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
麦田蜘蛛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麦田蜘蛛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麦田蜘蛛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麦田蜘蛛主要有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
干旱的地方长腿蜘蛛发生多,潮湿的地方麦圆蜘蛛发生多。
麦田蜘蛛发生规律: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3—4代,以成、若虫和卵越冬,次年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卵也开始陆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及危害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产卵越夏;麦圆蜘蛛一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危害重,主要刺吸植株叶片汁液,造成叶片发黄,甚至干枯、死亡。
其多在早上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
防治措施:为防止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过分依赖化学方法,达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给消费者身体造成危害,防治病虫害应尽量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转基因防治措施等,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使用农药还应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防治麦蜘蛛可用10%吡虫啉、克螨特1000倍或0.9%的虫螨克3000倍液喷雾防治。
- 1 -。
柑橘潜叶蛾发生规律

柑橘潜叶蛾发生规律
柑橘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柑橘潜叶蛾则是柑橘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害虫。
了解柑橘潜叶蛾的发生规律,对于我们制定防治措施、提高柑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柑橘潜叶蛾的基本信息
柑橘潜叶蛾,又称柑橘蛀果蛾,属鳞翅目,潜叶蛾科。
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约16毫米,呈淡黄色至黄褐色。
幼虫孵化后,会在柑橘叶片内取食,造成叶片枯死。
二、柑橘潜叶蛾的发生规律
1.生命周期:柑橘潜叶蛾的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雌蛾产卵于柑橘叶片上,幼虫孵化后进入叶片内部取食,直至老熟后化蛹,最后成虫羽化。
2.繁殖习性:柑橘潜叶蛾一年可发生多代,世代重叠。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殖速度较快。
3.影响发生的因素:柑橘潜叶蛾的发生与气候、寄主植物、天敌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潜叶蛾的繁殖和生长发育。
此外,种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善、树势较弱的柑橘园容易发生潜叶蛾危害。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合理种植密度,保持柑橘园通风透光;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树势;及时修剪病虫害严重的枝叶,减少虫源。
2.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引入生
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对潜叶蛾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在潜叶蛾发生初期,选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如阿维菌素、甲维盐等,可有效控制害虫蔓延。
四、总结
柑橘潜叶蛾作为一种常见的柑橘害虫,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潜叶蛾对柑橘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
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与发生规律

中部地区气候适中,农作物种类多样,因 此病虫害种类也较为丰富。常见的病虫害 有稻飞虱、稻曲病、花生蛴螬等。
西部地区气候干燥,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 ,因此病虫害分布相对较少。但部分地区 由于灌溉不当或种植结构单一,也存在病 虫害的威胁。
作物分布
01
粮食作物
02
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中的病虫害分布广泛,如稻瘟病在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小 麦锈病在小麦种植区常见。
发生空间规律
地域性分布
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和数量 存在差异,某些病虫害只在特定地区 发生。
作物间的传播
病虫害可以在不同作物间传播,造成 大面积的危害。
发生程度规律
年度变化规律
同一种病虫害在不同年份的发生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
危害程度与作物生长阶段的关系
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往往与农作物的生长阶段相关,如苗期、生长期等。
播斑疹伤寒等。
土壤媒介传播
03
一些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并传播,如根腐病等。
04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有较强抗性的农作物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率。
轮作与间作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避免同一种病虫害在同一地区连续发 生。
精耕细作
保持田地清洁,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和虫源。
预测预报技术
地面监测站点
建立地面监测站点,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
高空无人机监测
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和传感器,对大面积农田进行高空监 测。
