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滨水景观研究

植物滨水景观研究
植物滨水景观研究

植物滨水景观研究

阐述了滨水城市景观、滨水植物的概念,以杭州西湖的为例,选取了花港观鱼、太子湾、曲院风荷、苏堤白堤等处,对其滨水植物配置、色彩搭配、其景观效果特点和效果作出评价,总结了不同形态的水体在西湖中的应用。为滨水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参考性意见。

标签:城市滨水景现;滨水植物;植物配置;滨水景现

水是生命之源,很多古文明都诞生于水边,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本性,是延展着水而展开的,城市也开始在水边开始了自己的繁荣,因此水的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不管在任何时候,水都是诗人、画家和作家的灵感的源泉。

中国的山水画都围绕着水、植物而展开,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一副江南初春水边的秀丽景致,浅浅伸出的水的桃花露出在水面,后面正是清秀的竹林,河滩上布满了萎蒿,芦笋也开始抽芽,鸭子在水中嬉戏。而此时的河豚正从大海回游到江边。描写的正是当时的滨水景观——由桃花、竹子、蒌蒿、芦笋共同构成的滨水植物景观,加上鸭、河豚组成了一副和谐的山水国画。

1基本概念

1.1城市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Ciytwalafiontwedmd21andscape)是滨水景观的一种类型,处于城市水体与陆地过渡地带,多是在城市中原有保留或残存的滨水湿地基址上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滨水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滨水湿地生态系统建威的人工景观。

1.2滨水植物

滨水植物就是指能够在滨水环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植物,包括沿岸的乔灌木、草本、藤本及生长在近岸浅水区的水生植物;滨水植物是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包括沿岸的乔灌木、草本、藤本及生长的近岸浅水区的水生植物。

2基本原则

2.1生态性

西湖原是一个水利工程,杭州的饮用水和灌溉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西湖,但西湖曾堵塞和疏于治理,而现在开群大力的建设西湖,因此我们在滨水景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保护西湖,使其为我们所用。

滨水景观的植物配置

滨水景观的植物配置 摘要:水景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视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关系,可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景观。依据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对水边植物、驳岸植物、水面植物的配置应因地制宜,以乡土植物为主,重视植物生态习性,形成当地植物群落体系,营造植物空间层次,做到四季有景,发挥生态景观效果。 关键词:水景;园林;君子湖;水景植物;配置 引言 水景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非常重视。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水体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所以,在园林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风姿。 水体在风景园林诸要素中,以山、石与水的关系最密切。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就是山水园。“一池三山”、“山水相依”等都成为中国山水园的基本规律。大到颐和园的昆明湖,以万寿山相依,小到“一勺之园”,也必有岩石相衬托,所谓“清泉石上流”也是由于山水相依而成景的。所以,古人论风景必曰山水,李清照称:“山光水色与人亲”。 园林水体可赏、可游、可乐。大水体有助空气流通,即使是一斗碧水映着蓝天,也可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在感观上扩大了空间。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先贤们将水的本性以拟人化的手法评价归结为德、仁、义、智、勇、善、正的品德。孔子认为水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同时,水能“不清以人,鲜洁以出”,洗净污浊,与人为善;水至量必平,最“公正”。不同的水体构筑物可以产生不同的水态;以水环绕建筑物可产生“流水周于舍下”的水乡情趣;亭榭浮于水面,恍若神阁仙境;建筑小品、雕塑立于水中,便可移情寄性;水在流动中,与山石、河岸、塘堤产生摩擦,发出各种声音。“山石有清音”是悦耳的美感;“惊涛拍岸,

