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工具

合集下载

农村农具的用途

农村农具的用途

农村农具的用途农村农具的用途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农民在生产中必不可缺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村农具及其用途。

1. 犁:犁是一种农民常用的农具,用于耕作和翻地。

在农业生产中,犁可以把土壤翻松,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并消除杂草。

2. 锄头:锄头是一种农村常用的农具,用来除草和松土。

它可以帮助农民清除田地上的杂草,保持作物生长的空间和养分,同时锄头的使用还能帮助土壤疏松,提高作物根系的吸水能力。

3. 镰刀:镰刀是一种用于收割庄稼的农具,特别适合收割高茎作物,如小麦、大麦等。

农民使用镰刀将成熟的农作物割下,然后进行曝晒、脱粒等后续处理。

4. 手锄:手锄是一种小型的农具,用来除去小块田地中的小型杂草和锄地。

由于其小巧轻便的特点,手锄可以在狭小的地方操作,非常适用于农民农田中小块地的农作物护理。

5. 锄耙:锄耙是一种农民常用的农具,结合了扁平锄的翻松作用和锄头的贯耳作用。

锄耙可以同时翻地、拔草和割碎残根,使土地保持良好的耕作状态。

6. 拔草器:拔草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拔除杂草的农具。

它可以有效地将杂草从土壤中拔出,减少与农作物竞争营养和水分的情况,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7. 播种机:播种机是一种用于播种农作物的农具。

它可以将农作物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耕地上,提高播种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播种机还能调整播种的深度和行距,以适应不同的作物和土壤要求。

8. 打谷机:打谷机是一种用于将庄稼脱粒的农具。

它可以将庄稼中的谷粒和秸秆分离,提高谷粒的收获效率。

使用打谷机可以省去人工脱粒的繁琐过程,节省时间和体力。

9. 粉碎机:粉碎机是一种用于将庄稼秸秆、麦杆等农作物秸秆和剩余废料粉碎的农具。

粉碎机将庄稼残渣粉碎后,可以用于充实土壤或制成饲料,提供养分供给。

10. 农用车:农用车是一种在农田中运输物品和农产品的交通工具。

农用车通常具有较强的载荷能力和适应不同地形的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快速、高效地完成农业生产中的运输工作。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脚踏压坯车:早期的一种利坯或者修坯工具,由脚踏控制坯体转动与否,使用时将坯 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 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匣钵:窑具之一。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 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亦 称匣子。 支钉:宋代少数瓷窑使用的一种支烧工具。汝窑、官窑、哥窑等多用支钉支烧,其状 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也有只有一个支钉的。
许昌博物馆珍藏的陶纺轮 上一手提拉,一手抽放,将细丝拉紧纺成更结实的线,这
个过程就叫纺线。
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延长 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关于纺车 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繀车”和“道轨”。兽锭纺车最早的 图像见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有关纺织图 不下八块,其中刻有纺车图的有四块。1956年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 形态生动的人物正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它展示了一幅汉代纺织生产活动的 情景。这就可以看出纺车在汉代已经成为普遍的纺纱工具。因此也不难推测,纺车的出 现应该是比这早的。
管理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大 作坊生产;不计成 本,产品精美;素 称发达,领先世界 。
春秋 战国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家庭的副业
产品用途
武器军用品和 官府贵族生活 用品
民间消费的 产品
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 一般不在 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 市场流通 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

v1.0可编写可改正农业生产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县传统的耕耙农拥有犁、耙(耢) 、镢、锨等,犁由木制犁架、铁制梯形犁铲构成,畜力牵引。

一般两头牛拉一犁一天耕地 3 亩左右。

耙呈长方形、一般长米,宽米左右,木制框架,框上装有约25 厘米长的铁齿21 根。

铁齿分直形、后斜形两种。

直形谓之耙,斜形称作耢,畜力牵引供碎土、平川、保墒用。

镢(俗称镐)由铁制镢头和木柄构成,用于开沟翻土、扶埂、收刨红薯、花生等。

铁锨由铁制锨头和木柄构成,用于翻土整地。

20 世纪 50 年月初,开始在乡村推行新式7 寸步犁。

50 年月中期单轮铧犁和双轮双铧犁取代了 7 寸步犁, 1956 年,购进匈牙利产“ GS-35”胶轮拖沓机、捷克斯洛伐克产“热特 -25 ”胶轮拖沓机和“ D-35”链式拖沓机,开始使用拖沓机耕地。