智能化诊断系统
利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智能化诊断 和预测。
THANKS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害虫,其发生规律如下:
1.生活习性:小麦蚜虫多在春季出现,成虫及若虫在广范的小麦上发
生大量的吸食活动,导致小麦叶片萎缩黄化,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2.生长繁殖:小麦蚜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一般一年可产生数代,其产卵时间长达四个月左右,一般每年5~6月份为高峰期。
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
1.生物防治:利用其天敌对小麦蚜虫进行常规控制,如斑翅蝽、寄生
蜂等。
2.农艺措施: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调整土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加强灌溉管理,定期清理园区。
3.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预防和杀灭小麦蚜虫,但请注意用药
剂量,并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品种确定合适的药剂。
4.多方面联合防治:结合上述多种方法进行小麦蚜虫的防治,既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农业昆虫学复习资料

一、农业昆虫学的概念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方法,从而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农业害虫发生特点:(1)种类多(2)数量大(3)危害中(4)成灾频繁二、农业害虫防治的历史:(1)、早期的综合防治阶段古代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 自然防治到综合防治(2)、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一系列有机氯杀虫剂(1939年滴滴涕谁发明的?),人们认为只要应用这类杀虫剂,害虫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三R”:①抗性resistance②再猖獗resurgence③残毒residue《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3)、综合防治(治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三、农业害虫新动态:(1)一些长期得到控制的历史性害虫再度猖獗。
(2)一些历史上的次要害虫如棉铃虫、稻飞虱、麦蚜、稻纵卷叶螟、菜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对农业构成了新的威胁。
(3)以前未报道过或从国外传入的检疫性害虫不断出现。
(4)经济作物、园林花卉虫害问题突出。
四、农业害虫构成为害是害虫、环境和寄主作物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植物相(农作物)单一化了(2)营养联系从而被削弱或消失(3)中断了部分物质和能量的自然交换过程(4)农业生态平衡不断被打破由以上总结可以说:农业生态系具有以下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较简单,在时、空变迁中是不连贯的,物质循环需要不断补充;由于作物种群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可以引起生态系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生境和农业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玉米螟适应温暖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温度在20-32℃之间,湿度在80%以上时,其生活活动最为活跃。
干旱和干燥的气候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2. 昆虫种群:成虫数量越多,本年度的玉米螟危害就会越严重,特别是第二代的蛾虫数量,会对后续的玉米生长产生更大的危害。
3. 粮食储藏:未清理干净的玉米秸秆和粮食堆放场所,会成为玉米螟产卵和发展繁殖的理想场所。
1. 多种措施结合:防治玉米螟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清理杂草、秸秆、堆肥等,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
配合使用玉米螟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氮肥,不仅有助于玉米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过度施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
4. 早期预防:在播种前,及时清理和破坏玉米田及周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和繁殖地。
5. 及时监测:定期巡查田地,观察是否有玉米螟的危害迹象。
一旦发现玉米螟的产卵或幼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定期喷药:根据玉米螟能力活跃和寄生虫发展的规律,定期喷洒合适的农药,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
7. 科学种植:推荐按照合理密度进行适度密植,加强对于田间的管理和观察。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了解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防治玉米螟也要求农民加强对玉米螟的了解和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浅述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

浅述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摘要】马铃薯瓢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从瓢虫的生命周期、危害和防控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马铃薯瓢虫的发生规律主要与气候和环境条件有关,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瓢虫主要以马铃薯叶片和嫩芽为食,引起叶片被啃食、凹陷或甚至被完全破坏。
