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源情况
上海饮用水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上海饮用水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饮用水源是系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变得广泛而多元,显然,饮用水源安全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处于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依托长江、黄浦江等丰富的过境和本地水资源,使得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一座典型的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上海水资源虽然充沛,但由于污染严重,多数河道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取用标准,因此被联合国预测为21世纪饮用水缺乏的六大城市之一,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
近年来,威胁上海饮用水源的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例如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长江垃圾倾倒事件、长江航道沉船油污泄漏事件和黄浦江上游重金属超标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上海饮用水源管理者敲响了警钟。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其水源保护与管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美好城市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饮用水源管理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当积极寻求水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水源管理的内容也不仅限于传统的地质研究,而应当拓展到更为广泛的行政管理领域。
一、上海饮用水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上海在水源管理方面存在法律管理交叉、污染严重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饮用水源的法律保障以及管理机制上的问题。
1、法律体系建设仍需完善《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经市人大审议通过,201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对上海的水源地实施分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一级水源保护区必须实行封闭管理,不得进行任何与供水作业和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改扩建排污项目,禁止畜禽养殖,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上海虽然出台了地方性的水源保护条例,但是水源保护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涉及整个流域的全局性问题,因此水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成熟和完善的水资源的保护法律体系,既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地方政府制定的条例准则。
上海水系介绍

呈菱形,呈东北~西南方向,南宽北窄,形似葫芦。淀山湖主要受纳太湖流域来水,出水
经黄浦江流人长江口至东海,沿湖进出河流众多,总计59条,周围湖泊毗邻江脉流向千里, 主要进水河有急水港、大朱库、白石矶,出水河有拦路港、西旺港、石塘。
淀山湖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江南黄金水道,江南的水运丝路之一,在历史上江南地区的运
上海水系之吴淞江(苏州河)
上海水系之吴淞江(苏州河)
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太湖三江之一。发源于苏州市 吴江区松陵镇以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今上海市黄浦公园 北侧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流经吴江、苏州、昆山、嘉定、青浦以及 上海市区。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被老百姓称为吴淞江,而北新泾以东为吴 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后上海人称之苏州河。吴淞江的别称“松江”是今上海 地区古代行政建置“松江府”的命名来源,苏州河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 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吴淞江下游近海处被称为 “沪渎”,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 吴淞江是重要的航运枢纽。吴淞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平均河宽约40 至50米,总流域面积为855平方公里,是一道很美的风景线。
上海水系之简要介绍
上海水系之简要介绍
上海水系之简要介绍
上海地处华东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冲积而成的平原上,地势北东南略高,黄浦江两岸略
低,西部的淀山湖地势最低。上海作为烟雨江南的一部分,江湖河网密布,港叉纵横交 错,就其水系的分析和起源,主要存在三江一湖: 1)中国最大的内陆河-长江的长江口及其周边水网; 2)发源于太湖周边水系汇聚而形成的淀山湖水网; 3)发源于淀山湖的黄浦江水系及沿江水网; 4)发源于太湖的吴淞江水系以沿江水网。 在这三江一湖其间,又有数量众多的河道、桥梁、港汊以及众多的支流沟通疏散,形成 密集而通达的上海水系分布图。
上海市水资源及水污染状况调查

• 1、地下水
上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
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上海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 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因此,上海一直以地 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 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 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 地下水的来源及其存在状态:
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渗透水,是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流水、湖
水及海水等从地面渗入地下积聚而成的。其次是空气中的水气因降温在地面 凝聚成水滴后渗入地下积聚而成的凝结水; 湖水或海水伴随沉积物一起沉积而保存起 来的古水;由岩浆活动过程中冷却析离出 来的水积聚而成的原生水。
•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有计算表明,目前北京水资源储量为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 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 立方米/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 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 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8%,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 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所以 北京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
地下水有气、液、固态三种,以液态 为主。当水量少时,水分子受静电引力被 吸附在碎屑颗粒或岩石的表面成为吸着水; 其厚度超过几百个水分子直径时,则为薄 膜水。吸着水和薄膜水因受静电引力作用, 不能自由移动。当水量多并且将岩石空隙 填满时,如果空隙很小,水受表面张力作用,可沿空隙上升,形成毛细管水; 如果空隙较大,水的重力大于表面张力,则水受重力的支配从高处往下渗流, 形成重力水,它是地下水存在最主要的方式。遥想当年的波澜壮阔来自——遥想当年的波澜壮阔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
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
黄浦江(常误写为黄埔江)。
淀山湖接纳了上游太湖流域的众多来水,有人认为黄浦江的水源于浙江安吉龙王山,但淀山湖以上的河流不能称之为黄浦江。
黄浦江全长约113千米,河宽300-700米,终年不冻(除清朝时期,有过冰冻记录),是中国上海重要的水道。
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入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它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东。
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滨江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
从青草沙水库看上海饮用水水源问题

