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的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汇总●中国的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国四灵与四象龙、凤、麟、龟乃中国四灵。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中国四象。
●中国古代医学①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②古代医学成就战国期间的名医扁鹊,采纳“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疗疾病,后代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代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后代称为药王。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公布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数学殷商时已经有了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此后“九九歌”成为普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向来持续到现在。
勾股定理相传是在商朝由商高发现,比毕达哥拉斯早500 多年。
南北朝期间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进一步精准到~ 3.1415927 之间。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记着以盘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系统的正式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四大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京杭大运河、兴安灵渠。
贾思勰:北魏期间农学家。
代表作:《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最完好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徐光启:《农政全书》,在农学遗产方面极负盛名。
宋应星:明朝优秀科学家。
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沈括:北宋科学家。
代表作:《梦溪笔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年纪称呼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二三岁的小孩垂髫:幼年小孩 ( 又叫“总角” )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加冠:男子二十岁( 又“弱冠”)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之年:五十岁 ( 又叫“知天数”、“半百”) 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诗词中的一些基本义象红豆—相思红叶—传情之物沙鸥—飘零伤感竹—时令,不屈的品行月—望月怀人、思乡孤雁—思亲,思乡,孤单梅—凌霜傲雪,品行高洁松—傲霜斗雪,刚毅不屈柳—送别,想念,惜别怀人西风—落寞难过,游子思归孤灯—羁旅悲凉,思乡怀人兰—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鹧鸪—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斜阳—对光阴流逝、世事沧桑的哀叹寒蝉—悲凉:引起思乡之情又触动离愁别绪●外国文学1.中世纪文学但丁,意大利人,有名代表作《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1

四、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 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 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 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 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 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二)义理之学
《礼记· 礼器》“义理,礼之文也。” 汉指经义名理。《汉书· 刘歆传》“及歆治《左 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 理之学”。 现指研究国学的思想理论、内涵精神之学, 涵盖 儒释道诸子之学。
(三)经世之学
读书治学的目的,有内外两端,向内讲究修身 养性,发展完善的人性,向外则主张贡献服务于 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用之学。如 果说义理之学为体的话,那么经世之学便为用。 传统的经世之学借鉴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可以 分列为下述三项: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3.美情趣,它们属于不
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三、文化的层次结构
• 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 物。 •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 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 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 技、艺术组织等。 •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 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 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 的核心部分。
医药文化常识

医药文化常识医药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融合了传统文化、哲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医药文化常识,包括传统医学理论、中药材与方剂、针灸和推拿、医疗伦理与道德、疾病与防治、药膳食疗以及医药与文学艺术等方面。
1.传统医学理论传统医学理论主要指中医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药食同源思想等。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人体五脏对应着五行。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十二经络,连接着五脏六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
药食同源思想强调食物和药物都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2.中药材与方剂中药材主要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和矿物,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产地、性质和功效。
例如,人参主要产于中国东北,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益智等功效;黄芩产于华北和东北等地,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等功效。
方剂由多种药材组成,通过特定的炮制和配伍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等六味药材组成,常用于治疗肾阴虚。
3.针灸和推拿针灸和推拿都是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则通过手法作用于皮肤、肌肉、关节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针灸和推拿在养生保健和治疗身体疾病中也有广泛应用。
4.医疗伦理与道德医疗伦理和道德涉及医患关系、职业道德、医疗保密等问题。
医生应恪守职业道德,遵循医德规范,保护患者隐私,处理医疗纠纷时要以患者利益为重。
同时,患者也要对医生充满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
5.疾病与防治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方法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例如,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等,防治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咳嗽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防治方法包括戒烟、避免接触粉尘等;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等,防治方法包括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古代常识科普小知识

古代常识科普小知识一、古代发明1. 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起源于汉代。
它采用磁石原理,通过磁针指向北方,帮助航海家确定方向。
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早在汉代就已经广泛应用。
通过将纸浆压制成纸张,取代了古代的竹简和丝绸书籍,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 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最早应用于军事上。
火药的发明革命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科学1. 天文学: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例如,在汉代,中国人就已经制作出了精确的天文仪器,并进行了大量观测和计算,掌握了天体运行规律,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数学:古代中国在数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
例如,中国古代已经独立发现并应用了勾股定理,为几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古代中国还发明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得到了较为精确的近似值。
3. 医学:古代中国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也相当发达。
中国古代医学家对人体解剖、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古代文化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的诗篇。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古代文学的典范,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
这些经典内容丰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3. 书法艺术: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独具特色,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书法家通过不同的笔画和布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文字具有了美感和艺术价值。
四、古代社会1.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基本上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公基常识】我国古代名医及其著作

