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1000例(4)】药明康德李革的故事
无锡 医药界“独角兽”无锡药明康德上市

无锡医药界“独角兽”无锡药明康德上市李燕妮;花蕾【摘要】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专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发现、研发及生产一体化,十多年来,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研发实力,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排名位居前列、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和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巨头。
【期刊名称】《服务外包》【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药明康德;无锡市;医药研发;独角兽【作者】李燕妮;花蕾【作者单位】《服务外包》编辑部;《服务外包》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7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专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发现、研发及生产一体化,十多年来,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研发实力,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排名位居前列、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和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巨头。
5月8日,无锡资本市场再添新军。
代市长黄钦与无锡药明康德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江禹、无锡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胡正国共同敲响上市铜锣,药明康德正式登陆A股市场。
这是A股第一家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也是无锡市今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
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专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发现、研发及生产一体化,具有开放式研发能力技术的全球性的平台,是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作为一家2000年诞生于滨湖区马山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十多年来,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研发实力,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排名位居前列、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和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巨头。
在全球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排名中,药明康德位列第11位,服务客户包括强生、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罗氏、辉瑞等全球知名药企。
据悉,此次成功上市,对药明康德意味着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药明康德将继续秉承“成为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最高、最宽和最深的能力和技术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的发展愿景及战略蓝图,响应国家倡导“健康中国”的号召,奋勇拼搏、开拓创新,赋能于中国大健康领域的创业者和科学家,让越来越多潜在的突破性创新药进入行业的研发管线,让创业者和科学家更容易实现研发创业与治病救人的梦想,让医生能够把病人治得更好,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造福病患、回馈社会。
药明康德10年值百亿

的 创 始 人 ) 。
中 国 证 券 报 ) 际 上 ,收 购 药 )实 明康 德 并 非 孤 立 的 事 件 ,去 年 年 底 在 国 内 药 品 研 发 领 域 就 出现 过 两 次 大 规
药明康 德前 高管在 高速发 展时卖
瑞信 ( e tS i s )分析 师 Cr di U s e 杜锦松 外包 研究 机构 已经追随 大型 制 药企 业进 入 了拥 有科研 专长 的低成 本 地 区,比如 中 国和印 度。无锡 药 明康 德的 收费标 准是 美 国典 型水 平的五 分
Rie 的 ,是 中 国为数 众 多的 患者 群 v r 体和 杰 出的科学 家 ( 中有许 多人 曾 其 在美 国接 受培训 ,例 如无锡 药 明康 德
竞 争力》 美 国人买的是 市场前
景和龙头地位 。▲
ADVAN1 _ E u 2 1 4 AG J n 0 0 1
增长 。
那 些 脏 活 累 活 中,在 许 多附 加 值 更
高 的 领 域 也 日益 明 显 。 吸 引 Ch e a ls r
个月 ,实现 2 -3 %的成本节省 。 0 0 第一 财经 日报 由于金 融危机 的影 响 ,国外 创 新型 CRO企 业 受到
重 创 ,纷 纷 出 现 亏 损 的状 况 ,CRL是
目前 ,美 国 和 欧 洲 CRO 市 场 居 全 球 前 两 位 ,
占有份额 约为 4 %和 2 %。而 国内 CRO 市场 处于 8 9 起步阶 段 ,规 模在 8 元左右 ,其 中药明康德 、泰 0亿 格 、万全 等几家领先企业年产 值总和达 2 0亿元 ,规
模相对可观 。
上海新 生源 医药集 团公 司董事 长 任军 我 不认 为并 购对 于 中 国 CRO 产
无锡药明康德 中国创造

无锡药明康德中国创造?2008-07-24 22:06通过为跨国制药公司提供研发服务,年轻的无锡药明康德公司赢得了国际尊重,也丝毫不受国内成本压力的影响。
他们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创造或许比想象中离我们更近。
“出国时,你们自己问问,…无锡药明康德‟听说过没有,看看哪个跨国医药公司会说没听过?再说些个做原料药的中国企业的名字,看看哪个是人人都知道的?”近来,一位医药行业的老专家在多个会议上反复这样发问。
老人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着急。
面对这样的提问,国内制药大佬们很难抬起头来。
几十年辛苦下来,中国制药行业多少可以告慰先人了,原料药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有的品种占了全球份额的90%,别的行业梦寐以求的定价权,他们已握在手中。
但现在,一个成立不到10年的后生公司——“药明康德” ——从国外到国内,居然处处让他们黯然失色!颜面无光事小,日子不好过事大。
一年来,尽管原料药的出口价格一直颇为不错,但大佬们已经开始感到了成本上升的寒意。
能源涨价、退税减少、人民币升值,都是问题,但这个行当最大的麻烦是环保压力,“环保设备上一个档次,至少得再增加30%-40%的成本。
”原有利润不断被上升的成本挤压,原料药的定价权看来远不能跟澳洲的铁矿石大佬们相比——不管中国这些进口国怎么抗议,人家就是可以每年提价100%以上!中国制药大佬们不得不考虑过冬的事,以前跷着脚挑新厂址的,现在要挠着头皮搬迁了。
而无锡药明康德每年的合同金额都在以100%的速度增长,今年预计将达到3亿美金。
行业内一会儿春天一会儿冬天的“气候”变化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
“只挣打工费”这是一家为跨国公司做医药研发外包(CRO)的中国公司。
如果把药品想象成一盘熟菜,制药公司就好比是厨师,原料药就是其中的萝卜青菜,原料药制药公司干的活就是“种萝卜青菜”,药明康德呢?它为厨师提供服务,比如设计新菜谱、洗菜、切片、配料等,让厨师腾出手脚专心炒菜。
尽管注册在中国、雇员主要是中国人、实验室在中国,但从一开始,药明康德就认为自己是一家国际性公司,到目前为止,他们为诸多国际制药巨头提供了服务,但还没有一家本土客户。
药明康德:把美国实验室搬到中国

