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言概况
安徽方言——精选推荐

安徽方言徽州方言 【徽州方言】区域方言名。
是一种与一般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包括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小区方言。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古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
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方言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
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
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
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
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
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
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
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
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祁门方言】祁门方言以流行于阊江上游流域的城区话为代表。
有声母21个、韵母35个、声调六个。
其音系特点是大多数流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为不圆唇高元音。
流行于沥水河与文闪河流域的西路话同城区话稍有不同,西路话有声母22个,韵母36个,声调五个。
音系特点表现在流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大凡是较高的圆唇元音。
流行于阊江中游流域的南路话,流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为较低的圆唇元音。
祁门方言词汇中的单音词丰富,其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语词,如“妪”(祖母)、“斫”(砍)、“洒”(我)等。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安徽方言主要有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赣语五个语种,大致以长江和淮河为界限,淮北地区基本是中原官话,江淮之间则是江淮官话,长江以南主要是徽语、赣语以及吴语。
下面上一安徽方言地图。
安徽地形复杂,特别是皖南和大别山区,隔一座山隔一条河口音都不同,有的甚至听不懂。
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和关中民系的母语,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中又分为大概13个官话片区。
安徽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片:徐淮片淮北市的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宿州市的砀山县、萧县商阜片阜阳市、亳州市、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信蚌片淮南(北部、西部)、凤台、颍上霍邱、寿县(不含瓦东地区)、蚌埠怀远(不含县城周边)、固镇五河(不含县城及浍河以南部分地区)凤阳、泗县及明光市北部的司巷等地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南方官话,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大体分布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江南也有零星的分布。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仍然存在争议,比如安庆市区、枞阳、桐城等地就属于黄孝片,黄孝片和赣语怀岳片有几分相似。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如下:洪巢片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长丰(大部分)芜湖市:市区、南陵县部分地区、无为马鞍山: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铜陵市:市区(除义安区)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天长、凤阳(东部南部)六安市:市区、金寨(西北部除外)霍山、舒城、霍邱(南部)宣城市:旌德部分地区,广德部分地区淮南市:市区(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蚌埠市:怀远县(限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黄孝片分布安庆市区、桐城市、枞阳县赣语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安徽方言考察句子

安徽方言考察句子
(实用版)
目录
1.安徽方言的特点
2.安徽方言的考察方法
3.句子在安徽方言中的运用
4.结论
正文
安徽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安徽方言主要分为三个方言区,分别是江淮官话、赣语和徽语。
江淮官话是安徽方言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发音清晰、声调丰富,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赣语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其特点是口音浓重,有些词汇与广东话相近。
徽语则主要分布在黄山和宣城等地,其特点是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
要对安徽方言进行考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查阅相关的方言志和方言词典,了解安徽方言的基本情况。
其次,可以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用语和习惯表达。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安徽方言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来探究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在安徽方言中,句子的运用也具有特色。
安徽方言的句子结构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但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安徽方言中常用的“夜饭”指的是晚饭,“喝茶”指的是吃饭,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
另外,安徽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如“子”的用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这些都为句子的运用增色添彩。
总之,安徽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通过考察安徽方言的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安徽方言,并从中汲取语言文化的魅力。
安徽10大方言,哪种最难听懂?

安徽10⼤⽅⾔,哪种最难听懂?安徽10⼤⽅⾔,哪种最难听懂?20-03-08 ⼋⾯楚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前却听不懂你说什么都是安徽⼈,我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中国语⾔博⼤精深在安徽安徽的⽅⾔主要分为五类以“两⽔三⼭”为天然界限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关于安徽⽅⾔就不得不提到1997年出版的《安徽省志·⽅⾔志》⼀书成为安徽省唯⼀⼀本全⾯反映各地⽅⾔的专著书中提到包括淮河以北的怀远县城区江淮之间的淮南市、合肥市等21个县市以及沿江以南的贵池、芜湖市(不含四县)、马鞍⼭市等11个市县都说的是皖中江淮官话01黄⼭话【难懂系数】:★★★★★★黄⼭地区⽅⾔属徽语,使⽤区域⼤致为原徽州地区歙县等所在地,所以其⽅⾔也能很好的代表徽语。
但是黄⼭⽅⾔内部差异很⼤,可谓是每个县都有其⾃⾝的语⾔魅⼒。
黄⼭⽅⾔不仅仅外地⼈听不懂,当地⼈也难以理解。
所以其难懂程度⾃然不⾔⽽喻。
常⽤词语黟县⽩丝丝=相当雪⽩长捞捞=长长的样⼦呆秃秃=傻呆的样⼦热头=太阳为奇= 撒娇歙县痴达匪=傻乎乎森垮=那样⼦很挫痴⿁=傻⼦搞卖=⼲什么唠鱼=下⾬增困=睡觉泾县飞天=淘⽓好动灵番=聪明、机灵砸锅=喻指⼯作办糟了嫩⽣=不⽼练02⾩阳话【难懂系数】:★★★★★⾩阳话⼜称⾩阳⽅⾔,整体属于中原官话,主要包括商⾩⽚和信蚌⽚两种,属北⽅⽅⾔,通⾏于皖北、苏北、豫东、鲁南⼀带。
⾩阳话属于中原官话的分⽀,主要包括商⾩⽚和信蚌⽚两种,商⾩⽚发⾳多翘⾆,存在[ʂʻ]-[fʻ]不分的现象,句末多以哩作语⽓组词,⼉化⾳明显。
常⽤词语撷(xié)=倒酒炯(jiǒng)=⾼兴、兴奋谝(pián)=炫耀烀(hǔ)=炖噦(yué)=吐叨(dǎo)=夹03亳州话【难懂系数】:★★★★★亳州话属中原官话—商⾩⽚,属北⽅⽅⾔,通⾏于皖北、苏北、豫东、鲁南⼀带。
亳州市⽅⾔25个辅⾳声母按发⾳部位分为7组,加上零声母共为8组。
安徽方言特点

