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专题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完整版)小学专题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小升初阅读提升专题讲解一: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一、技法详解1、什么是中心句和过渡句?◆中心句:指能够统领全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如: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 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詹天佑的爱国之心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才干来写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 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句:指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它往往把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衔接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过渡句,前一句承接上文,讲兵马俑的规模庞大,后一句领起下文,描述的是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样的描写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上下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2、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及作用。
①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开头,又称“总起句” ,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②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末尾,又称“总结句” ,起到总结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③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或“过渡句”的作用。
④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起着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
3、怎样找中心句?(1思路导航①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②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③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 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④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 因此, 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⑤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⑥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 蕴藏着深长的意义, 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⑦从过渡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3、怎样找中心句?(2例题精讲①观察哪句话是讲全文或全段主要意思的,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小学语文阅读,怎样找过渡句、中心句?

小学语文阅读,怎样找过渡句、中心句?小学语文阅读,怎样找过渡句、中心句?了解过渡句的作用:过渡句是为了使所写短文通顺,连贯得体,句子与句子之间过渡自然而存在于文本段落中间的一种句子。
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去判断,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3.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4.用关联词过渡。
(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5.用提示句过渡。
6.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7.过渡词,增强文章逻辑性。
二、常见的过渡词有:(1)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从前;以后;几天后;之后;那时;最近;(2)表示空间顺序的过渡词:不远处;在这之前;以上;以下;总之;(3)表示并列的过渡词:是…也是;(4)表示转折的过渡词:虽然…但是;无论如何;(5)表示递进的过渡词:不仅…而且;不但…而且;再者;(6)表示目的的过渡词:为了;既然…如此;因此;(7)表示因果的过渡词:因为;作为;(8)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例如;事实上;实际上;曾经;(9)表示条件的过渡词:如果三、中心句的概念:“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在旧有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提法——中心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即写作目的).我们可以这样理现在所说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四、中心句的特点: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五、寻找中心句的方法: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阅读专项训练(找中心句、过渡句、仿写句子)答案

阅读专项训练(找中心句、过渡句、仿写句子)答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专项练(中心句、过渡句、仿写)▲怎样找中心句: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心句:中心句是一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
其次,了解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或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一)、《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自然段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
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
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1、课文是围绕(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中心句来写的。
2、文章从(难以计数的海洋生物)、(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三方面介绍了南沙的物产丰富。
3、“用之不竭”中“竭”的意思是(枯竭,尽),“用之不竭”形容南沙的陆地动力(用不完)。
我还能从文中(巨大的蓝色宝库)、(难以计数)、(极其丰富)读出南沙物产丰富。
(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然段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
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
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
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1、这段话是围绕(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句话来写的。
2、这段话中,作者将天比作(蓝玉),将海比作(翡翠),从中可以看出天的蓝和水的绿;从(翡翠和蓝玉合璧)可以体会水天一色,融为一体的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五彩缤纷)可以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中可以体会到(洁白的浪花很美)。
抓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演讲中的运用
开场白使用中心句
在演讲的开场白中,使用中心句可以 迅速地概括出演讲的主题或核心观点 。
过渡句引导听众
使用过渡句可以引导听众进入不同的 演讲环节,使演讲更具逻辑性和连贯 性。
总结句作为结束语
在演讲结束时,使用总结句可以回顾 整个演讲内容,加深听众印象。
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可以迅速理解文章 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03
抓中心句与过渡句的技巧
速读全文,了解大意
快速浏览全文,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初步了解。 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第一句话,这些通常可以提供文章的大致框架。 对于长篇文章,可以逐段速读,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仔细阅读,找中心句
01
02
03
仔细阅读每个段落,找到每个段落的 中心句。
过渡句
通常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或结尾,起到承 上启下、连接前后内容的作用,使文章结 构更加严谨、流畅。
学习抓中心句与过渡句的方法
通读全文
根据段落结构判断
根据关键词判断
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 主要内容和结构,确定中心句 和过渡句可能出现的位置。
通常,中心句会出现在段落开 头或结尾,而过渡句则可能出 现在段落开头或结尾,也有可 能在段落中间。
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
有些文章或段落会在中间部分给出中心思想,作为中心句。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较为复杂的文章或段落中,需要读者自行 总结。
02
抓文章的过渡句
过渡句的定义
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过渡句是连接文章上下文、段落之间联系的句子。
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完整版)5-新四年级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

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他们自身就有发光
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它们的
形态也各不相同,就拿海藻来说吧,最小的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
长的生物。
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难忘的一课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 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者: ““我我是是中中国国人人,,我我爱爱中中国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 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 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我是是中中国国人人,,我我爱爱中中国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 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 ““我我是是中 中国 国人 人, ,我 我爱 爱中 中国 国。 。”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小学语文找中心句和过渡句

小学语文找中心句和过渡句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专题训练一、理解段落中心句位置的一般规则: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 起到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通常位于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在短文中找出过渡句在短文中找出过渡句,这并不难。
过渡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少数在段落中间,更少的在段落末尾。
它十分明显地告诉你:从一个地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点,或者从一个事情连接到另一个事情,从一个动作转化成了另一个动作??1、在写景的文章中找出过渡句这种过渡句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
它解释了你从一个地方搬到了另一个地方,这起到了“连接前面和后面”的作用。
很容易找到。
你一定没问题!长廊又长又美,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沿着走廊走完后,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它高大、美丽、金碧辉煌。
真的很美。
站在万寿山上,你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景。
太美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石桥多,湖中心有一个小岛,树林茂密,美不胜收呀!2、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找出过渡句这取决于哪个句子用来连接前者和后者,哪个句子用来连接前者和后者。
这句话作为“连接纽带”是一个过渡句!5、找出文章的主句或中心句。
如何找到中心句:▲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中心的句子。
它在本文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其次,了解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或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总写句在文章开头,它起着“总起”的作用;总写句在文章的末尾,它起着“总结”的作用。
中心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比较容易就能找出来。
怎样找过渡句:过渡句——在文章中,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被用来促进前后意思的联系,这样它们就可以有机地联系起来,自然地从上面转到下面。
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和总结句