到90 年月末,当地所有实现耕地机械化。

耧,俗称耩子,是本县的传统播种工具。

从前有木制单腿耧和双腿耧。

前有耧杆,后有扶手,种箱装于耧杆与扶手中间,箱下侧有孔,孔中安摆锤,种箱下侧装空心耧腿,腿下端装三角铁脚。

播种时用畜或人力牵引,挟耧者摇动扶手,带动摆锤,种子从种箱下侧孔中平均漏出,沿空心耧腿落入沟中。

新中国成立后,改旧式宽腿木耧为窄腿、三腿或四腿耧。

50 年月后期开始使用马拉播种机。

60 年月中期引进并仿制了点播器。

70 年月后,大、中型播种机逐年增加。

到 90 年月末,当地所有实现播种机械化。

锄,是中耕、除草、灭茬的传统农具。

分锄头、锄勾、锄柄三部分。

70年月后,中耕除草除持续用锄外,逐渐使用单头、双头、三头耘锄,畜力牵引,减少了劳动强度。

劳动效率提升2~4 倍。

镰刀是收割农作物的传统手工工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到现在沿用不衰。

1974 年,本县开始引进小麦收割机,用12 马力拖沓机牵引。

90 年月中后期,大型结合收割机引进,多半小麦、部分玉米开始用结合收割机收获。

传统农用运输工拥有扁担、独木轮小车、木轮铁瓦大车。

农业机械的特点与分类

农业机械的特点与分类

农业机械的特点与分类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的发展与应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机械的特点与分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特点1. 技术性强:农业机械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融合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

现代农业机械具备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等特点,能够实现高效、精确的农业生产。

2. 适应性强: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农作物的生产需求。

无论是种植业还是畜牧业,农业机械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

3. 功能多样:农业机械具备不同的功能,包括耕作、播种、施肥、喷洒、收割等多个环节。

不同的农业机械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组合使用,实现全程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4. 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的高效率、高精度操作,能够有效节约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农业机械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农业机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耕作机械:耕作机械主要用于土地的翻耕、破碎和平整,包括耕地机、犁、旋耕机等。

耕作机械的应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后续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 播种机械:播种机械用于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到土地上,包括种子机、精量播种机等。

播种机械的应用可以提高种子的利用率,减少人工播种的劳动强度,确保农作物的均匀生长。

3. 施肥机械:施肥机械用于将化肥均匀地施入土壤中,包括化肥施肥机、有机肥施肥机等。

施肥机械的应用可以精确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或不足施肥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 喷洒机械:喷洒机械用于农药、除草剂等农药的喷洒,包括喷雾器、喷洒机等。

喷洒机械的应用可以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5. 收割机械:收割机械用于农作物的收割和割捆,包括联合收割机、割捆机等。

收割机械的应用可以提高收割效率,减少人工收割的劳动强度,确保农作物的及时收获。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一、夏朝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

[1]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

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力乎沟洫”。

《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n)浍(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郑玄说“吠浍,田间沟也”。

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

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中,如分布在黄河上流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齐家文化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

生产工具为石器、骨角器,挖土工具为石铲、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

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石镰。

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

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内蒙赤峰夏家店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

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1]二、西周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

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

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

“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历史上的农业工具与农业发展》

《历史上的农业工具与农业发展》
技术转移: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农业工具的创新与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促进农业发展。
国际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 享农业工具的创新与研发成果,推动全球农业发展。
企业创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提高生产效率
案例分析:介绍某企业如何通过创 新与研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工具的改 进: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

农业机械化: 实现了大规模、 高效率的农业
生产
农业智能化: 通过物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 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智能化水

