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近代史PPT详解20页PPT

合集下载

千秋功过荣辱一生——张学良共20页文档

千秋功过荣辱一生——张学良共20页文档
千秋功过荣辱一生——张学良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西安事变PPT分析

西安事变PPT分析

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停止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 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 的机会。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 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蒋介石
• 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 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 • 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 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 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 革命军第一军师长,1927 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 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 抗日主张。 • 西安事变时任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 匪总司令。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 取消“西北剿匪总部”, 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 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 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 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 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 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 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 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 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 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 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 结抗日大计。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
•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 密接触。 • 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同机 的还有王以哲、刘鼎。 • 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改‘反蒋抗日’的 方针为‘逼蒋抗日’。 • 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 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
• 督战剿共 苦谏不听 断然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 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 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 队交火。蒋闻枪声,越 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 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 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 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 蒋介石高级党、政、军 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 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 亡。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与见证者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与见证者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推动者
张学良在国共合作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推 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形成。
张学良与苏联建立了友 好关系,为中苏两国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张学良与美国等西方国 家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与合作,为中国在国际 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 帮助。
张学良还积极推动了中 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 与交流,为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友好关系奠定了 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经历与成长
留学时期:赴美留学,学习军事专 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时期:就读于东北育才学校, 接受新式教育
成长影响:留学经历对其思想观念 和军事才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旅生涯与政治地位
张学良的军旅生涯: 从东北军将领到全 国抗日战争的重要 指挥官
张学良在中原大战 中的角色和贡献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个人决策与国家 命运的交织
张学良重视历史传承,通过出版书籍和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近代史。 张学良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出版,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和推广。
国际友人与交往
国际舆论:张学良在国外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国际媒体 对他的评价
国际援助:张学良在抗日战争 期间,争取到的国际援助和物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的重 要人物与见证者
目录
张学良的生平 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史的关联 张学良的家族与后代 张学良的文化遗产 张学良的国际影响与评价
出生背景与家庭
父亲:张作霖, 东北军统帅
母亲:赵春桂, 出身名门望族
出生地:辽宁 省盘锦市
家庭背景对张 学良的影响: 继承父业,成为东北军将领
童年时期: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 长,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张学良ppt

张学良ppt

大事记:
1.求学 2.第一次直奉战争 3.第二次直奉战争 4.东北易帜 5.中东路事件 6.中原大战 7.九一八事变 8.西安事变 9.囚禁 10.恢复自由
东北易帜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 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 令,开始统治东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霖被炸死后一星 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 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 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 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 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少 帅 张 学 良
简介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 贯辽宁省盘锦市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 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 的长子。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政治家、军事家,先于奉 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 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 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 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 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 话。
中原大战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 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 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张在中原大战胜负已分时入关,未 受到任何损失,他却不仅在战争中靠卖军火和索要军费发了一笔财 (张部一入关蒋即发开拔费500万元),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 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整编后的晋军和西北军一 部也归张指挥。政治上张学良还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 职位,成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 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 的顶点。 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 分散;而且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年张学 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 兵力的进一步空虚。

张学良

张学良

昔日故居



张学良故居坐落天津法租界32号路 (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 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 代来津常住此处。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 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 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 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 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 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 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 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 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人物评价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掉了鸦片,更忍受了五 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是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的部下,上至军长下至士 兵,几乎没有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 更是传为佳话。然而,他也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兵谏” 快要成功之时,他因为担心蒋介石的安全,事前没有跟任何 人商议(包括当时就在他身边、对他的安危非常关注的周恩 来),就匆忙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机场,并 且陪送他们回南京,从此被监禁。他关心蒋介石,蒋介石却 对他心狠手辣。 纵观张学良一生,尽管也犯下过较大的错误,如奉行蒋介石 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 但瑕不掩瑜,他后来通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为 祖国统一、抗击法西斯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他的功绩大 于过失。 总之,张学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 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 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 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 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 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 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 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 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 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 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近代史纲要》PPT课件