浅谈滨水植物配置

浅谈滨水绿地植物配置 [日期:2010-06-24] 来源:中国花卉报作者:依群发表评论(0) 打印水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富有魅力的景观要素,具有增加湿度、调节温度等生态作用,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都非常重视,尤其中国古典园林几乎“无园不水”。园林中有了水就增添了生机和动感,也赋予园林波光粼粼、水影摇曳之美。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视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关系,可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景观。 植物对水的适应性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分为水生、湿生(沼生)、中生、旱生等植物生态类型,它们在外部形态、内部组织结构、抗旱和抗涝能力以及景观表现上都是不同的。在园林应用方面,水景植物根据其生理特性和观赏习性可以分为水边植物、驳岸植物、水面植物三类,在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种类又各不相同。 1.水边植物水边植物的作用在于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在北方,常植垂柳于水边,或配以碧桃、樱花,或栽几丛月季、蔷薇、迎春、连翘,春花秋叶,韵味无穷。可用于北方水边栽植的还有旱柳、栾树、枫杨、棣棠,以及一些枝干变化多端的松柏类树木。南方水边植物的种类更丰富,如水杉、蒲桃、榕树类、羊蹄甲类、木麻黄、椰子、落羽杉、乌桕等,都是很好的水边造景植物。 2.驳岸植物园林水体驳岸的处理形式多样,植物的种植模式也有很多种。在驳岸植物选择上,除了通过迎春、垂柳、连翘等柔长纤细的枝条来柔化岩石混凝土砖的生硬线条之外,还能在岸边栽植一些花灌木、地被、宿根花卉以及水生花卉如鸢尾、菖蒲等,也可用锦熟黄杨、雀舌黄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组成图案式的植物景观或剪成不同造型来进行绿化美化。另外,许多藤本植物都是很好的驳岸绿化材料,如地锦、凌霄等。 3.水面植物水面植物是水体绿化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可细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水面植物的栽植不宜过密,要与水面的功能分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留出充足的开阔水面展现倒影及水中游鱼。南北水面植物的差别不是很大,有荷花、睡莲、萍蓬、菖蒲、鸢尾、芦苇、千屈菜等。漂浮在水面和沉入水中的则以水藻类植物为主,如金鱼藻、狸藻、狐尾藻、欧菱、水马齿、水藓等。 水生植物配置艺术 水体的植物配置,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色彩、线条以及姿态来组景和造景的。淡绿透明的水色是各种园林景观天然的底色,而水中倒影呈现出另一番意境,情景交融,相映成趣,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平面的水通过配置各种树形及线条的植物,形成线条丰富的构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利用水边植物可以增加水的层次,例如,蔓生植物可以掩盖生硬的石岸线,增添野趣;植物的树干可作为框架,以近处的水面为底色,以远处的景色为画,组成自然优美的风景画。 1.水体植物配置园林中有不同类型的水面如湖、池、溪涧与峡等。不同水面的水深、面积及形状不一样,植物配置时要符合水体生态环境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绿化方式来美化。

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浅析

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在对滨水植物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植物与水体配置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探讨了滨水植物在造景艺术上的手法,以及不同形式水体旁的植物配置方式,提出了建设滨水植物景观必须做到艺术与生态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滨水植物;植物景观;滨水植物景观;造景艺术 abstract: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front plants landscape, the essay analyses the principles of plants arrangement with water body, then focuses on the landscape arts of waterfront plants and their different arrangement forms at different water bodies. It puts forward that construct the waterfront plants landscape should emphasize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ecology. key word:Waterfront plants;Landscape plants;Waterfront plants landscape;landscape arts “滨水”是一个很广泛的界定。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都可算作滨水的范畴。本文讨论的滨水范围主要是园林景观中的水体,而非广泛意义上的城市滨水区域。有关滨水植物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定论,类似常用的有:岸边植物、水边植物和水体植物。而对滨水植物景观的定义,郭春华等人是这样提出的:“滨水植物景观是指在水岸线一定范围内所有植被按一定结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2]。 1滨水植物应用现状 人们利用滨水植物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识别、栽培到造景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早在3000年前我国的《诗经》中记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水边宜柳”是我国园林水旁植物配置的一种传统方式,正如《园冶》中提到的“沿堤插柳”,“堤湾宜柳”,“深柳疏芦”等。其理论积累和实践应用都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景观视觉及造林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江南水乡一带的滨水植物景观建设比较成熟,如杭州西湖沿岸景观;另外北方也有所建树,颐和园的后湖所形成的“两岸夹青山,一江流碧玉”的意境;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的“堆云”、“叠翠”。 西方有关水生植物应用研究比较成熟,注重水池、湖塘岸边耐湿乔灌木的搭配,展现自然之美、注重花卉的应用,遵从没有量就没有美的原则,尤其是英国,喜欢在水体边缘种满五光十色的奇花异卉,如鸢尾属的燕子花、金脉鸢尾、道格拉斯鸢尾等,报春属的喜马拉雅报春、琥珀报春,高穗报春等,廖属的拳参;各种落新妇栽培品种;牦牛儿苗属、岩白菜属、玉簪属、毛茛属等花卉。