李革说 ,“ 药研发 中有 2 %的时 新 0
间是被浪费掉的 。因为新药研发需荽
跨部 门 、 行 业 的 合 作 , 果 没 有足 够 跨 如
鼓励。尤其是他所指望的中国做 C RO 的两大优势 ,即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 ,
更 是 让 人 听起 来 不 着 调 。 嘲笑 没 有 把 李革 吓 回去 , 他 确 实 但 因 此调 整 了战 略 。 分 析 后认 为 , 内 他 国 医 药企 业 当时对 医药 外包 业 务模式 还 很
按 照通 例计算 ,国际药业 巨头 的
药 物 研 发 费 用 占到 整 个 药 物 销 售 额 的 1%, 0 医药 研 发 外 包 市场 整 体 规模 应 该
C RO这 一 商 业 服 务 模式 的 诞 生 。 CR0 ( nt a t Re e r h Co r c sac Or a iain) 指 专做 合 作 研 究 的 企 g nzt o 是 业 ,协 助制 药 公 司 从 事 日益 增 多的 药 物 开 发 工作 。来 自制 药 界 的信 息 表 明 ,
模 式 和 成 熟 的 企 业 ,李 革 没 有 切 入 的 机 会 。 国 有 这 个 市场 , 不是 没 人 看 中 但 得 上 ,就 是没 人做 得 成 。 国外 医 药 开 发 成 本 居 高 不 下 ,医 药 企 业 将 其 中的 部 分 环 节 转 移 到 亚 洲
年 进 入 市场 , 多获 一 分 利 。 早 年 就 ” 留学 美 国 的李 革 对 这一 点有 深 刻认 识 ,
利 用 CRO 和 有组 织 的 临 床 研 究 者 基
原 因并不是 中国药企懒 ,而是 中 国药企穷 :研发 一种 新药的平均资金 成本 大约是 1 亿到 2 亿 美元 , 间成 2 0 时 本大约是 l 到 1 年 。中国还没有哪家 2 5
药明生物

药明生物一、公司概况药明生物是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从集团剥离在香港上市专注于生物制剂研发的医药公司,不同于药明康德的是,公司主要经营大分子生物化学。
公司目前正扩大新技术平台,公司在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排名在世界第五,占据着4.2%的市场份额。
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个是IND前服务,包括药物发现和临床前开发。
另一个是IND后服务,包括早期(I、II期临床开发)、后期(III期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生产。
分别占比57.2%和42.8%。
按地区划分为美国50.6%,中国38.7%,欧洲6.8%,其余地区3.9%。
二、行业分析生物医药如火如荼根据药明生物在招股说明书上提供的数据,全球生物制剂市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
可以看到,自2012年至201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从9620亿美元增长到115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
而同期的生物制剂市场的规模则从2012年的1642亿美元增长到220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则为7.7%,远大于同期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
同样按照招股说明书提供的预计数字,到2021年,全球医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475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5%,亦远不及全球生物制剂市场3501亿美元或9.7%的复合增长率。
生物制剂市场在整个医药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其二、生物制药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爆款单品。
依据信达生物(01801-HK)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信息,2017年全球10大畅销药物中有8款为生物类药物,其销售收入总额为678亿美元。
不止2017年,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生物类药物一直在全球10大畅销药排行榜中占据8款。
对于医药公司来说,生物药的爆款,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制药公司提供现金流,极大地调动了其研制生物药的积极性。
行业的广阔前景,为生物制药研发服务市场的未来注入无限的可能。
研发服务快速跟进跟随着生物制药的行业脚步,高成本与高风险的行业特性也促成了生物外包行业的出现与迅猛发展。
罗培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抗体

