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信形式

合集下载

汉代书信形式

汉代书信形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汉代书信形式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介绍汉朝(前206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建立与秦朝的衰落和崩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汉朝的统治下,许多文书被制作和使用,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汉朝文书的类型、制作和使用情况,以及对汉朝社会的影响。

汉朝文书的类型1. 简牍简牍是汉朝常用的一种文书形式,通常用竹木片或薄片制成。

它们主要用于记录个人事物,如土地所有权、契约、买卖合同等。

简牍被广泛使用,因为它们便于保存、传递和使用。

汉朝简牍的存世数量相对较多,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2. 衙门文书衙门文书是汉朝政府机关使用的文书,用于管理和记录政务。

这些文书包括诏令、奏疏、告示等,记录了汉朝政府官员之间的通信、命令和行政措施。

衙门文书经常被用来调查案件、征收税收、制定政策等重要工作。

3. 诏令和敕书诏令和敕书是由汉朝皇帝发布的政府命令。

它们通常以书信形式出现,包括政令、制度规定、禁令等内容。

诏令和敕书的发布对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被广泛分发给各地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通常经历以下步骤:1.资料收集:汉朝政府官员收集相关信息,并制定适当的政策或法律文件。

2.起草:起草文书的工作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他们根据政府的要求和政策制定相应的文件。

3.审批:文书经过上级官员的审查和批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4.制作:文书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写字、雕刻、印制等步骤,根据不同的文书类型制定相应的制作方法。

5.分发和存档:文书制作完成后,根据需要进行分发给相关官员、军事将领或其他机构。

同时,一些重要的文书会被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汉朝文书对社会的影响汉朝文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规范政府行为:汉朝文书起到规范政府行为的作用,它们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范围,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郭炳洁(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摘 要:书信是汉代民众已经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其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和书写样式比较规范,具备一定的制作和书写规则:整齐划一的书牍长度;简短精练的篇幅;具有一定范式的格式用语。

这些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当时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汉代;简牍书信;形制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06-0046-05 见字如面,书信在汉代已经是民众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

传世文献中的书信大多是内容节选,那些习以为常的固定格式、习惯用语、载体形式等湮没不见。

20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保存了大量当时的书信原本,其形制包括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以及书写样式比较规范。

以往学者多把研究的视野聚焦在简牍书信内容上,其形制特征鲜有人关注。

笔者认为,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具有一定规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整齐划一的简牍长度宋朝以后,人们习惯用“尺牍”作为书信代称,这是汉代书信写作载体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尺牍之称明确了书信写作载体简牍的长度以及样式,即是汉一尺①的长方形木板,这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牍,专谓用于书者……《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

按汉人多云尺牍,《史记》缇萦通尺牍,此臣得用于君也。

《汉书》陈遵与人尺牍,主皆藏去。

此施于齐辈者也。

”[1]318出土的书信牍长度基本约为汉一尺。

胡平生先生在列表统计了出土的西北边塞秦汉文书简牍长度后得出结论:“秦汉时期公私文书,不论竹、木简或木牍,长度大多为一秦汉尺(西北边塞屯戍简牍略不足一尺与超过一尺者,应看作当时尺度与制作的误差)。

”[2]笔者统计了近年来出土的安徽天长汉墓和长沙东牌楼简牍中完整的书信牍共计24枚,其长度在22厘米到24厘米之间。

古文书信格式

古文书信格式

古文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收信人地址和称呼:收信人地址写在信封的左上角,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写在信封的右下角。

收信人地址后写上收信人的称呼,如“某某先生”、“某某女士”。

2. 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写信人在此部分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

正文应分段书写,每段开始前空两个字的距离。

3. 结尾:结尾部分通常用于表达敬意或祝福,如“此致敬礼”、“敬礼”、“谨上”等。

4. 发信人署名:发信人署名应写在信封的右下角,与收信人地址和称呼相对照。

5. 封口:古代书信的封口处通常会有加盖印章或手印,以证明信件的真实性。

以上是古代书信格式的简单介绍,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的书信格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格式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简牍所见汉代私人书信致送信息试探——以天长纪庄汉墓书信木牍为中心

简牍所见汉代私人书信致送信息试探——以天长纪庄汉墓书信木牍为中心

簡牘所見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試探——以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為中心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簡牘所見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試探——以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為中心莊小霞摘要: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方式,本文主要圍繞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探析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討論了諸如私人書信致送中“謁”的使用及書寫方式。

