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合集下载

《人口分布》教案

《人口分布》教案

《人口分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人口分布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人口分布的定义人口分布的重要性人口分布的研究方法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教师讲解人口分布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研究方法。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分布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世界人口分布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世界人口分布的格局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世界上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2.3 教学活动:地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地图,指出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

讲解:教师讲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

案例研究:学生分组研究特定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中国人口分布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3.2 教学内容: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3.3 教学活动:地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地图,指出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研究中国人口分布的数据,绘制图表展示人口变化趋势。

第四章: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城市化与人口分布的关系4.3 教学活动:讲解:教师讲解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案例研究:学生分组研究特定城市或地区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情况,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章:人口分布与环境保护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口社会学重点

人口社会学重点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一次,1951年,我国有6亿人口特点:1) 由政府发布命令统一进行;2)包括所有国民;3) 逐人进行;4)以一个特定的时间为标准同时进行调查;5)系统处理,资料编制成统一的统计表格。

第二次,1964年7月1日零时目的: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今后的长远规划提供依据,并有利于建立和健全地方户口和管理制度。

存在问题:1)虽然调查了人口的职业,但却没有职业分类标准,致使材料无法汇总。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

(自然、机械、社会变动)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5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5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5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5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材,主要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以及世界人口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是对人口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阅读、地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增长原因及影响的深入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3.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3.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人口问题;2.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世界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等教学素材;3.小组讨论的问题及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世界人口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再次强调世界人口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让学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思考和探讨我国的人口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世界人口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目录

地理必修二目录

地理必修二目录第一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1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1.1 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1.1.2 社会经济条件与人口分布1.1.3 历史文化与人口分布1.2 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1.2.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1.2.2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1.2.3 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二章人口容量与变化2.1 人口容量的概念与影响因素2.1.1 人口容量的定义与意义2.1.2 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2.2 人口变化的特征与趋势2.2.1 人口增长与减少的特点2.2.2 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的变化2.2.3 人口变化的趋势预测第三章城乡空间结构特点3.1 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分区3.1.1 城市的形态特征3.1.2 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作用3.2 乡村的空间分布与特点3.2.1 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3.2.2 乡村的特点与差异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与影响4.1 城镇化的概念与阶段4.1.1 城镇化的定义与发展历程4.1.2 城镇化的主要阶段4.2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2.1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2.2 城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5.1 农业区位的概念与重要性5.1.1 农业区位的定义与分类5.1.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5.2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5.2.1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5.2.2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第六章工业地域形成发展6.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特点6.1.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6.1.2 工业地域的类型与特点6.2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与影响6.2.1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6.2.2 工业地域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第七章交通运输布局影响7.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7.1.1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7.1.2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7.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2.1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7.2.2 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原因8.1.1 环境问题的分类与特点8.1.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8.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8.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8.2.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目录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口分布的概念和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的特点包括:不均衡性、多样性、聚集性和集约性等。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等;人文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稳定等。

3.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国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等。

4.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迁移对原地的影响包括减少人口、减少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对目的地的影响则包括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

5.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城市化又会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

以上是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高中地理高考 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新高中地理高考 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八章人口第25讲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必修2]1.1;1.2天津卷第8、9题;上海卷第11题一、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规律按半球主要居住在北半球按纬度集中在北纬20°~60°范围内按距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按海拔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2)分布状况——分布极不平衡[易误辨析] 平原地区人口都十分密集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 不是。

如湿热的亚马孙平原、寒冷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主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不高,但为什么这里的人口却非常多?提示 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南亚地区历史上就是人类活动较早,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开发的历史很悠久。