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1010328102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105~107Heilong jiang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园艺园林 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刘 灿,王 崑,袁 维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哈尔滨斯大林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总结其公共性、混合性等7个滨水空间属性及地形、植物、建筑等景观要素设计现状,评价其空间属性的表达方式与存在问题,以及景观要素设计的特色与不足,并提出探讨岸线自然化可行性、加强服务管理、关注细节设计等建议。关键词:斯大林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 U 98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767(2010)07 0105 03 收稿日期:2010 01 1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青年基金资助项目(QC06C018)第一作者简介:刘灿(1984 ),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在读硕士,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E mail:liucan537@163 com 。 通讯作者:王崑(1969 ),女,山东省黄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旅游规划研究。 斯大林公园是哈尔滨市滨水带状公园绿地,也是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公园始建于1953年,南邻中央大街、北临松花江、东起松花江铁路大桥、西至小九站,全长1750m,占地面积10 5 万m 2 。公园以良好的防洪效果(防浪墙高2m)、规则式布局、俄罗斯风格建筑、五色草立体花坛(见图1)及各种艺术雕塑为其主要特色。 为研究公园的滨水空间属性、景观要素设计等景观特征,于2008年7月和10月,对夏季和秋季的斯大林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随机访问了约30位游人和当地居民,对公园的空间属性、景观要素设计和使用者感受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1 斯大林公园的滨水空间属性 城市滨水空间属性一般包括公共性、混合性、亲水性、可达性、连续性、盈利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7个方面[1] 。1 1 公共性 松花江沿岸是哈尔滨景色较优美、较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斯大林公园以地标性建筑 防洪纪念塔为中心,与中央大街垂直相交,这些都决定了斯大林公园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沿着滨水地带的公共步行道,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的因素。斯大林公园也像其它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一样,将直接沿着水体的部分开辟为步行道,而让滨水的建设项目后退岸线,营造出富有特色的 城市客厅!。1 2 混合性 城市滨水地区是否有足够的活力是评价规划 建设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标准,而保证用地功能的混合性则是保持活力的有效手段。斯大林公园处于哈尔滨的商业区,周围有万达商业广场、百盛购物广场、沃尔玛超市等大型购物场所,并与著名的商业街中央大街相通,公园内也布局了较多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同时高档住宅、公寓、酒店也进驻该地区边缘,从而具有较高的活力,避免了夜间成为 空城!。 该公园功能混合可分为平面混合和竖向混合两类:1)平面混合 在不同地块中有机地混合了商业、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绿地以及交通枢纽站点等设施。2)竖向混合 即在建筑的不同层布局不同的功能,下层岸线作为游船码头,上层布置林荫道和商业设施。1 3 亲水性 斯大林公园在岸线处理上,采用了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防洪堤采用多样化的断面处理,观景点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形成层次丰富的滨水空间,避免阻隔人们亲水的途径。然而公园的亲水平台多属于硬质景观,缺乏自然式亲水岸线的设计,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建设空间,值得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和探讨。1 4 可达性 斯大林公园在陆路交通方面,由于与步行街垂直相交,因此内部建为绿色步行系统,并通过立体步行交通与市区连接,由于位于繁华商业区,外部公共交通和车行系统较为发达,对于游人而言具有较高的可达性;水路方面,水上游览线路既为去太阳岛游览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水路交通方式,发挥了松花江的运输功能,又可以使游人更好地观赏和体验到松花江之美,进一步满足游人的亲水需求。1 5 连续性 滨水空间的连续性体现在其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与城市整体的衔接方面。中央大街、通江街为斯大林公园与城市整体连接的纽带。公园在空 105

