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的古医书--岳美中

合集下载

岳美中医案集原文

岳美中医案集原文

岳美中医案集原文武则天时代,有一位名叫岳美的中医。

岳美是一位医术高明,深受百姓爱戴的中医师。

他治病以天地之道,以阳阴之理,以五行之气,以经络之术,而得之天人合一之道。

他所治病无论是内伤、外伤、寒热、虚实,无一不精通。

岳美医术精湛,为人厚道,深得百姓爱戴。

有一天,一位年长的村民前来求医。

这位老者姓郭,有六十多岁了,平日身体一直都很好,可是最近几天却感到身体虚弱,头晕目眩,还伴有心悸的症状。

村民们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很着急,便想起了岳美。

岳美见到郭老汉,先让他坐下慢慢说病情。

郭老说,最近几天头晕目眩,还伴有心悸的症状,实在是受不了了,所以来找你求医。

岳美听了以后,细心地给郭老人把脉,然后仔细询问病情。

通过仔细地询问和细致把脉,岳美断定这是一种内伤的病症。

岳美给郭老人开了一副中药方子,叮嘱他按时吃药并注意休息。

另外还嘱咐他调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熬夜。

岳美还给郭老开了一些适合他的调理身体的膳食,叮嘱他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热水,并教他一些身体调理的保健术。

郭老人听了岳美的嘱咐,信心十足地回家了。

经过两个月的调理,郭老人感到自己的身体快要好转了,头晕目眩和心悸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他非常感激岳美医师的救治之恩,因此打算捐献一些钱财给岳美,岳美却谢绝了郭老人的好意,说:“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不必谢我。

”又过了几年,郭老人又因年事已高造访岳美医师。

郭老人的身体出现了新的毛病,这一次他感到常常腰酸背痛,而且还伴有腹泻的症状。

岳美见到郭老人后,立即给他把脉,细心询问,断定郭老人的这一次的病症是脾胃虚寒所致。

岳美给郭老人开了一副新的中药方子,让他煎煮后按时服用。

另外还叮嘱他要注意膳食的调理,少吃生冷食物,多吃温热食物,不要熬夜,适当多睡觉。

岳美还给郭老人一些适合他的中医按摩方法,帮他改善病情。

郭老人坚持按照岳美医师的嘱咐来进行治疗,同时加上适当的锻炼和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郭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黄煌经方医话》“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作者/黄煌今天孙老来我办公室复诊,他告诉我,自从服用汤药以后,体温一直正常,3个月来,从未出现那恼人的高热。

孙老今年已经年近90高龄,虽然有糖尿病、帕金森、房颤、前列腺肥大等病,但脑子不糊涂,身板还硬朗。

但是,去年春天开始,竟然不明原因发高热,发作时寒战,继而汗出而退,几乎每月一发,连续住院多次。

医院先前查不出原因,后来血培养诊断是菌血症,使用了不少抗生素,有效,但好好坏坏,医院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建议请中医调理。

去年冬天他来诊时,手抖、腿颤,舌苔厚干,舌质暗淡,下肢浮肿,脉缓,时有歇止。

确实是元气大伤。

我用的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生黄芪60克、桂枝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葛根60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

水煎,每剂服用2-3天。

老人服药很认真,坚持服药近三月。

望着老人欢快的神情,我也很高兴。

当我为他诊脉时,老人又告诉我,他本来非常严重的灰指甲也没有了。

他骄傲地伸出那十个指头,指甲居然红润完好。

效果真是不可思议!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我经常用此方治疗身体臃肿龙钟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其身体特征是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

此方服用后大多患者气力增进,浮肿消退。

所以,我将黄芪桂枝五物汤看做是一种调体方。

孙老恼人的发热,应该与其年老体质下降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不是退热方,也不识血中的细菌为何物,也不知灰指甲是真菌作祟,但此方能够增强体质,是治本方。