二、人口迁移 1.什么是人口迁移(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暂时性的,如探亲、旅游等人口迁移: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2)人口迁移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4)人口迁移的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迁移者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迁出地 减轻当地资源环境压力 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迁入地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文化交流带来就业压力,影响社会治理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2)主要的影响因素自然 因素 拉力: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推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人文 因素主导因素: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思考] 2014 年,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部分居民迁入俄罗斯。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403.6 6428.1 1257.9 1067.2 987.1 926.2 641.8 588.3 587.1 490.7
摩納哥 新加坡 馬耳他 馬爾代夫 巴林 孟加拉 巴巴多斯 毛里求斯 瑙鲁 韓国
31987 4452732 397499 320165 656397 133376684 276607 1200206 12329 48324000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migration) 的界定。
约翰斯顿( Johnston R J) :“个体或群体居住地的永久
性或半永久性改变”(人文地理学词典,1994);
苏珊( Susan) :“从一地转向它地的人口移动”(
Oxford dictionary of geography,2001)。
治、文化影响。 迁移模型更复杂,难以定量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迁移:指有长久倾向的超越地域界限的常住地变动。 流动:指以工作、学习、经商、旅游或其他社会经济
活动为目的的暂时居住地变动。 联系与区别
人口流动常是人口迁移的前奏。 二者的区别还涉及迁移的政策环境。
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 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 影响。 2.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 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类的迁移方向和规 模。 3.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4.矿产,是资源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基础。
式中,M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人口迁移量,Pi、Pj分别
为两地的人口规模,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 a为距离衰减系数。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Lewis 1954年发表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
展》,明确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模式:
农村人口转移模型, 也叫两部门理论( two sectors theory) 。
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际迁移在历史上曾不断发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5世纪 地理大发现以来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的迁移高潮。
近代国际迁移的主要方向为:①欧洲继续向新大陆迁移;
②非洲黑奴被迫贩往美洲;③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开 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
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
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 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
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
國家 面積 (平方公里)
1.95 692.7 316 300 665 144000 431 2040 21 98480
人口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
研究 具体定律 领域 迁移 机制 定律内涵
经济律 为了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而进行迁移
城乡律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迁移可能性要大 性别律 女性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且相对于男性迁移倾向更强
迁移 结构
年龄律
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的倾向是不同的,青年人是人口迁移的主 体
中心城市吸纳乡镇人口所造成的空缺,将由乡镇周边更远地区 的居民所填补,直到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波及到最偏远的角落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
布状况。
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
城市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 )的分布等。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
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 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 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 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距离律 移民的数量分布随着距迁入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空间 特征一股主流都伴随相应补偿流
“推力——拉力”理论
Herberle于1938年提出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指出人口迁
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迁移者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来看,推 力——拉力理论的成立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假设人们 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认为迁移者对原驻地 和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
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 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 人口的迁入。③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
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
迁移的地域空间变动统计取决于迁移的地域范围的界
定。只有跨越界定的地域范围的居住地变动才能统计 为迁移。
地域范围的界限可以是县、区;也可以是省、市;也
可以是国家,甚至洲。
我国户籍管理部门日常统计人口迁移一般以乡镇与市
辖区为地域范围
人口迁移的两个属性:
(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
期望收益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于1969年提出期望
收益模型,以解释于60年代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 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这种矛盾现象 。 该模型以农村人力资源进城所获“期望收益”大小来解 释这一问题,这就是“托达罗模型”。该模型认为城乡 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迁移规模 继续增大的主要原因,并且城市失业率也影响着农村 居民的迁移决策。。
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
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
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 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迁移涉及人口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动。
迁移不同于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更多地受经济、政
迁出 非居民 / 短期入境者离开 外国访问者离境 流浪者 出境工作者 过境者 难民 外国外交官及军人 卸任离境
出境工作的边境劳 工 / 难民 外交官及出境赴任 的军人
/ / 外交官及卸任回国 军人
一些概念
迁移流(migration stream or migration flow):指一定
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原居住地(迁出地)和相同的目
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实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历史上 ,每当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一次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 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比较低。 8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和迁移的规模逐渐增加, 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黄河中下游平原——从秦汉时期开始,向四周扩散,
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胡焕庸认为,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 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 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二战后,国际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持续了数百年向新大
陆的迁移已近尾声;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 人越来越多;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发而不断产生国际 难民也成为国际迁移的重要部分。
联合国1977年对国际迁移的区分
迁入 非居民 长期迁入者 短期迁入者 来自国外的访问者 流浪者 入境工作的边境劳 工 过境者 难民 外交官及来迁入国 上任的外国军人 居民 / 短期出境回国者 出境访问回国者 流浪者 出境工作回国者 居民 长期迁出者 短期迁出者 出国访问者 流浪者
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前者是人口按陆地平面投影的
地理位置分布的状况;后者则是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 的分布状况。
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
Aihui-Tengchong Line),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 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 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 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 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 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 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 ,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 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的地(迁入地)的迁移人次(而非人数)。
迁移者(migrant):一定时期内具有超越给定地理区
域的常住地变更行为的人。
国际迁移:国际迁入者(immigrant)、国际迁出者
(emigrant)
迁移理论
“迁移律”
英国的莱文斯坦(E.Ravenstien)于1880年发表论文“人口迁移
之规律”,提出了人口迁移的七条规律(Law of migration):
103000
163270 600370 7686850 825418 1565000
279384
436494 1591232 19546792 1820916 2694432
2.7
2.7 2.7 2.5 2.2 1.7
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所属国家 印度 印度 巴基斯坦 尼日利亚 中国 韩国 中国 印度 哥伦比亚 中国 城市 孟买 加尔各答 卡拉奇 拉各斯 深圳 首尔 台北 金奈 波哥达 上海 区域面积 总人口 人口密度(人/ (平方公里) (万人) 平方公里) 484 531 518 738 466 1049 376 414 518 746 1435 1270 980 1340 800 1750 570 600 700 1000 29650 23900 18900 18150 17150 16700 15200 14350 13500 13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