. 显微镜的组成部分典型的光学显微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物镜、目镜、机械部分、光源和聚光系统。
物镜是位于显微镜下方的镜头,能够放大样品中的光线;目镜位于显微镜顶部,放大物镜所成像的物体;机械部分包括支撑和调节装置,使样品能够在适当的位置观察;光源提供照明,聚光系统通过调节光线的强弱和聚焦来获得清晰的图像。
3.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显微镜前,需要将样品放置在玻璃载物板或载玻片上。
首先,将载玻片固定到显微镜的样品台上,并调节好位置。
然后,用净化过的滴管滴一滴水样液在载玻片上,再取一片盖玻片轻轻覆盖在水样液上。
接下来,调节物镜和目镜,通过转动聚光系统来获得清晰的图像。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显微镜时要避免用手触摸光学镜片,以免留下污渍对观察造成影响。
4.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物镜和目镜的倍数决定。
常见的物镜倍数有4倍、10倍、40倍和100倍等,目镜倍数一般为10倍。
这样,使用40倍物镜和10倍目镜时,总的放大倍数为400倍。
不同的物镜和目镜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放大倍数,从而观察到不同大小的细胞结构。
5. 显微镜调焦技巧为了获得清晰的图像,需要掌握一些显微镜调焦的技巧。
首先,用低倍物镜找到样品并大致聚焦。
然后,通过细微调节机械装置或镜筒附近的焦距微调装置,缓慢转动聚焦系统,直到样品清晰可见。
生物显微镜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显微镜高中知识点总结一、生物显微镜的原理生物显微镜利用光学原理来放大微小物体,并使其变得可见。
其主要原理包括折射、放大和成像等。
1.折射原理生物显微镜利用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来放大被观察的物体。
当光线通过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使得物体的影像放大。
2.放大原理生物显微镜通过透镜系统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成可见大小,使其成像在目镜和物镜之间的焦点处,从而使得物体在目镜中得到进一步放大。
3.成像原理生物显微镜通过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得被观察的物体在目镜中得到清晰的成像,从而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和研究。
二、生物显微镜的构造生物显微镜通常由光源、物镜、目镜、载物台、焦距调节装置、鼓风装置等部分组成,其中物镜和目镜是最关键的部分。
物镜和目镜分别用来放大被观察的物体,而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样品。
焦距调节装置用来调节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以便使样品能够得到清晰的成像。
光源用来照亮样品,而鼓风装置用来吹拂样品,以便观察不同角度的样品。
三、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生物显微镜的操作需要注意一定的步骤和技巧,以便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下面是生物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首先需要准备好要观察的样品,将样品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夹具夹住样品,以防止在观察过程中样品移动。
2.选择物镜根据样品的大小和要观察的细胞结构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镜进行观察。
通常情况下,先使用低倍物镜进行初步观察,然后再使用高倍物镜进行细致观察。
3.调节光源调节光源的亮度和角度,使得样品能够获得适当的照明,以便得到清晰的成像。
4.调焦使用焦距调节装置,调节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使得样品能够得到清晰的成像。
5.观察样品通过目镜观察样品,观察样品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器等特征,以便获取需要的观察结果。
6.记录观察结果观察完毕后,可使用相机或手机拍摄样品的图片,以记录观察结果。
四、生物显微镜的应用生物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生物显微镜的一些主要应用:1. 生物学研究在生物学研究中,生物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研究中,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结构、细胞器、细胞分裂等现象。
高一生物光学显微镜知识点

高一生物光学显微镜知识点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工具,它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高一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与光学显微镜相关的知识。
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光学显微镜主要由光源、准直器、物镜、目镜、台架和调焦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物镜和目镜是光学显微镜的关键部件。
物镜是位于样品下方的镜片,它能够将样品上的光线聚焦到显微镜内部的目镜中。
物镜的放大倍数较大,通常有4倍、10倍、40倍和100倍等不同倍率的物镜可供选择。
更高倍数的物镜能够提供更清晰的细节。
目镜位于显微镜的视野末端,用于观察样品。
通过目镜,我们能够看到物镜所放大的样品图像。
常见的目镜倍率有10倍和20倍,它们与物镜的倍率相乘后即为最终的观察倍率。
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与我们平日里使用的放大镜类似,都是利用透镜去放大目标物。
其中,物镜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目镜则起到放大物镜中的物体的作用。
通过这种层层放大的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微小的细胞结构。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技巧,以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首先,正确调节光源的亮度很重要。
如果光源亮度过低,观察到的图像可能非常暗淡,无法分辨样品的细节。
相反,如果光源亮度过高,会导致图像过曝,造成细节的丢失。
因此,合理调节光源的亮度可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其次,调节物镜和目镜的位置也是关键。
在观察之前,我们通常先用低倍率的物镜将样品定位,然后再逐渐切换到高倍率的物镜进行观察。
此外,物镜和目镜之间的间距也需要调整,以确保观察到的图像清晰。
最后,调焦器的使用也需要注意。
调焦器用于调节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在调焦过程中,我们需要轻轻旋转调焦器,直到样品处于最清晰的位置。
三、光学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光学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使得科学家能够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的细胞和组织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显微镜的构造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
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
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A、体积B、表面积C、面积D、长度或宽度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
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
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A、bB、dC、pD、q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低倍镜的使用顺序为取镜、安放、对光、观察。
在低倍镜的取镜过程中学生应牢记“左托右握”准则,放在实验台的左上方,在观察时两眼都睁开,左眼看镜,右眼绘图。
在低倍镜观察时两次使用粗准焦螺旋,并且方向相反。
对于显微镜的操作,用下面的口诀来概括: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对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说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很多同学容易犯错误注意事项如下:①在换高倍物镜前,一定把要观察的对象移至视野中央。
②换高倍物镜时,要转转换器,不能掰物镜。
③切忌动粗准焦螺旋,以免压坏玻片损坏物镜镜头。
四、显微镜使用中常见题型归类1.物、目镜组合观察细胞例3、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
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
甲长3cm,乙长5cm,丙长3cm,丁长6cm。
请问: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物、目镜组合的题目。
首先要区分物镜和目镜,前面在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时讲过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
因此甲、乙为物镜,丙丁为目镜。
然后判断哪是高倍镜,哪是低倍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因此,乙是高倍物镜,丙是高倍目镜。