罗培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抗体作者:崔昕章艺枫来源:《E药经理人》2017年第09期天演药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演药业”)创始人罗培志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后时,他的导师,全球著名蛋白质折叠领域拓荒者之一Robert Baldwin经常教导他:做科研永远要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深耕自己熟知的领域,通过量的积累将事情做到极致;另一个方向是运用20%~30%的精力去探索另一个未知的领域,如此才能开辟一片新天地,实现质的飞跃。
由此,天下虽然少了一位优秀的化学家,但生物医药界却因此收获了一位独特的跨界抗体新药研发的探险者。
罗培志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曾痴迷于哲学和科学史类的书籍,这对他日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跨界者,虽然研究方法和手段有所不同,但思维方式在最高境界却是互通的。
基础物理化学专业能力扎实的罗培志,其优势在于对跨界新领域多了一分好奇,少了一分困惑;多了一分眼界,少了一分禁锢。
跨界进阶罗培志第一次听到“抗体”这个词还在北京大学读本科。
抗体能精准识别出目标,自主地捕捉、跟踪和击中目标。
由此,在罗培志脑海里埋下了抗体作为生物导弹的种子。
罗培志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科研跨界之路始于与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合作研究大分子结构与药效的关系,这使他对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产生浓厚兴趣,也促使他到斯坦福大学继续从事蛋白质分子折叠与基本原理的研发工作。
这里聚集了全球蛋白质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良好的科研氛围让罗培志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实际上,这种研究领域切换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挑战:“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多种氨基酸的排列组合产生抗体的多样性及特异性,我们的使命就是从更深的原理出发,对抗体进行设计和改造。
”E药经理人在访谈中也发现,每当罗培志提及与抗体相关的一切时,他总是全身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抑制不住的喜悦和兴奋。
“我真的很喜欢抗体分子和蛋白,对我来说他们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可以和我聊天、捉迷藏且个性独特。
药明康德集团公司新成员:照亮药物新靶点

药明康德集团公司新成员:照亮药物新靶点▎药明康德/文本周三,在与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博士共同出席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之后,药明康德集团新成员、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Crelux公司联合创始人及商业战略执行总监Michael Schaeffer博士访问药明康德上海总部,并发表了题为“一个连续创业者的人生”(A Serial Entrepeuneur’s Life)的精彩演讲。
我们借此机会,对Schaeffer博士进行了采访。
成立于2005年的Crelux公司是一家基于蛋白质结构,进行药物发现的领军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蛋白生产、生物物理分析、片段筛选以及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在内的多样化定制服务。
今年四月,药明康德宣布对Crelux公司进行收购,进一步增强和充实药明康德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发现平台的技术及能力,建立和扩大药明康德在欧洲地区的研发设施。
▲Michael Schaeffer博士在演讲中药明康德:Crelux曾与许多公司合作过,最终你们为什么选择加盟药明康德呢?Schaeffer博士:药明康德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也有大量一流专业人才,而Crelux是一家在新药研究领域掌握着前沿科技的欧洲公司,因此我认为两个公司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互补。
Crelux一直希望能在药物化学和新药发现领域找到好的合作伙伴。
我们虽然和许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始终没能走出欧洲。
而药明康德拥有全球领先的全方位一体化新药研发技术平台,这对我们的意义非同寻常。
药明康德:你提到Crelux与药明康德的结合能带来互补,那你觉得互补所产生的最大优势是什么?Schaeffer博士:对于Crelux来说,选择加入药明康德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她的全球化布局。
我昨天刚刚参加了公司的一个月度会议,全球各地的二十多名同事同时在线参加讨论。
他们的思维模式非常国际化,我们和他们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我感觉Crelux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也相信我们做了正确的决定。
我在药明康德的日子