植物配置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四川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生植物在泸水河 人工湿地中的配置设计 学生所在系(院)成都美术学院 专业(方向)环境艺术系风景园林方向 年级2007级 姓名詹秋红 学号20071010169 指导教师姓名林泰碧刘长青 完成时间:2011 年5 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2) 1 人工湿地的概述 (2) 2 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 (2) 2.1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 (2) 2.2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3) 3 水河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配置设计 (3) 3.1泸水河的场地分析 (3) 3.2泸水河的水质污染分析 (3) 3.3 泸水河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配置原则 (4) 3.3.1因地制宜,以乡土植物为主,最大发挥湿地作用 (4) 3.3.2重视植物生态习性形成当地植物群落体系 (4) 3.3.3重视水生植物空间层次布局 (4) 3.3.4四季有景的原则 (5) 3.4 泸水河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空间布局 (5) 3.4.1 泸水河人工湿地宽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 (5) 3.4.2 泸水河人工湿地小面积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 (5) 3.4.3 泸水河人工湿地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 (6) 3.5 泸水河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设计特色 (6) 3.5.1 水生植物多层次的配置手法,简洁大方、不失雅致..(6)3.5.2 水生植物与跌水相搭配,动与静的结合 (6) 3.5.3 水生植物与园林小品的完美融合,显示乡土的乐趣..(7)3.5.4 从生态功能角度配置水生植物 (7) 小结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摘要:水体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怎样恢复水体生态,改善水体质量,在现今尤为重要。湿地蕴含丰富的生物资源,泥炭资源等,但是又极其的脆弱。而大量的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以吸收积聚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亦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制底泥营养盐的再释放,增加水体中的氧气体的生态平衡。本文以水生植物在泸水河人工湿地中的配置研究课题为契机,充分调查该地区的水生植物、水质情况、生态恶化情况,利用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的作用来恢复该地区的湿地生态功能,同时兼顾景观功能,在本类绿地的植物配置设计中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工湿地;设计;泸水河;水生植物

城市滨水区绿化植物的选择

城市滨水区绿化植物的选择 1、城市滨水绿地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地域原则。滨水绿地的植物选择应因地制宜,选择气候和环境适应性更强的乡土植物,并能更好的与当地景观协调,使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采用乡土树种,引入的树种也要与乡土树群相协调,避免外来植物与本土植物格格不入的局面。 (2)物种多样性原则。植物景观是滨水区的重要景观,并且滨水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条件,可供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生长,自然植物群落物种种类多,适应性强,对于保护物种,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意义重大。 2、滨水绿地中骨干树种的植物选择。 滨水区绿地的骨干树种应为当地栽种较为普遍的树种,这样不仅能保证其较强的适应性,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也使得新植入绿化树种时更容易达到整体性和协调性,保持原来地区的植被整体风貌,使绿化的质量和效果更佳。 3、滨水绿地中开敞空间的植物选择。 滨水绿地中开敞空间的植物选择应当突出滨水的环境特点,在选择绿化物种时要保证视线的通透和空间的开敞效果,可构造出由草坪覆盖的大面积平缓地或缓坡地构成的开敞空间,并种植少量的孤植风景树,空间通透感强,开敞明快,适于游人聚集。由于硕大叶片的和具有垂直枝条的树种往往会阻碍视线,并且不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所

以不适宜种植,而应选择抗风性较强、植株个体比较优美的树木。落叶树木在水滨开敞空间中具有四季景观的效果,冬季可通透阳光与视线,夏季可遮荫并形成空间的连续线条。此外,大量的常绿与落叶的小型灌木也是开敞空间中所必需的,它们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水面吹来的风,并保持绿地绿量。 4、滨水绿地中亲水空间的植物选择。 滨水绿地应为市民创造戏水亲水空间,设置绿地与水体的联系通道,提供具有生活情趣的水体环境。如水滨沙滩、亲水台阶、跨水小桥等等,这些部位的植物宜选择体量适中、枝叶密集或开花繁密的植物,以给人亲切感。 5、滨水绿地中岸线的植物选择。 水滨岸线的植物需具有较好的耐水湿和抗风性,要综合考虑景观效果及保护岸线的功能,可将乔灌草巧妙的结合起来。选择耐水湿的荫生草本,并用荫生灌木加以点缀,可保持滨水区良好的岸线形态和视线通透,形成高低错落,远近不同的景观。 6、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水流平缓的地段应适当种植当地生长的具一定观赏性的水生或水际植物,即可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又能创造难得的水生态环境。如在水中种植荷花、美人蕉、芦苇、水杉等植物,不仅观赏性强,还能形成良好的人工湿地,改善水体及周边环境。

