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含五套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含五套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题号





总分
分数
一、选择题。(把你认为的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6分)
1.内蒙古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际,它所处的地形是( )。
A.平原B.高原C.盆地D.丘陵
2.喜马拉雅山是( )形成的。
A.两个板块受拉张B.火山爆发
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B.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C.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五,1.(1)B (2)①较少较多②A植物水土植物③示例:滥砍滥伐④B⑤空气⑥示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题号




总分
分数
卷面分: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每个词只能用一次,选错或者使用别的词不能得分,每空2分,共20分)
4.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________(填“火山喷发"或“地震”)现象,曾形.成一条长达500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
5.地球内部最厚的圈层是________,最薄的是_________。如果把鸡蛋比作地球的模型,那么蛋白相当于________。
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________地形为主。
10.( )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A.堆放石头B.砍伐森林C.植树造林D.多开发耕地
11.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附答案)学校: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4、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6、光越强温度越(高)。

7、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制得了氧气。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8、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对)9、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错)10、光是向四面八方发射的。

(对)11、人们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对)12、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对)13、奥运会圣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对)14、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错)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对)16、为了准确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我们应该同时放到太阳下,并装同样温度同样多的水,然后作比较。

(对)17、放大镜能会聚太阳光。

(对)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18、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

A、月亮B、萤火虫C、荧光棒D、星星19、在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墙靠拢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A)。

A、变小B、变大20、阳光下,某一物体的影子由长到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

A、上午B、中午C、下午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A)。

A、西一东;长一短一长B、西一东:短一长一短C、东一西;长一短一长D、东一西:短一长一短22、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主要是因为:(B)。

A、光速极大B、光沿直线传播C、光的反射23、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C)。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新版精品】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达标测试卷教科版(含答案)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组成地壳的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由数个_________构成的,它们像拼图一样组合在一起,板块之间会碰撞或摩擦。

4.我国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_________、_________和盆地五大类。

5.由于河流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6.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的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_________。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40分)1.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地形属于( )。

A.丘陵B.盆地C.平原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 )内。

A.地幔B.地壳C.地核3.中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部多( ),东部多( )。

A.高山B.平原C.海洋4.地形图上,填充浅蓝和深蓝色的地方,通常表示( )。

A.河流、湖泊和海洋B.草原和平原C.丘陵和山地5.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在( )。

A.玉树B.唐山C.汶川6.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作( )。

A.泥石流B.火山爆发C.地震7.我们在做“火山喷发”的实验时,首先做的是( )。

A.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B.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C.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8.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就是千万年来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A.地震B.雨水C.流水9.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反复几次,岩石便爆裂了。

这是人们利用了( )可使岩石爆裂的原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下雨时,随着雨量增大,地面就有了______________。

2.从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西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

3.如图,黄土高原的切沟是由__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的。

第3题图第4题图4.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树木的根可以穿破岩石(如图),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

5.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__。

6.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被称为岩浆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30分)1.如果雨下得一样大,( )的水土流失更严重。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大草原2.沙漠地区的“石蘑菇”主要是( )的作用形成的。

A.雨水B.风C.温度D.地球内部运动3.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是( )形成的。

A.地球内部运动B.水流冲击C.泥沙堆积D.风的作用4.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结构可分为( )。

A.岩石圈、地幔、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地核、地幔、地壳D.地幔、地壳、地核5.下列情形中雨水对土壤侵蚀最厉害的是( )。

A.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B.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小C.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D.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大6.金华的双龙洞(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溶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还有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流出,双龙洞地区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B.沉积岩C.大理岩D.变质岩7.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石油B.火山地热C.煤炭8.暑假期间小科一家去了新疆吐鲁番,那里的中部是平原,四周是高山,那么吐鲁番属于基本地形中的(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分: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

(每个词只能用一次,选错或者使用别的词不能得分,每空2分,共20分)1.地球表面有_ —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是由于,敦煌的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黄河第一湾一一乾坤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3.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核三个圈层。

而组成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三大类。

4.流水对土地的作用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5.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20分)1.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2.我国地势西低东高,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多平原。

()3.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少、海洋多。

()4.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雨水越大,对土地的侵蚀就越严重。

()6.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但不会断裂或错动。

()7.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

()8.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9.地表不是一成不变的,陆地面积因河流不断把泥沙冲向海洋,所以正在迅速变大。

()10.在做“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时,砂纸打磨岩石的方向是垂直方向。

()三、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1 .( )属于平原的特点。

A.四周高中间低B.低又宽广C.高又宽广2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其中大理岩属于(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3 .( )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

内弯曲的岩层4 .在沙漠地区出现的“石蘑菇”,它的形成主要是(A.水B.风C.火山喷发5 .下面关于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0 A.火山喷出来的是地底下的岩浆B.火山喷发过一次后就再也不会喷发了C.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6 .在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B.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C.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7 .( )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卷(含答案)

【期中集训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检测资料2.1 地球的表面一、填空题。

(每空5分,共40分)1.地球表面包括()和()。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等。

3、地形地球仪上,()色表示水,()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色表示山地、沙漠,()色表示冰川。

二、选择题。

(每题5分,共20分)1.我国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2.观察世界地形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陆地,海洋面积较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C.中国的地形是东高西低3.对平原的特征说法正确的项是()A.海拔较高,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陡坡为界B.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C.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4.在()上,我们更容易看出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地。

A.地图B.政区地球仪C.地形地球仪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海洋、草原是常见的地形之一。

()2.地球仪摸上去都很光滑。

()3.地球仪上相邻两个国家的颜色不同。

()4.高原的地势高,地表起伏很大。

()5.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答案:一、1.海洋陆地 2.平原盆地 3.蓝绿黄白二、1.C 2.B 3.C 4.C三、1.错 2.错 3.对 4.错 5.对2.2 地球的结构一、填空题。

