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桢文彦的集群造型理论的实践
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

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在日本东京代官山起伏地段有一片具有新时代都市生活气氛、充满人情味和高雅建筑格调的新街区,这是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桢文彦以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年实践的产物,通过整个建筑群可以对其提出的“群集理论”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一.群集理论的概念“群集理论”是桢文彦在美国任教期间对于集合造型方面的中心论点,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建筑与城市形式间的关系,确立以建筑作为城市综合体中的元素与相关各方面因素“群集”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构图,而将建筑在初步设计的构思阶段就置于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建筑不只作为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是一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这种理论其实包含了空间社会学、建筑策划等意识。
桢文彦对空间可能性的感知通过他对日本环境秩序的研究而丰富起来,通过研究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结构,一个象是建立在东京保留着扭曲狭窄道路的山手地区,然后象电影剪辑一样显示出直线形式的空间。
第二个是在"下町"这样的老城区的典型,只有狭窄的临街立面的房屋展现出由水平带状的过滤层次组成的浓度的空间。
在各种情况下,与日本传统“奥”的概念相关的动态空间运动模式用流的神道都观念发生移情作用,流动,最终形成了他的特有的建筑理论。
二.群集理论的应用实践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这片历时25年(1967~1992)由桢文彦综合设计事务所设计而建成的街区,表现出一种连续性、阶段性的建筑与城市设计思想。
其基本构思是以分阶段性的群体建筑元素形成具有“故乡性”与“异乡性”的场所感,创造街区“场所感”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复合性。
其设计的构思主题为:线型街路+雁形建筑+点形广场。
六个点形广场各具环境特征,尺度宜人,形成了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从而构成这个街区的基本形象。
从城市设计方面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立足于三个基点:·场所构成:空间质量的公共性与私密性;·都市集落构成:具有城市中地域特征的城市组织;·时间与风景构成:东京街区的历史意象的“车轮”。
桢 文 彦

空中城市 孵化
——矶崎新
菊 竹 清 训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塔 形 城 市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移动街区
树型住宅
丹下健三——
东京湾规划 —以生物生长的图示 以证明城市成线性发展的必然性。
手 和 眼
粟 律 洁
——
螺旋城市——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
竹 形 社 变 区 形
桢 文 彦 大 高 正 人
——桢文彦
1993
——世界建筑金奖 ——普利策建筑奖 ——日本朝日奖赏 ——威尔士王子城市建筑奖 ——年度Quaternario建筑学创新 技术国际奖
—
Fumihiko Maki
1928——
桢文彦
—— 新陈代谢派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乌托邦似的解答
背景:
二战以来,“和”与“洋”,名族主义和现代主义主线之间的抗争。。
设计方针: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
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 系。
设计方法: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
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
作品品质: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
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
□藤泽体育馆 □代官山集合住宅 □千叶幕张博览中心
Work
了更锐 转加钝 角挺结 空拔合 间。的 ,褶方 开皱式 阔的使 了设整 视计栋 野则大 环相楼 境对的 。增边 添角
每个建筑空间的 特点决定了光线 的进入方式,空 间的比例以及材 料的选择。
有坡度的行走,完成了一个从内向到外向,从压抑到舒解, 从幽暗到敞亮,从悲伤到释然的过程。
空天 间窗 的让 中空 心间 和呼 意吸 蕴起 得来 到。 加立 强柱 。使 整 个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借鉴意义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具有时代感和人 性化的住宅空间;注重细节和质感,提高居 住品质;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桢文彦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设计理论强调了空 间、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放与 封闭空间的交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 验。同时,设计注重材料、光影和细节的处 理,使住宅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特点,探 讨桢文彦的设计理念在集合住宅设计 中的应用和影响。
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理论,为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参 考和启示,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 展。
02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桢文彦生平简介
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53年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