农业产业化: 农业工具的改 进促进了农业 产业链的延伸, 提高了农业的
综合效益
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 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产 品的品质
农业工具的智能化:提高了 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化农业工具 的定义和特点
智能化农业工具 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农业工具 的应用领域
智能化农业工具 对农业发展的影 响和意义
太阳能农业工具: 利用太阳能进行灌 溉、施肥等操作
风能农业工具:利 用风能进行灌溉、 施肥等操作
电动农业工具:使 用电动马达进行灌 溉、施肥等操作,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 用
农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 本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机械化程度,减少了劳
动强度
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信 息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了农
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工具的普及:促进了农 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
农业工具的创新: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
农业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 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风车:用于去除谷物中的 杂质,提高粮食品质
水车:用于灌溉农田,提 高农作物产量

选必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

选必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______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中术 赫
亚, 、后

北传人
非入率
和两先
欧河掌
出现_青__铜__铸___造
洲流握 域冶
的农具,数
、铁
石、木、骨、量有限

蚌质的耒___耜__等
新石器晚期
原始社会 锄耕、犁耕
刀耕火种
曲___辕__犁__
(标志步犁定型)
_铁__制__农__具_
出现_灌__钢__法___ 制作的铁农具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变化历程
原始社会: 木、石、骨、蚌制作的生产工具 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磨制石器) 青铜时代: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和北非地区。在新石器时 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青铜铸造农具数量有限。
C
C.木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6.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Biblioteka 工、农具修造等。这表明(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D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庄园式
1 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 中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 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 低下
2 概况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 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 奴隶制庄园 ②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 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 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 色彩

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机械设备介绍

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机械设备介绍

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机械设备介绍农业机械设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本文将介绍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各种机械设备,包括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一、拖拉机拖拉机是农业生产中最基础的机械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耕地的翻耕、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

它的主要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器、驱动轴和驱动桥。

现代拖拉机配备有强大的动力系统和先进的操控系统,能够适应各种农业作业需求。

二、播种机播种机用于种植作物的播种过程,能够自动将种子按照一定的间距和深度均匀地撒播在耕地上。

现代的播种机具有精准的定量撒种功能和智能化的操控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类型和土壤条件进行调节,提高了种植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收割机收割机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设备,用于将成熟的农作物收割下来。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收割机型号,如小麦、稻谷、玉米等作物的收割机各有特点和适用性。

现代收割机具备高速、高效、节省劳动力的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土地上的收割工作。

四、农用喷雾机农用喷雾机用于施药、农药和农业化学品的喷洒。

它能够将液体药剂均匀地喷洒在作物上,有效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现代农用喷雾机具有自动调节和精确计量的功能,可以减少药剂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五、灌溉设备灌溉设备是保证农作物能够得到充足水源的重要工具。

常见的灌溉设备有喷灌、滴灌、旋喷等。

喷灌设备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农田上;滴灌设备通过滴灌管将水滴灌到植物根部;旋喷设备通过旋转喷头将水喷洒到作物上。

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六、保护设备农业生产中还需要一些保护设备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和质量。

例如,农用大棚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护作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植保无人机可以快速监测和喷洒农药,提高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这些设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并且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工具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农业生产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县传统的耕耙农具有犁、耙(耢)、镢、锨等,犁由木制犁架、铁制梯形犁铲构成,畜力牵引。

一般两头牛拉一犁一天耕地3亩左右。

耙呈长方形、一般长1.8米,宽1.2米左右,木制框架,框上装有约25厘米长的铁齿21根。

铁齿分直形、后斜形两种。

直形谓之耙,斜形称作耢,畜力牵引供碎土、平地、保墒用。

镢(俗称镐)由铁制镢头和木柄构成,用于开沟翻土、扶埂、收刨红薯、花生等。

铁锨由铁制锨头和木柄构成,用于翻土整地。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农村推广新式7寸步犁。

50年代中期单轮铧犁和双轮双铧犁代替了7寸步犁,1956年,购进匈牙利产“GS-35”胶轮拖拉机、捷克斯洛伐克产“热特-25”胶轮拖拉机和“D-35”
链式拖拉机,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

