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
麻竹丰产栽培技术

03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修剪等 ,增强竹林抗病能力。
清除病源
及时清理病叶、病秆等, 减少病菌的传播。
化学防治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 的药剂进行防治,注意使 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竹 林造成伤害。
05
麻竹丰产管理技术
水分管理
灌溉
根据麻竹生长的不同阶段和气 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 量,保持土壤湿度适中,有利
分株
将母竹分成若干小 株,保留部分根系 和竹鞭,进行移栽 。
栽植
将分株好的小株按 一定距离栽入土中 ,覆盖细土,浇水 保湿。
苗期管理
及时除草、松土、 浇水、施肥,确保 幼苗生长健壮。
埋枝育苗
选枝
选择一年生、无病虫害的麻竹枝条作为育 苗材料。
催芽
在埋枝后及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待 枝条发芽后进行追肥。
幼林抚育
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 理,包括除草、松土、培土、施肥等措施 ,以促进幼林的生长和发育。
VS
管护措施
加强对麻竹林的管护,防止人畜破坏、病 虫害侵袭等不利因素对麻竹生长的影响。 同时要定期检查麻竹的生长情况,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04
麻竹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麻竹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
经济价值
麻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笋味甜美,笋期长,产量高,营养丰富,可鲜食、 加工或制成笋干。麻竹也是一种很好的材用竹种,可用于建筑、家具、造纸等领 域。
生态效益
麻竹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 气候等。麻竹还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
造林时间与方法
造林时间
麻竹栽培技术

麻竹栽培技术麻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
传统的移竹造林办法,不仅成活率低,运送困难,造林成本大,竹种来源困难,而且进入丰产期时光较迟。
下面介绍一种操作容易、成活率高、见效快的造林办法笋蔸造林。
一、造林地挑选:造林地必需选在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海拔500米以下,地势平缓、土层浓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上。
二、造林密度:采纳3x4米株行距,植穴规格60厘米见方、深25厘米,每亩栽植50~60株。
造林时节:惊蛰至4月上旬。
种苗挑选:挖取头年生,生长茁壮,无病虫害,直径6厘米以上笋蔸(即头年生竹笋取笋后,笋蔸又萌小枝)为母竹。
栽植办法:一是竖立栽植,母竹的切口朝下,芽眼向两侧。
二是斜植,将母竹斜放于栽植沟内,然后覆土12厘米即可,切不行覆土太深,以免影响成活率和出笋。
幼林抚育和施肥:植后当年要全面除草松土两次,*次除草施肥在56月举行,全面铲除杂草,距离母竹30厘米左右分两个方向开沟和挖穴,施肥沟不能太深,普通为35厘米,每株施50100克尿素或碳铵,然后覆土盖肥。
其次次除草松土在1011月举行,要注重铲除的杂草不能堆在竹坑内。
其次年以后分离在45月和78月举行全面除草松土、施肥*,每次每丛施尿素或碳铵100250克,进入第三年后竹笋逐年增多,每丛可施肥500克,在每年收割竹笋完毕的1011月份,务必除草*,以利于次年竹笋的生长。
合理采、留笋:麻竹每年5月至10月间续出笋,每隔45天可采割一批竹笋。
种植后当年的竹笋只留一根作母竹,其余所有割掉,注重每丛只能选留1株,不能多留,以防止养分簇拥,影响出笋。
当竹笋生长到笋基部稍暴露12个竹节后即可采割,切割处是剥去笋基竹箨见有绒毛离地面3厘米处,用割笋刀沿水平割断,取下竹笋,选取幼嫩部分食用或加工。
割笋时注重不要伤芽眼,切割的断面,必需尽量与分蘖节平行,不行越节,也不宜斜向,特殊注重*不能用锄头挖取竹笋,否则以后出笋将会削减。
利用上述集约经营的竹林,其次年即可产生效益,普通单丛平均产笋10根,*多可达25根,*笋径14厘米,重3千克。
麻竹栽植管理技术