设计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关注可持续 发展和人性化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提供支持和政策 引导,促进住宅设计的创新发展。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
感谢观看
THANKS
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
空间布局
桢文彦设计理论强调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官山集合住宅通过合理的空 间布局,实现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功能规划
在功能规划上,代官山集合住宅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设计了多样化 的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如休息室、娱乐室、健身房等,提高了住宅的使用效率 。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 彦设计理论分析
• 引言 •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 代官山集合住宅项目介绍 • 桢文彦设计理论在代官山集合住
桢文彦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管理资料】桢文彦汇编

• 作品中明显的形式主义及灵巧的折衷主义代表了他实质方 向的改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元素就是对形式的重估: 在设计中不只是确定形式的固有价值,而是更加强调将建筑 作为空间构成的体量来处理,这与以前的设计思想相异的。
楨文彦的设计哲学
建筑语言:不是固定的风格,是以“人”为基准的尺度数码
桢文彦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获奖情况
• 主要获奖情况:1993年,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 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 理由:楨文彦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间具有设计上 的独自表现;与工程规模相当的尺度得到尊重。
楨文彦的建筑思想
70年代末期前的建筑哲学(代表作:代官山集合住宅)
代官山地区鸟瞰
住宅临街效果
临街空间感受
平面图
岩崎美术馆 (1978)
楨文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藤泽市体育馆(1984)
华哥尔艺术中心 Sprial螺旋大厦
(1985)
• 俯瞰图
TEPIA宇宙科学馆(1989)
立面图
福冈大学学生中心
平面图
北立面图 南立面图
京都国立现代美术馆(1986) 华哥尔艺术中心(1985) 藤泽体育馆(1984 ) 岩崎美术馆(1978 )
代官山集合住宅(1968-1992)
第四期, 1984年
第五期, 1987年
第三期, 1975年
第一期, 1968年
第二期, 1971年
丹麦驻日 本大使馆 1979年
第六期, 1991年
设计方针:以全球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 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独立的体系。 设计方法: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的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 达情感、形成意境。 作品的品质: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 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净。
桢文彦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城市思考

桢文彦对 现代建 筑的反思及其 对于聚落空 间的 文明 的标志 因此创造 出辉 煌的 超越 前人 的新作 【e ors Ur n(+ct c 0 ru om,r mi 关 注是集群 形巷理 论产 生的两 大背景 现 代建筑 的 K yw 】 a !lci m1Go p r uN t d b ll v F F y 品成 为建 筑师 中广 泛存 在的价 值观 建筑理 论 在
成 整体 话 而且 单体 建 筑和 区域 的 自律 得 以实现 的 起点 聚落 之 中丰 富的 空间感 受强化 了人对 空间 的
那么像 城市这 样的 有机形 式就可 以得到 保证
支配 并 且使人 与特定 地点之 问产生一 种锚 固的 关
从 而形 成场所 感。
从 建筑及准建筑 的集台 角度研究建筑 与城市 的关系 系
理 性主义过 于强调 功能 造成 城市 生活和 建筑实 体 创 造完 美的单体 建筑 这一 目标的促 进下 不断 发
客体 化的 危机 使人 的空 间 体价 值面 临前所未 有 主 展 进 步 然而 除此之外 却是
的挑 战 { 1 而 自然聚落 内部丰 富的空 间形态 以 我们 习’了 建筑作 为 图 ) 惯
作者 单位
收 稿 日期
东 南大 学建筑 学院 ( 京 南
20  ̄ 1 2 0 2-2
2O 9 1 O6
并非 它们彼 此独立 的组合 而是有 意义 的集群 在
这 理 论 中 桢 文彦对 新陈代谢 运动 产生 的巨构形
维普资讯
能 视 觉 空间关 系能 够建立 在简单 的二维 平面 中
桢 文彦 提 出了 带 它使 群体形 态的组 成方 式 群体 之间 的空间形
理论 。他认 为聚 落中基 于单元 组合 的居 式 以及 群体 与 城市 的关 系得 了建筑 研究 的 主体地
用美学进行织物组织设计沈干

用美学进行织物组织设计在当今的时尚界中,织物设计领域正日益受到重视。
设计师通过对织物的纹理、质地、图案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创造出独具美感的作品。
而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学科,在织物组织设计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美学与织物组织设计的关系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和美的原理的学科。
在织物设计中,美学不仅关注作品的外在美感,更重要的是关注设计师如何通过对色彩、质地、形状等元素的搭配,创造出让人产生愉悦感、震撼感甚至共鸣感的作品。
织物组织设计则是指对织物纺织结构的设计和运用,通过不同的编织方式、纱线材质和工艺处理等手段,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纺织品。
美学与织物组织设计的结合,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美感,进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通过运用美学理念,设计师可以在织物组织设计中探索出更多可能性,创作出更具创意和个性化的作品。
美学在织物组织设计中的应用色彩搭配色彩是织物设计中最为直观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运用美学中有关色彩搭配的原理,设计师可以合理地搭配不同色彩,打造出和谐统一或对比鲜明的色彩组合。