为了有效防控马铃薯瓢虫,可以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综合措施,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加强监测和防治意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有效防控马铃薯瓢虫的重要方法。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马铃薯瓢虫对田间作物的损害,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关键词】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生命周期、危害、防控方法、生物防治、监测、综合防治、化学农药。
1. 引言1.1 什么是马铃薯瓢虫马铃薯瓢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学名为Epilachna varivestis Mulsant,属于鞘翅目瓢虫科。
成虫体长约6-9毫米,形态较为美观,身体呈半球形,颜色为橙红色或橙黄色,具有黑色的斑纹。
马铃薯瓢虫主要以马铃薯为食,也可在茄子、番茄等植物上发现其踪迹。
其幼虫则是主要的危害因素,可以造成马铃薯叶片被啃食,影响光合作用,严重者甚至导致叶片黄化和凋落。
由于马铃薯瓢虫繁殖力强,繁殖迅速,一旦发生大面积危害,将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
及时了解马铃薯瓢虫的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控对策,对于保护马铃薯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1.2 瓢虫为什么会对马铃薯造成危害瓢虫是一种昆虫,通常被认为是农田中的“好虫”。
有一种瓢虫却会给马铃薯带来危害,那就是马铃薯瓢虫。
马铃薯瓢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害虫,主要危害马铃薯及其他茄果作物。
那么,为什么瓢虫会对马铃薯造成危害呢?马铃薯瓢虫是一种植食性昆虫,主要以马铃薯的嫩叶、嫩芽和嫩果为食。
它们会在马铃薯上产卵,并孵化成幼虫后开始大量进食。
这些幼虫会造成马铃薯植株叶片被啃食,导致叶片枯黄、凋萎甚至死亡。
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

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收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而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病虫害的发生原因、环境因素、害虫种类和病虫害流行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虫害的发生原因病虫害的发生离不开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是病虫害发生的基础。
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有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水分、土壤肥力等。
其次,农作物自身的品种耐病性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品种的耐病性越强,就越能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再次,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在播种期、出苗期和开花期等阶段,农作物往往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二、环境因素对病虫害流行的影响环境因素在病虫害的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温和湿度是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温和高湿是病虫害流行的有利条件,这种环境能够提供病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其次,光照对于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影响。
强光照可以减少病菌和害虫的繁殖,而弱光照则容易导致农作物生长减弱,从而增加了受病虫害侵袭的风险。
此外,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也会对病虫害的流行起到一定的影响。
缺水和土壤贫瘠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
三、常见农作物的主要害虫种类不同的农作物受到的害虫种类也不尽相同。
水稻主要受到的害虫有稻纵卷叶螟、稻纵卷蛾、稻曲纹夜蛾等;玉米主要受到的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赤眼蜂等;小麦主要受到的害虫有纹枯病、秆锈病等。
此外,菜类蔬菜如白菜、油菜等,也有自己特定的害虫种类。
四、病虫害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策略病虫害的流行规律对于制定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病虫害的流行往往呈现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水稻的害虫主要在水稻生长的幼苗期和抽穗期出现,而在水稻灌浆期则相对少见。
因此,针对不同季节和作物生长阶段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一般来说,农民可以采取物理方法(如套袋、覆盖等)、生物方法(如引入天敌、利用农作物间作等)和化学方法(如喷洒农药等)综合防治病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消长类型
昆虫种群消长(population dynamics)即的种群 dynamics)即的种群 昆虫种群消长( 动态,取决于两个方面, 动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种群内的因素 如生理、生态特征及适应性等) (如生理、生态特征及适应性等)二是内在因 素与栖息地各外界因素间特殊的联系方式。 素与栖息地各外界因素间特殊的联系方式。 一、种群的季节性消长类型 斜坡型、阶梯上升型、马鞍型、 斜坡型、阶梯上升型、马鞍型、抛物线型 二、种群季节性消长主导因素 气候制约型、气候-食物制约型、 气候制约型、气候-食物制约型、天敌制约型
昆虫生态学基础
昆虫生态学是昆虫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 昆虫生态学是昆虫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用机理与规律的科学,是进行害虫科学治理和益虫高效利用的基础。 用机理与规律的科学,是进行害虫科学治理和益虫高效利用的基础。 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以上的层次,即种群population、群落 population、 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以上的层次,即种群population biomass 、种群系统 population system 和生态系统 ecosystem.
