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
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初探

绪论对我和其他中国人乃至许多东亚国家的人民来说,日本都是一个具有特别观感的国家,这种特别观感,既有地缘的、文化的、历史的,也包含着个人感情。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东亚局势中,中日关系对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文化角度来看,日本与中国可以说是同文同种,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天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但是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脱亚入欧”成为国策,19世纪后期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扩张,其军事侵略与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战后日本右翼沉渣泛起,不断试图掩盖其侵略行为,推卸战争责任,这使亚洲各国对日本产生了不信任感和防备心。
在我看来,日本的文化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学习赶超史”,从唐代开始学习赶超中国,到近代学习西方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经济全面恢复后,日本又有了新的“政治大国”的赶超目标,“学习——赶超”模式就是日本发展的基本动力。
我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日本教育改革的观察,从比较借鉴的角度思考,去揭示对教育有帮助的某些具有普遍价值的规律。
一、第二次教育改革背景儒家思想在战前日本传统教育理论基础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中日两国展开交流,儒学传播到日本,并在日本本土化,成为日本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主要工具,自日本有学校以来,教育大多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确立了“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开放政策以及“和魂洋才”的改革精神,由此开始大量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种种思潮也传入日本。
为了巩固统治,明治天皇颁布总纲性指导文件《教育敕语》,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依靠中国儒家思想来实施国民教育。
明治政府仿照西方国家设立“修身”课程,灌输《教育敕语》的内容,强调忠孝义勇、忠君爱国等精神,培养效忠天皇和国家的忠顺臣民。
明治后期,日本统治阶级不断强化所谓的“民族精神”塑造,使教育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甚至将外侵略宣传为建设“东亚共荣圈”,使人们长期受到“武运长久、皇国不灭”等超国家主义思想的控制,教育完全脱离了应有的内容,成为政治家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并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脚步愈演愈烈,走向战争狂热。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反思不够?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反思不够?1、历史原因。
1长远历史来看,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富有军国主义传统。
二战后,对日本虽进行了广泛的民主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但军国主义思想观念却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⑵从近的来说,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操纵东京审判,违背国际司法公正,免于起诉并大量释放战犯,保留了作为军国主义象征的天皇制,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简单的讲,就是对日本在二战时犯下的错误惩罚力度不够,日本没有怎么尝到苦头。
对比很明显的就是德国,二战后国家分裂,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2、思想原因。
长期以来,日本“皇国史观”根深蒂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形成了鼓吹效忠天皇,鼓吹侵略,鼓吹“大和民族优越”等军国主义史观。
二战后,又出现了鼓吹战争是为了维护日本“生命线”的“自存自卫”之战,是为解放亚洲,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正义之战,军国主义精神是“近代日本人的人格支柱”等等谬论,公开为“皇国史观”扬幡招魂。
并且,政府也不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将“皇国史观”强行灌输给青年一代,从而使他们形成了日本是战争受害者的错误认识,根本无法认清那场战争的本质和是非。
3、经济原因。
二战后,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迅速崛起。
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试图在全球确立“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
4、政治原因。
一是二战后,大批获释的战犯重新进入了政界、财界,甚至还担任了首相职务,政府一直没有对战争罪行进行过认真反思。
二是随着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他们认为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一员,将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领导作用,如果承认侵略历史,将使日本国家和民族名誉受损,使日本只能开展“谢罪外交”,不利于日本谋求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
5、国际原因。
一是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局面形成和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美国企图把日本变成侵华反苏的防波堤、桥头堡,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包括结束对日占领、释放战犯、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使日本得以迅速崛起。
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

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日本帝国海军在20世纪上半叶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海军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军事行动,试图成为亚洲的霸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扩张政策和战争行动等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日本陷入了危机之中。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中海军的发展尤为重要。
日本政府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力量不仅可以保护国家安全,还可以为日本争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日本帝国海军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政策。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
日本海军的扩张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追求地区霸权,第二阶段是追求全球霸权。
在第一阶段,日本海军通过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争,夺取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南洋群岛等地的控制权。
这些战争不仅巩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还为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阶段,日本海军开始向全球范围扩张。
他们通过与德国的合作,引进了现代化的军舰和军事技术,提升了海军的实力。
此外,日本还积极参与一战,通过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进一步巩固了在亚洲的地位。
然而,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
其中最重要的两场战争是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海军在扩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这场战争使日本成功地夺取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巩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然而,太平洋战争则是日本海军扩张政策的巅峰和终结。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海军试图通过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迅速击败美国,成为亚洲的霸主。
然而,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实力和决心,最终导致了日本的失败和战争的结束。
总结起来,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张政策与战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从历史背景、扩张政策到战争行动,这一时期的日本海军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这段历史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
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可怕和扩张政策的危险。
中日若开战,美国会不会插手?