麻竹栽植管理技术一、麻竹简介麻竹系牡竹属麻竹亚属,别号甜竹、大头竹等,原产地为广东省英德市,为我国优良笋用竹材。
竹从生,杆粗壮竖立,高1-16米,径8-25厘米,节间长30-50厘米,叶片大;笋期5-10月,其中7-9月为高峰期,笋株高达80-100厘米,株重5公斤左右。
笋味甘甜清香,鲜美可口,养分丰盛,可鲜食或加工成笋干,制作罐头等。
竹秆可作建材或加工竹制品;竹杆、竹枝可作造纸原料;竹叶可做斗笠、包粽子等。
种植麻竹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易种管、效益好的特征,是水土保持、扶贫开发、调节农林产业结构、农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
二、麻竹的栽植办法1、土地挑选麻竹易生快长,我区海拔500米以上,土层厚度在80厘米以上的地方均可种植,但以土壤疏松、肥沃、中至酸性土质为宜;房前屋后、田边地头、溪河两岸、马路沿线都能种种。
以集中成片为好,廉价经营管理,形成规模生产。
干旱、瘠薄地、荫蔽、水涝地不宜栽种。
2、栽植密度普通亩栽3040窝,窝行距45米(假如集约化经营,栽植刻度可为5060窝),单行栽植可适当密些。
3、整地办法:普通采纳穴状整地,按预先确定的窝行距定点,在栽植点挖长宽深为808060厘米的栽植穴,挖好后表土回填坑底锄细,可在坑底(4050厘米深处)放入11.5公斤牛羊圈底杂草\烂谷草等土杂料,并用细土压实压紧,以免栽植后透气跑水烧根,以后逐年扩窝\松土.用田栽植必需挖好排水深沟,沟深60厘米左右。
4.栽植时节:麻竹栽植时光普通在雨水至清明季节,阴雨天气栽植成活率*。
5.栽植办法:假如种苗在运送过程中被风吹干变白,可将种苗放置于水量不多的田中浸泡24小时,准时起苗栽植,切记不能用水冲淘种苗.在预先已经挖好的栽植坑上边打窝边栽植,栽植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普通扦插苗以栽植15厘米深度为宜,竹蔸苗则以泥土盖过竹头为宜.不论哪种竹苗,都必需用细泥土压紧压稳竹苗;竹苗基部用细泥土培出高2寸左右的小堆,土坑(本来挖的大坑)边沿稍高一些,呈拱心圆盘形,以便下雨时集水.竹苗栽好后准时浇足定根水,每挑水浇2-3窝,浇透。
麻竹种植与管理技术

麻竹种植与管理技术麻竹,又称毛竹,是一种常见的竹类植物,具有生长快、枝干细、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制作家具、建筑材料等。
然而,麻竹的种植与管理技术却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实现。
本文将对麻竹的种植与管理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广大麻竹种植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一、麻竹的选种与育苗1.选种在进行麻竹种植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选种。
选种应该以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为基础,选择生长快、抗逆性强、竹杆粗壮、竿高高等品种。
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无病虫害的种苗,以确保后续的种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育苗麻竹的育苗期一般为1-2年。
在育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育苗基地:育苗基地应该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确保种苗能够正常生长。
(2)育苗介质:育苗介质应该选择营养丰富、松软透气的土壤,以便种子能够良好地生长。
(3)播种方法:麻竹的播种方法一般为直接播种或者盆栽。
直接播种时,应该在育苗床上划出均匀的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然后覆盖一层土壤。
盆栽时,应该选择适宜大小的盆,将种子均匀撒在盆内,然后覆盖一层土壤。
二、麻竹的种植管理1.地块准备在进行麻竹的种植之前,需要对地块进行准备工作。
地块应该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还需要进行翻耕、施肥等工作,以便为麻竹的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2.栽植方法麻竹的栽植方法一般为直插或者埋植。
直插时,应该选择直径在5-10cm、长度在30-50cm的麻竹竿,在地块上挖出深度为40-50cm的小坑,将竹竿直接插入坑中,然后将周围的土壤填平。
埋植时,应该将麻竹竿的一端埋入地下,以便增加其稳定性。
