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四诊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五、望舌
• 舌质:即舌体,舌 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 的苔状物,由胃气 熏蒸而成。
• 望舌注意事项:光 线;自然伸舌;顺 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31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肾 肝胆
舌边舌根 舌中舌尖脾 心肺32正常舌象
• 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柔软 灵活;舌苔淡白 均匀,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烦躁多言 • 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
默懒言 • 新病—声音重浊、嘶哑 • 久病—声音轻清、体弱
52
一、听声音
2.语言
•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 热扰心神
• 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
• 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
64
三、问疼痛
(2)疼痛部位
头痛
• 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 •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65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 游走痛—风胜(行痹); •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66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2.口渴和饮水 3.口味
67
五、问睡眠
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嗜睡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中医学——四诊

第十四页,共64页。
痛处固定-----瘀血, 窜痛-----气滞或风盛; 冷痛-----寒凝或阳虚。
灼热疼痛-----邪热。
隐隐作痛-----虚痛,见于气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脾虚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
肾阳虚:黎明腹痛腹泻,泻后即安(五更泻)
大便时干时稀,为肝脾不调;
大便先干后稀,为脾胃虚弱;
第二十五页,共64页。
脓血大便,下利赤白,为痢疾;里急后重为湿热痢
便血暗红或如黑油便为远血, 先血后便,色鲜红为近血;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 排便不爽为温热、积滞; 肛门气坠,甚至脱肛为中气下陷。
痛而红肿为邪热偏盛,是热痹;
痛而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为尪痹。
足跟痛或腰膝酸痛为肾虚。
周身痛:新病多为实证,以感风寒湿邪邪居多; 久病多虚,以气血亏虚,不荣则痛。
第十八页,共64页。
四、问饮食口味
主要问饮食多少、好坏、偏嗜、冷热、呕吐与否等, 以判断脾胃状况及脏腑的寒热虚实。
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内伤食滞。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伴频为 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尿频而不畅或中短,有沙石为石淋。尿频短尿痛而色 赤,多为膀胱湿热;
第二十三页,共64页。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2中医学(四诊八纲)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四诊合参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四诊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进行全面的病情诊断和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是指将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四诊合参的具体内容。
望诊: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在望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眼神、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等,以获取有关身体状况的线索。
另外,眼底的观察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气等来判断病情。
在闻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音、咳嗽声,及时判断是否存在哮鸣音、湿罗音等异常。
此外,闻诊还包括对患者的语气、声音的观察,通过患者的表达来了解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详细了解其病情、病史和病情变化等信息。
在问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有耐心地向患者询问病情,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疼痛的性质等。
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睡眠质量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得出初步的诊断和判断。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肌肉等来判断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脉搏的强弱、速度、节律等。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腹部、肌肉等来判断其有无肿块、压痛等。
四诊合参:四诊相互独立,但也相互联系、相互印证。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以确定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舌苔发黄、脉象偏缓等,可以初步判断为气虚血瘀型疾病。
然后通过闻诊听到患者有气喘、咳嗽等症状,进一步确认气虚血瘀的证型。
再通过问诊得知患者常感疲乏、思虑过度等,最终确定为气虚血瘀型。
最后通过切诊触摸到患者的脉搏细弱无力,进一步印证了气虚血瘀的证型。
总结:中医四诊合参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五章四诊

四 诊 定 义
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反映于人体体 表的疾病体征资料,以推测人体疾病的病势、病程、 病位的一种中医学诊断方法。
诊法的基本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外详察
人体的皮、肉、脉、筋、 四诊合参
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 关,以脏腑为中心,通 Nhomakorabea 病症结合
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
病邪的性质,
病位的浅深,
病情的进退,
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 后。
舌诊有一定局限性。
〔二〕.舌的部位、正常舌象
1.舌的部位:舌尖〔心、肺〕; 舌中〔脾胃〕;舌根〔肾、 膀胱〕;舌边〔肝胆〕
2.正常舌象:舌体柔软,运动灵 活自如,颜色淡红,胖瘦老 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 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 地铺于舌面,干湿适中。正 常舌象一般称为
暖,可以缓解者。
热--实热和虚热。
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
虚热:患者阴阳、气血缺乏引起发热,兼
见其他虚证症。
1、恶寒发热、
寒
2、但寒不热 3、壮热
热
4、但热不寒
表
5、潮热:阴虚潮热
现
湿温潮热 阳明潮热
6、寒热往来
二、问汗
[有汗、无汗] 表证无汗—表寒证 ,表证有汗—表热征 里证大汗—里热实证 [出汗时间] 1.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局部辨汗] 1.头汗—上焦湿热或中焦湿热郁滞所致。 2.半身汗—风痰或风湿阻络,而营卫不调,气血不和所 致。 3.手足心汗—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故手 足心汗出。
脉诊取寸关尺位,以指腹切脉体。 切脉须举、寻、按。 注意观察脉象的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寸关尺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四诊”,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况。
首先是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眼神等,可以判断其正气的盛衰。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目光明亮、表情自然,说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则提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望色。
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够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如果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潮红,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血瘀或寒证;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邪内阻。
望形态也很重要。
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以及动静姿态,可以推测其体质和病情。
身体强壮、肌肉丰满者,多为正气充足;身体瘦弱、肌肉松弛者,多为正气不足。
肢体活动自如,多无大碍;若肢体震颤、抽搐,可能是风证;若四肢蜷缩、不愿活动,多为寒证或虚证。
此外,望舌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舌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所以舌头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病变。
正常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而均匀。
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方面的变化,都有特定的诊断意义。
比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脾虚湿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者,多为正气充足;语言低微、声音微弱者,多为正气虚衰。
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属实证、热证;呼吸缓慢、声低气微,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包括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气味。
比如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热证;排泄物有腥味,多为寒证。
中医四诊知识