色彩搭配的美学原则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氛围和情绪,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
质地感觉织物的质地可以直接影响作品的触感和质感。
美学中对于触感、观感等感知现象的研究,可以提供设计师丰富的灵感。
通过对不同质地的织物进行组织设计,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触感效果,使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图案设计图案设计是织物组织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学中对于图案、几何美等概念的研究,可以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图案的思路和灵感。
通过对图案的大小、形状、重复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师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图案纹理,在织物上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美学启发下的织物组织设计案例分析案例一:色彩搭配设计师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运用美学原理中对于色彩搭配的研究成果,将明亮的橙色与柔和的灰色结合,打造出一款极具活力和温暖感的织物设计作品。
通过适度的色彩对比和搭配,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现出设计师对于色彩运用的独特见解。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

“ 群集理论 ” :被运用来分析建筑与城市间相互作用 的 参考 文献 : [ 1 1 ] 詹妮 弗 ・ 泰勒 . 普 利 茨克奖得 主 系列 :桢 文彦的 建 关 系 ,以 获得 建 筑 的多 重 功 能 。 “ 场 所 形成 ” 观 念是 桢文 彦 筑— — 空 间 ・ 城 市 ・ 秩 序 和建 造 [ M】 . 北 京 :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最基本的建筑 观点 ,即建筑是 向场所开放的。纵 观桢 文彦 的
一
而 受 到 社 会谴 责 。在 美 国这 种 情 况 尤 为 明 显 。与 此 同 时 , 日
本 的新陈代谢运动仍然在赞美技术表 现及超级大型结构 ,而 且E t 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所 出现 难 给 人 留下 具 有 城 市 人 文 背 景 的 城 市 文化 里 ,桢文彦 名列榜首 。1 9 9 3年 ,桢文彦 获得被 称为 国际建 品 质 。 、“ 我感 到那 些 似 乎 起 源 于 美 国式 大 尺 度 的 大 型 城 市 结 筑 界 诺 贝尔 奖 的 U I A 金 奖 和 美 国 普 利 策 建 筑 奖 。 以 全 球 建 构 ,并不 是真 正的 日本现代建筑 ,因为很 难领悟到具有 E l 本 筑 时 代 的视 点 俯 视 世 界 建 筑 潮 流 ,在 多 元 浩 繁 的 建 筑 风 格 间 文 化 的情 感 的 渗透 。 ”桢 文 彦 说 道 。 隙 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 系 ,这是桢文彦 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 建 筑 学 子 可 能 时常 被 问 道 是 学 什 么 专 业 的 ,回答 :建 筑 数 码 简 练 精致 地表 现 意 匠 、 尊 重人 性 、 传 达 情感 、 形成意境 , 学。 “ 哦 ,是 学 建 筑 设 计 的 啊 ” 。 嗯 ,为什 么 我 说 是 学 建 筑 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 简洁洗练的构成 、 轻快细腻的质感 、 学的 ,而他们 的回复是建筑设计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桢文彦的集群造型理论的实践
摘要:城市的形态永远是其在某个时代的造型,而城市的造型过程中却往往并存着不同的时代。
集群造型主义理论是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思想,本文通过对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的介绍,并以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为实例的品析,以认识这种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集群造型,集合住宅,街区
一、集群造型主义城市观
1.桢文彦的背景经历
桢文彦(Maki Fumihiko)(图1)1928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其在东京的经历使其对东京城古老的城市街道中的普遍形态和空间序列有着敏锐的认识。
东京大学的建筑学教育使他对日本和西方的空间认识和体验更加深刻了。
毕业后随丹下学习,这使他又接触到了西方理念。
之后他到美国进修,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建筑师的影响。
这对他认识现代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5年,他回到日本东京,成立了个人事务所。
2.桢文彦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
他的都市化思想在其早期的论文和设计中就有体现。
他通过对日本传统村庄和地中海沿岸山城民居聚居模式的理解,认为那就是由一些简单的空间元素组成的形式集,是蕴含着人类自身本能的文化概念,是处理城市动态发展和不可预见性的设计方法。
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划追求不断的扩张和利益,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土地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至70年代,东京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971年的政府报告《东京抵制污染的提案:当务之急的改革要求》阐述了城市中各种污染形成的历史”[[[[]] [德]泰勒等.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和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9.]]。
当时的部分日本建筑师对城市的发展和设计也缺乏关心。
对此,桢文彦并没有感到气馁,而是主动去面对,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城市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过于功能理性,城市生活和建筑空间很机械,人们厌烦生活在那冷漠、单一的空间环境中(图2)。