3.浇水与施肥麻竹的浇水与施肥是种植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来说,麻竹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需要经常浇水。
同时,还需要定期施肥,以提供必要的养分。
施肥时应该选择适宜的肥料,如有机肥、复合肥等。
4.防治病虫害麻竹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需要进行防治。
麻竹栽培技术苗木栽培技术

经济效益
通过麻竹与苗木结合的栽培 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 经济效益,为当地农民增加 了收入来源。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麻竹作为重要的竹类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对于 促进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
麻竹栽培技术和苗木栽培技术是实现麻竹高产、优质的关键环
节,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通过对于麻竹生长特性的了解,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 强、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质 量好的麻竹品种。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 照充足、微酸性的土地,深翻 、整平,施足基肥。
播种方法
采用条播或点播方式,播种后 覆盖一层细土,然后轻轻压实 。
苗木移植技术
移植时间
移植密度
适宜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移植,避免夏季高 温干旱季节。
3
科学用药
在使用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需要注意科学用 药,避免对麻竹和苗木产生不良影响。
麻竹与苗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
合理规划与布局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对麻竹和苗木进行合理规划与布 局,以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优化种植结构
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麻竹和苗木的生 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理念
麻竹栽培技术及苗 木栽培技术
2023-11-08
目 录
• 麻竹栽培技术 • 苗木栽培技术 • 麻竹栽培与苗木栽培的结合 • 案例分析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麻竹栽培技术
麻竹生长环境
气候条件
麻竹生长适宜温度在17-25℃ 之间,年降水量要求在800-
1200mm之间,且要求生长期 内无霜冻。
麻竹种植与管理技术

麻竹种植与管理技术麻竹是一种常见的竹类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它生长迅速,可用于制造家具、建筑材料、纸张等多种产品。
本文将介绍麻竹的种植与管理技术,帮助读者了解如何种植和管理麻竹。
一、麻竹的品种麻竹是一种竹科植物,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根据其颜色和生长形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品种:1. 黄麻竹:叶片呈黄绿色,竹杆粗壮,高度可达15米以上。
2. 红麻竹:叶片呈深红色,竹杆粗壮,高度可达15米以上。
3. 紫麻竹:叶片呈深紫色,竹杆粗壮,高度可达15米以上。
4. 翠竹:叶片呈翠绿色,竹杆修长,高度一般在10米以下。
二、麻竹的种植1. 土壤选择:麻竹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最好选择土质疏松、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土壤。
2. 水源选择:麻竹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选择水源至关重要。
最好选择水质清洁、水量充足的水源。
