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宝宝哭闹时该不该抱 答案很简单 别被 哭声免疫训练法 骗了

宝宝哭闹时该不该抱答案很简单别被哭声免疫训
练法骗了
所谓哭声免疫训练法:简单来说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些方法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他还曾经对世界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一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
“哭声免疫训练法”后来很快被推翻了。
人们发现,小艾伯特(华生实验对象)6岁即死于脑积水,所以小艾伯特的案例其实并没有支持华生的理论。
但是,华生的孩子们还在,华生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用自己的理论来教育自家的孩子。
华生大儿子雷纳在父亲行为主义理论的教育下,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多次自杀未遂,并在三十多岁时成功自杀身亡。
华生的女儿Mary,在成年后,同样多次自杀,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甚至延续到了第三代,华
生的外孙女Mariette酒精成瘾,心理异常,多次考虑自杀。
晚年的
华生也开始后悔自己出版的育儿理论,表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但是这无法挽回他的孩子和万千美国儿童一生的幸福。
在美国人全面废弃华生理论的数十年之后,这套洋垃圾漂洋过海,被中国的一群营销号发现,如获至宝,发布之后疯狂的刷屏朋友圈。
所以说“哭声免疫训练法”根本行不通,还是不要效仿的好。
育儿知识-抱起哭泣的宝宝 不利影响更长远

抱起哭泣的宝宝不利影响更长远'相信当每位家长看到或听到我们的宝宝开始哭泣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宝宝抱起给予安慰,从短时间来看,这样做可以迅速让宝宝止住哭声,让爸爸妈妈放心。
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对宝宝似乎并不是很好,尤其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成长。
尽管专家们同意,当我们宝宝哭泣的时候,家长应该迅速的抱起他,因为宝宝如果哭的太久会有损健康。
但是家长把哭泣的孩子抱起来时,也可能是有害的,因为每次他哭可能都在无意中强化了他的恐惧,同时家长这样做也限制了他发展独立性。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都有什么不利之处呢?根据零到三岁的儿童网站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害羞的孩子在哭泣,可能因为他很紧张围了一群同龄人或不想和父母分开,这时抱起他可能会抚平他的恐惧,致使在他的脑海里存在对父母的依赖,使他难以学会安慰自己。
虽然这时候你很自然的想安慰你的孩子,甚至心疼他,从而把他抱起来。
其实每次他的哭泣都需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让他自己安慰自己。
根据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学会的报告,我们的孩子睡觉时可能偶尔会哭,这很正常。
他甚至可能在保持清醒的情况下依然会哭,这种哭泣干扰被称为睡眠恐怖,即使他很少这样。
当他的潜意识被扰乱时,是不可能记住发生在当天上午的事件的。
所以如果他是在睡梦中哭泣时,我们把他抱起来可能会唤醒她,使他难以回再次入睡了。
不管他在什么地方睡着了,即使他是在你的怀里,如果他中途醒来,很有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害怕,难以再次入睡。
如果你亲眼目睹我们的宝宝从摇篮里摔下来,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迅速的把他从地上抱起来。
如果他哭了,可能会有潜在的严重伤害,把他直接抱起来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伤害。
这时候需要把他保持在原地,加以安慰,直到救援人员的到达。
无法控制住宝宝的哭泣或伤害很严重,要立即寻找紧急医疗服务。
我们的孩子哭可能是为了尽量避免睡觉或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方式,也很可能因为他不能吃一个早餐,或在睡前读一个故事。
如果你去抱哭泣的他的时候,就让他成功的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孩子哭了

孩子哭了,到底抱不抱?本文基本观点:①不抱派建议:孩子哭了不能抱,抱了下次哭得更厉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育儿正道。
纯抱派认为:孩子哭了你不抱,没人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先记住一句话:任何一条教育命题,成立均需要条件。
没有条件的育儿建议都是耍流氓。
②孩子哭了,单纯的建议抱或者不抱都是扯淡,抱与不抱看条件。
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孩子为什么要哭?生理哭、情感哭当然要爱抚安慰;工具哭、耍赖哭抱了就是娇惯。
二是多大的孩子在哭?吃奶的孩子哭了不抱进行魔鬼训练,那是后妈;上了幼儿园之后哭了就抱那就是找虐、发贱。
③个人观点,育儿谨慎接受医生观点,他们对人的了解都是从生理解剖开始的,下手比较狠;但也要谨慎接受心理咨询师的观点,咨询师往往接触的特殊的问题儿童比较多,张嘴障碍、闭嘴变态之类的吓死个人。
1、孩子哭了,抱还是不抱孩子哭了抱不抱?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年轻的父母们常常面对的现实困境。
关于这一问题,在当前的教育观点中,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不抱派”,主张孩子哭的时候不能抱,这次抱了下次还哭;二是“纯抱派”,主张不抱孩子自我受损,严重可导致精神问题。
