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寺庙 塔院的建筑特点

合集下载

唐朝的建筑艺术宫殿与寺庙的设计与建造

唐朝的建筑艺术宫殿与寺庙的设计与建造

唐朝的建筑艺术宫殿与寺庙的设计与建造唐朝的建筑艺术:宫殿与寺庙的设计与建造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辉煌的时期之一,其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宫殿和寺庙的设计与建造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

本文将探讨唐朝宫殿与寺庙的设计与建造,展示唐代建筑的独特风貌和艺术价值。

一、风格与特点唐代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元素。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南北差异:考虑到北方气候的寒冷,北方建筑通常采用严密的结构和厚重的墙体,以保温。

而南方建筑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注重开放性和通风。

2. 斗拱结构:唐代建筑广泛运用斗拱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并且可以提供更宽敞的内部空间。

这一技术的运用使得唐代建筑在结构上相对先进。

3. 高大而雄伟:为了展现帝国的威严和君主的尊严,唐代宫殿和寺庙通常采用高大、雄伟的建筑风格,建筑物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

二、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唐代宫殿以洛阳宫和长安宫为代表,结合了汉文化与唐代独特的设计思想,体现了帝王权威和世俗生活的奢华。

1. 布局与规划:唐代宫殿通常采用“三进制”或“九进制”的布局形式。

宫殿由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整体布局呈均衡对称的结构,彰显了皇权的稳定和权力的合法性。

2. 建筑材料:唐代宫殿多采用砖木结构,砖墙、琉璃瓦和彩色颜料的使用使建筑物色彩斑斓,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3. 装饰与细节:唐代宫殿注重色彩和雕刻的装饰,墙壁上常描绘壁画,宫殿柱子上常有雕刻的花纹。

同时,唐代宫殿还设置了大量的花园和假山,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三、寺庙的设计与建造唐代寺庙的设计与建造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影响,展现了宗教建筑的神圣与庄严。

1. 佛寺布局:唐代寺庙通常由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和钟楼构成,寺庙整体呈现出严谨而庄严的氛围。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在宏伟的山门上常常雕刻佛教的精彩故事。

2. 建筑风格:唐代寺庙建筑风格宏伟壮丽,大雄宝殿常采用多层重檐式屋顶,形象奇特。

唐朝建筑的特点

唐朝建筑的特点

唐朝建筑的特点唐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从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和艺术装饰四个方面,对唐朝建筑的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一、建筑材料:唐朝建筑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砖石、琉璃等。

木材是唐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既因其易于加工,又因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砖石在唐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用于建造墙体、柱子等结构。

琉璃是唐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装饰材料,常用于制作彩色玻璃窗,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

二、建筑结构:唐朝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主要有殿堂式、轩榭式和宫殿式等。

殿堂式建筑是唐代建筑的主要形式,多用于宗庙、皇宫等重要场所。

轩榭式建筑是唐代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常用于园林建筑,以供人们休憩观赏。

宫殿式建筑则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具有宏伟壮丽的特点。

三、建筑风格:唐朝建筑风格多样,既有继承自前代的传统风格,又有独具特色的创新风格。

其中,唐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是“大唐风”,它以华丽、雄伟、庄严为特点,体现了唐朝盛世的气象。

此外,唐代建筑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等地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风”。

四、艺术装饰:唐朝建筑注重艺术装饰,常常运用壁画、雕刻、彩绘等技法,使建筑更加美观精致。

壁画是唐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形式,常用于殿堂、庙宇等场所,内容多为宗教题材或历史故事。

雕刻则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柱子、门窗等部位,以增加建筑的立体感。

彩绘是唐代建筑装饰的一种重要形式,常用于柱子、梁架等结构,以增强建筑的色彩效果。

唐朝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多样化的建筑结构、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艺术装饰,展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繁荣与富饶,也为后世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唐朝建筑的特点

唐朝建筑的特点

唐朝建筑的特点
一、宏伟壮观。

唐代建筑风格以大气磅礴、宏伟雄壮为主,宫殿、寺庙、城门、桥梁等建筑物都具有巨大的规模和精美的构造。

二、精美绝伦。

唐代建筑的装饰手法以雕刻为主,用砖、石、木等材质进行雕刻,表现出精美的图案和华丽的色彩,堪称古代建筑文化的代表。

三、技艺高超。

唐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十分精湛,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如结构稳定性强的榫卯技术、便于建筑施工的窑洞技术等。

四、风格多样。

唐代建筑的风格十分多样,既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外来式建筑,也有独具特色的本土建筑风格,其中尤以唐式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大木结构、多层楼阁、彩绘雕刻为主。