中日若开战,美国会不会插手?日本自民党安倍上台执政后,中日关系一路恶化,升级至今,令很多人开始担忧中日两国间战争的可能性问题。
但中日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双边关系问题,而是牵涉到中、美、日三大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主导因素的主要原因,就是存在着美日同盟。
因此,无论是中国、日本这两个当事国都在积极考量美国因素,其他所有国家也在考量美国因素。
这是具有很大理性的,因为美国的立场和行为,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美国的“日本困境”对中国来说,尽管美日同盟并不是说美、日两国是一体的,但如果不能对美日同盟有正确的理解,就会犯重大的战略错误。
实际上,现在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很多方面都看不清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美日关系的角度来看中日关系,就会看得比较清楚一些。
在美日关系中,美国面临着一种困局,我们暂且把此称为美国的“日本困境”。
从“日本困境”中,人们至少可以了解美国在中日关系上的矛盾态度,及其各种可能的战略和限度。
美国的“日本困境”来自美日同盟。
美日同盟是冷战的产物,同时也使得东亚的冷战局面,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终结而结束。
在世界范围内的后冷战时代,东亚冷战局面仍然在延伸。
1.美国没有清算日本的战争债和历史观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
但和美国(及其盟国)对德国的政策全然不同,美国并没有清算日本的战争债,清理日本的战争遗产。
当时的美国面临着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选择。
从道德上说,美国应当清算日本的侵略战争,就像清算纳粹德国一样。
不过,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美国选择了后者,那就是要通过保护日本的方式,来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阵营的扩张。
等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美国更是把日美同盟视为遏制中国的有效手段。
(这种情况只有等到中国和苏联分裂之后、美国面临与苏联的竞争的时候,才得到改变。
)除了人们所看到的审判战犯以外,美国几乎没有动摇日本战前的权力和社会架构。
美国保留了日本最重要的天皇制度。
日本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

日本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日本和韩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重要的亚洲国家,它们在战后的历史发展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日本和韩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以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战后的日本和韩国都经历了政治体制的转变。
战后,日本在战败后经历了美国占领和文官主义时期,最终成为一个议会制民主国家。
与此相比,战后的韩国则经历了军事政权的统治,直到1987年才实现民主化。
虽然两国最终都成为民主国家,但韩国的民主转型经历了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政治动荡。
其次,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日本和韩国都是亚洲经济奇迹的代表。
战后,日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韩国则在1960年代开始实施经济发展政策,并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取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尽管两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经济策略,但它们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功。
然而,尽管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相似之处,日本和韩国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战后,日本社会迅速实现了现代化,强调家庭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
相比之下,韩国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方面相对较慢,更多地保持着传统社会结构和家族价值观念。
此外,日本和韩国在对战争历史的认知和处理上也存在差异。
作为战败国,日本在战后面临了对侵略和战争罪行的审查和反思,经历了战后教育改革和历史教育的重建。
相比之下,韩国在战后也经历了对殖民历史和战争罪行的审查,但由于历史争议和国内政治问题的复杂性,韩国社会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一直较为复杂和敏感。
综上所述,日本和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发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包括政治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认知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通过比较日本和韩国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亚洲国家在战后的发展轨迹,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含反思)

第四课《日本明治维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
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3)倒幕的结果怎样?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图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建铁路。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一)中日关系隔绝时期(1949—195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的外交深受美国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冷战政策,美国加紧对日本的控制。