城市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 1相关概念 1.1城市滨水区水域孕育了城市及其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特定的空间位置,是城市中与陆地相邻的水体、陆地及两者在边境区域的集合,包括200m到300m的水域空间和 与水体相邻的陆域空间,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生态系统.城市滨水 区不但具有空间导向性明确,渗透性强的的特质,还具有丰富的地域 历史文化的特点,是人们寄情山水,集中公共活动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场所.图1为温州市瓯 江江南岸滨水区,它服务于周围市民,美化城市面貌.相对于乡村滨 水区,城市滨水区具有社会城市化、人为因素参与规划等特点 [1].使用人数多,生态系统相对较弱,防洪安全要求高等是城市滨 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和一定的难度. 1.2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主要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装点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景观建筑是一种提升人们对户外空间使用及 体验频率的艺术作品,是一个调节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设计过程.景 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在环境中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为人类 提供娱乐休闲、旅游服务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师从艺术的角度对景 观建筑实行了新的理解;景观建筑是由人工制造,作为人类公共生活基 础和背景的艺术作品,与生活密切相关.景观建筑大体分为4类:休 憩服务类,如亭、廊、榭等;展示类,如纪念馆、展览馆等;服务类, 如餐饮、公厕等;装饰类,如雕塑、小品等. 2现代滨水景观建筑存有的问题 滨水景观建筑较其他景观建筑具有独特的水环境作为依托,而现今滨 水景观建筑设计因为设计理论不完善存有以下问题:(1)缺乏亲水 性.滨水景观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所处的滨水环境,当人们在滨水区时,理所当然的希望亲近水体,这是人的天性.但因为设计理论的不

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滨水植物的应用 滨水植物具有造景功能,并在城市滨水景观绿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用不同的色彩点缀着滨水岸线及驳岸,使水面和水体变得生动活泼,加强了水体的美感。不同形态和色彩的滨水植物,会引起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和戏曲性效果,挺立在水中的宽叶香蒲和芦苇,阳光下的倒影或在薄雾笼罩的朦胧姿态,使人浮想联翩;月下的芦苇和荷塘的月色,诗一般的宁静,给人一种神秘之感;而菖蒲、睡莲、慈姑、黑三菱、千屈菜等,美丽的花朵竞相开放,迷人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此外,在开阔水面上,还以可布置浮床、浮岛,在岛上栽培水生花卉,形成"水上花园",为水面增添景色。 滨水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针对城市滨水水系中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污染,在设计配置滨水植物群落时,应选择抗污染和对水污染具有净化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目前已知对水污染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的湿生滨水植物有茭白、芦苇、香蒲、水葱、灯芯草、菖蒲、慈菇、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菱、水鳖、杏菜、菹草、金鱼藻、墨藻等。由于水系对物种迁移扩散的廊道作用,外来湿生水生生物如水葫芦、大米草、一枝黄花等对水系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总之,在城市滨水沿岸地带种植滨水植物会使水质清澈、水体生态稳定,并且能够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因此说滨水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 利用植物根系具有较强的穿扎固土能力,在坡面上和消落区(最高和