总之,唐代建筑是古代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宏伟、精美、技艺高超、风格多样,为后世建筑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1 -。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唐宋时期是中国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使得佛塔建筑成为重要的宗教建筑形式,同时也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中国佛塔建筑的特点和演变以及佛教艺术的风格特色入手,对这一时期的佛塔建筑与佛教艺术进行探讨。

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佛塔的形制多样,体现了建筑师的创作和工匠的智慧。

例如,唐代的七层宝塔就是典型的代表,以雄伟壮观著称。

其次,佛塔的装饰丰富多样,采用了彩画、浮雕等装饰技法,以及宝瓶、花窗等独特的造型元素,形成了佛塔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注重宏伟与精致的结合,不仅追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还注重细节的雕琢,使得佛塔在建筑与艺术之间达到了理想的平衡。

佛塔建筑在唐宋时期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演变趋势。

在唐朝,佛塔建筑主要受到印度佛塔的影响,以密教影响为主。

而到了宋朝,佛教艺术发生了变化,佛塔建筑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唐代的七层宝塔就是佛塔建筑演变的一个里程碑。

而到了宋代,出现了更加纤细、优雅的十三层宝塔,展示了宋代佛教艺术对于细节和比例的追求。

可见,唐宋时期的佛塔建筑不仅有着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更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与佛塔建筑相伴而生的是佛教艺术的繁荣。

佛教艺术在唐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壁画艺术和佛像雕塑。

壁画艺术是佛教经典故事和佛像造型的直观表达,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仰和宗教思想。

佛像雕塑在唐宋时期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造像技法多样,形象生动逼真。

例如,著名的千手观音雕像就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壁画和佛像雕塑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品味和风格,更是佛教信仰的传播和弘扬。

在佛教艺术的繁荣背后,是当时社会的宗教热潮和文化环境的塑造。

唐宋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这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土壤。

同时,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也与当时士人精英的文化追求相契合,形成了一种理性与宗教结合的独特佛教文化。

唐 寺庙 塔院的建筑特点

唐 寺庙 塔院的建筑特点
唐代的建筑组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
唐 寺庙 塔院的特点
•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 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 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 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 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 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 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 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 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 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 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 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 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唐宋寺庙建筑特点

唐宋寺庙建筑特点

唐宋寺庙建筑特点唐代寺庙建筑特点1 房脊为分开的燃烧的法轮2 房檐⽆飞檐3 下⾯左右有阙门,⽆论任何⼈都需要在内静思⼀会,待⼼情平静后在登天阶上⼤殿。

另外最左和右边的阙门是除皇帝外的⼈⾛的门,中间的天阶只有皇帝才可以⾛,应该共有九阙。

另外,在⾃家门前也可有阙门,是官位的象征。

唐代寺院的平⾯布局,以殿堂、门廊等构成以庭院为单元的群体,实际是居住类建筑的佛教化。

唐代⽯窟寺的特点是很鲜明的。

⼈⼒的伟美。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舒展朴实,庄重⼤⽅,⽓魄宏伟,⾊调简洁明快唐宋时代,禅宗兴起后,提倡“七堂伽蓝”制,即建有七种不同⽤途的建筑物。

從宗教建築的地理位置看其等級從唐代⾧安城設計中寺廟及道觀的位置可以看出當時的⼈把對神佛道的信仰甚⾄擺在了⼈間帝王之上。

唐朝⾧安城的歷史其實是從隋朝開始的,當隋⽂帝統⼀天下、建⽴隋朝後,仍定都於漢⾧安,選址於舊⾧安城的東南⽅,⼀⽚叫⿓⾸原的地⽅。

西元618年,唐取代隋統治天下,把隋朝都城改名為⾧安。

⿓⾸原是⼀⽚地形類似⿓頭形狀的平原。

根據堪輿⾵⽔的說法,這裡有條⿓脈,從秦嶺向北延⾄渭河,⿓⾸原即是⿓頭所在,是聚天地精華之地,四周的⼭川地勢圍繞著⿓⾸原,其⽅向位置恰好形成⼀個⼋卦。

這⽚平原肥沃開闊,舊有漢朝的未央宮坐落於⿓⾸原的北側,隋的新都則選在地勢略⾼、腹地更廣的南側。

介於⿓⾸原與南邊的⼭區之間有六道東南、西北向的平⾏坡地,⾼度依序向南遞增,其線條恰好形成周易乾卦的卦象。

乾卦為周易六⼗四卦中的第⼀卦,象徵天;六⽘皆為陽,以⿓為喻,正好符合天⼦之都的意象,是故⾧安的佈局便順應六⽘的⽘辭設計,根據各⽘的⽘辭規劃最適合該地的使⽤⽅式,傚法天地不息之運轉,以期王朝國勢亦能⾧治久安。