因此,桢文彦从内部空间形态丰富的自然聚落获取灵感,聚落之中单元与整体之间那种松散的结构和整体性,那种动态的、不连续的特征对集群形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京的城市问题一直萦绕在桢文彦的脑中,他一直在研究东京城市的结构,并且在思考和总结聚落的空间形式,逐渐形成了形式组群的概念。
形式组群
理论来自于强化不完整的、不可预见的、暂时的而且暗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确定现在的城市状况,以及它的要求和复杂性(图3)。
二、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1.项目背景
至今为止,代官山集合住宅共完成了七期,历经40余年(图4)。
它的形成过程,作为东京复兴成长的城市生态现象,其中不仅仅作为住宅个体的建筑因素,而是桢文彦的历史性构思表现期间,从建筑到建筑群甚至“集体记忆”的“都市场所”。
在开发之初,这里只是些破旧的和式住宅,没有完整的城市街区和都市气氛。
这项开发计划无疑有很大的挑战:都市生活的预测感,分期设计的阶段连续性。
摆在桢文彦面前的一个难题是:“作为阶段设计的建筑与街区如何在经历单纯或复杂的城市功能变化过程中持续存在?事实上,不同阶段的设计意向由许多要素所构成,尽管要素本身都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价值,但是在这一街区乃至东京都的发展轴线上却要保持具有历史整体感的连续性”[[[] 张在元.桢文彦——记忆的形象[J].世界建筑导报,1993:11.]] 。
2.项目分析
桢文彦利用集群造型主义理论作指导,使代官山集合住宅区随东京都市的变化和时间的变迁而生长,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
其功能包括商场、公寓、办公、画廊以及公共空间,整个街区前六期沿大街布置,立面连续,并且通过公共空间——“庭院”,使每一期都有内在的联系(图5)。
(1)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前6期(1967 ~1992年)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前六期经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建筑和街道在形态上的对话;这个原理贯穿于整个代官山街区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沿街排列,有建筑与街道形成的小空间,也有建筑与建筑围合成的庭院,这些公共空间就由那些低矮的、破碎的“小块”组成,为城市和街区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公共与私密的融合一直延续到了人们的行为之中。
②建筑的动态发展过程;从一期的坚固的混凝土建筑到六期和七期中金属材料的使用,整个建筑群中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
建筑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富有吸引力。
建筑的外立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也越来越脱离表现内部空间的变化,成为一层与外界隔绝的屏障。
③街区自身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序列;在整个项目中,人行道一直延伸
到隐蔽的或者明显的公共和半公共的空间的角落中,这些空间组成了沿着斜坡在建筑周围蜿蜒的庭院和走廊的序列。
④代官山街区有变化的连续性;代官山街区历时25年才建成,设计师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整体的秩序和作品的氛围是一直延续下来的。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在建筑/街道或者私密/公共的关系上,但是这些微小的转变并没有打破整体布局的一致性。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第7期(1998年)
1998年,桢文彦又在马路对面比较短的距离内设计了代官山集合住宅第7期,这个项目依然延续了前面整个序列的变化和节奏,在都市环境中又创造出了一处非正式的不拘束的领域(图6)。
这期项目集办公、商业、居住于一体,但是地形特征独特,前后两块地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相连。
桢文彦把这个项目分成三栋不同体量的建筑,一条半公共性的通道从居住集合体中穿越,不仅将综合体的三部分连接起来,而且也与前后两条主要街道有步行路相连。
这又是桢文彦oku(奥)空间的一次运用,通过这条公共的通道既实现了集合体本身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交融,也延续了城市街道的领域。
这一次桢文彦彻底把建筑的外立面做成了不与街道对话的形式。
面向旧山手大道的建筑为整个综合体的主入口,在其朝向街道的一面是由一副由细管构成的隔栅百叶。
立面已溶解在这一层层叠的、没有形式的表皮中了。
三栋建筑通过公共的通道和庭院相互联系。
由山手大道通过一条走廊通向后面的中心庭院,这个中心庭院也是整个基地高差的中心,连接着综合体后部的两栋建筑。
在往居住区那边是一个地势再低的地方,那里是一个小花园,这个小花园将住区道路和中心庭院连系起来,建筑与起伏的外部空间设计是对都市环境的延续和再创造。
[[ [] 刘小波.代官山西区集合住宅(第7 期) [J].世界建筑,2001(1):32-35.]]
三、结论
通过对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阐释和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实例的分析,使人对桢文彦的建筑理念和城市设计思想有了一个概观的了解。
第一,桢文彦所受的东西方教育、旅途及对东西方城市和乡村的认识和深刻思考,使他对世界建筑和城市有一个全面的的了解。
并且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地发现各种问题,也使他对世界建筑和城市的理解和思考程度比一般人要深的多;
第二,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城市环境的恶化,使其对现代城市功能理性的城市构架产生了反思,并运用混沌学的思想来思考现今城市的发展,得出偶然、
无序的聚落空间其实内部正隐藏着自身的法则和秩序,这也是集群造型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三,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以分阶段的群体建筑元素架构了具有“故乡性”与“异乡性”的场所感,通过对“庭院”与“广场”这种日本定义公共空间复合交融,塑造出了代官山街区明显的地域特征。
这其中主要包括:“(1)街区形态边界的明确性;(2)旧山手街与住宅区广场连系节点的清晰性;(3)以日本“连歌”的形式协调不同阶段的建筑群集合体;(4)分期设计、开发的建筑,形成都市表层的层次感;(5)建筑形态的简洁性、关联性、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复合构成”。
[[ [] 张在元.桢文彦——记忆的形象[J].世界建筑导报,199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