安徽方言研究文学1301班朱玉池江昊刘煌杨向羽黄发光刘洪标2015年12月5日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徽语、赣语几种。
此外,境内主要是皖南还有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的移民带来的湖北话属西南官话、河南话属中原官话、湖南话湘语、闽语、客家话等。
官话是安徽的主要方言。
安徽省的官话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及江南沿江地带,分属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此外还有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移民带来的西南官话。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
孟庆惠编纂的《安徽省志·方言志》( 1997)认为安徽方言主要由皖北中原官话、皖中江准官话、皖西赣方言、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此外还有客家话、闽语和湘语等组成。
江淮官话,安徽的江淮官话主要属于洪巢片,少数属于黄孝片,分布在安徽中部.安徽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①全浊声母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②泥来母大多混同③见系开口二等字存在数量不同的文白异读,文读【tg】组声母拼细音,白读【k】组声母拼洪音④影疑母开口洪音字混同⑤止摄日母字大多不读卷舌韵母,其他摄的日母字大都读【z尾巴】少数读【z】⑥咸山摄舒声字合流,多数分为三类(如合肥):古开口二等除见系、合口二等韵、合口三等韵非组为一类合口一等韵、合口三等韵知系为一类开口二等韵见系、开口三四韵等为一类⑦声调一般为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全浊上今归去声。
入声多数带喉塞音尾。
安徽方言(六安话为例)的具体分析1语音特点:(i)开口呼零声母字除高元音外,都有轻微的浊喉塞擦音色彩。
(ii)声母j、q、x,发音部位稍微偏前。
“母鸡、气球、洗碗”(iii)古泥(娘)来母今六安话一律不分,读l音。
但在年轻人口音中,合撮两呼前有读n的趋势。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属于吴语方言分支,是宣州吴语的一种。
南陵话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在语音方面,南陵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一些特点。
例如,南陵话的声母中存在大量的浊音,包括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韵母方面,南陵话的入声字较多,且具有独特的韵尾;声调方面,南陵话的调类和调值与其他吴语方言有较大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南陵话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南陵话中存在一些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嗲嗲”、“姆妈”等亲属称谓,以及一些日常用语和习惯用语。
在语法方面,南陵话的基本语法结构与其他吴语方言类似,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
例如,南陵话中的“哉”可以作为句末助词,表示强调或确认;还有一些特殊的动词用法和词序表达方式。
总之,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吴语方言分支,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安徽话方言大全