“不抱派”近期有一个母亲以亲身经历来说明:“爱哭的BABY都是爸妈教出来的。
才出生的小BABY听不懂话,他们靠条件反射来做判断。
中国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抱起来。
JANE GU医生反复告诫我: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正好反过来。
这样一来,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时候才有得抱,这招极灵。
放下爱哭的孩子开始训练,看着时钟,不要抱让她哭,准备等10分钟再抱。
第一次可以设定5分钟,以后一次比一次时间拉长,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没有熬到5分钟,大约3分半的时候就停了,我已经心疼得肝肠寸断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
让孩子知道哭声是叫不来妈妈的。
训练“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个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饿了,困了。
上帝保佑,我家两个孩子都不会无理由哭,偶尔哭一下当作运动也是极少数,妞妞和妙妙100%是快乐的宝宝,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声的孩子。
应该怎样照看宝宝

长可以抚摸宝宝,如:边抚摸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嘴 里边结合着念叨:“胳膊长,胳膊粗,宝宝象个小老虎; 肩膀圆,肩膀厚,宝宝长大练功夫;宝宝强,宝宝壮, 宝宝身体真叫棒;大腿粗、小
腿长,宝宝身体真健壮。”或从头抚摸至脚,口中念:“长长长,长大 个,爸爸妈妈都欢乐!”这种亲昵的抚爱使宝宝感到快慰、惬意,宝宝也 常被逗得开怀大笑。
因此,父母应该经常抱抱宝宝,来满足与成人肌肤接触的 需要,增加与宝宝之间感情交流,为以后健康心理的
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而且经常抱起宝宝,也可训练宝 宝抬头、用手活动,还能扩大视野,对视觉、听觉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家长应该经常抱抱宝宝, 让他看看五颜六色的花草、开
动的汽车、玩耍的宝宝,这些对宝宝来说是件很愉快的 事。”如果此时家长还能和宝宝说话、唱歌,用眼睛温 柔地注视宝宝,轻轻地晃动,这种感情交流,对宝宝的 大脑发育,精神发育以及身体生
震荡或扭伤颈部。一旦抛接失手,还会出现危险。抛举 逗耍不可取,可以用拳头做游戏,成人将大手半握拳, 用来引逗宝宝,让宝宝用小手抓握,再让他把卷曲的手 指用手掰开。克服困难的勇气就
在此刻萌生了。
(三) 悬挂和指认玩具
悬挂玩具还要指认玩具。有些家长常在宝宝躺着的头部上悬挂灯笼、塑料鱼等玩具,想培养宝宝注 意力。宝宝仰卧,头
专家反复
告诫父母:宝宝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正好反 过来。这样一来,再小的宝宝都能明白,不哭的时候爸 爸妈妈才抱,这招极灵。放下爱哭的宝宝开始训练,看 着时钟,不要抱让他哭,等10
分钟后再抱。第一次可以设定5分钟,以后一次比一次时 间拉长,有的宝宝第一次就熬不到5分钟,大约3分半的 时候就停了。有时候父母已经心疼得肝肠寸断自己都快 哭了,但一定要忍住。让宝
宝宝哭泣时该做什么反应?一个残酷的心理学实验告诉你真相

宝宝哭泣时该做什么反应?一个残酷的心理学实验告诉你真相宝宝哭泣时,应不应该及时响应?有人认为,孩子这么小,哭闹说明他有需求,抱一抱、喂一喂他就会好好睡,宝宝睡好觉身体才会更好。
有人认为,立即抱起孩子会让他对大人产生依赖心理,以后每次都习惯抱着入睡,不能这样溺爱孩子,太要命了!上述观点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宝妈该如何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相信看完这两组实验,你就懂得如何处理宝宝哭闹了!1哭声免疫法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在1920年曾做过一个小阿尔伯特实验。
他发现,儿童是可以被训练的,于是他开始做哭声免疫法的实验。
他将几个婴儿放在房间内,哭的时候,任何人都不抱,慢慢孩子会哭着睡着,会自己停止哭泣,最终约翰·华生提出了:婴儿哭了不能抱的哭声免疫法的理论。
也是因为这个理论的不断传播,如今很多家庭依然在奉行孩子哭了不能抱。
他认为这样做父母会更轻松,这样做孩子哭的频率会越来越少。
另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也称孩子哭泣时,不应该立刻就去抱他,否则就会强化他的行为,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哭鬼”。
2恒河猴实验但心理学家M·安斯沃斯发现,0-3个月时能得到父母及时回应的宝宝,在8-12个月的时候反而哭的更少。
而且孩子哭泣不抱会破坏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没有建立起来,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除此之外,长时间哭泣还会导致停止或减少合成生长激素、损害宝宝的认知水平发展。
在20多年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推翻了哭声免疫法的结论。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哈利·哈洛甚至耗尽毕生心血做了大量实验研究。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在做关于依恋的心理学的恒河猴代母实验中,哈洛发现幼猴没有把饥饿放在首位,跟之前认为人类一切依恋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比如饥饿、口渴、性欲等的理论相悖。
哈洛决定进一步研究。
哈洛(右)和幼猴哈洛做了两只母猴代替幼猴妈妈的角色去喂养。
对华生观点的消极评价

对华生观点的消极评价