美国通过停止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操纵签署《旧金山和约》、《日美安保条约》和《日台和约》使得日本不能和中国正常邦交,两国几乎没有交往。
停止对军国主义势力的打击使得日本右翼日后重返政坛,给中日关系添加阴影:《旧金山和约》使得中日和谈迟迟不能进行:《日美安保条约》使得日本不迫切恢复与华邦交;《日台和约》使得中日建交多了一个障碍。
这些因素最终使日本和中国没有邦交往来。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内部出现渴求交往的声音。
1949年日本民间建立了“中日贸易促进会”、“促进中日贸易议员联盟”、“中日贸易会”,之后在1950年10月1日成“立日中友好协会”。
这四个组织合称“中日关系四团体”。
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计前嫌,积极回应。
这一切为将来的友好交往打下基础。
(二)民间交往时期(50年代)这一时期中日交往只局限于民间交往,而官方的活动仅仅是表示肯定,并没有介入民间交往。
上述的活动尽管是民间行为,却引起很大反响。
考虑到美国的冷战政策和日本右翼内阁的阻挠,两国邦交正常化还不能一下子完成,所以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路线,即先通过民间交往过渡到半官半民交往,最后通过官方谈判建立政府间的外交关系。
日后中日邦交恢复的发展就是按这一外交思路进行的。
1952年5月,日本参议院议员高良富、前参议院议员帆足计和众议院议员宫腰喜助访问中国。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参加促进中日贸易的谈判。
同年6月双方签订第一个民间《中日贸易协定》。
该协议打破了中日之间的坚冰,开始了中日交往。
三位议员回到日本后,通过做访华报告的形式传达渴望中日友好交往的愿望,这事件开始了中日民间交往。
之后官方也表示肯定,1959年石桥湛山首相访华这一事件可以说明官方对中日友好交往表示肯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与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和杀伤力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并最终崩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教训。
20世纪初,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希特勒成为党的领导人。
纳粹党借助民众对战后不公正条约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德国经济的复苏,成功地在德国建立了独裁统治。
希特勒利用高效的宣传机器,通过大规模的集会和演讲,成功地将德国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上。
他们以德国民族的优越性为基础,宣扬反犹太主义和对其他少数群体的歧视。
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张,重新武装了德国军队,并开始了对邻国的侵略行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20世纪初迅速崛起。
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是军队和大企业的结合,以及对外扩张的野心。
日本政府通过实行军事化教育和强制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成功地将国家主义和军事精神灌输给了年轻一代。
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通过对邻国的侵略和殖民,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领土,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日本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扩大了他们的领土。
然而,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崩溃。
在战争的初期,纳粹德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开始遭受重大的挫折。
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与苏联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在西线,盟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最终在1944年登陆了诺曼底。
此外,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和抵制。
最终,纳粹德国在1945年投降,希特勒自杀。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战争的后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美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空袭和海上封锁,削弱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
1945年,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分别在广岛和长崎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日本在这一打击下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崩溃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孟庆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日本政府从未对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有过正确、深刻的认识。
日本一些人一直不承认战败“投降”,只提“终战”,极力回避侵略事实,千方百计掩盖、甚至歪曲二战历史,在战争根源问题上一直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反省。
近年来虽然开始承认其侵略和殖民统治周边国家的事实,但依然缺少谢罪和反省的诚意。
作为战后单独占领日本的美国,对日本具有主宰性的影响。
对于战后日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稳定,美国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的积极作用固然不可否认;但对于日本政府和国民至今未能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和责任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自然也难辞其咎。