难怪孙老服用此方以后,许多症状消失了。

他还告诉我,现在每天能写字半小时,手抖也大大好转了。

治病必求其本,这是古训。

本在哪?对慢性病来说,本在体质。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天麻白术汤

对岳美中教授所谈专病专方的体验(节选)作者/房定亚著名中医岳美中教授在抱病住院期间,几位研究生和我,一边学习岳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边给他老人家治病。

三年多的时间,他将毕生学术精粹源源不断地口传心授,让我们受益不少。

现就岳老所提倡的专病专方的思想,略谈学习后的体验。

半夏天麻白术汤治眩晕案戈某,男,68岁,1981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体胖,平素咳嗽气喘,吐白痰,易外感,偶因饮食不适而晕厥。

近日头昏眩晕,卧则安,起则头眩,动则天倾地旋,身不支而行走艰难,故邀余到家诊视。

诊见:语音不扬,气短喘嘘,头倾不欲睁眼,脉虚大而数,舌体胖,苔白。

血压80/40毫米汞柱。

诊为眩晕,证属气虚挟痰。

治宜补气健脾化痰,拟予岳老治低血压眩晕方,即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10克,天麻10克,苍、白术各10克,炒麦芽10克,神曲12克,党参10克,黄芪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黄柏10克,干姜5克。

6剂,水煎服。

11月10日复诊,头晕消失,精神转佳,饮食增进,吐痰明显减少,咳嗽气喘也有所减,乘车外出工作也不觉眩晕。

因年近七旬,肾气虚衰,针对年高肾虚体质给以肾气丸,活血通脉片常服,以温阳益肾、补气活血巩固疗效。

随访8个月眩晕未见复发。

按:岳老传授半夏天麻白术汤(东垣方)既能治高血压眩晕,又能治低血压眩晕,为双向调治方剂。

本病例几经数医给镇静、调节神经中枢、扩血管药治疗,收效甚缓,而用岳老治低血压眩晕专方确收捷效。

岳老在住院期间,有时血压突然升高至200/90mmHg,出现头晕目眩,闭目不敢睁,怕见光亮,恶闻噪声,稍有转侧,则呕吐食物,甚或绿水,身出大汗。

两脉弦缓,舌质暗红,苔薄白。

遂予半夏天麻白术汤原方,服药2剂,诸症皆平。

岳老自身非一次验证,住院三年多,屡发屡用,每获效如桴鼓之应。

可见该方治低血压或高血压眩晕,都是经得起重复验证的。

芡实合剂治肾病型蛋白尿案郭某,男,45岁,1980年5月11日初诊。

患肾病已三年,经常浮肿,腰酸腿软。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名老中医之路的读书心得篇1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

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

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

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

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

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

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一至十一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一至十一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1.《中医临证备要》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1.《中医入门》2.《章太炎医论》3.《冉雪峰医案》4.《菊人医话》5.《赵炳南临床经验集》6.《刘奉五妇科经验》7.《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8.《女科证治》9.《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10.《读古医书随笔》11.《金寿山医论选集》 12.《刘寿山正骨经验》13.《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14.《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内经类证》《金子久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辩证论治》《赵绍琴临证400法》《潘澄濂医论集》《叶熙春专辑》《范文甫专辑》《临证一得录》《妇科知要》《中医儿科临床浅解》《伤寒挈要》《金匮要略简释》《金匮要略浅述》《温病纵横》《临证会要》《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辩证论治研究七讲》《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温病条辨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医学承启集》第五辑收录19种名著《现代医案选》《泊庐医案》《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治验回忆录》《内科纲要》《六因条辨》《马培之外科医案》《中医外科证治经验》《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小儿诊法要义》《沈绍九医话》《著园医话》《医学特见记》《验方类编》《应用验方》《中国针灸学》《金针秘传》第六辑收录11种名著《温病浅谈》《杂病原旨》《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东垣学说论文集》《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潜厂医话》《中医膏方经验选》《医中百误歌浅说》《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赵文魁医案选》《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第七辑收录15种名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类方汇参》《金匮要略今释》《杂病论方证捷咏》《金匮篇解》《中医实践经验录》《罗元恺论医集》《中药的配伍运用》《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针灸歌赋选解》《清代宫廷医话》《清宫代茶饮精华》《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新编经验方》第八辑收录11种名著1.《龚志贤临床经验集》龚志贤2.《读书教学与临症》3.《陆银华治伤经验》沈敦道4.《常见眼病针刺疗法》曹仁方5.《经外奇穴纂要》常德新6.《风火痰瘀论》7.《现代针灸医案选》 8.《小儿推拿学概要》9.《正骨经验汇萃》 10.《儿科针灸疗法》11.《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单玉堂第九辑收录11种名著《祝谌予经验集》《疑难病证思辨录》《女科方萃》《名老中医带教录》《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清宫药引精华》《干祖望医话》《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疑难病证治》《清宫外治医方精华》《书种室歌诀二种》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左右出版,11种(通过当当网考证)。