最低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化区)种植耐水湿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一方面减少地表径流,另一方面防止或减轻水流、波浪对河岸的侵蚀和冲刷,起到固土护坡作用。同时,植物的根茎叶的生长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与性能,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增加了土壤抗侵蚀能力。所以岸边种植滨水植物既能保持水土起到固土护岸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所以通过种植植物来固土护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生态护坡形式。 滨水植物是良好的绿肥,又是好的饲草,它们营养丰富,生长很快,水中的氮、磷被它们吸收后转化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在种植滨水植物时,可有目的地挑选一些利用价值较高的滨水植物如绿萍、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再在水中放养适量鱼虾和水禽,适时收获水产品,使水体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生态环境,从而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总的来说,在城市滨水地带各种滨水植物群落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培育,帮助构建出城市中绿色型的生态水体,不仅美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景观自然优美、生态功能持续稳定的城市水系和园林水景。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摘要(summary):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其中对于湿地公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园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植物进行研究,从而更好 的进行植物的配置,在景观上达到比较好的景观效果,创造更大的景观效益。这次 我们通过对七桥翁湿地公园进行了解、分析、研究,发现湿地公园的植物在配置方 面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与在其他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从湿地植物的配 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方面对起进行分析。 关键词(key words):湿地公园植物规划配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区域,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构成形式,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与生态效益。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从景观角度来看,也是非常独特与富有观赏性的。无论是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都具有组成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植物。显然湿地植被是动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生态学金字塔的基础、生物网和食物链中关键性的链环和物、能流入口,是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的骨架,而湿地植物的季象、外貌、结构、生态、动态、类型,则以植物种类成分,及湿地植物为基础。因此,如何利用湿地植物的潜能,使其景观、生态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是植物景观配置中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植物规划 植物造景就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设计的科学性理论基础。 规划原则: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植被、城镇绿化种类、比例、古树名木、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后,可着手进行植物规划。 具体要求就是: (1)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要兼顾各绿地类型及城市性质进行规划 (2)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 (3)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藤本、地被、花卉,给人工栽培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4)快长树—慢长树,常绿树—落叶树相结合 植物的配置就是为了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景观效果,从而实现人化的生存环境,一个和谐的环境。植物的规划不仅单纯的是植物的规划与配置,更多的是和环境的融合,和周围景观的协调,和设计者思想的融合,只有这些方方面面都结合为一体才能称为具体意义上的植物设计规划。 2. 配置特色 七桥翁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8362360.html,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齐若名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9期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最为特殊的、繁琐的以及动感的形成要素的总和,它几乎包含了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能涉及到的规划范畴。 从各个国家、各个城市来看,滨水区景观的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格林贝的“城市甲板”是一个新的将城市中心的河岸与基础设施连接起来的纽带。在它的设计中,包括了各种品种的树木,使其将河水与陆地的及陆地上的景观建筑相互连接着;另外,还设有休息长凳、休闲躺椅和日光浴平台等景观设施以便于为人们提供歇息的场所;比较独特的地方是还设有一个滨河走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闲散步的空间。该项目的规划落实的过程中,包含有陆地的主要部分以及一个跨河结构。它在2009/2010年向公众开放,并成为一个新的市民活动中心,这里经常举行美食和艺术活动、表演和展览以及设有新餐馆、儿童博物馆、生活和工作空间。在之后的规划设计中,将河流与陆地全部以栈道和桥梁的形式设立起了连接。两个新的位于水上空间的结构可以作为非正式的带有浮动舞台的河流露天剧场和休闲海滩。此外,一系列线性的浮动码头可以让临时的娱乐船只进入市区,并在城市边缘形成一个浮动的小路。通过新增的功能,在水和城市之间建立了起伏的、多样化的连接,并通过其表面的灵活性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和举行更多的活动。在我国,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的设计是由一个垃圾堆砌和废水排放通道重新规划而来的,它的设计说明了一个已经被人所遗忘的景观环境是可以被改造利用并容纳到生态系统之中的,从而成为了人们身边的生活景观,除此之外还能为周边的居民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其中包括预防和解决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为住区居民提供自然的、多样的生活空间,将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设计成相融合的一个状态,为了便于人们上班与休闲之用,同时以创造精神和美学价值来刺激城市发展。 如今滨水区域的功能以将原来单一的滨水区港口码头、货物商品的中转站集散地,简单的工业区逐渐向旅游娱乐、商务办公、运动健身、生活住居、公共文化活动等多元化方向转型,这种转变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对象和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也有效地增加了滨水区域的综合实力。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多样化需求也使得滨水区的发展方向变得日益丰富。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是沿着水流域而进步的,这可以追溯到人类在远古时期的逐水而居、依山傍水直到形成了比较大型的聚居场所的形成以及生机勃勃现代城市的出现,几乎所有人类文明历史价值的遗存都是集中于这个区域的。所以,顺其自然的来说,一个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成为了城市中最先发展的地方,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座城都会被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气息所包围着。而在滨水区,历史的足迹是很容易被人们所追思的,可以说一条河流是唯一一个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复兴、灭亡以及崛起的一个生命体,看着它的流动足以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市或任何区域来说,其当地的水运和港口的发展既为城市提供了长期的经济发展动力,也为这些城市和城市所辐射的周边区域的文化发展和积累带来了宝贵的机遇,滨水区的众多航运港口码头和其他建筑的历史价值被唤醒和重新认识。而如今,每一座城几乎都有一条护城河,每一条护城河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每一个历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 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3-4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

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位于黄河大堤以北,107国道两侧,京港澳高速以西。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距郑州市中心25公里,距焦作市中心35公里,距新乡市中心4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豫北地区联系郑州的重要节点,也是郑州辐射豫北的“桥头堡”。 该项目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属于城市新区建设区域,基地面积约为118公顷,现有水域面积约为80公顷,该水域有自然水体补给,与周围的5条河流相连接,规划区域周围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等。沿湖景观面积30多亩,该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的中心大面积的水域生态系统,将形成一条亮丽的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观光、休憩及户外活动的城市空间。 二、景观规划理念与目标 规划理念: (1)景观空间的开放性与亲水性; (2)景观的可游性、可赏性和可参与性; (3)景观的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目标: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 2、新乡市城市整体规划 3、新区现状基础资料 4、设计任务书 四、规划原则 1、生态性设计原则: 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2、亲水性设计原则: 该滨水绿地,整块用地沿湖岸依次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