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耕地机械化。

耧,俗称耩子,是本县的传统播种工具。

早年有木制单腿耧和双腿耧。

前有耧杆,后有扶手,种箱装于耧杆与扶手中间,箱下侧有孔,孔中安摆锤,种箱下侧装空心耧腿,腿下端装三角铁脚。

播种时用畜或人力牵引,挟耧者摇动扶手,带动摆锤,种子从种箱下侧孔中均匀漏出,沿空心耧腿落入沟中。

新中国成立后,改旧式宽腿木耧为窄腿、三腿或四腿耧。

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马拉播种机。

60年代中期引进并仿造了点播器。

70年代后,大、中型播种机逐年增多。

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播种机械化。

锄,是中耕、除草、灭茬的传统农具。

分锄头、锄勾、锄柄三部分。

70
年代后,中耕除草除继续用锄外,逐步使用单头、双头、三头耘锄,畜力牵引,
减轻了劳动强度。

劳动效率提高2~4倍。

镰刀是收割农作物的传统手工工具,构造简单,使用方便,至今沿用不衰。

1974年,本县开始引进小麦收割机,用12马力拖拉机牵引。

90年代中后期,
大型联合收割机引进,多数小麦、部分玉米开始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传统农用运输工具有扁担、独木轮小车、木轮铁瓦大车。

扁担用坚韧的槐术制作,扁平形,长2~2.5米,有挑、抬两种。

独木轮小车,用槐木或榆木做成,由木制车轮、车架组成,载重量200公斤左右。

木轮铁瓦大车,其构造主要由两个镶有铁瓦的大术轮,中贯木轴,轴上装制车盘,前有两根车辕杆,载重约1吨。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木轮大车渐为胶轮马车代替,独木轮小车渐为胶轮手推车代替。

到70年代初,拖拉机、马车、地排车、自行车、机动三轮车逐渐成为本县的主要农刚运输工具。

2000年后,电动三轮车、小型电动汽车、拖拉机是本地主要农用运输工具。

本县传统脱粒工具是碌碡,用圆柱形石头制成,直径30~40厘米,长约60厘米,有大小头之分,圆柱石侧面纵向凿有间隔均等的条棱,两头横剖面中间有凹坑,装方形木框。

用牲口或人力牵引转动,用于小麦、大豆、高粱、谷物的脱粒。

玉米脱粒则用一长形木条,居中挖一孔,安一弯曲铁钉,称擦床,人工操作。

60年代初,本县购进青岛产900型脱粒机,用作小麦、玉米、谷子的脱粒。

之后
又推广用于多种作物脱粒的脱粒机。

70年代,亦用镇压器打场脱粒。

1985年后.全县基本上实现脱粒机械化。

另外,鲜红薯切片,初用菜刀,后用擦床式红薯刀和
手摇轮式红薯切片机。

1955年前,治虫主要靠人工捕捉和点灯诱杀,或用草把蘸农药洒治。

1956年,始用由两人操作的压缩喷雾器,因工效低,渐由圆筒式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代替。

60-70年代,均使用背负式压缩喷雾器。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引进大、中型喷雾器、电动超低量高浓度喷雾器、手持式涂茎器、电动超低量高浓度喷雾器、手持式涂茎器、玉米螟颗粒剂点施器等。

辘轳、戽斗子、鸳鸯罐、桔槔是本地传统的排灌农具。

辘轳,用直径约30厘米,长45厘米的中空圆木,一端装弯曲术柄,称辘轳头,套在井口上方的木轴上,绳的一端系于辘轳头上,另一端系铁水斗,一人转动木柄,带动辘轳头缠绳提水,每天浇地0.5~0.8亩。

戽斗子,柳条编制·半圆桶形,两端各系一长绳,两人合作,每天浇地约1.5亩。

鸳鸯罐,即在木制辘轳头的两端装曲柄两个铁制水斗,一上一下,由两人操作。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提水。

40年代,使用大拨齿水车,用两个垂直吻交的车轮形的拨齿相互传递,带动链梯上的水斗上水0 50年代,使用解放式水车,车架全为铁制,有卧式、立式两种,均用齿轮传动,带动铁链条,通过密封管将水提出。

卧式水车用畜拉或人推,立式水车由1至2人摇动。

一部水车每天浇地约4亩0 60年代,开始使用抽水机,有的村建有机灌站。

80年代末,机械浇地在本地普及。

一件顺手的农具,能让农民事半功倍。

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