【公基常识】我国古代名医及其著作神农:“药学始祖”;典故:尝百草岐黄:指的是“黄帝”和“岐伯”,作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二、战国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又被称为“医祖”、“脉学之宗”。
成就:1.开创了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2.治疗原则:“六不治”。
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阴阳并,藏气不定。
即六种病人: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
3.重视疾病预防4.知名病人:蔡桓公、虢太子5.代表作:《扁鹊内经》三、东汉(一)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坐堂医”,“建安三神医”之首。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成就:1.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诊疗模式。
2.张仲景是舌下给药、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法的发明者3.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并在后来保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4.知名病人:沈槐5.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二)华佗华佗,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被后人称为“神医”、“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成就:1.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给关羽刮骨疗毒时所用);第一次使用的部位:腹部。
2.创五禽戏:最早的保健体操,开创运动仿生学,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2011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

2019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选材一反常态,开始旗帜鲜明地开始考查名人传记。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考查了三位“古代改革家”,那就是商鞅、贾谊、吴起,这些人物无论成败,都是改革的倡导者或者实践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0年,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考绝不可能回避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古代医学的文化常识岐黄:1.岐伯和黄帝。
相传为医家之祖。
2.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
太医: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
最早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战国时期,秦有太医令,由秦至宋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
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宋代医务机构甚多,有太常寺属下的太医局、翰林医官院、御医院等,宋徽宗时又设惠民局,广传医方及施诊。
扁鹊:1. 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
2.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人们借用了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针砭:泛称金针治疗与砭石出血为针砭。
《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砭为治病石针,针头圆型,前圆后方,方处为柄,以指易捏为宜。
针头在棉油灯焰上炙之微烫,沾姜汁、艾汁或其它配置药液,立顶于患者穴道,可治风湿、寒热诸病。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南方为阳,北方为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阴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规律。
在阴阳学说中,五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概念。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季节、器官、颜色等。
阴阳和五行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不仅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应用,也渗透到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等方面。
二、官制科举中国古代的官制是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官制的核心是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的是宋代。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职,从而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得以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官制和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三、称谓礼俗中国古代的称谓和礼俗也是一套严格的体系,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古代的称谓分为官衔、尊称、谥号等,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礼俗则包括了吃饭、穿衣、行走等方面的规定,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称谓和礼俗的遵守至关重要,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中的称谓和礼俗已经有所改变,但中国古代的称谓礼俗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天文地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和人际关系,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研究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秦汉称“丞相”,后改称“宰相”。
其他中央官职:尚书、中书、御史、大理、太常、司徒、XXX、司马、大将军、太尉等。
科举制度:唐代开始实行科举,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中医药传统文化常识

中医药传统文化常识中医药传统文化深厚源远,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诊疗方法、药物配伍等内容,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人民的健康、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国际医药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系统阐述了中医药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对后世的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药典籍也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强调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反映了中医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
经络腧穴学说是中医药诊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强调了人体内在物质的运动与转化,为中医药的诊疗原则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针灸推拿按摩、草药药膳调理等。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药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信息,结合患者的主述和体检,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确定病情及治疗方案。
针灸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腧穴,调和气血,通畅经络,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药膳调理是中医药治疗的常用方法,通过选用不同性味功效的中草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制成药物或药膳,调理气血津液,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增强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药物配伍原则是中医药治疗的关键。
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药物的配伍原则包括药性、药味、归经、功效等方面。
药性是中药药性特征的综合体现,分为寒热温凉四性,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性进行搭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医学的文化常识
岐黄:1.岐伯和黄帝。
相传为医家之祖。
2.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
太医: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
最早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战国时期,秦有太医令,由秦至宋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
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宋代医务机构甚多,有太常寺属下的太医局、翰林医官院、御医院等,宋徽宗时又设惠民局,广传医方及施诊。
扁鹊:1. 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
2.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人们借用了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
针砭:泛称金针治疗与砭石出血为针砭。
《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
砭为治病石针,针头圆型,前圆后方,方处为柄,以指易捏为宜。
针头在棉油灯焰上炙之微烫,沾姜汁、艾汁或其它配置药液,立顶于患者穴道,可治风湿、寒热诸病。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沸散: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
中医中有"麻沸汤"的概念,但与麻醉剂无关。
另一说麻沸散可能是麻黄散之误。
但无论如何,世上也不可能存在像传说中麻沸散一样仅口服达到全麻状态,无需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而且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悬壶:典出东汉名医费长房,传说他得“壶公仙人”真传,治病救人,葫芦是一只盛药的"药壶"。
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相关词语有“悬壶济世”“悬壶之喜”“不知葫芦里卖什么药”。
杏林: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相关词语有“杏林中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
诊金:又名诊查费,按医生或医院的规定,病家须付的诊治费用。
不包括药费。
中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
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