滨水绿地植物配置

根据植物对水体的需求关系,我们经常把植物分为水生、湿生、中生、旱生等生态类型。滨水绿地的植物配置指适宜滨水绿地种植,能绿化景观,柔化水岸、美化水体的水生、湿生及一部分中生植物。 滨水绿地具有不同的水体、水面,具有不同的堤岸形式、形状不同、功能各异,所以必须选择相应的植物来配置。各种植物形态各异,有的还具有色彩丰富的季相变化,能使水的美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乔木、灌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等不同类型植物均应加以适当的安排组合。 水岸石壁,悬葛垂萝可以形成令人神往的绿幕景观;山花野草、曲涧幽溪可增添人工园林的野趣与亲切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形象地说明了植物、水体、动感月色所构成的一幅幽雅、宁静的画面;在水中栽种荷花,亭亭玉立,其水中倒影的姿韵也颇具诗意;而在水中栽种荷花、水菱可产生恬淡、质朴的田园风光;池边的枫叶,深秋染红一池秋水;初春,垂柳的枝条象绿色的丝带挂落水面,池岸上鲜花怒放,落英缤纷,“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风”也能泛起雨打芭蕉式的滴水涟旖,乃至“池塘生青草”这种描述式的水景,处处都说明了植物配置与滨水绿地的交融关系。 一滨水绿地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式 园林植物的配置千变万化,不同地区、不同地点出于不同的目的、要求,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与种植方式;同时,由于植物也是有机生命体,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所以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 首先,由于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特征;同时又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间有着密切的生态关系,所以在进行配置时,应以其自身的特性及其生态关系作为基础来考虑。 其次,明确植物配置的功能。在进行绿化建设时,需要明确种植的目的性。公园内的滨水绿地是为了满足观赏目的,居住区的滨水绿地功能是为了改善生态和满足观赏,而河道的滨水绿地功能除满足防护外,部分也可满足游玩休闲。 第三,在重视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应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尽量采用与众不同但又能满足习性、功能的树种,创造独特、新颖的景观。 第四,在满足主要目的的前提下,考虑配置效果的发展性和变动性,考虑取得长期稳定效果的方案。 第五,在达到同一目的前提下,应考虑应以最经济的手段获得最大的效果。 滨水绿地的植物配置方式多种多样,按配置风格,一般可分为规则式种植、自然式种植和混合式种植;按配置的形式分,可归纳为孤植、对植、丛植、群植、散植、列植等形式。如何进行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使之统一协调,从而形成独特优美的景观,我们可以从杭州滨水绿地系统植物配置实例的分析中受到启发。 二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 纵观杭州水体,不外乎湖、池等静态水景以及河、溪、涧、瀑、泉等动态水景,园林设计师针对不同滨水绿地,应用了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满足了各项功能的要求。 1.湖滨植物配置 湖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景,西湖更是杭州园林中最出色的景观.沿湖非常重视突出季相景观.春天,沿湖桃红柳绿,垂柳、悬铃木、水杉、池杉等新叶一片嫩绿;碧桃、东京樱花、日本晚樱、垂丝海棠、溲疏、迎春等花卉争奇斗艳。秋天,色叶树种更是绚丽多彩,鸡爪槭、三角枫、红枫、红羽毛枫、乌桕、枫香、重阳木等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或红紫色;而无患子、悬铃木、银杏、水杉、落羽杉、池杉、紫荆等呈现出金灿灿的黄色和黄褐色。 沿湖景点的另一特色是十分注重湖岸线条的变化。大部分水域,湖面辽阔,视野开广,这时水面就会变得有点平直,但如配置各种色彩与线条的植物,则可收到景观上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湖在水体中设堤、岛,首先已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感,其次在岸边种植高耸的水杉或雪松林与低垂水面的垂柳。从而与平直的水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树荫下轻拂水面的蔷薇、云南黄馨、金钟花等灌木丛又柔化了岸线,丰富了色彩。 2.池边植物配置 池也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体之一,特别是在较小的庭园里,水体的形式经常表现为池。为了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植物配置常突出个体姿态或利用植物分割水面空间,增加层次。杭州的公园内处处有池,其他滨水绿地的水体也经常有池存在。因此,分析池的植物配置是研究杭州滨水绿地植物配置的一大要点。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概念的阐释和综合价值的分析,表明了滨水区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山水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开发、综合因素协调和景观空间结构的设计对策,以期对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滨水景观 开发 环境因素 景观设计 Abstract T he writer analysises the conception and compr ehensive value and indicates that Binshui Area has impor tant function to improv e urban enviro nments. In connect ion of present env ironment situ ation of Binshui Area in many cities of our country,he poses elevant desig n counter measure of scenery development,compr e hansive factor coor dination and scener y space structur e and hopes it w ill make a positive effection to the quality promotion of Binshui scenery in cities. Key Words Binshui Scenery in citie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actor Scenery design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郭 红 雨引 言 作者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 缘于 风水学的理论和对山水构图的注重,我国许多城市,枕山襟水,布局自然,与山林水网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如山峦环抱、湖川偎依,被誉为 龙蟠虎踞的南京;山麓入城,山之阳面湖、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和两江抱城的 天府之国的成都(图1)。如上所述,自然山水,尤其是水系在城市构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独特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内在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固有特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环境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空间艺术和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对于河流、水道的期待也愈来愈多,因此城市与水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塑造再度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 1 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的主要范围 我国古人注重城市水体的观念源于儒家朴素的生态思想和讲求 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因此城市的选址、布局多与水息息相关。由于城市依水系而发展,商业贸易随水系而繁荣,沿江、滨海的古渡、水埠,自然地构成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的所在。以此基础发展而来的滨水区逐渐成为城 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 75 华中建筑 1998 Vol 16 No 3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北京滨水植物配置及滨水绿地景观营造的研究_secret