3. 种植方法:麻竹的种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种子繁殖,另一种是分根繁殖。
种子繁殖:将麻竹的种子浸泡在温水中,约2-3天后,取出晾干。
然后将种子放入肥沃的土壤中,每平方米种植50-100颗种子。
种子的深度应该和种子大小相当,一般为种子直径的两倍。
分根繁殖:将麻竹的竹杆切成长度约20厘米的段,每段竹杆应有2-3个节。
然后将竹杆放入肥沃的土壤中,每平方米种植20-30段竹杆。
4. 种植密度:麻竹的种植密度约为每亩500-1000株。
三、麻竹的管理1. 浇水:麻竹需要大量的水分,特别是在生长期需要加强浇水。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浇水,以免导致根部烂掉。
2. 施肥:麻竹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因此需要适量施肥。
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施肥,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
3. 病虫害防治:麻竹容易受到蚜虫、白粉虱、竹蝗等害虫的侵袭。
可以采用农药喷洒、手工捉虫等方法进行防治。
4. 剪枝修剪:麻竹需要定期进行修剪,以保持形态美观。
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修剪,剪去多余的枝叶和枯萎的部分。
5. 除草清障:麻竹生长迅速,容易遮挡阳光和空气流通。
麻竹栽培技术

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闭前,每年要松土除草1~2次。第一次在5~6月,这时杂草幼嫩,易腐烂;第二次在 7~8月。稀植林栽后的1~3年可以间作豆科作物,若有间种则结合抚育农作物进行。同时,注意结合松土除草进 行壅垛压青,把杂草铲除后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笋生长,可提高产量。
每年3次。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晒后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常用的春 肥有人粪尿、猪栏肥、牛粪、饼肥等。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千克,或腐熟的饼肥7~10千克, 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三次施肥(追肥),应在 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 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千克。先在竹丛四周开沟,将化肥均匀地撒 入土内,或用水将化肥稀释后浇灌,施后随即盖土。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嫩笋,以免引起竹笋萎缩死亡。
在栽植前,用锋利快刀把竹头伤口削平,除光竹头笋壳,用浓泥浆(泥浆里加入适量浓度生根粉更好,生根 粉的包装袋上有使用说明,按说明操作)浆根备栽。
3.栽植方法:由于麻竹的地下茎有节间缩短的特点,在土壤中不作长距离的蔓延生长。
抚育管理技术
灌溉 松土除草
施肥 培土
扒晒
割笋 留笋养竹
麻竹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竹苗,经过挖、运与栽植,根蔸受到损伤, 吸收水分能力降低。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会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积水,根蔸 不能正常呼吸代谢,会腐烂死亡。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干燥时,则必须及时灌 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或遭冲刷时,又须及时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灌溉时可以开挖水平沟引水自流灌溉, 灌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围开排水沟,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沟引出。
麻竹种植方法和技术

麻竹种植方法和技术麻竹是一种常见的竹类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种植麻竹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下面将介绍一些种植麻竹的方法和技术。