熟读王叔和 还要临帖多

熟读王叔和 还要临帖多

岳美中还说,温病学方面,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用于临床多效验。……药物学方面:先学《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之后可看《本草备要》等。类书方面,《医宗金鉴》甚好,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其它,如《六科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类书,宜一并披阅。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妇科》为优,特别傅青主的书最好。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值得借鉴。
博览群书固然好,但不可蜻蜓点水漫无边际式地泛读,应有所选择。岳美中生前对初学者就曾开出了一些颇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巢氏《诸病源候论》是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头,时时取观。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六书》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所长,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门。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和提高临床技能的必由之路。
不仅古代医家如此,现代名医亦然。如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日理临床夜读书”,任应秋先生“十三经都已背诵如流”……总之,凡有造诣的古今医家,莫不以读书为第一要紧之事。只有多读书,多读中医古书,才能加深对中医的认识,领会其内涵,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的妙用时,深有体会地说过:“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于得心应手。”历史已经证明,认真继承中医经典名著与临床诊疗经验,是每位医家成功的门径。不读书,就谈不上扎实的继承;无继承,学术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奢谈创新和进步。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两腿酸软,予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桂枝9克,生姜9克,麦门冬18克,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擘)。

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胶化开,分2次温服—《伤寒论》方]。

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动悸基本消失。

忆及在1945年时,曾治愈一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

当时同学王继述在侧,曾讨论过用此方治此病之究竟,他有整理笔记,现节录在下面:刘某,男性,患脉结代心动悸症。

初就诊于某医,服药3剂未效,来师处求治。

师索观某医之方。

则是仲景炙甘草汤。

诊其脉,结代,问其自觉症,心动悸,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见师凝视细审前方,递给于我说:“你来看,此方证既对,因何不效?”我看了许久,不知所对,请示于师。

师曰:“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间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

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

”今先究其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机。

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何以结代?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续行阻滞,同时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现结代之脉。

心何以动悸?悸则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则心惊,脏神不宁,所以现心动悸之证。

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所以谓前医投方无误。

兹再论炙甘草汤之方义及用量。

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竟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

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

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波元坚还知注意。

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则多忽而不谈。

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

中医药学习资料合集18

中医药学习资料合集18
|| ├──────────伤寒与痢疾的中医疗法.pdf
||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df
|| ├──────────伤寒名案选新注.pdf
|| ├──────────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rar
|| ├──────────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_11160699(全).rar
|| ├──────────笔花医镜.pdf
|| ├──────────经方临证录.pdf
||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0225081江尔逊_0.rar
|| ├──────────止园医话.pdf
|| ├──────────汤头歌决.htm
|| ├──────────汤头歌诀白话解.pdf
|| ├──────────17、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pdf
|| ├──────────18、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孟英医学全书.).[].pdf
|| ├──────────20、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吴昆医学全书.).[].pdf
|| ├──────────医坛一千零一夜_0.rar
|| ├──────────医宗已任编.pdf
|| ├──────────医道灵源:李仲愚先生医道理法精要_0.rar
|| ├──────────卫生易简方.pdf
|| ├──────────近代中医珍本集 妇科分册_0.ra金匮分册_0.rar
|| ├──────────近代中医珍本集 验方分册_0.rar
|| ├──────────重订万病验方大全_0.rar
|| ├──────────28、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周学海医学全书.).[.pd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读的古医书
岳美中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