北京滨水植物配置及滨水绿地景观营造的研究 摘要:北京应用的滨水植物材料种类较少,形成的植物景观较单调。群落的树种组成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区域性植被特征。北京滨水植物景观空间分散地分布于城内,以简单型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为主,主要类型有“口”字型、“日”字型、自然型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北京滨水植物滨水景观 水体是园林中重要的构景元素,能使园林产生很多生动活泼的景观,形成开朗的空间和透景线。我国古典园林常被称作自然山水园,传统造园理论中曾有“无水不成园”之说,可见水体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园林绿地中的各类水体,不论它是园林的主景、配景还是点缀,无一不是借助于植物丰富景观。植物景观本身既极具观赏性,它还可以通过或衬托、或分隔、或遮掩、或引导等多种形式巧妙地组织滨水空间,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多样。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的日益关注,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成为许多城市新一轮的开发热点。滨水绿地空间充当着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改善和调节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1.北京滨水植物材料种类 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东经116°,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1.1 北京水生植物种类 据调研结果总结,北京滨水区已应用的水生植物共51种,其中挺水植物挺水植物36种,浮叶植物8种,浮水植物3种,沉水植物4种;城市各滨水区内应用的水生植物种类差异较大,应用频度较高的水生植物有24种,如表1-1所示。 表1-1 北京常用水生植物名录 序号中名拉丁学名科名类型应用频率 1 睡莲Nymphaea spp. 睡莲科浮叶★★★ 2 王莲Victoria amazonica 睡莲科浮叶★ 3 荷花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挺水★★★ 4 芡实Euryale ferox 睡莲科浮叶★ 5 萍蓬莲Nuphar pumilum 睡莲科浮叶★ 6 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泽泻科挺水★ 7 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泽泻科挺水★★ 8 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鸢尾科挺水★★ 9 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 雨久花科挺水★

滨水景观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滨水景观中的绿化 学校(学院): 专业:张杰 准考证号码: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摘要 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活力,与其滨水景观带上的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及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对其环境的改造是必要且重要的. 关键词:滨水景观绿化设计原则应用生态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gree n Abstract: Waters gave birth to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rban development. Most of the world famous city accompanied by a change in the name of the river rise and fall. Urban Waterfron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ublic open space, the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 of urban space, to bring it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y, human design and artistic quality are inseparabl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and important. Key words: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Design; Principle; Application; Eco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