选择合适的地块是种植麻竹的重要一步。
麻竹喜欢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所以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是比较理想的。
此外,麻竹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适应不同的土壤类型。
种植麻竹需要注意合理施肥。
在种植前,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施肥,可以提高麻竹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在施肥过程中,可以选择有机肥或者化肥进行施用,但要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种植麻竹需要进行合理的间距和密度布局。
一般来说,麻竹的栽植间距为1米左右,行距为1.5米左右。
这样可以保证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生长,也便于后期的管理和采摘。
第四,麻竹的浇水是种植过程中要注意的重要环节。
麻竹喜欢湿润的环境,但也不能过度浇水,以免引起根部烂根。
一般来说,麻竹的浇水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第五,及时除草也是种植麻竹的重要一环。
麻竹生长缓慢,容易被杂草竞争营养和水分。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及时除草,保持麻竹的生长环境清洁。
第六,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麻竹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麻竹螟、麻竹大蠹等。
在种植过程中,要定期巡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以保证麻竹的健康生长。
第七,及时修剪和整理麻竹也是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麻竹的修剪可以促进分枝和生长,使麻竹更加粗壮。
同时,也要及时整理麻竹的周围环境,保持整洁,有利于麻竹的生长。
种植麻竹需要合理选择地块、合理施肥、合理间距和密度布局、适当浇水、及时除草、病虫害防治以及及时修剪和整理。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麻竹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竹麻竹别名甜竹、大叶乌竹等,属禾本科麻竹属丛生竹类。
麻竹为优良的笋、叶、竹材综合用竹类,以产笋为主。
麻竹笋,笋味鲜美,品质好,鲜笋洗净切片即可生食或炒食。
还可加工成笋干、笋丝、酸笋和罐头等。
麻竹竹叶则是包米粽的上好原料,同时广泛用于食品包装领域。
麻竹竹材的力学性能良好,是用于造纸、制作竹地板、家具、农具、生活用品等工农业产品的优良原料,目前我国麻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生长习性温度麻竹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要求年均气温17-22.5℃之间。
湿度和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年降水天数100天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的地区最适宜麻竹生长。
光照麻竹的整个生长过程对光照没有特别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的日常光照即可满足其生长。
土壤麻竹对土壤要求严格,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酸性至中性砂质壤土或沙质土为好。
土壤干燥瘠薄、石砾多或过于粘重的均不适于造林,以江河沿岸的冲积土最佳。
地形和海拔麻竹多分布的海拔500-1500m低山缓坡、丘陵、溪河两地带。
在我国华南地区如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省份的山区分布最广。
育苗技术麻竹笋在收获以后,留下的基部称为竹兜。
生产上一般以分篼育苗的方式为主,竹篼上的枝条基部分布芽眼,管理得当就会萌发枝条。
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
育苗时期育苗最好每年2—3月份左右开始进行为宜,此时竹篼正处于芽目即将萌动前,所以移栽后育苗成活率较高。