从青草沙水库看上海饮用水水源问题青草沙水库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下方,长兴岛头部和北部外侧的中央沙、青草沙以及北小泓、东北小泓等水域,总面积70.99平方千米,年均径流总量为4896亿立方米,是黄浦江的49倍。
青草沙水库建成后,最大有效库容达5.53亿立方米,设计有效库容为4.35亿立方米。
2010年供水规模达719万立方米/天,而黄浦江总的设计供水能力为500万立方米/天。
供水范围为杨浦、虹口等上海10个行政区全部区域及宝山、普陀等5个行政区部分地区,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人,其规模占全市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
谈到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不得不提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水源问题。
首先是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中国本就是一个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低的国家,尤其在上海这样一座大城市,城市常住人口达到两千三百余万,虽然地处长江口,但是对于长江水流量的利用率却很低,原水主要来自被亲切称为“母亲河”的黄浦江。
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现有的原水取水规模仍远远不能满足上海市的用水需求,因此,利用长江水势在必行,青草沙水库的建设十分必要。
其次,上海被列为全国36个水质型缺水城市之一,更是联合国预测21世纪饮用水缺乏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
水质性缺水是上海面临的主要问题。
青草沙水库建成之前,上海市原水主要依靠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陈行边滩二大集中水源地,其中黄浦江约占81%。
由于黄浦江上游可供水量有限,且受到上游和沿岸污染的影响,水质相对较差且具有不稳定性,黄浦江上游水源已部分不符合饮用水取水标准;而陈行水库避咸蓄淡水库库容偏小,抗咸能力低下,供水规模已不能满足城市社会经济需要。
青草沙所处的长江水量充沛,占上海过境水资源总量的98.8%,水质在I类至II类,原先的利用率却只有万分之六。
青草沙水库建成后,每天可供水719万立方米,超过黄浦江的日供应量,上海将在两大水源地———黄浦江上游和陈行水库之外,拥有第三个水源地,一举弥补用水缺口。
上海市地理环境

上海市地理环境
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地
理环境十分独特,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资源。
以下将从地
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方面介绍上海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上海市地势较为平坦,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
市区东部是沿海平原,西部则有
一些起伏的丘陵地带。
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穿城而过,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水域景观。
此外,上海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湖泊,如青西湖、赵巷湖等,丰富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气候特点
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多雨。
上海的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季风带来的降雨丰富,是上海水资源丰
富的重要原因。
水系分布
上海市内水系密布,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纵横交错。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上海的母亲河,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上
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沿岸景色优美,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苏州河是上海市
的一条支流,曾是上海的主要交通要道,如今成为了城市的风景线。
总体来说,上海市的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地形独特。
这些地
理条件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市民提供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上海水质性缺水及主要成因

上海水质性缺水及主要成因近年来,上海的水质性缺水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水作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问题。
本文将探讨上海水质性缺水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首先,上海的水质性缺水问题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上海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而水资源的供应却没有相应的增加。
这使得上海成为了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之一。
其次,城市快速发展也是导致上海水质性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的快速经济增长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工业生产需求。
然而,由于规划不周和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使得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此外,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也加剧了上海的水质性缺水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家庭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等,而对于节约用水的意识却相对较低。
这使得上海的水资源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补充速度,导致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针对上海水质性缺水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鼓励人们从生活习惯上进行节约用水和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水资源开发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水源地和水库,增加水资源的供应量。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水资源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要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统筹考虑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布局。
在城市建设方面,应该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设节水型城市,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最后,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只有了解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情况,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
上海自来水厂水质报告

