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8次重大的课程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育质量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这一次改革的背景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

改革主要针对学科设置进行调整,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农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特点。

这一改革为当时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也存在实施难度大、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这一次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引入了通识教育,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等非学科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此外,这次改革还提倡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次改革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实践活动。

这次改革以减负为主要目标,取消了一些繁重的课程和考试内容,提倡课程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一次改革是出于教育质量的考虑。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和合作精神等。

这次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这次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这次改革是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次改革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推动学校各个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

本文将对自建国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进行梳理和回顾。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以调整学科为核心,取消了原先的八年制小学和四年制中学教育模式,建立了新的“一二九”学制,即六年制的小学和三年制的初中,增加了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等实用学科的教学时间,这一改革为适应新国家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8年至1962年,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这次改革中,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增加了手工劳动、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的时间,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

这次改革提倡开展校本研究、学校特色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93年,这是继续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力度。

这次改革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开展了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五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1年,这是迎接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次改革着重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加了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第六次课程改革发生在2009年,这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次重要调整。

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这次改革进行了课程研讨和教材编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 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来自八次课程改革(2001~)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 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 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
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 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 语。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的八次课改历程

中国特色的的八次课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课改历程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 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 。

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第五次课改: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课程面临哪些 问题?
“穿新鞋走老路”? 理念很美好,但实践转化率低?
重形式,轻内容?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评价体系滞后,课程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
相关学校,领导阶层对新课改的怀
疑与抵制?
。。。。。。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富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 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J],化学教育, 2010(4). [3] 乔建中,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J],江苏教 育研究,2012(18-22). [4] 于 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1(4). [5]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
广泛、深入、持久
1999年8月,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 组,开展4项基础研究。
新课改 进展
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研制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 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0年10月至2001年4月,编写出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
2001年9月,首批38个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 历了一场灾难。
3.第一到 第四次 主要举措
改革时间 第五次
第六次 1981-1985
第七次 1986-2000
相关举措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 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历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

(二)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3—1957)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 提出抽调大量干部编写教材,幵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 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 编写方针和原则。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幵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 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的文件是 ()。
• • •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D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 1、一、二年级的体育由1课时增为2课时,同时加强了课外 活动中的体育锻炼。
• 2、增设手工劳动课,一至六年级每周2课时。
• 3、年授课周数由38周减为34周,周授课时数三年级以上各 年级平均减少2课时,总授课时数、每周集体活动时间都减少
(三)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8—1962)
•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 小学课程改革展开了。
•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中 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取消 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 1952年3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暂行 规章(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 年,小学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地理和 音乐课程,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可以在语文和其他各科教 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 理。
•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 订意见》:将自然常识易名为自然;增设劳动课,在四、五年级开设; 政治课取代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课和历史课。
•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 定,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并把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计 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
• D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答案与解读
• 1、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3—1957)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
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2日颁发同时发 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 1、一、二年级的体育由1课时增为2课时,同时加强了课外活动中的 体育锻炼。 • 2、增设手工劳动课,一至六年级每周2课时。 • 3、年授课周数由38周减为34周,周授课时数三年级以上各年级平均 减少2课时,总授课时数、每周集体活动时间都减少很多。
(七)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0—1998)
• 国家教委1990年3月颁布《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 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第一次单独制定。
• 1991年9月形成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 划(试行草案修改稿)》 ,1992年8月正式发布。
• 1994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实行新工时制对课程方案的调整 意见》。同时印发了中小学23个学科教学大纲的调整意见。 1996年教育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
•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 案)》,其基本特点有:片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 文和算术;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 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 音乐和美术等。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用。
• 1984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 (草案)》和《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自然常识、外语、劳动课程各 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六)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85—1989)
1986年10月国家教委公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 教学计划(初稿)》。11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首次 审查并通过了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学大纲。 • 1988年9月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规定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 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科目,分科为主,综合课为辅。 • 1989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试 验工作的通知》。12月经过努力全国共组织编写八套半特点
• 这是1949年以来颁布的国内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 件,详尽地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素质管理体制、 教学原则等。
(二)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3—1957)
•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提出抽 调大量干部编写教材,并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教学问题委员会, 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方针和原则。
2、
•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 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定,从高中二年级 开设选修课,并把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 程。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 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谢谢大家
•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 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指示精神,全面编写了十年制 教材,基本都开设了俄语课,实行苏联式的5分制管理。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63—1965)
•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 确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各学科根据编写的教学计划,制 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