【转载】我在药明康德的日子2014-06-26 小木虫pkuchemistry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药明工作经历的帖子,以及作者对自己工作、人生的认知和定位,不敢独美,奉献给大家~~-------------------------------------我在药明康德的日子我在10年9月进了药明康德的大门。
开始专心写外包公司了,我觉得首先说一下CRO吧,就是contract 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契约组织。
像药明康德,它的客户包括了世界制药的很多企业,辉瑞,诺华,默克等等,基本是这样的做法,客户一年给公司多少钱,然后客户会给出一年的订单,而订单在我们药物化学部手里,就是一串的化学小分子,多的十几步反应,少的一两步。
药明康德当初是四个创建者,如今已经是公司的高层,李革则是公司的CEO。
因为我在药明康德待过,而药明康德也算是一个很好的CRO代表,就说药明康德。
菜鸟刚起步刚进公司的时候,有一周的培训期时间。
在培训的时候,培训的人会跟你说,这几天是进公司最好的日子,过了就没有了。
后来的经历证实,确实这样。
培训就像上课一样,当然,是会有考试的,专业知识一类的。
像仪器的培训,我们需要学习LCMS(液质联用)岛津和安捷伦,HPLC进样,图谱调取以及分析。
刚进的新员工,是需要交作业的,那就是岛津,安捷伦的LCMS,MS以及HPLC大概这四个作业。
(感觉在学校里,液相可能是有的,LCMS也就是有钱的老板才会有的吧)还有好玩的事情是,要学习如何使用灭火器,是要现场演练的,当时好像是用干粉的吧,然后对着火苗根部灭火以及如何使用灭火毯,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因为实验难免会用到各种溶剂试剂这些有机的东西(到了爆炸极限就会出事故),看那些录像就会感觉蛮惊悚,我曾经做实验也有过亲身体验=。
=不过,幸好我没事~(补充一下,是钠丝的处理,一定要慢慢的,小心用醇淬灭,我当时淬灭太快起火了,不过,我还是在大家很恐慌的时候,淡定的灭火了~)在培训考试之间,其实你也就是会被分配到组了,我当时很不幸,被分到了日本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明康德李革的故事
成立于2000年底的无锡药明康德是李革第二次创业的产物。
1993年,李革从哥伦比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毕业。
凭借其在攻读博士期间发明的专利技术“标记的组合化学技术”,李革获得了风险投资,在美国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
该公司于199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
在此过程中,李革对美国新药开发的技术和市场运作掌握了第一手经验。
1999年,李革受邀回国访问考察。
此时,国内的医药研发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医药研发外包业务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甚至还未为人所知,国外对国内在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指控更是层出不穷。
但已经具有医药研发技术和商业运作经验的李革敏锐的感觉到,在中国开展医药研发业务外包业务,具有人力资源和技术上的很多优势。
李革说,“在美国,新药开发的成本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
药品每提早一年上市销售,整个美国医药行业相当于多获利5000亿美元。
但新药开发的成功率却只有0.1%,比太空技术的成功率还低。
并且,新药开发的周期越来越长。
”
导致如此低的开发成功率,“关键是人力资源的限制。
新药开发需要合成大量新的化合物。
但美国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
像我们的副总裁陈宏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几十个专利,但在美国公司时,手下只有20多人的开发团队就算不错了。
而在药明康德,他手下可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再加上有技术和实验室条件,大大增加了合成新化合物的能力,增加了新药开发的成功概率。
”李革说。
这种人力瓶颈是李革在美国经营其医药公司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正是李革回国重新创业的最大动力。
药明康德的价值在于:“以药明康德的人力资源规模,把真正能做成药的化合物都做出来,实现了很多海外大型医药企业无法实现的能力。
”
正是看中了国内的人力资源优势,2000年底,药明康德在无锡注册成立。
其中,李革以自有的知识产权和入股。
创业伊始,李革就确定了医药研发外包业务的模式,更类似于一个开放的开发平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主要提供实验室研发服务,以及高级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研究生产服务。
但当时,国内医药企业对医药外包业务模式还很难认可。
大型医药企业有自身的开发部门,而中小型医药企业又无法承受外包的成本。
药明康德只能“身在中国,心在国际市场”,凭借李革在海外的关系,市场重点目标指向国际。
按照李革的估算,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费用占到整个药物销售额的10%的比例,医药研发外包市场整体规模约为500亿美元。
而国外医药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医药企业将其中的部分环节转移到亚洲等国进行,已经成为趋势。
药明康德的诞生正逢其转型之时。
药明康德的第一个客户就是李革自己创业的第一家企业。
至2002年第一个财务年度结束时,药明康德实现2500万元人民币收入。
2004年,药明康德的总收入超过1.7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在5亿元以上。
2007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的销售额已突破7亿元。
今天,药明康德拥有80多家客户,全球前20家药厂中的18家以及前10家制药公司中的9家都在其中。
同时,按照李革的上“规模”想法,药明康德的开发人员每年都在增加,到2008年初,药明康德仅在国内就拥有了2700人的开发团队,再加上收购的AppTec公司逾700人的开发队伍,“药明康德的新药开发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医药企业”,李革说。
2007年8月,药明康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8亿美元,大大充实了药明康德的扩张实力。
近期,药明康德扩建了其在天津、上海金山以及苏州吴中区的新研发基。
现在,“药明康德可以同时进行上百个研发项目的运行,小到合成新化合物的项目,大到做上吨的原料药,项目的研发周期也由一个月到一两年不等。
”李革说,“从理论上来说,以前需要1人年的开发工作量,现在有可能在两个人的情况下,变为半年的开发工作量。
” 但李革并不认为药明康德的成功关键是“价格低廉”,而是在“同等服务质量下,药明康德还具有很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