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一、昆虫种群的概念
生态学中的种群:是指在同一生境内生活、生殖、 生态学中的种群:是指在同一生境内生活、生殖、繁衍的同种 种群 个体的集合。由于在一个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域内, 个体的集合。由于在一个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域内,其适宜生存繁衍 和不适宜生存繁衍的场所是交替存在的, 和不适宜生存繁衍的场所是交替存在的,因此每一个物种都有在分 散的生活场所中居住的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即种群。 散的生活场所中居住的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即种群。种群是物种 实际上的生活单元和繁殖单元, 实际上的生活单元和繁殖单元,因此种群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生 物单元。生态学中体到的同一生境内的不同种群是指不同的物种。 物单元。生态学中体到的同一生境内的不同种群是指不同的物种。 生态学中的种群不同于分类学上的种群。分类学中,种群是种 生态学中的种群不同于分类学上的种群。分类学中,种群是种 下的分类单元,或亚种下的分类单元, 下的分类单元,或亚种下的分类单元,是把同一物种内的个体根据 其生态要求、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上的差异而区分的类群。 其生态要求、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上的差异而区分的类群。分类学 上不同种群是由于长期的生殖隔离而分化出来的, 上不同种群是由于长期的生殖隔离而分化出来的,不同生境的地理 隔离是引起生殖隔离的重要因素。 隔离是引起生殖隔离的重要因素。分类学上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差异 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分类学中常提到的不同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下的 几个并列的分类单元。 几个并列的分类单元。
二、
有关种群数量动态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的昆虫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的昆虫个体数,是表示种群动态最基本 的指标。实际研究工作中,昆虫种群密度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作物 的指标。实际研究工作中, 上的昆虫个体数表示,如每亩虫数、每株虫数、百丛虫数、百叶虫 上的昆虫个体数表示,如每亩虫数、每株虫数、百丛虫数、 数等。 数等。 2.种群出生率B 2.种群出生率 种群出生率B 出生率是种群数量增长的固有能力。 出生率是种群数量增长的固有能力。常蛹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 生的个体数来表示。种群的出生率有和生态(实际)出生率之分。 生的个体数来表示。种群的出生率有和生态(实际)出生率之分。 生理出生率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种群的最高出生率。生态(实际) 生理出生率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种群的最高出生率。生态(实际) 出生率指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种群的时间出生率。 出生率指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种群的时间出生率。
5.种群迁移率 5.种群迁移率 种群迁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的迁出数量于迁入数量之差 占总体的百分率。 占总体的百分率。 6.种群平均寿命 6.种群平均寿命 种群平均寿命是指种群所有个体寿命的平均值。 种群平均寿命是指种群所有个体寿命的平均值。 种群生理寿命 physiological longevity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 longevity在理想的条件下 在理想的条件下, 的个体因年老死亡时种群的平均寿命。 的个体因年老死亡时种群的平均寿命。 种群生态寿命 ecological longevity 特定生态条件下种群的平 均寿命。 均寿命。
环境environment: 环境environment: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 environment: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 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长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长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 由各种生态因子组成。 由各种生态因子组成。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某一特定的生物 体或生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体或生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生殖、 环境因素。影响昆虫的主要生态因子有:气候(温度、湿度、 环境因素。影响昆虫的主要生态因子有:气候(温度、湿度、降 风等)、生物(食物、天敌及其它)、土壤(土壤温度、 )、生物 )、土壤 水、光、风等)、生物(食物、天敌及其它)、土壤(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化学特性) 土壤湿度、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化学特性)等。生态因子作用有 综合性、不等性、不可替代性、补偿性、限制性和阶段性等特征。 综合性、不等性、不可替代性、补偿性、限制性和阶段性等特征。