(每空5分,共40分)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和()三个圈层。

2.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和()三大类。

3.砾岩、砂岩、页岩都是()。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有关。

二、选择题。

(每题5分,共15分)1.地球内部有不同圈层,地表薄薄一层称为()。

这是根据地震波在软硬不同岩石中传播速度快慢作出的猜测。

A.地壳B.地幔C.地核2.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蛋黄相当于地球的()A.地壳B. 地幔C.地核3.由地球板块运动直接引起的自然现象是()A.地震B.潮汐C.海啸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个鸡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A. 地球B. 木星C. 太阳D. 水星答案:B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____个行星。

A. 一B. 二C. 三D. 四答案:C3. 行星运行的轨道形状叫什么?A. 圆B. 椭圆C. 方形D. 三角形答案:B4. 下面哪个是地球的伙伴卫星?A. 彗星B. 土星C. 月亮D. 太阳答案:C5. 下面关于水星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水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B. 水星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和水。

C. 水星没有自转和公转。

D. 水星表面有很多大坑。

答案:C二、完成句子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小时。

答案:242. 星体分成地____(亮星)和____(黑星)两大类。

答案:白天,夜晚3. 什么是公转?是指星体_____在______上运动。

答案:行星,椭圆轨道三、简答题1. 什么是星球?答:星球是太阳系中的天体,是太阳系中的行星。

2.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答: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一个自转周期是24小时;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一个公转周期是一年。

3. 请说明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不同点是每个行星的大小、气候、表面特征等都不同。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提供简要解答。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 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 答案

*精*第二单元学习达标测试卷总分:100分建议时间:60分钟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42分)1、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和(生物光源)。

2、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每秒( 30 )万千米。

3、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并且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人们运用光反射原理制造了(额镜)、(反光镜)和(潜望镜)等。

4、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凹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5、(红)、(绿)、(蓝)三色光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其它颜色的光都是由它组成的。

6、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形状)不同。

7、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太阳光是由( B )组成的。

A、白光B、七色光C、多色光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C )。

A、长-短-短B、短-长-短C、长-短-长3、太阳能热水器( C )吸收热量的效果最好。

A、水平放置B、竖直放置C、倾斜角度与太阳光垂直4、潜望镜中的两块镜片都是( A )。

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5、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哪种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C )。

A、和地面垂直B、和地面水平C、和太阳光垂直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太阳光的多少、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太阳是白天的光源,月亮是晚上的光源。

(×)3、阳光斜射时物体的温度升得快;直射时,物体的温度升的慢。

(×)4、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5、汽车的反光镜是凸面镜,这样比较美观。

( ×)6、有时为了需要,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直接去看太阳。

( × )7、人们发现了凹面镜和凸透镜能将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 √)8、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答案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4、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6、光越强温度越(高)。

7、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制得了氧气。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8、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对)
9、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错)
10、光是向四面八方发射的。

(对)
11、人们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对)
12、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对)
13、奥运会圣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对)
14、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错)
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对)
16、为了准确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我们应该同时放到太阳下,并装同样温度同样多的水,然后作比较。

(对)
17、放大镜能会聚太阳光。

(对)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8、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

A、月亮
B、萤火虫
C、荧光棒
D、星星
19、在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墙靠拢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A)。

A、变小
B、变大
20、阳光下,某一物体的影子由长到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A)。

A、西一东;长一短一长
B、西一东:短一长一短
C、东一西;长一短一长
D、东一西:短一长一短
22、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主要是因为:(B)。

A、光速极大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23、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C)。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24、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使用哪种工具来判断时间:(C)。

A、地动仪
B、铜镜
C、日晷
25、强光和弱光携带的热量相比较:(B)。

A、两者一样多
B、强光携带的热量多
C、弱光携带的热量多
26、哪个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B)。

A、石油
B、太阳能
C、煤
27、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哪种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B )
A、和地面垂直
B、和地面水平
C、和太阳光垂直
34、为了避免光线刺伤我们的眼睛,在光线太强时,眼睛的瞳孔会:( B )
A、放大
B、缩小
C、不变
四、作图题(共4分)
射入镜筒的光线的传播路线。

教科版小学五年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3、光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4、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千米。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6、光越强温度越()。

7、18世纪英国科学家()制得了氧气。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8、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
9、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 )
10、光是向四面八方发射的。

( )
11、人们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
12、科学家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
13、奥运会圣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 )
14、在阳光下,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快。

( )
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 )
16、为了准确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我们应该同时放到太阳下,并装同样温度同样多的水,然后作比较。

( )
17、放大镜能会聚太阳光。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8、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 )。

A、月亮
B、萤火虫
C、荧光棒
D、星星
19、在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墙靠拢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 )。

A、变小
B、变大
20、阳光下,某一物体的影子由长到短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A、西一东;长一短一长
B、西一东:短一长一短
C、东一西;长一短一长
D、东一西:短一长一短
22、排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这主要是因为:( )。

A、光速极大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23、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24、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使用哪种工具来判断时间:()。

A、地动仪
B、铜镜
C、日晷
25、强光和弱光携带的热量相比较:()。

A、两者一样多
B、强光携带的热量多
C、弱光携带的热量多
26、哪个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

A、石油
B、太阳能
C、煤
27、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哪种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A、和地面垂直
B、和地面水平
C、和太阳光垂直
34、为了避免光线刺伤我们的眼睛,在光线太强时,眼睛的瞳孔会:()
A、放大
B、缩小
C、不变
四、作图题(共4分)
射入镜筒的光线的传播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