因为华生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训练,这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首先,你要了解到这套理论的出处,孩子摔倒不用扶的理论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法。
所谓哭声免疫训练法,简单的说就是孩子哭泣的时候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最终孩子就会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除此之外,华生还发明了延迟满足训练法和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同样刷屏朋友圈。
这套风靡中国的华生育儿理论,毒害了无数的中国孩子。
哭泣是软弱的表现争辩话题

哭泣是软弱的表现争辩话题
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都认为:哭泣是软弱、脆弱的表现,能不哭尽量不要哭,对男人来说更是如此。
这种观念和教育像一把无形的枷锁,让人渐渐学会压抑哭泣的本能。
从小到大,我们常常想哭不能哭,该哭不敢哭。
事实上,哭是人们情感的流露,哭往往是由于内心感到委屈或精神受到重大刺激而导致的。
研究表明:长期压抑哭泣本能的人,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也会危害生理健康,导致各类的身心疾病。
因此,哭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
哭对人的心理具有保护作用,特别当人遭到严重的精神创伤,陷入可怕的绝望和忧虑时,既不思食,又不能眠,如果这时能大哭一场,就可能获释。
哭还能排除人情绪紧张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从而把身体恢复到放松状态,缓和紧张情绪。
尤其是男性应该摒弃那种“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男性为了回避在他看来是非常荒谬的眼泪,便用快速行动来表达情感:打架、喝酒或逃避。
殊不知眼泪能够让人解压,减少暴力冲动欲望。
当然,频繁过度地哭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消极影响,比如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呼吸失去规律,心跳不规则;不少人大哭之后,神疲力乏;若哭泣时间过长,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炎。
所以哭也要适当。
用压抑来对抗情绪,是无效且有害健康的,了解哭泣的真正意义和作用,放下对哭泣的偏见,合理释放,可帮助我们更快转化情绪,获得身心健康。
员工如小孩:哭时去抱,还是不哭时才抱

员工如小孩:哭时去抱,还是不哭时才抱我们都非常清楚小孩子的哭除了是病了、饿了等主观原因外,更多的是在胡闹,在使小性子,说通俗一点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他的个人爱好/需求,比如:要人抱,要去玩,要吃某样东西,要玩玩具等。
虽明知如此,但现实中有多少父母在自己的小孩哭闹时是无动于衷,不去理会的,答案很显然是寥寥无几。
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小孩就如我们的小祖宗,小祖宗在哭了,生气了,不爽了,你说做“奴才”的我们能不担惊受怕,能不理不睬,不去抱一抱哄一哄?所以,只要小孩一哭,中国父母的心就碎了,不管是何种原因就马上抱起来哄着,顺着,满足其一切要求,不让其受一点委屈。
在我看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是关怀和爱,这是在惯着,顺着他,而这种惯和顺一旦成为了习惯,成为了自然,就变成了溺爱和放纵,那做为父母,在接下的抚养岁月里,将会更加的操劳和费心,这就是中国式的养儿现实。
无独有偶,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国外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小孩子的,其中就有提到,在国外父母只有在小孩不哭时才会去抱(除了病了,困了,饿了,尿了),而小孩如果只是胡闹,使小性子的哭是不会去抱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抱是惯坏小孩子,这就是中西教育的区别,从婴儿时期就不一样。
养儿如此,终端的人员管理亦如此。
在终端日常人员管理中,我们的员工亦会经常“哭”,此时对于管理者来说首要的是区分员工的“哭”属于什么性质,是如小孩子的“病了”“困了”“饿了”“尿了”的哭,还是说是在使小性子、胡闹,以满足其个人要求的哭,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要自省自己管理的不足,及时给予“抱抱”的补救,如果是后者,则我们就要重新灌输我们的管理理念和文化。
而不是员工一哭闹我们就一谓的顺从满足,或是一谓的认为他们的哭闹是不合理的,而不给予理睬。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管理中,你想要什么?就要引导员工做什么,奖什么。
如,我们想要良好的卫生环境,想要提升员工的连带率,就要设定相关的标准,而只要门店卫生环境及员工连带率达到设定的要求,我们就给予表扬,给予“抱一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看:“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我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这篇文章,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两遍,因为这个关系太大,我边看边脑海中边回忆我儿子的成长过程、我小时候的成长和接触过的孩子们的状况。