三、特定年龄生命表 1.概念 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按照动物的年龄或发育阶段顺序、 1.概念 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按照动物的年龄或发育阶段顺序、 系统地记载种群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数量而整理成的生命表。 系统地记载种群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数量而整理成的生命表。特 定年龄生命表能分析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和关键因 因此在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子,因此在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昆虫研 究中应用更为广泛。 究中应用更为广泛。 3.平均生命表的编制 3.平均生命表的编制 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在积累了多年同一地点的生命表以后, 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在积累了多年同一地点的生命表以后, 便可以着手编制平均生命表。 便可以着手编制平均生命表。 平均生命表的编制目前有2种方法: 平均生命表的编制目前有2种方法:一是把各年份同次世代 生命表中各栏目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生命表相应栏目的数据, 生命表中各栏目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生命表相应栏目的数据,组 成平均生命表, 成平均生命表,二是把若干年内所有世代的生命表数据加以平 均来编制。 均来编制。
三、种群结构特征
种群结构:指在种群内生物学特征有差 种群结构: 异的各类个体群在总体内的比例分配。 异的各类个体群在总体内的比例分配。 性比: (1)性比:雌性个体数量与雄性个体数 量的比值称为雌雄性比。 量的比值称为雌雄性比。 年龄组配: (2)年龄组配:指在昆虫种群中个年龄 各虫期、虫态) 组(各虫期、虫态)个体数的相对碧绿 或百分比。 或百分比。
种群的生长型
指数增长型
dN / d t = ( b − d ) = Nr m
积分
N t = N 0 e rmt
逻辑斯谛型
N = K /(1 + e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t )
种群数量动态基本模型 昆虫种群在一定时空内的数量(P)取决于以 昆虫种群在一定时空内的数量( 下四格因素: 种群起始数量( );(2 下四格因素:(1)种群起始数量(P );(2) 增殖率( );(3 死亡率( );(4 增殖率(R );(3)死亡率(d);(4)种 群在单位时空内的迁移率( ),迁入为负数 迁入为负数, 群在单位时空内的迁移率(M),迁入为负数, 迁出为正数。 迁出为正数。
3.种群死亡率(或存活率) M 3.种群死亡率 或存活率) 种群死亡率( 生理死亡率(最低死亡率):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 生理死亡率(最低死亡率):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每个个体都因 ):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 “年老”二死亡时的种群死亡率。 年老”二死亡时的种群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实际死亡率):在实际条件下种群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实际死亡率):在实际条件下种群的死亡率。 ):在实际条件下种群的死亡率 4.种群增长率 4.种群增长率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特定的生态条件下, 种群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R0)表示在特定时间内,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种群的消长 状况,又称净增殖率。是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指标,他综合了种群的繁殖 状况,又称净增殖率。是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指标, 和死亡两个生态过程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和死亡两个生态过程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R0 = B-M B内禀自然增长率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在最理想的环境条件 increase: 下,允许种群无限制地增长时的种群出生率。对于一个年龄结构稳定的种 允许种群无限制地增长时的种群出生率。 表示,称为种群的生殖潜能。 群,内禀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常数,用rmax表示,称为种群的生殖潜能。 内禀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常数,
我国学者于20世纪 年代开始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来研究昆虫种群生 我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来研究昆虫种群生 世纪60 态学的问题。 态学的问题。 生命表life 生命表life table: 就是系统地跟踪一个生物种群,把种群在各个连续的 就是系统地跟踪一个生物种群, 时段(或发育阶段)内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以及繁殖数量, 时段(或发育阶段)内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以及繁殖数量,按照一定的 格式详细列出而构成的表格。在对昆虫种群系统的研究中, 格式详细列出而构成的表格。在对昆虫种群系统的研究中,昆虫生命表是 一套重要的研究技术。 一套重要的研究技术。 (一)特定时间生命表 1.概念 特定时间生命表的制作要求以 相等的时间间距,调查记录在 1.概念 相等的时间间距, 各个时刻种群的存活数量和繁殖数量。 各个时刻种群的存活数量和繁殖数量。从特定时间生命表可以计算初阿訇 群在特定时间内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群在特定时间内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还可以获得种群的内禀自然增长率和 局限增长率,但不能分析环境因子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局限增长率,但不能分析环境因子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2.特定时间生命表一般有2种形式(1)生命期望值表:是以种群年龄的 2.特定时间生命表一般有 种形式( 生命期望值表: 特定时间生命表一般有2 死亡率为表征而设计的,不考虑特定年龄的生殖力, 死亡率为表征而设计的,不考虑特定年龄的生殖力,(2)生命生殖力表 繁殖特征生命表):以某一特定年龄生殖力与死亡率相结合的生命表。 ):以某一特定年龄生殖力与死亡率相结合的生命表 (繁殖特征生命表):以某一特定年龄生殖力与死亡率相结合的生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