并討論了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中的一些風俗,如寫信中的客套禮節、以及隨信致送禮物等情況,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漢代社會的風俗人情面貌。

關鍵字:漢代簡牘書信致送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方式,秦漢時期私人書信往來已頗為密切,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僅有傳世的秦漢書信,如著名的司馬遷《報任安書》等,出土的秦漢書信簡牘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一手的實物資料,如雲夢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的兩件秦國士兵“黑夫”和“驚”的家書,可以說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私人書信實物,再如居延地區出土的《宣與幼孫少婦書》,長沙地區出土的東牌樓漢簡《侈與督郵書》等等,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1]正如研究者已經指出,傳世的秦漢書信“大多只保留了正文,或者正文的一部分,書信的首尾款式皆被刪除,其封緘題署、文本結構、平闕制度均無法看到,所以不能據以研究書信的形制和格式。

”[2]因此,自上世紀初以來陸續出土的各地秦漢簡牘書信,對於研究秦漢書信的形制、格式、傳遞方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3]秦漢時代擁有發達的官文書傳遞系統,由政府設置郵傳,進行傳遞,並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如《傳書律》、《行書律》等都對官文書的傳遞有詳細地規定,而學者們對漢代官文書的傳遞也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和研究。

[4]至於漢代私人書信的傳遞致送情況又是如何呢?學者多認為是採用托人攜帶或是專使致送,而不是依靠政府驛遞的傳遞方式。

[5]近年來尹灣漢墓簡牘、天長紀莊漢墓簡牘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漢代私人書信相關問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就是圍繞天長紀莊漢墓木牘,並利用尹灣漢簡、西北漢簡中的出土書信簡牘資料,對漢代私人書信相關問題進行考察。

古代传信方法

古代传信方法

四,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 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 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 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 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 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 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 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 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 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 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 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 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 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 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 (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 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 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 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 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另外古人还用鸿雁传书,青鸟传书,灯塔等传递信息。
古代传信方法
六甲 高沁文
2号
古代通信简介 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 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 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 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古时写信 用绢帛,把信折叠成鲤鱼形。唐朝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嵩云 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之语。 汉 代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边牧羊,与朝廷联系中断。苏武利 用侯鸟春北秋南的习性,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飞到汉朝 皇家的花园后,皇帝得知了苏武的情形。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 接了回来。 唐玄宗时,首都长安有一富翁杨崇义,家中养了一只绿色鹦鹉。 杨妻刘氏与李某私通,合谋将杨杀害。官府派人至杨家查看现场时, 挂在厅堂的鹦鹉忽然口作人语,连叫“冤枉”。官员感到奇怪,问道: “你知道是谁杀害杨崇义的?”鹦鹉答:“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 某。”此案上报朝廷后,唐玄宗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

古代书信的封缄

古代书信的封缄

用纸 写 ,书信 的形式 便逐 渐发展 成为 现在 的样 的 ,书囊没 有 出土很有 可 能是保 存不 好或者 是 子 。书 信 名 称 的演 变 , 反 映 了书 信 发 展 的历 文 书在 归档 之后 不是 以书囊 盛装 存放的 。
史。 。
= ‘