安徽话方言大全安徽话,又称徽语,是指使用于安徽省境内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的徽语分支。
安徽话方言种类繁多,各地方言差异较大,主要分为徽语北片和徽语南片两大类。
在安徽省内,安徽话主要分布在徽州、皖南、皖北和皖西等地。
安徽话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语言,因此,了解安徽话方言对于深入了解安徽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话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在声母方面,安徽话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浊化现象,例如“z”音浊化为“d”音。
在韵母方面,安徽话方言的韵母丰富多样,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尾。
在声调方面,安徽话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多达七八个的声调。
安徽话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词汇方面,安徽话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词汇,例如“汝”、“尔”等。
在语法方面,安徽话方言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古汉语的语法现象,例如“把”字结构的使用等。
安徽话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方言语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文学、戏曲、曲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安徽话方言的文学作品、戏曲表演、曲艺传承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安徽话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方言语言,具有丰富的音韵特点、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对于了解安徽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安徽话方言在文学、戏曲、曲艺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安徽话方言,为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安徽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逐渐变化。
它们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和徽语。
其中,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
比如,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
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
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
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
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
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
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
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
,在近百年来,受历史上移民影响,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湘语、闽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畲话,也零星分布于皖南许多县市,受其他方言包围,逐步形成方言岛。
比如,先后成批迁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
的闽语和客家话。
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作畲话。
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朗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
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
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
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
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
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所说的,近为"客家话"的汉语方言。
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
中原官话。
1、皖北中原官话:阜宿方言。
以阜阳话为代表,分布在准河以北和沿准南岸的一部分市县,包括本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
以北只有怀远属江准官话区,其他县市都属中原官话区。
它们是;砀山、萧县、毫州市、涡阳、界首市、太和、利辛、蒙城、临泉、阜阳(颍东、颍泉、州)、阜南、颍上、淮北市、濉溪、宿县、宿州市、灵壁,金寨城关及北部,霍邱,凤台、寿县、蚌埠市、固镇、凤阳、五河、泗县(县东部除外)。
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
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官话。
其语音特点:n与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
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句如“你去不去”
境内说成“你可去”?
2、皖中江准官话
以合肥话、淮北的怀远话为代表。
主要分布在安徽的中部,包括怀远县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以及沿江皖南少数县市的城区,属于这个方言区。
县(城区)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包括:淮南市、长丰、定远、嘉山、天长、来安、滁州市、全椒、肥东、合肥市、肥西、六安市、霍山、舒城、巢湖和县、无为、庐江、桐城、枞阳、、铜陵(市区)、铜陵县(安平、董店、大通)、池州市、东至(大渡口、姜坝)、南陵(城区)、青阳、广德(城区郎溪(城区)、宣州市(市区)、芜湖县(湾址)、泾县(童疃)、旌德(蔡家桥)等地。
江南岸的城市包括:安庆市、贵池市、青阳县、铜陵市、芜湖市、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和马鞍山市。
当涂、繁昌(荻港镇
这此地区的江淮话统属于江淮官话的洪(泽湖)巢(湖)片方言。
3、皖西赣语:潜怀方言。
西话为代表,通行于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地。
传说境内先民系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地区迁来。
其语音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母今音也。
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
语法上普通话的“给我报纸”说成“把报纸我”。
它们统属于赣语中的怀(宁)彭(泽)片方言。
即铜陵县、繁昌县、泾县、南陵县(山区和圩区)、当涂县(东部和南部)、青阳县、贵池市、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的部分地区以及宣州市、芜湖县、宁
县、广德县、郎溪县,
4、皖南宣州吴语:铜太方言。
十年代方言普查时定名为铜太方言。
“铜太方言”的名称是取铜陵、太平两个县名的首字确定的。
八十年代后期国家为了绘制汉语方言地图,中国社科院的同志来皖南调查方言时,根据这些地方古时属宣州成宣城郡,所以改称“宣州吴语”。
它隶属于现代吴语的宣州片。
《安徽省方言志》参照地理、历史
和方言类别,定名为“皖南宣州吴语”。
陵县话为代表,分布在长江以南皖南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14个县市。
黄山以北古为宣州城宣城郡所辖的地区。
即:太平、石台、泾县、铜陵、繁昌、芜湖宁国、南陵、宣城、当涂、青阳、贵池等。
其中太平、泾县、石台、铜陵、繁昌、芜湖县、南陵等县市以通行吴语为主,当地土著居民的老一代一般说吴
其中,青阳、当涂、宣城、宁国、贵池等市县吴语的通行面则比较小。
除了宣州吴语之外,在郎溪、广德还能行一种吴语。
它们大都是散在各地的本县土著居民保存下来的吴语。
例如:朗溪县北部的定埠、梅渚、岗南、凌笪西北部建平、东夏、下湖、幸福等乡,广德县北部下米乡、西部芦村乡、东亭乡的一些乡村。
这些种吴语与江浙地区的太湖片吴语基本一致,故应属吴语
太湖片"。
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音仍自成一类,境内石台、泾县等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铜陵县、芜湖县、繁昌县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5个声调,广德、郎溪、黄山区有6~7个声调。
如黄山区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6个声调。
5、皖南徽语
语”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以歙县话为代表。
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旧徽州府(包括今属江西的婺源县),浙江省严州府(包括今淳安、建德两县)和江西省旧饶州府(德兴县、浮梁县)等地。
所说的“皖南徽语”,是通行于皖南歙县、绩溪、旌德、屯溪市、休宁、黟县、祁门、宁国(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至(限于东南郎木塔一带)、石
(限于占大区)、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风景区)等市县的话。
音特点:知章组声母在三等韵前读j、p、x,古全浊声母今音全部清化,其塞音、塞擦音声母大多读送气音,古疑、影母在开口呼前今音读η声母;咸山宕声韵大多转化成阴声韵,西片徽语有长元音韵母;境内大多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个声调。
语法上“再玩一天吧”说成“嬉一日添”
6、皖南客籍话
上的皖南话,应该是以吴语和徽语为主的。
它们大体上是以黄山山脉为界的。
南山山脉以南和以西大概是徽语的主要通行地区。
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地区
概是吴语为主的范围。
客籍话的种类,现按其语言势力的大小分别排列如下:(1)湖北话(属"西南官话");(2)河南话(属"中原客话");(3)江北话(主要属江淮官话(4)湖南话(属湘语);(5)闽语;(6)客家话;(7)畲话(接近"客家话")
(《安徽省志·方言志》(孟庆惠),方志出版社1997)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处),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