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和总结句一、阅读小技巧1、做阅读,拿到一篇文章,先浏览题目,看看题目都考察了哪些内容,然后再带着问题读文章,这样比较容易找到答案.2、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可以从它的题目或者文章的中心句看出。
所以回答问题一定要围绕文章题目,万变不离其宗.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一定要找到题目中引用的字词句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题意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二、中心句1、中心句顾名思义就是文章中最核心的一句话,一般称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一篇文章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所有内容都是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是,只有找到中心句才能迅速理解文章,更好的解答问题。
2、寻找中心句的方法【1】从开头找中心句(较常用)抒发感情的开头解释一定道理的.引用名言的【2】从结尾找中心句抒发一定的情感结尾揭示一定的道理赞美可贵的品质说明获得的启示.例如:《眼睛》的结尾:张大爷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在他的身后有无数双眼睛,在帮助着他,支持着他.【3】段落中心句(方法与整篇的通用)开头引出下文结尾总结上文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三、过渡句1、作用-—承上启下2、类型①连贯式(有动作的先后次序,为引出下文做铺垫)②承接式(承上,启下。
为启下服务)③总分式④转折式(虽然/尽管……但是/可是)⑤递进式(不但/不仅……而且)四、总起句和总结句1、总起句作用:①概括短文主要内容;②为下文写作做铺垫.特点:通常在文章的开头。
2、总结句作用:①总结全文;②点明中心;③升华情感;④深化主题。
特点:文章的总结句在文章结尾;段落的总结句在段落结尾。
五年级上册语文 中心句、过渡句 全国通用

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隆”,礼炮响了,大会 就要开始了。等大雨落下,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
上娘朵头朵上竞的相玉开花放。总的你雨想结花知全了道吗节文?目那是是否正精在彩翩吗翩?起那舞“的哗金哗鱼”姑的
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 _湖_是_美_的_…__…_______
• 例2: 进了公园,我们先走向“桃园”。不一会儿,满园桃 花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的桃花品种繁多,有“仙桃”、 “白桃”、“日日桃”,桃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红的像一 团火,白的像一片云,还有黄的紫的,真是五彩缤纷!微风 吹过,送来屡屡清香。
• 两旁-饱松-览柏--了耸--桃立--花,--后四-,周--我铺--们满--来嫩--到草-了,--革外--命面--烈围--士上-纪一--念圈--碑-整-前齐--。的-纪冬念青碑,
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内容, 也可以根据位置
解题技巧:
过渡句出现的位置: 1、在段落末尾 2、段落开头 3、有时也独立成段。
例1: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 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里的-列故-宁事--做讲--完给--学别--校人-里听--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
它不但有一身亮丽的衣服,而且飞行起来姿态优美。
帅鸽天天领着一群鸽子练习飞行。它张开翅膀,一眨眼的工夫便飞 上了蓝天。它时而低,时而高,时而快,时而慢,尾巴展开着,像一把 白色的纸扇。飞行的姿态优美极了!
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 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 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内容上 这个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是中国宝贵的
历史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阅读提升专题讲解一:
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一、技法详解
1、什么是中心句和过渡句?
◆中心句:指能够统领全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如: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六年级上册《詹天佑》)
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詹天佑的爱国之心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才干来写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句:指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它往往把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使文章衔接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过渡句,前一句承接上文,讲兵马俑的规模庞大,后一句领起下文,描述的是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样的描写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上下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2、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及作用。
①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开头,又称“总起句”,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②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末尾,又称“总结句”,起到总结全文或全段的作用。
③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或“过渡句”的作用。
④中心句在文章或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起着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
3、怎样找中心句?
(1)思路导航
①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②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③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
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④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
是中心句。
⑤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⑥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
子就是中心句。
⑦从过渡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3、怎样找中心句?
(2)例题精讲
①观察哪句话是讲全文或全段主要意思的,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如: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这句话是讲全段主要意思的,它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②观察全文或全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哪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如: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
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养育我们的子子孙孙。
河水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段话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它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③通过分析、比较,以最能概括主要内容而不是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中心句。
如:
秋天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红得那么鲜艳。
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玛瑙似的红果。
葡萄呢,更逗人喜爱,那种叫“水晶”的,晶莹剔透,真像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欢乐和富强。
这句话概括了文章描写的主要景色,它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4、怎么找过渡句?
①位置上,过渡句常常出现在文中某个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②内容上,过渡句是由一个内容(问题)转移到另一个内容(问题)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
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最好是根据内容判断。
常见的过渡句通常伴有关联词(除了……还……、不仅……还……、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然而、却等等)。
所以,如果某段的开头出现上述的关联词,这个句子一般是过渡句。
二、专题精练
用横线画出下面短文的中心句。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yōnɡ)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但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jùn)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mi ǎo)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塑像。
翻过那座山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一大早就上路了。
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青草湿气。
少年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
由于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他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的把它牢记在心了。
其实,这句话显然过分夸张了。
因为现在已经这样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似的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
然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少年站稳微微打颤的双腿,再一次聚积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