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姓名:杨志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刘承20070301摘要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摘要鉴于形势的发展,美日于1951年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初具雏形。
自签订至今,日美安保条约已历经多次修订,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个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单向保护性条约,甚至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条约。
日本在条约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反共基地,外交、军事均依附于美国,毫无地位可言。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与美国的这种特殊安排却是其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日本因此赢得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于1953年完成经济恢复。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重新抬头,要求改变与美不对等关系,促成了日美安保条约1960年的修改。
修改后的条约至少实现了对等性,美日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防卫关系,逐步展开军事合作。
至上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安保关系发展为同盟关系,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中以美国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自居,外交由追随转变为自主,大力发展自身军备。
冷战结束后,美日对外政策均有所调整,两国于1996年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
美日同盟的性质由保护日本型同盟改为维护地区安全型同盟。
日本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
此后,日本追随美国参与战争,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的限制。
在当前,美日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变,美日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
日本以美日同盟为依托,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和展开多边外交,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企图摆脱战后体制。
日美安保条约的这一演变历程体现了美日关系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国际形势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国家实力的较量。
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民族主义在日本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二战中的惨败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落千丈,务实地选择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对日占领经济政策决策过程

美国对日占领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作者:张悦来源:《卷宗》2016年第04期摘要:早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不断地商讨战后对日政策,直至日本投降前夕才大致确定对日占领政策原则-非军事化与民主化,而作为战时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对财阀势力的处置是占领政策中经济民主化的重点之一,对财阀的控制程度直接影响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苏的威胁力。
关键词:国务院;三部协调委员会;财阀解体;股份公司整理委员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出乎了华盛顿决策者们的意料之外,从1945年9月开始直至1946年末,对日重要政策才一一落实结束,其中财阀政策以SWNCC 302文件为标志,直至1948年才逐渐落实。
本文将通过梳理二战结束前对日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美国制定对日政策的考量,并通过战前财阀发展来阐述解体财阀的必要性,最后将对占领时期解体政策施行情况进行分析。
1 美国对日战后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一)早期对日政策设想1942年随着美国向法西斯国家宣战,国务院正式接手战后事务的计划。
国务卿赫尔于1942年2月扩充特别调查处,设立对外政策咨询委员会(第二次),同年夏天,委员会成立远东问题小组,开始讨论日本问题,其成员主要由当时的被称为知日派(Japan Lobby)的专家组成,其中包括远东问题权威布莱克斯利(George H. Blakeslee)及日本史专家博顿(Hugh Borton),最初议题主要是天皇制存废、日本领土范围、战后日本经济形式等问题。
知日派的对日规划始终与决策层有所差异,在1943年的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发出声明要求“德日意无条件投降”,与总统类似,大部分美国国民也希望实现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的硬和平(hard peace),对此,知日派有不同考虑,他们希望以《大西洋宪章》为基础,实现以再建日本为目标的软和平(soft peace)。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经济政策规划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远东小组历时8个月着手制定具体对日政策,博顿与罗伯特·费瑞(Robert A1. Fearey)分别负责政治与经济事务。
日本正常国家进程中的美国因素分析

法 化 。对 自卫 队 的战 略 和组 织 进 行 改造 , 在组 织 上
1 服务亚太 战 略 。美 国的对 日政 策是 以本 国利 .
益 为 出发点 的 , 当利 益 发生 变 化 时 就要 调 整 。事 实
常 国家 ” 题 上 的 战 略 期 待 , 是 提 高 日本 的 利 用 问 就
价值 , 化其 与美 国的安 全合作 , 强 使之 从美 国 的地 区
伙伴 转 变为全 球伙伴 。
( )美国 的支持动 因 一
为实现 “ 常 国 家 ” 小 泽 一 郎 提 出 了几 项 基 本 措 正 , 施: 一, 第 以联 合 国为 中心 , 开 为 “ 际安 全 做 贡 展 国 献” 。第 二 , 日美 关 系 为基 础 , 美 国辅佐 下 “ 以 在 借
第2 2卷 第 8期 ( 0 0年 8月) 21
山西 高等学校社 会科 学 学报
S I C E ESJ URN F U VE I I S I HAN OC AL S I NC O AL O NI RST E N S XI
V012 . . 2 No 8
( g 21) Au . 0 0
受 日本 社会 关 注 , 为 多 次 再 版 的 畅销 书 , 泽 的 成 小 “ 正常 国家 ” 也 随之 流行 于世 。小泽 一 郎认 为 , 论 战 后 E本 同意 不拥有 军 队 、 弃 主 权 国家 所 拥 有 的交 t 放
二 、 国 因素对 日本 正 常 国家 的推 进 美
美 国 国内对 于 日本 “ 常 国家 ” 正 内涵 的关 注 不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DOI:10.16496/ k i.rbyj.1998.04.012日 本 研 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李凌云 日美关系史是近代日本对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近代日美关系史,对于弄清楚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拟就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一 近代日美关系,始于1853年“黑船来航”。
随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两国开始密切往来。
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是两国关系以友好往为来基调的时代。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明治维新。
它一改过去时代日本的形象,美国于是对日本另眼相看了。
1872年美国议会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日本国民……以美国人为世界各国中最大的友人”。
①1879年,美国向日本表明可以考虑其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这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尚属首次,同时也给明治政府以极大的鼓励。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日美友好关系,可以从美国对甲午战争中日本的态度中得到印证。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美国不是谴责日本的行为,而是忠告日本:不要向中国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以免招致英法德俄等国的干涉,进而在维护中国秩序的名义下瓜分中国。
②后来的历史不幸被美国言中。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日本的一次次胜利而兴高采烈;日俄战争后期的1905年7月,美日签订了塔夫脱—桂太郎秘密协定,它与第二次“日英同盟条约”给日本做后盾,大大加强了日本在后来的日俄谈判中的地位;美国斡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后,又和英国支持日本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日满洲协约》和《附约》,为日本向亚洲大陆的扩张打开了大门。
美国这样一再支持日本,是有其深刻目的的。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一时期美国的有关情况。
美国内战结束后,经济飞速发展:到1895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近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国家铁路的总和;1894年工业总产值94.9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二十世纪初,钢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B符合题意。
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故,排除A;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此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多极化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再不断加强,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排除C;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即1991年之后,故排除D;所以,正确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据中新网报道:“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
”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答案】A【解析】从题干“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可以看出,B、D正确。
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想匹配的。
这篇报道更说明另一个问题,是日本要积极的向海外派兵,想通过参与国际防务事务,让本国的军队正规化,常态化。
1950年代中期对日政策调整的若干因素分析