育苗地的选择及整理育苗地以排灌方便、地势平坦,肥沃疏松的的沙壤土最为适宜。
面积要以育苗多少而定。
将育苗地深耕细耙,整平搂匀即可。
竹篼选择我们要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竹从,竹篼要选择完好无损伤、无病害、直径6-12厘米的进行挖取。
竹蔸挖取首先,将选好的竹兜周围清理干净,从底部修剪掉竹兜上长出的枝条,留取其中一只,将其从底部往上20——30厘米处削断,切口成马蹄形。
这样留取一段枝节以利于竹兜装运、栽植,同时埋栽后在枝条基部或节上也可萌发竹苗。
在离竹篼25-30厘米外围刨开土壤,由远到近逐渐深挖。
找到竹篼和母竹根的连接点。
准备凿子和棰头等工具,将凿子杵在竹篼和母竹根的连接处,用棰头砸凿子,将竹篼切下就可以了,最好不要用锄头或砍刀等工具,否则易碰伤其他竹篼。
竹篼挖取后及时运往育苗地埋栽。
竹蔸埋栽在准备好的地块上用锄头开宽30厘米,深25——30厘米的沟,开沟后倒入草木灰,倒入草木灰的高度以5——10厘米左右为宜,以补给磷钾等微量元素,同时利于土壤消毒,促使竹篼埋栽后萌发健壮竹苗。
将竹篼放在沟内。
株距25——35厘米左右,要使留取的枝节朝上。
放满一垄后再开沟,沟距35厘米,将开沟翻出的土覆盖在前面放好竹篼的沟上。
覆土高度20厘米左右,以此栽满地块后还要浇水,水量要适中,每株浇水1千克左右。
准备塑料薄膜铺在育苗床上,让竹篼上的枝节穿过薄膜,要人工辅助,注意动作要轻,使枝节穿过薄膜时尽量保证不会穿破过大面积。
盖好薄膜后覆上一层薄土,四周也压盖土,以牢固薄膜。
这样对竹篼萌发新芽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保湿作用。
竹篼一般经两个月左右就会萌发新枝,新枝经一定的管护就会发育成竹苗了。
苗期管理竹篼萌芽发枝后,到第二年的3、4月份就可以移栽造林了。
期间大约为一年的时间.松土除草保持竹苗不被杂草挤压,一般靠近竹苗处用手拔草,稍远处可用锄头浅锄,注意勿伤伤苗。
除草结合松土。
苗期最好每三个月进行松土除草1次,春夏季节要视苗圃内情况适当增加除草次数。
施肥施肥要以施腐熟的农家肥为主。
在苗根30厘米以外开深15厘米左右的浅沟,将农家肥施洒于沟内,每株施1千克左右,施肥后覆土。
苗期在夏初和入秋时各施一次。
培土施肥后培土同时要注意进行高培土,培土高度10厘米以上,以防止夏季遇强风雨后倒伏,利于排涝,对田间通风透光也有积极的作用。
浇水排水在无雨的情况下,每月要浇水1-2次,每次浇水要浇透。
:保持苗圃地的墒情。
雨水过多的情况下要及时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苗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常见有立枯病及卷叶虫、蚜虫等。
立枯病危害叶片,一旦发现病状,可选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卷叶虫、蚜虫等幼虫期可用敌百虫500倍液喷杀,最好在夏初时预防喷施一次。
造林技术苗期过后,苗高一米以上,便可起苗进行栽植造林了。
造林地选择麻竹生长最适宜地为溪河沿岸、低山坡地、山谷台地等地段。
选择肥沃疏松的微酸性至中性壤土。
造林地整理清理造林地上的杂草。
在栽植穴周围2——3米内深翻整地,翻垦深25-30厘米,然后挖方穴。
穴宽0.6——1米,穴深0.5-0.8米;一般栽植的穴距为4——5米左右。
整地时间要在移栽造林之前1——2个月为好,以使土壤充分风化一段时间。
生产上一般以每年12月份至第二年1月份左右进行较多。
造林时期应根据各地麻竹的生长特性和造林地带的气候条件而定。
麻竹一般在3至4月发新叶,5月开始发笋,因此造林栽植最好在1至3月竹子“休眠”期间进行,时节在雨水前后为佳。
这样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如遇天旱,栽植也不得超过4月中旬。
竹苗挖取首先要全面清园,将苗圃地杂草、枯叶等清理干净。
要选择长势良好,健壮,无病害的竹苗。
竹苗挖取要从竹苗根部25厘米处有远及近挖取,注意勿伤苗根和苗枝,最后将竹苗连带竹篼挖取而下,适当抖掉多余的土,起苗后要及时进行栽植。
栽植首先在准备好的穴内施肥。
土壤肥力较好的熟地可不施底肥,待成活后施追肥。
土壤肥力差的每穴可施2——5千克农家肥,并回填细土,以防止肥料直接接触竹蔸,将竹苗垂直放于穴内,栽植深度30厘米左右,回土时要保持树干直立。
栽植完后要踩踏结实。
天气温度较低的话,还应在竹苗周围高培土,以利保温。
栽植造林最好选择雨前栽植,天气无雨的情况下每穴可适量浇定根水。
一般每亩栽植150——200株。
栽植后要经常视察苗木生长情况,未成活的要以同样的方法补植。
幼林抚育管理竹苗栽植后三年内为幼林的抚育阶段,栽植后植株的枝条都会发育成小幼竹,逐渐长成2——5株左右的幼竹竹丛,幼林一般还不能萌发成笋,但我们也不能疏于管理.修枝麻竹基部和节上都宜萌生枝条,所以要对幼竹基部和枝条上细弱过密的多余小枝条进行修剪。