最后,掌握高倍镜和低倍镜的特点:所以,答案为:乙;乙x丙2.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结论三: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例4、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
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A.向右上方 B.向左上方 C.向右下方 D.向左下方解析:视野中物象从右上方移到中央,也就是说,物象向左下方移动。
由于物象移动和装片移动方向相反,所以应向右上方移动标本。
答案为A。
注意:这里一定要看准移动的是物象还是装片,不然方向很容易弄错。
3.视野中污物位置的判断例5、当你开始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自制的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
这异物可能在()A、反光镜上B、装片上C、物镜上D、目镜上解析:污物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载玻片、物镜、目镜先移动玻片,若污物不动,则在镜片上;再转动目镜,若污物不动,则在物镜上。
所以,答案为D。
4.放大倍数与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1)单行细胞数目的变化例6、当显微镜的物镜是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2个B、4个C、16个D、24个解析:由于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
当物镜换成40x时,细胞被放大4倍,视野直径却变成原来的1/4,即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变成原来的1/4。
所以,答案为A。
结论四:单行细胞放大后,视野内细胞的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2)圆形视野内细胞数目的变化例7、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物镜换成40×后,在视野中可看检测到的分生细胞数为()A、2个B、4个C、8个D、16个解析:当物镜为10×时,视野的面积为S=π(d/2)2,当物镜换成40×时,视野的直径变为(d/4),视野的面积为S=π(d/8)2,视野面积变为原来的1/16,细胞数也为原来的1/16。
所以,答案为B。
结论五:圆形视野内相连的细胞放大后,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5.物象中细胞质环流与实际细胞质环流的关系例8、下图为显微镜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A.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B.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C.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D.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下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解析:我们用例2中的方法2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把图片旋转180°,叶绿体就到了液泡的左上方,而旋转180°后,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不变。
所以,答案为B。
结论六:物象中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和实际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一致。
6.气泡与细胞的判断例9、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在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回视野中央仔细观察。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1)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换高倍镜观察时要将黑边圆圈移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产生这种黑边圆圈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气泡和细胞的区别:气泡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
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则不会变形,且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形成气泡的原因是制片时操作不规范,盖盖玻片时未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或滴在载玻片上的水分过少。
答案:(1)气泡(2)右上方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象是倒像(3)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或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水过少。
7.同一视野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不清晰例10、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解析:我们在光学显微镜下同一视野内观察到的清晰的标本的像,是光线完全穿透标本形成的,当标本切片厚薄不均时,薄的地方光线能穿透,厚的地方光线不能穿透,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细胞清晰,另一部分细胞模糊。
所以。
答案为B。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题[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一)、蛋白质(或多肽)上N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R基上N原子数;(二)、蛋白质(或多肽)上O原子数=2×氨基酸数-脱水数+R基上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 R基上O原子数;(三)、脱水数=肽键数:1、链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n-m;2、环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 n;(四)、氨基数=羧基数:1、链状肽:每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m个(因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所以说至少);2、环状肽:因首尾氨基酸相接形成环状结构,只需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五)蛋白质的分子质量:1、链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18= n×m-(n-m)×18;2、环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 n×m-n×18;二、有关核算的计算题[已知:核苷酸总数(b);核苷酸平均分子量(c)](一)、有关DNA半保留复制的计算规律:1、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就会产生2n个DNA分子(RNA情况同上);2、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n个DNA 分子,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有0个,只有被N15标记DNA有2n-2,同时被N14和N15标记DNA有2;3、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2n个单链DNA,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单链占2/2×2n,只有被N15标记DNA单链占2×(2n-1)/2×2n;(二)、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1、链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2= b-2;2、链状R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1= b-1;3、环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 b;(三)、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与DNA多样性关系:n个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会形成4n个DNA分子;(四)、关于DNA复制时碱基数的计算规律:1、消耗碱基数(脱氧核苷酸数)计算:已知一个DNA分子中有腺嘌呤x个,则这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需要加入多少腺嘌呤(A)?A= x (2n-1);2、在DNA分子中,根据A=T,G=C,图示如下:1 -A-T-C-A-T-G-C-A- ……………m2 -T-A-G-T-A-C-G-T- ……………m⑴、DNA双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A=T 、C=G);DNA单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A≠ T、C≠ G)⑵、双链DNA分子中两组不互补碱基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