上海自来水厂水质报告1. 引言上海自来水厂负责向上海市民提供高质量的自来水,确保其安全饮用。
本报告旨在对上海自来水厂的水质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保证水质的安全和卫生。
2. 水源上海自来水厂主要从长江和淀浦水库获取水源。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淀浦水库则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水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监测,这两个水源的水质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3. 水处理过程为了确保自来水的安全和可饮用性,上海自来水厂采用了一系列的水处理工艺。
这些工艺包括:3.1 净水原水经过一系列的沉淀和过滤工艺,去除其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这一步骤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使其更适合后续的处理过程。
3.2 混凝剂投加在净水后,上海自来水厂会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以促使微小的悬浮物快速凝聚成较大的颗粒,便于后续的过滤和沉淀。
3.3 活性炭过滤经过混凝剂投加后,水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有机物和异色物质。
为了去除这些物质,上海自来水厂使用活性炭过滤器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活性炭以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3.4 消毒为了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原体,上海自来水厂使用氯气进行消毒。
这一步骤可以有效地保证自来水的卫生安全。
4. 水质监测上海自来水厂对自来水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其达到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监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 pH值pH值是水的酸碱度的指标,上海自来水厂的自来水pH值稳定在6.5-8.5的范围内,符合国家标准。
4.2 悬浮物和颗粒物悬浮物和颗粒物是水中的固体杂质,上海自来水厂对这些物质的浓度进行监测,确保其在可接受范围内。
4.3 有机物有机物是水中的一种重要指标,上海自来水厂进行有机物的监测,以确保自来水中的有机物浓度符合安全标准。
4.4 微生物指标上海自来水厂定期监测水中的细菌和病原体浓度,以确保消毒处理的有效性。
5. 结论根据我们的评估和监测结果,上海自来水厂的水质良好。
水源的选择以及水处理工艺的有效运用,保证了自来水的安全和卫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水源情况
水质逐年变好
2011年,上海市公共供水主要原水工程在青草沙的取水量达到12.45亿立方米,占比达到44.27%,与此同时,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取水量则大幅下降。
虽然黄浦江为上海供应饮用水源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维护黄浦江水源地的水质对保持上海供水安全仍具战略意义。
从目前的上海水质监测情况来看,水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由于内河水质受到污染,上海已成为典型水质型工程性缺水城市,更是联合国预测21世纪饮用水缺乏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2013年上海环境状况公报》发现,与2012年相比,黄浦江、长江口、区县考核河道总体水质状况均有所改善。
近五年来,长江口总体水质状况呈改善趋势,黄浦江、苏州河总体水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上海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截污治污力度,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氮磷污染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限制本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关键因素之一。
官方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黄浦江总体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上游至下游6个断面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8.8%、12.7%、18.4%、13.5%、12.7%和8.5%。
富营养化待解决
考察组从顾家浜、松浦大桥上游、松浦三桥、大毛港、淀山湖端口、淀山湖最北端(江苏境内)、千墩桥——淀山湖北和淀山湖东(东方绿洲)八个地点采取水样,从监测结果看,PH、DO、NO32-指标均为正常,优于三类水的标准;NH4+、PO4-及高锰酸盐指数均劣于三类水质标准。
重金属从总量上看,或许有个别重金属存在超标现象。
监测结果显示,监测水体富营养化指标较高,水中有机物含量超标,个别重金属可能超过指标。
存在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各区域的区域功能性不同,不同的工业排放出不同的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对比各个取样点,主要是NH4+、PO4-指标变化较大,综观8个取样点可以看出淀山湖端口的总体水质最好,而淀山湖最北端(江苏境内)的水质较差。
黄浦江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
黄浦江总体水质令人担忧,其中主要问题还是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造成水体呈现富营养化。
由于黄浦江还担任着航运的任务,淀山湖周围还有很多电子、皮革等工业企业,致使水中的有机物的指标也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