独占政策的双重作用美国早就谋划独自占领日本。
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做好独占日本、防止苏联势力进入日本的准备。
1945年8月底,麦克阿瑟率40多万美军进驻日本,控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战略中心,将日本完全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战后初期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服务于其远东政策的大战略,主要有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和阻止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散两大目标。
美国出于上述战略利益考虑,对日本采取了既打击又利用的政策方针。
美国人大权独揽的盟军司令部在日本实行“间接统治”,麦克阿瑟成为日本的“太上皇”。
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以外交、思想、文化而言,美国都是决定战后日本政体乃至全部命运的主宰者。
纵观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其随之进行的对日占领政策的调整,美国独占日本具有明显的两重作用。
进占日本之初,美国占领当局还能认真执行中、美、英《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推行以使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了根除日本的战争潜力,“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在日本推行了民主化改革,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领域,基本上割除、改造了日本最富侵略性的机制和势力。
麦克阿瑟直接干预制定了《日本国宪法》。
在美国占领军主持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约4200名战犯嫌疑人中,约2500人被判刑,700余人被处死。
这些措施对于摧毁日本战前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扫清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
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的日本战后重建政策和措施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社会,其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和思维方式与西方截然不同,但在战后很快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改造的目标,并形成了稳定的民主制度。
二战后,在日本周边没有能够真正影响美国对日重建政策的国家和力量。
日本在国际社会没有同情者,“整个亚洲都对日本充满了憎恶;他们在世界上唯一可能的朋友是美国”。
毫无疑问,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对日本施加影响。
但在改造日本的过程中,美国并没有利用自己在日本的主宰地位,使日本对历史进行应有的、有利于地区和平的反思,对因侵略战争给亚洲周边和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进行深刻的反思。
可以说,日本反省不力,军国史观复活,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日本的袒护和怂恿难辞其咎。
总的来说,美国对日占领实行的是一套实用主义政策。
在进行民主化改造的同时,为了服务于反共目的,美国又在政治上强化日本的保守势力。
结果是天皇制得以保留,旧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未被彻底摧毁;从1950年7月到1951年8月,先后有9万多名军国主义分子被解除“整肃”,恢复了公民权,为其得以重返政坛铺平了道路,因而军国主义的流毒远没有肃清。
在美国占领日本后期,由于美国对日政策变为扶植,使得对整个日本民族来说,战争责任问题被掩饰起来了。
日本战后一直否认犯有战争罪的首要原因,应归咎于包括独占日本在内的战后美国远东政策。
东京审判留后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虽然由多国法官组成,但审判始终在美国的控制之下。
不仅如此,驻日盟军司令麦克阿瑟被授予重权,享有“对法庭判决有核准、减轻和改变但不予加重之全权”。
美国出于自己的战略需要,战后不久即转而对日本实行特殊的扶植政策,没有坚持认真执行关于严惩战犯的决议,也没有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首先,由于美国的宽容和默许,东京国际法庭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
早在二战结束前夕,中、英等许多国家都要求将裕仁天皇列入甲级战犯,美国却不表态。
联合国把天皇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同列为战争的最高责任者。
许多事实证明天皇也是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罪魁祸首,就连东条英机的供词都几乎使天皇受到起诉。
此外,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1945年11月,天皇还竟冒天下之大不韪,驱车到靖国神社参加“招魂祭”,为在侵略战争中亡命的军人招魂。
尽管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数法官,包括印度法官巴尔、庭长韦伯等都认为天皇有罪,但麦克阿瑟却决定对裕仁不予起诉(而这实际上是总统杜鲁门的决定),更谈不上被审判和判刑了,天皇因此就成了漏网的“大鲨鱼”。
其次,一大批重要战犯没能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受到包庇,经济寡头更是逍遥法外。
看看出庭受审的被告便可一目了然:受到审判的只有政治家、军人和思想家,而支持和推动侵略战争的垄断组织的财阀们却逍遥法外。
军人中,被确定为甲级战犯的70人中只有28人受审,其余的皆被麦克阿瑟释放;至于经济财阀,麦克阿瑟更是在1947年8月30日下令释放了日本主要战犯中的垄断大亨,让其重操旧业,继续把持日本的经济命脉。
这些人日后重返政坛,成为日本顽固坚持其战争史观,不认错、不反省的重要力量。
再次,美国还包庇日本战犯。
为了独占731部队在中国进行细菌战的有关资料,美国当局把部队长石井四郎中将及其部下一律豁免,不予起诉,致使与此有关的战犯无一受到清算和惩罚。
一些资料显示,731部队曾对太平洋战争中的英美战俘进行细菌实验。