《近代史纲要》PPT课件
第二、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第三、农村人口全国人口的90%
因此,中国的革命若照搬照抄西方革命"城市中心 论"的经验,显然是很难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势力的。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从1927年8月到1928年底,共产党在全国各地还先后领导发 动了100多次武装起义,斗争烽火遍及江西、湖南、湖北、广 东、福建、陕西、河南、安徽、四川、江苏、河北等省。这些 起义虽然大都失败了,但也有一些起义坚持了下来,并转移到 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为 复兴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 提供了有益经验。
—— 毛泽东
“八七”会议 内容
1)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2)“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 起义。 3) 选举了新的领导核心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通过的 《告全党党员书》。
“八七”会议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八七”会议记录。
“八七”会议意义:
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 革命战争的兴起。
王佐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意义:
1)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的结合起来, 成功的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绩 2)它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凝聚力量,以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4、广州起义1927、12
广州起义总指挥 叶挺
广州起义领导人 张太雷
广州起义副总 指挥
叶剑英
广州起义起义军炮击敌军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的形成
1、萌芽时期—1928、10--11 《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

张学良

张学良

•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 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 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 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政治方面 “其政治家的节操与风范,和青年爱国者的热血”尤为难能可贵。 “他在二十来岁的青年期所具有的现代化的政治观念,已非老帅所能 及”,“竟能在日俄两大帝国主义环伺之中、守旧派元老将领压力之 下,义无反顾,归顺南京,幡然易帜”。须知学良于1928年底的易帜, 与中国内战史上的“势穷来归”或“变节起义”是截然不同的,“奉 张”又何尝不可“挟寇自重”呢?但是学良不此之图,偏要易帜归顺, 促成国家统一,最后招致日俄二寇,南北夹攻,终使他独力难以为继。 或问学良当年何以见不及此?答曰无他,一股青年热血沸腾而已。学 良当年既拒日又抗俄的干法,实在是一位少年气盛、忠肝义胆的民族 英雄之所为,与当时那些私心自用,假抗敌之名,行投机之实的军阀、 官僚、文人,实无法相比。 唐德刚的评价得到张学良本人的肯定。历 史学家杨天石也称赞唐德刚:“写张学良写的是‘全人’,更接近真 实。”
• • • • • • • • • • • • • • •
有很多历史已经无法再去 考究,很多人与事也无法 再现,真相是什么,或许 再也没有价值,张学良到 底应该以什么形象出现在 国人心里,也因人,领导 人,政党的不同而不同。 或许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不是追究那个时代的那些 人的那些事,而是给张学 良一个正名,他,是爱国 的。无论他是蒋介石的部 下,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朋 友,他都他深爱的这片土 地付出了他下半辈子的自由。
• 1959年7月25日,张学良与宋美龄长谈,宋美龄 称:“你的问题,时间还要久啦。须要有忍耐。 我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愿多作祷告。”自此, 张学良对自由不再抱幻想,也不再撰写回忆录, 或者发表检讨自己历史或者批评中国共产党的言 论。 • 1964年7月1日,台北《希望》杂志刊登《张学良 西安事变忏悔录摘要》一文,内容为蒋经国定稿 的《西安事变反省录》。张学良读到之后立即给 蒋中正写信,说明“这个东西可不是我发表的”, “谁发表谁的责任”。蒋中正为此非常生气,结 果《希望》杂志被查禁。

西安事变 ppt

西安事变 ppt

蒋介石督促张学良加快剿共
事变序幕
为了赢得广大士兵对事变的支持,张、杨发 布了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 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酝酿了许久,现在已经 揭开七八天了。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 争地盘吗?不是。为泄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 政府的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 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 张。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 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部分摘录)
事变序幕
与此同时张学良利用爱国青年大学学 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东北军 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并 请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 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 群众示威游行 绪高昂。
事件经过
12月11日晚间,张学 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 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 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 行兵谏的命令。
东北军入关
热河抗战作战图
二、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 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转移, 抵达陕北。
三、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
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 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 东北军入陕甘剿共。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 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 和619团全部被歼。1935年11月22日,在直罗镇战 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 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 师的士兵。 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 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1936年12月12日
事变概述
兵谏亭是“西 安事变”的见 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