在乾卦的六⽘中,以第五⽘「九五」「⾶⿓在天,利⼤⼈」最為尊貴,古來稱皇帝為「九五之尊」,其來源即出於此。

但在⾧安城的規劃中,第五道坡地上建造的卻⾮天⼦所在的宮殿,⽽是佛教的寺廟及道教的道觀。

古⼈通過這種無聲的建築語⾔表達⼈對天對神的崇敬,皇帝雖然貴為天⼦、擁有天下,卻也不敢妄⾃稱⼤,並不認為君德⾜以配據⼀⽚有⾶⿓在天之勢的⼟地為⼰⽤。

唐朝建筑风格特点

唐朝建筑风格特点

唐朝建筑风格特点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的一个时代,其建筑风格也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唐朝建筑以宏伟、雄浑的风格而著称,融合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一、宏伟恢弘的规模唐朝建筑以宏伟、恢弘的规模而著称。

皇宫、寺庙、墓葬等建筑大多都采用了广场式布局,建筑面积巨大。

例如,唐长安城的皇宫规模庞大,占地约400万平方米,南北长约5公里。

而寺庙的规模也非常宏伟,如大雁塔、洛阳白马寺等,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作。

二、飞檐翘角的特色唐朝建筑最醒目的特点之一是飞檐翘角。

飞檐是指屋顶边缘突出,呈翘起的形状,而翘角则是指檐角上的额外装饰部分。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美观,还起到了保护房屋的作用。

飞檐翘角的形象赋予了建筑以雄浑、磅礴的气势,也成为了唐朝建筑的标志性特征。

三、彩绘的艳丽色彩唐朝建筑以华丽的彩绘装饰而著称。

壁画、壶口砖等彩绘技法在唐代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壁画中,常见的题材包括宫廷生活、山水名胜、佛教故事等。

这些壁画以细腻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呈现,展示了唐代艺术的繁荣与辉煌。

四、木构架与石构架的组合唐朝的建筑结构采用了木构架与石构架的组合方式。

木构架作为主要骨架,用于支撑屋顶和房屋的大部分负荷。

而石构架则主要用于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木构架和石构架的组合在唐代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建筑在结构上更加稳固、优雅。

五、庭院院落的布局唐朝建筑注重庭院院落的布局。

在唐代的建筑中,院落多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围绕着房屋和廊道。

院落不仅提供了通风、采光的功能,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憩、交流的空间。

同时,院落的布局也强调了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六、策树的装饰唐朝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之一是策树。

策树是指安放在建筑四角的类似于石柱的装饰物。

策树的形制多样,常见的有楼阁、石狮、石马等。

策树的装饰不仅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还具有守护、辟邪的寓意。

在唐朝这个璀璨的时代,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唐朝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飞檐翘角的特色、彩绘的艳丽色彩、木构架与石构架的组合、庭院院落的布局以及策树的装饰等特点成为了古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朝的宗教艺术与寺庙建筑

唐朝的宗教艺术与寺庙建筑

唐朝的宗教艺术与寺庙建筑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繁荣与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宗教艺术与寺庙建筑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的宗教艺术与寺庙建筑不仅在造型与装饰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一、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对当时的宗教艺术与寺庙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佛教艺术呈现出宏伟壮丽的特点,尤其是在寺庙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寺庙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高耸的塔楼与庄严的殿堂,这些建筑不仅为佛教信徒提供了宗教场所,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

二、寺庙建筑的特点1. 唐代寺庙建筑的造型追求庄严、大气,通常由正殿、侧殿、后殿和塔楼等构成。

正殿通常是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像与经藏,同时也是举行仪式的场所。

2. 在寺庙建筑的装饰上,唐代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手法,包括浮雕、彩绘、壁画等。

这些装饰精美的艺术手法不仅美化了建筑,也体现了佛教教义与当时社会文化的交融。

3. 寺庙建筑中的塔楼是唐代佛教艺术与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楼通常是多层的,层层递减,造型高大挺拔。

塔楼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仿古的飞檐流瓦,也有独具特色的仿木建筑。

三、寺庙主要艺术作品1. 佛像是佛教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

唐代的佛像造型庄重,神态肃穆,大多呈坐姿,莲花座上,手势优美。

佛像的制作材料多样,包括铜、石、木等,塑造精细,独具匠心。

2. 壁画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之一。

唐代的壁画在表现手法上多种多样,包括线条勾勒、平面彩绘等,色彩鲜艳,描绘了佛教的教义、神话故事和佛教士人物等。

3. 经幡则是唐代寺庙艺术的特色之一。

经幡多用绢帛制作,上面绘有佛教经文与神仙图案,以及吉祥寓意。

经幡的制作工艺独特,装饰精美,富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四、宗教艺术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唐代的宗教艺术与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寺庙建筑以其庄严与美丽吸引了大批信徒和游客,成为人们崇拜与欣赏的对象。