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

因而学习中医可从理法方药4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

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

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著作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用的医书,等到有了点功底,再逐步钻研高深的典籍。

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然而,也有从难到易者,清·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即充,活水不乏,医术大可精进。

不过,学习中医,我意当从方剂入手。

方剂之祖为仲景,因而读书还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为好。

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示后人。

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

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方则是点明专病专方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方治精神。

《金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题目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基础上行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注疏《伤寒论》的已有四百多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毫无依傍地直接阅读原文,从白文下功夫,反复研读,才能辨出《伤寒论》的真味道来,这样才算是善读《伤寒论》。

读《伤寒》如此,读其他经典医籍也应如此,当然,为了开拓思路,帮助理解原著,适当地参看一些注家也是可以的。

《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

《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

另外,近人陆渊雷《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二书脱胎于日人汤本求真《皇汉医学》,但较汤书易读是其优点,可惜的是未注明出处。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

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

读《内经》,其中的生字、难句首先得懂,才能读。

这就牵涉到文史哲的修养,古汉语文化的功夫。

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具备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各家学说中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
六书》为好。

金元四大家各有长处,他们的书都可以看。

只是张子和太偏,不善学者,反而有害。

温病学方面,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

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

《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

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对温病也多发挥。

何是温病学后起之秀,特别是继承了王孟英的学术思想。

他的《重订广温热论》和《重订感证宝阀》为少见的好书。

诊断确切,于舌诊尤其精到,用药熨贴,分析入微,文字清晰,是书说出了温病真象。

药物学方面,初起先看《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

这类书朗朗上口,便于习诵。

之后可看《本草备要》。

再深一点,可看《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至于《神农本草经》文字古奥,不大适合初学。

但为本草之源,义蕴精深,且简明易诵,是其长处,与《内经》、《伤寒》、《金匮》合称四大经典。

凡欲精研中医亦为必读书之一。

类书方面,清·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甚好。

此书比较实用,各科齐备,辨证详而方药精。

书中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次订正,也下了很大功夫,有其意义。

前清时,太医院考试就以此为标范,至今北方医生中,学《金鉴》名世者不乏其人,于此也可见该书影响之大,价值之高。

其他如《六科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也是好的类书,亦宜一并披阅。

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看妇科以《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为优。

特别傅青主的书最好,其用药自成一家,该重时用量特重,动辄以两计,该轻时用量特轻,轻到几分。

例如,他的完带汤临床上用治白带多效。

方中山药、白术各一两,峻补脾阳脾阴,在大队静药中加入些许陈皮,推动阴药,使脾脏功能健动,则运化有权,湿热可除,故妇女带症可愈。

方名完带,当之不虚。

近年,山西发现《傅青主秘方》,用药一如《女科》,为医书中珍籍,值得加以研究。

我最喜欢仲景和东垣的书。

凡与之有关的书,从源到流也都一一加以系统地学习。

例如,学药则先读张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继看《兰室秘藏》《用药法则》,再念张山雷《脏腑用药式补正》,再诵何廉臣《新编药物学》等。

学方则读《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研经言》、《经方例释》;看《金匮要略方论》、《金匮心典》、《王旭高医书六种》等,一脉相袭而来。

这种从一、二家系统学习的方法是否恰当,仅供参考。

除了上述的书以外,医案、医话也应当有所泛览,汲取别人经验,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

医案以《王孟英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好,医话以《冷庐医话》、《芷园医话》为佳。

总之,凡学医者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读一家之言,志趣每易为其所夺,落其窠臼之中而不自觉。

为医切忌拘古、趋新。

医药重乎实际,一理之出,一药之投,如弈棋然,必激起对方,彼此牵动得当才可战而胜之,设不得当则为对方所胜。

因此,若不广采众长,以精益其术,囿于方隅,临床之际不偾事误人者少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