隋唐 以来书信 大都 以纸 为载体 ,书信 的封
“ 简牍 ”上 ,称为 “ 尺牍 ”。一尺长 的竹木 , 用 以书 写记事 ,传递 消息 等等 ,因此有 尺素 、
尺 函 、尺 牍 、尺鲤 、尺笺 、尺翰 、尺 书等 多种 之一 、 四分 之一 ,分别为 一尺 二寸 、八 寸 、六 称谓 ,其 中 以尺 牍用 的最早 也最 多 ,故成为信 寸 ,都 是 二 十 四 之 约 数 。 而 牍 因汉 制 , 皆为 五 件 的代称 。到 了秦汉 时期 ,人们开 始在 布 帛上 的倍数 ,椠 以三尺 为最长 ,檄为 二尺 ,传信为
6 2 l 中 国 包 装2 0 1 5 . 9
教 学 研 究
子放 在刻齿 内将 文 书与盖 简捆 绑起 来 ,把 封泥
东汉 蔡 邕在 其 《 独 断》 中认为 : “ 凡章表
压于 “ 检 ”上 ,然后 在封 泥上 盖上 负责 官员 的 皆启封 ,其言密 事得 皂囊 盛 ,亦用 绿囊 。 ”皂
教 学 研 究
古代 书信 的封缄
■ 文/ 西北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 孟艳 霞 裴永亮
摘 要 :先秦 两汉 时期 ,简牍 为 主要 的 书 写材 料 ,魏晋后 期纸 张成 为 主要 书写材 质 。 书信 也 随其产 生发展 。 而公 、私 信件 都 需要 保 密 ,因此在 先秦 两汉 以及 魏晋 隋唐 时期 书信 开 始使 用封 缄 ,来确保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汉代书信形式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一、信封(一)信封格式范例一范例二(二)启封词1.安启,福启: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2.钧启:对尊长,师长及直属长官用3.道启:对师长,学界,方外及德高者用4.勋启:对军政界或有公职者用5.赐启:对长官,长辈,学界,党政军界职位高或者年岁高者用6.台启:对平辈用7.玉展:对年轻妇女用8.芳启:对女士用9.公启:对机关,学校,公司,团体,民间社团用10.亲启:对有机密性或秘密性书信用11.礼启、素启:对居丧者吊唁用12.大启、启:对晚辈用。

(三)缄封词1.谨缄:用于上行书信2.缄:用于平行书信3.手缄:用于下行书信二、正文结尾应酬语正文开头应酬语称谓结尾敬辞提称语:启事称语日期自称署名署名下敬辞1.自称(1)自称或提到自己的名字时要侧书(2)提及自己的尊长时,要加“家”字,不必侧书(3)提及自己的卑幼亲属,要加“舍”,侧书(4)提及自己的儿孙,工友,店号,要加“小”字,侧书(5)提及自己的师友和处所,加“敝”字,侧书(6)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尊长,要加“先”(7)提及自己已经亡故的卑幼亲属,加“亡”,不必侧书(8)提及自己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加“愚”字,侧书(9)如收信人是尊长,自称“晚”、“职”、“后学”等;若收信人是晚辈,自称“愚”、“鄙”等;如果写到自己的意见时,可用“鄙意”、“管见”、“拙著”等,以上都有侧书2.称人:(1)提及收信人尊长,卑幼,亲友,加“令”,对于收信人尊长,也可以用“尊”,对收信人的朋友也可加“贵”(2)提及收信人妻子,要加“尊”,如与收信人交情深,直呼“嫂夫人”“大嫂”(3)称收信人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要加“贤”(4)收信人是卑幼,也可以加“贤”(5)收信人的处所,要加“贵”(6)收信人的宝眷或商店,要加“宝”(7)提及收信人的意见是,可用“尊意”、“卓见”、“大著”等传统寒暄用语人事叙别用于父母:自违慈训,倏忽经旬。