每年五月份进行一次修理即可。
修枝要注意靠近基部或萌发处砍断,在去除不予保留发展的弱枝和底部的基生枝条,同时并砍除较为细弱的幼竹,保留2株左右生长挺直发育健壮的幼竹。
松土除草幼林地容易孽生杂灌物,若不及时除掉会防碍竹子正常生长。
每年应松土除草两次,第一次在5月至6月,第二次在8月至9月,除草松土时要本着“外围宜深,近根宜浅,”的原则,将植株一米之内的杂草清理干净,松土注意外围至少要深翻15厘米以上。
松土同时要特别注意及时整平,利于雨季排水。
施肥幼林施肥可促进竹子生长,提早成林。
幼林仍有必要补给充分的腐熟的农家肥,可在每年5月份和十一月分各施一次。
在植株一侧30厘米处开沟,注意坡地上生长的幼竹要在坡上侧开沟。
将农家肥施撒在沟内,每株施2千克左右。
施后覆土。
有条件的话,可在幼竹前两年每年5月至6月每株施氮肥100克。
培土每次施肥后都要结合培土,同时雨季也要适时多进行培土管护工作,培土高度要在20厘米以上,以防止水土流失。
浇水幼竹根部要注意保持墒情,土壤湿度以用手捏泥土能成团,但又不滴水为佳。
雨水较充足的地区,以自然雨水的供给即能满足幼竹需要,如果遇久旱不雨的年份,竹叶梢颜色开始发黄时,有条件的话要及时给予补水,每隔半个月浇水一次,以防幼林旱死。
成林抚育管理幼林生长三年以后,就进入成林管理阶段了。
松土除草每年松土除草至少两次,第一次在4—5月份,第二次在10月份,松土前先清除植株周围的杂物。
要环状松土除草,植株根部1米之内不必进行,以防伤根,将植株周围两至三米之内的杂草清理干净,同时松土注意外围至少要深翻20厘米以上。
施肥浇水麻竹喜肥,施肥次数多,产量更高,出笋之前和出笋初期是施肥最必要的时段,一般在每年4月份和5月份下旬各施一次,以利于后期多出壮笋,施肥以腐熟农家肥为最佳,以生产更为天然的无公害麻竹笋,施肥同样要在竹丛1米外侧开沟,将肥料施入沟内,每丛施3千克麻竹的枝条,萌生能力强,通常在竹篼处萌发枝条,枝条上又长出小枝条。
所以要经常对萌生的竹枝进行修剪,将枝条上杂生的细弱过密的小枝条清除。
每只竹篼只需留取一只健壮的竹支,其余的多余枝条都可从靠近竹篼处砍掉或剪除掉。
这样可集中养分供应竹篼和母竹,并利于竹丛通风受光。
这是竹林管理的重要措施。
每年可在4月份和10月修枝一次。
留母和更新麻竹的母竹选留方法为:第一年最好留一两个壮笋不要采收进行养竹,竹笋在一年里就会生长成为高大的竹子,第二、三年各再留一两个壮笋养竹,其余笋割去,第四年,栽植当母竹年开始衰老,竹跟部以无发笋能力,要将其砍伐,第五年继续留养新竹,同时就要将第一年留笋养的竹砍伐了.以这种方法,以后每年都要留一两个笋养竹,并将四年前生的母竹砍伐,每丛共有3——5株成竹,形成合理的光合作用群体,可以充分地进行综合利用。
留母与更新一般在5、6月份时进行。
留选生长健壮的竹笋,砍伐老竹从竹竿最底部进行,注意动作要轻,勿伤其他母竹。
留母与更新的方法也要参照各地的习惯和标准,并要积极摸索最为合理的留养方式。
病虫害防治麻竹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生产上要以预防为主。
麻竹病害主要是竹煤病。
发病后叶片覆盖着1层烟煤状粉末,影响竹子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功能,从而使竹子生长衰弱。
我们可在5-6月份配制多菌灵800倍液,无论幼林和成林,最好都要喷施预防一次。
喷药设施可使用高压喷雾器等,普通喷雾器要用高压喷头。
麻竹虫害主要是竹象鼻虫,竹蚜虫,还有地老虎等地下虫害等,竹象鼻虫和地老虎等主要蛀食成竹的竹笋或竹篼。
.我们可配制吡虫灵3000倍稀释浓液在每年4、5月份左右浇施竹丛根部进行预防,每丛浇施一千克即可。
竹蚜虫主要危害竹叶部。
预防竹蚜虫可配置敌百威1500倍液对竹叶喷施,幼林和成林最好都要在5月份预防喷施一次病虫害药剂防治要视竹林长势综合考虑,如果病虫害较少,竹林长势好是话,可尽量不施药剂,以生产更为天然的竹产品。
以上介绍了麻竹成林的管护,在这里我们还要着重说明一点.麻竹根系发达,其须根系生长数年会无限延伸,所以会对周遍的其他种植地造成影响,麻竹地和其他种植地相隔较近的话,需要在麻竹地几米外的地方开一至两米深的沟,以切断麻竹对其他种植地的养分争夺.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采收与初加工收笋时间麻竹收笋从5-10月左右都可收笋。
笋高约有0.7米以上即可收获。
过早收获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
麻竹叶的采收与加工麻竹采叶时间较长。
从春季4月份到11月份都可进行采叶,麻竹竹材的利用每年留母更新过程中,砍伐以后的成竹,可先将发育良好的叶子采收,然后砍下侧旁枝,将侧旁枝剔除细小的枝叶,截取成小段,可作为造纸的优质原料,细小的枝叶等可做为燃料,也可堆积在竹林空地上,以增强土壤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