中 日关 系。 因此 , “ 希望亚洲各 国能够 和平共处 。恢 复正
常关 系 ,这对世界和平 是有 好处 的” 【 2 , “ 中 日两 国间正 常关 系的建 立 , 将有助于增 进远东 和平与 中 日两 国的和平 共 处” [ 3 ] 。基 于这种外交思想的指导 。周 恩来在 1 9 5 3年 9
1 9 5 0 年代中期对 日政策调整的若干因素分析
石 善 涛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 北京 1 0 0 0 0 9 )
[ 摘 要 ] 2 0世 纪 5 O年 代 中期 。 中 国共 产 党 在 内 因和 外 因等 多 重 因 素的 影 响 下 , 对 日政 策做 出重 大调 整 。 提 出 了 同 日本 恢 复 正
美 国追 随 者 的地 位 , 成为 和平 、 独 立的 国家 , 那 么“ 中 国 与 日本 的 正 常 关 系 可 以建 立 与 发 展 , 而 且 中 国与 日本 之 间 订
府 、中断两 国 间政治 关系转变 为愿意 同 日本 恢复正 常关 系, 进 而采取 了一系列推进 中 日邦交正常化 的措施 。笔 者
日关 系 早 日实 现 正 常 化 。
访华 团和学术文 化访华 团时强调 。 “ 我 们和 日本也 同样 可 以根据这 五项原则来 承担彼此义务 ” 。还说 : “ 日本人 民投
对 日外 交作为我 国总体外 交的一个组成部分 。 其 政策 的调整必然要 根据国家总体外交 战略的调整而调整 。 朝鲜 战争结 束后 , 面对趋于 缓和的 国际环境 和东亚 局势 , 我党 将主要精力 转移到国 内大规模 的经济 、 文化建设 上来 。如 何创造 一个 和平 的、 稳 定的 、 有利 于国 内经济建 设 的周边 与 国际环境 , 成为这 一时期 中国外 交的主要任务 。 “ 我们要 继续创造 一个和平 的国际环境 ” [ - ∞ .首先就 是要维 护远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
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
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
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
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
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
试述战后美国对日占领问题

试述战后美国对日占领问题从1945年9月日本签订投降书到1952年4月美国完成对日媾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长达7年之久。
在这段时期里,美国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又顾及到日本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对日占领政策。
本文将以时间为纵线,分以下三个阶段加以阐述。
文中不当之处,请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美军单独占领与美军对日占领体制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日本的投降与德国不同,它是在美军占领冲绳等日本周围岛屿的情况下投降的,因而出现了美军占领日本的问题。
早在5月23日,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向联合计划参谋会议提出了占领日本的两个计划。
该计划提出,用23个师80万兵力,分两个阶段占领日本。
这一计划是美军用流血的方法在占领日本的同时,让苏联进驻北海道和本土的东北地区,英军进驻九州和中国(指日本关西的山口、冈山、岛根、岛取、广岛五县)地方,中国军队进驻四国。
首都东京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占领。
①这一计划是同德国一样,分割占领日本的,体现了盟国协调的精神。
与此同时,1945年6月1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又指令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制定占领日本的计划。
麦克阿瑟的计划是用15个师的兵力先占领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下关海峡,然后用23个师的兵力占领全日本,对盟国参加对日占领抱消极的态度。
②随着美、苏在欧洲的矛盾扩大,美国对日军事占领计划,由分割占领逐渐转变到单独占领。
7月25日,麦克阿瑟向杜鲁门总统建议,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杜鲁门也表示同意,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想分割管制占领区。
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象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③8月30日,麦克阿瑟乘巴丹号军用飞机抵达日本,开始时候实施对日占领,到10日初大致完成。
占领军主要由美国太平洋第6军、第8军,第3、第5舰队和太平洋空军组成,总兵力约40万。
1946年1月起,少数英联邦军队也参加了中国、四国等地区的占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