佛教艺术作品也通过寺庙的展示和传播,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寺庙 塔院的特点
•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 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 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 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 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 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 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 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 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 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 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 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 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唐代建筑唐在当时的影响及应用
• 唐代建筑唐代首都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的 政冶、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那个时候全 世界规 模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始建於二 (西元五八二年)六月,第二年三月完成。 最初名“大兴城”,到唐代才改称长安城, 并作了修建和扩充。城内有帝王后妃的官 城,有政府机关所在的皇城。有商业区东 西二市,还有一百零八坊。全市规划整齐, 作棋盘状,总面积83平方公里,约是现在 西安城(明清时建)的七倍半多。

佛光寺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 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 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 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 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 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 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 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 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 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 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 绝”。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 平常,但却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 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 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 构建筑。
建筑技艺
• 唐朝单栋建筑在长方形平面中,以满堂柱网双槽 平面和内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龟头屋,挟屋等的 平面变化。唐朝殿堂各间面阔有两种,一为明间 大而左右各间小;一为各间相等。唐代的建筑组 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 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 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 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 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 火问题。





木构造型
•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 • 唐代木构建筑的风格除了人们众所周知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之外, 还有什么呢?唐代木构建筑一眼看上去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 实无华,雄伟气派。它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 一、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 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二、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 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三、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 分为上下两层。 四、屋瓦呈青黑色。 五、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 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六、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 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
• 长安城及各宫殿建筑形制,历代有不少学 者考证研究,并作图志之。但早在唐长安 城即已被破坏殆尽,学者的考证多根据文 献,其中不免颇多错误。50年代末期开始, 考古工作者对长安城作了多次采勘和发掘, 复原了部份城垣、城门、宫殿,对长安城 有了更却确切的了解。

长安城的四城墙与西门(现存的城 墙为明代所建),长安城外郭城 (京城)东西长9721公尺,南北长 8651.7公尺,墙厚在9至12公尺左 右。现在仅残存墙基,埋在地下。 每面城各有城门三座,南面当中是 长安城的正门明德门,明德门向北 是止对皇城的朱雀门和正对太极宫 的承大门,有五个门道,较其他城 门多两道。门道宽5公尺,最旁边 的两道有车辙痕,有的车辙从中间 三个门道前面绕至两端的门道通行。 推测当时左右两端的门道专给车辆 行走,其次二门则出入行人。而当 中一门,从石门槛雕刻特别精致看, 大约只有皇帝郊祀或出行时才通行。
广王庙
•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 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 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 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 然的文物群。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 雄浑。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 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庙 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 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 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 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五龙庙 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 东南角辟有小门。正殿座北向南,为唐 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 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 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 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 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 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 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 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 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 •

城中最北部是宫城,东西长1.80.3公尺,南北长1492.1公尺。包括了太极宫、 东宫和掖宫三座宫殿。太极宫也叫“西内”,就是隋的大兴宫,位居宫城中 央,东西各有一墙与东宫、掖庭宫相隔。整个城被现在的西安市区所占据。 唐长安复原图石碑中大晴宫部分的模本 紧接著宫城之南是皇城,也叫“子城”,东西长与宫城相同,南北长 1843.6公尺。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三省、九寺、四监均在此。可惜现在遗 址上面满是建筑,无从勘测。 唐代斗拱(大雁塔门楣石刻殿堂图·局部)皇城东南、西南是东市和西 山,隋代称为“都会市”、“利人市”、这是长安城的商业中心,也是当时 最繁荣的地区,据载两市各有二百二十行之多,可见当时贸易之盛。两市均 呈长方形,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交叉成井字形,把整 个市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都临街,方之内还有小巷道,巷道下有砖砌的排 水沟,设计相当完备。 东市的东北,贴近外廓城东城垣处有兴庆宫,建於玄宗开元二年(西元 七一四年),系作为离宫之用。以後多次扩充,到了开元十六年乾脆移此听 政,根据一九五八年探测的结果,发现城门楼、宫殿、回廊建筑遗迹十七处, 多残破不可辨识,仅西南一隅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可确认。据文献记 载,宫内还有龙堂、南薰殿、兴庆殿、沈香庭等建筑。名诗人杜甫在“丹青 引”一诗中有“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的句子。兴庆宫也称 “南内”,是规模最大的三大内之一,玄宗时代又移此听政,不难想见当时 的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