序察看,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4)刮舌:必要时采用压舌板或棉签去除
舌表面的附着物质。
1.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 • (1)勿过分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质
色泽。 • (2)晚间或在灯光下不宜望舌。 • (3)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颜色,称为染苔。应结
合问诊和按诊来综合判断,加以鉴别。 • (4)饮水、进食或某些生活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舌质和舌
苔的变化。 • (5)注意其他因素对舌的影响,如牙齿残缺、张口呼吸等
。
2.望舌的意义
• (1)判断正气盛衰 • (2)辨别病位的深浅 • (3)区别病邪的性质 • (4)推断病情的进退
3.望舌质
• (1)望舌神:主要指舌的荣枯。“荣”为荣 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活动灵敏自如, 谓之有神,虽病也有善侯;“枯”为干枯死 板,黯滞,运动失灵,谓之无神,乃是恶侯 。
• 1.望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 于目,故目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肝及其他脏 腑的病变。目眦红赤,多为心火炽盛;白睛 红赤,多为肺经风热;目赤肿痛,多为肝经 风热;眼睑浮肿如卧蚕,多为水肿;目眦淡 白,为血虚;目眦赤烂,多属湿热;目窝下 陷,多为津液亏好;白睛黄染,多属黄疸; 目睛斜视、直视或上视,多为肝火内动;眼 睑下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 6.望咽喉 咽喉主要反映肺胃的情况。应注 意观察咽喉的色泽和形态的变化。咽喉红肿 而痛,为肺胃有热,如兼有黄白脓点或溃烂 ,为肺胃热盛;咽喉嫩红,肿痛不甚,多属 肾水不足,阴虚火旺;咽喉腐点成片,色呈 灰白,不易拭去,重剥出血者为白喉。
• (六)望皮肤
《中医学》四诊

意义
正气无 损伤
少神 神疲懒言 少神或啼 短气 面色少华 动作缓慢 少食 正气轻
哭无泪
肌肉松软 反应迟钝
度受损
失神 神衰语乱 晦暗
气微 面色无华 动作反应 不能 五脏精
喘促 形体羸瘦 失于常态 食
气衰败
假神 突然神清 突然浮光
语多
外露
两颧泛红 如妆
突然 食欲 亢进
精气衰 竭阴阳 离决
全身望诊——望色
全身望诊——望色
• 五色主病及临床意义: • 青色:主痛、寒、瘀血、惊风 • 赤色:主热 • 黄色:主湿、虚、黄疸 • 白色:主虚、寒、失血 •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青紫 附:三色主病及临床意寒义、痛:、惊恐郁怒
绀: 紫黑、 紫黑或青黑 灰黑 黧黑
气机失常,血行阻滞, 病情加重 气不养血,血色不荣
第一节 望诊
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 、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 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扁鹊擅长望诊。
第一节 望诊
• 一、全身望诊:
•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 整体表现,从而对疾病的寒热虚实、 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形成一个初步 的、总体的认识。
全身望诊——望神
舌淡苔白有齿印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
舌红苔黄 舌红无苔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 (一)、望神
• 神: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神志、意识和思维 活动。
• 广义之神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 外在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治篇
什么是四诊?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四诊在观察疾病作出
诊断的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有人说中医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脉,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它把中医的四诊割裂开了。
中医为什么要切脉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
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证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为什么要看舌象
舌诊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根据中医理论,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心、肝、脾、肾等许多脏腑产生密切的关系,脏腑病变可从舌象变化中反映出来。
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
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病邪凶吉进退。
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看病时都要看看舌头,称为舌诊。
望舌,主要观察的是舌质和舌苔。
正常人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也就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中医诊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