根据1986年9月美国举行的国会听证会的证词,二战时的美国战俘曾做过731部队的试验品。
关于这件事,“日本对此长期不予承认,美国政府则隐瞒不说”。
被当作试验品的美国战俘在战争结束后被送回家时被告知,“要对其经历过的实验守口如瓶”。
听证会后,美国陆军一名发言人称,美国没有“文件证据能确凿证明”美军战俘曾做过731部队试验品的说法,因为所有有关731部队的记录都在20世纪50年代末交还给了日本政府,美国没有保留副本。
1950年3月,驻日美军当局决定:在刑期期满之前,释放所有日本国内的在押战犯,从而破坏了国际法庭审判所应达到的效果。
无数事实证明,由于美国的控制和干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存在缺陷,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和处理异常宽容,对战犯及其罪行的清查很不彻底,明显存有诸多历史遗憾和缺失,因而给日本的历史反思问题留下了极大后患,主要体现在:在数以千计曾被起诉和从未被起诉的日本战犯中,有许多人日后重返日本政界、军界、财界并担任要职,这不仅使日本政府战前和战后具有很大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且还培植了一股很大的势力,为日本政要不承认侵略战争创造了重要条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放弃赔偿失反省机会让日本进行战争赔偿绝非单纯的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物质赔偿起到教育和惩戒的目的,使日本反省战争,达到痛改前非、不再重蹈覆辙的目的。
占领之初,美国对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严厉的态度,曾有过通过战争赔偿最大限度地削弱日本军事潜力、彻底根除日本战争能力的想法,具体措施是利用赔偿使日本周边各国复兴起来,以制约日本不再发动侵略战争,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不受威胁。
但随着美国远东政策的调整,加上独占日本的有利条件,美国的赔偿政策经历了从最初积极、坚决的拆迁赔偿,到逐步减少并宣布停止拆迁赔偿、甚至放弃赔偿的过程。
1945年7月美英中联合发表的《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只是提出了日本战争赔偿的指导原则,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赔偿数额、赔偿方式以及由谁来决定,这就为战后美国主导和操纵日本的战争赔偿埋下了伏笔。
美国政府1945年9月发表的《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即包括使日本以实物支付赔偿等基本原则。
但随着美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美国的远东政策和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由削弱打击转而扶持日本,于是大大放宽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政策,具体体现为多次削减日本的赔偿。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发表的比较严厉的《日本赔偿即时实施计划》,明确规定禁止日本的生活水平超过它侵略过的亚洲国家,建议其生产规模维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
1948年2月,美国把日本赔偿计划的规模降至1945年12月赔偿计划的67%。
1948年4月,美国又计划把日本的赔偿范围和赔偿数目大幅度削减至1945年计划的26%。
1949年5月初,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13/3号文件,取消先前的赔偿分配原则,停止实施拆迁赔偿方案。
1951年9月,美国操纵的对日媾和旧金山会议签订《对日和约》,对日本实行彻底的松绑,把日本的战争赔偿,从最初的惩罚性“拆迁赔偿”变为日本和索赔国之间平等协商的“劳务赔偿”。
如此,战争赔偿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索赔国与赔偿国的权利和义务成了平等协商关系,使战胜国失去了迫使日本赔偿的强制手段。
此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本同菲律宾、台湾当局、韩国等解决了赔偿问题。
至1976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战争赔偿问题终以特殊方式解决,日本政府宣称:除了北朝鲜外,“国家赔偿责任已结束”。
日本的战争赔偿问题依照美国的意志以特殊方式解决,维护了美国的远东利益乃至全球利益,但对日本的反省却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没有让日本进行认真的战争赔偿,不但客观上使日本政府及民众混淆了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之区别,更使日本政府失去了以侵略战争为教训,进行真正、深刻反省的机会。
不闻不问终无益对于日本历史问题,美国曾一度起过较为积极的作用。
但很快,美国就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对日本歪曲、篡改历史的错误言行开始采取沉默、不介入、不闻不问、以至听之任之的态度。
对于日本政府和民众的历史反思、特别是对二战的反思,美国几乎没有施加任何影响,实际上助长了日本否定侵略历史的歪风。
本来,凭借独占日本的绝对主宰地位和对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等诸方面独一无二的巨大影响,对于日本的历史反思以及与亚洲受害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美国本可更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实际上并无多少作为。
在教科书问题上,占领期间,美国为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允许民间编写教科书。
1946年9月至1947年1月,日本按照占领军总司令部指令制定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用历史教科书,是战后第一次对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提出了批判,但此种正确的历史观并不代表日本政府,只是执笔的学者们的历史观。
此后,日本文部省一直企图通过教科书检查制度,淡化教科书中有关日本侵略战争的论述。
美国对德国的教科书进行过干预,对日本则不然。
1982年,美国与德国通过协商,提出了“有关教科书指南”的劝告,在学校教育中努力致力于重视批判纳粹时代的教学。
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在美军占领下,靖国神社这个“军国主义思想支柱”曾被降为一个普通的宗教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