这篇文章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同样存在很大的功利目的,这也是一种极端,完全按照文中去做的话,最终可能培养出来的可能也是一个“祸害”,所以我们大家在看任何文章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也不是所有的"砖家"出书论评都搬过来用,当然如果你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各种经验接触不到孩子或者较少,你就没法去自己思考,因为没有对比,不好总结,这时候如果觉得必要,你就需要多交流去辩证这个问题。
当然,我也很肯定,没有经验的你看完这篇文章和我的一些想法之后,你可能会更加的迷茫和困惑,那我到底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带孩子?文中说的按照孩子内驱力,尊重孩子敏感期去满足孩子成长是对的,但是这个年龄界定有出入(没看到更多内容),什么年龄段我们做好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就好,我们仔细想想自己周边和社会上的一些孩子和发生的关于孩子的事情,不管什么方法都能找出一大堆成长失误的孩子,凡事我们要辩看。
不知道本文作者有没有孩子和多少婴幼儿有过接触我想放在她自己她也不会完全按照她说的方法带养自己的孩子我们是真的想做点什么,对大家真的有所有帮助,让大家能真的静下来心来养育孩子。
祝宝宝健康快乐每一天,合家幸福安康!下面附上文章,供大家参考:“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训练法,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只是发表这些观点的人,没有告诉你故事背后惊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母婴关系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
做为心理医生,大量个案是母婴关系失败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难以言表,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长才能修复。
写下此文,希望妈妈们看到真正的心理学,不要随意使用网络流传的育儿法无谓自坑。
育儿,爱与自由是永远的答案。
一、中国网络流传最广的帖子《美国妈妈带孩子的17个绝招》真相:南加州著名的儿科医生JANE GU,其实是个华人,在美国网络可以搜索到,且差评不断。
二、哭声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
现在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
行为主义者的理想国就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光秃秃的,没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何。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
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
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
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
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
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华生童年已经种下。
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华生受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
童年对爱的绝望,让约翰·华生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国”。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如今,在欧美生过孩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的“亲密育儿”的建议。
亲密育儿,按需喂养,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基本的共识。
三、哭声免疫法的真实案例1,我的同行,一个从重度创伤童年走出,但不断自省并且带出健康快乐孩子的心理医生,她的姐姐则走向另一端,使用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坚信婴儿是在用哭泣威胁自己,定点喂饱奶后,既任凭婴儿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极力劝阻无效。
等到了上小学的年级,姐姐的孩子被确诊儿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我微博的网友评论;“我哥在加拿大,邻居是俩高知,信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出生后单独睡房间,苦得死去活来也不去管。
孩子6岁还不说话,现在孩子10岁,从很小就被诊断为自闭症。
”3,网友私信告诉我曾使用哭声免疫法冷酷训练孩子,现在孩子被诊断自闭症。
4,一名爱护子女、坚持喂哺母乳的好妈妈,疑为尽快教懂3个月大儿子“一觉睡到天光”,昨凌晨纵听到爱儿哭喊亦忍心不予理会,岂料及后男婴俯趴在床窒息死亡。
以上个案,哭声免疫法的拥护者可能大呼冤枉,辩解哭声免疫法不是说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长反应时间。
经常听到婴儿哭闹却不及时反应的妈妈,可见已丧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学理论”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时回应是对的。
在这些可怕观念的毒害下,妈妈对婴儿越发冷漠,坚信婴儿在用哭泣威胁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时候,放任婴儿哭泣怎可避免?即使严格按照第一次延迟5分钟,后面逐步加长的原则训练,对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础也是摧毁性打击。