叩别尊颜,已逾数月用于尊长:揖别尊颜,瞬经匝月。

不瞻光霁,数月于兹。

疏逖德辉,忽经一捻。

睽违道范,荏苒数年。

用于师长:不坐春风,倏经旬日。

奉违提训,屈指月余。

不亲讲席,瞬已经年。

疏奉教言,寒喧几易。

用于平辈:不奉清谈,忽将一月。

揖别丰标,瞻圆几度。

不亲乏宇,裘葛已更。

睽违丰采,数易春秋。

用于女性:不亲懿表,瞬已浃旬。

奉违闺范,倏尔逾时。

自隔壶仪,年华如驶。

忆别芳颜,星霜几换。

用于文官:不瞻福曜,又复经旬。

睽违钧宇,萱荚屡新。

拜逖钧颜,倏将一载。

用于军官:自违幕府,蟾月几圆。

不瞻旌节,忽已经年。

自共事而别:某地共事,长荷云情,别来星序频移,未由一晤。

自同学而别:忆自某校研摩,获亲麈海,别后山川间隔,时序频迁。

自送行而别:忆昔行旌远指,趋送长途,别来物换星移,几经屈指。

自迎接而别:忆某停车某市,荷蒙握手言欢,别后岁秩迁流,不觉星霜几易。

承送行而别:忆某驱车某处,荷承把袂流连,别后天各一方,彼经停云两地。

承赐物而别:忆某地握手,畅叙情怀,别时依依不舍,荷以厚仪相贶,至令篆腑,感何可言。

承赐饯而别:昔日把晤,盛意频叨,临赋骊歌,复承赐宴,离人未散,早已心镌。

节令叙别:自春别及夏。

东风握别,倏届朱明。

忆风雨别离,正绿野人耕之候,乃光阴迅转,目下已是碧荷藕熟之时。

自春别至秋:知已阔别,春复徂秋。

赋别离于昔日,杨柳依依,数景物于今晨,蒹葭采采。

自春别至冬:春初话别,倏忽岁寒。

鸟弄春园,折杨柳而握别,驿驰冬岭,抚梅萼以增怀。

自夏别至秋:麦天一别,容易秋风。

昔听蝉鸣青槐,方摅别意,今睹鸿飞紫塞,顿起离思。

自夏别至冬:不通闻问,经夏涉冬。

炎日当空,方赋离情于凉馆,寒风吹沼,忽牵别恨于灞桥。

自秋别至冬:自经判袂,秋去冬来。

玉露初凝,迩日别离不舍,雪梅将绽,今宵感概偏多。

地点叙别:自京中分别,忆京华把袂,饫聆麈谈,明月清风,至今在目。

自省会分别:忆于某省会聚首,快我私衷,自赋河梁,又经久别。

自县城分别:相聚邑中,时亲教益,自经握别,离索殊增。

自乡中分别:奔走四方,久离乡井,从此远隔,顿觉阔疏。

自他乡分别:忆自某乡把晤,同馨情怀,分别以来,徒深饥渴。

自旅馆中分别:昔日旅邸聚谈,叠荷殷殷关注,嗣认睽违两地,顿觉岁序推移。

自火车上分别:忆昔日邂逅相遇于车上,接领教言,别后却山河远隔不觉数年。

自船上分别:自同舟某地,借挹兰芳,别后相违,寒暄数易。

自近处分别:不亲淑度,倏忽迩时,咫尺相违,如遥百里。

自远处分别:关河修阻,跋涉维艰,忆隔光仪,递更节序。

篇二:古代书信用语大全古代书信用语大全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台、港、海外侨胞通信来往,注重通信格式和用语更显得重要。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意思尽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却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无一雷同。

按不同用意,分述下列各类:启事用语用于称谓语的下面:谨启者、敬复者。

这都是比较客气的。

用于较庄重和尊敬的场合:迳启者、迳复者。

兹托者、敬恳者,为表示有所请求之意。

思慕用语多日未晤,系念殊殷。

久仰大名(:汉代书信形式),时深景慕。

别后想念之情,无时或已。

上述种种是用于亲戚朋友之间或对未曾见过面的受信人的用语。

问候语要注意亲切感人,忌浮泛虚华。

如久未笺候,想近状佳吉。

近况如何?至以为念!病体谅已康复?敬致深切慰问之忱。

祝福语诸事顺遂,贵体康泰。

欣慰语高兴得很,欣慰无已。

不胜欣慰,无任欢忻。

抱歉语抱歉之至。

歉疚殊深。

至感不安、惭愧得很。

请求语倘蒙照拂,铭感无已。

如承俯允,无任感荷。

尚乞原谅,至希查照。

至祈召收,即请哂纳。

请给予批评和指教。

务请没法。

访谒语某日某时当前来聆教。

日昨走访,适逢公出,未晤为怅。

邀约语兹有要事面谈,务请拨冗来舍一叙为荷!星期日有闲,尚祈至敝处一谈。

定于某日某时在某地召开××会议,务祈准时出席为荷!馈赠语谨具聘仪,略申微忱。

附上薄仪,聊表微意。

薄具菲仪,用伸贺忱。

附奉某物,藉壮行色。

盼祷语无任盼祷。

是所至盼。

不胜企望。

接信语刻接手教,敬悉一切。

接奉大礼,敬悉种切。

交涉语请即答复,勿再延宕。

希速归还,幸勿再误。

声用语未经本人同意,自属无效。

如几日内未见复函,即作同意论。

(上述仅作参考,如用在恰到好处,就会避免俗套,为书信润色。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自已父母的尊称。

考妣:指父母,一般情况,在生叫父母,死后叫考妣。

泰山、泰水:旧时对岳父、岳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家兄、舍妹:对自已兄妹的雅称。

令郎:旧时对别人儿子的敬称。

东床:旧时对女婿的雅称。

内室、内人、拙荆:旧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夫婿、郎君:良人: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谓。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佳偶。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