四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解读亲密育儿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婴儿的整个世界已经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孩子在出生大概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
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
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
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成为心理学所说“自我实现”的人,他们会发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创造力,于人友善,同时会坚定的捍卫自己。
用印度瑜伽的说法,“心轮”较敞开的人自然有这种呼应能力。
如果妈妈自身也得到爱比较少,更偏重头脑,心的感应能力偏弱,尤其是头脑还被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占据时,更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灵。
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要毁灭一切。
连环杀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心理基础。
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孩子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TMD的居然不及时回应我!”可能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小婴儿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破碎,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一些网友的微博回复:“小时候常被可怕的梦魇缠绕,梦境怪诞没有内容,多是一些诸如不断旋转的无底洞或者象蛇一样盘旋的奇怪线条。
我总在恐惧中哭着醒来,却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沙发床上,哭了半天却还是没有人理睬。
父母从未真正意义上陪伴过我。
不知道这是不是长大后总感觉缺乏安全感以及与父母亲情连接断裂障碍的因素之一。
““以前宝宝哭,我有时候,是偶尔,不是经常,会故意不理,听她哭我会觉得隐隐开心。
后来我明白,原来是我小时候经常被漠视,曾经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没人理。
懂了这个后,我再也不会漠视宝宝哭了,也不会觉得高兴了。
”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
到了儿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会让孩子无理取闹大爆发,对父母拳打脚踢,疯子一样不可理喻;有时候面对一点危险都没有的事物,却惊恐发作,害怕得恨不得躲进子宫里。
完全不像正常儿童,面对新鲜事物,可能有点害怕,但还是满怀好奇去探索。
我在新浪微博上批判了哭声免疫法之后,网友们的评论,让我再次震惊这种方法的危害是多么广。
很多妈妈反馈,在使用了哭声免疫法后,宝宝脸上的快乐越来越少,不爱笑也不爱看人,宁愿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
其中一个让人特别吐血,妈妈定点哺乳,极少抱孩子,现在2岁多异常的“乖”,很少哭,而且大人一说他,就马上止哭,脚被划伤,拖了一地血脚印,却不哭不叫疼。
2岁多,就已经像“僵尸”一样,这孩子未来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无理取闹”都不愿理睬甚至打击,孩子只能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求不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人群中如同孤岛,这是好深好深的终极悲哀。
五夜哭,因为孩子需要你有些专家说孩子夜醒频繁会影响大脑发育,建议戒夜奶,训练完整睡眠。
如果任凭婴儿哭,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着,脑神经继续发育,只不过发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执分裂”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格障碍打下基础。
有些婴儿经常会在夜半啼哭,于是一些“专家”又跑出来指点,说夜奶频繁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奶。
相信这些说法的妈妈,如果你自己夜里饿了,或是做噩梦惊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还是给你热点牛奶,来个温情的拥抱?婴儿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
就是说,一个东西,看见的时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了。
我家猫就是这样,乒乓球如果滚进沙发底,小猫咪不会去找,大猫咪知道乒乓球虽然看不见但还是存在,会去沙发底寻找。
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喜欢玩“藏猫猫”游戏,大人用手把脸盖上,再打开手露出脸,婴儿会很惊喜的笑,因为刚才你明明不存在,怎么又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太神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