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情境默写》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

《劝学》《师说》情景式默写姓名:得分:《劝学》1、人们常用《劝学》中“,,”来表达学生的成就高于老师。
2、笔直的木料用火烤的办法做成圆形车轮,然后“,”意思是说再经过曝晒也不会变直,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3、“,”用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变直、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磨就会锋利作比,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成为有修养、有学问的人。
4、“,”是说人整天闭门苦思也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
5、“,”是说踮起脚后跟不如登到高处看得更远,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并不是擅长奔跑,最终“”,来说明人要善于借助外物。
7、《劝学》中用乘马致远、驾舟渡河为喻,来说明“,”,即君子擅长利用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8、从风雨的产生需要外部条件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9、“,”用蛟龙产生条件作比喻,来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来自积累。
10、用风雨、蛟龙产生的条件作比,引出“,,”的论点,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
11、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重视学习中积累的作用,荀子的“,”也表达同样的道理。
12、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是说大海不拒细小的河流才有了它的浩瀚深邃,荀子的“,”表达的也是这意思。
13、“,”用良马设喻,表明自身条件的优越也不一定成功。
14、“,”用劣马设喻,表明虽自身条件不好,但持之以恒也可成功。
15、“,”用雕刻设喻说明如果只雕刻几下就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的道理。
16、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是却能够“,”,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来说明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17、用螃蟹反面设喻,它们有腿有钳,结果却“”原因是“”,来说明学习不专心就会一事无成。
《师说》1.韩愈开头郑重提出“”这个中心论题,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先声夺人。
2.在《师说》中,韩愈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的四句是“,,,”。
3.韩愈用“,”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2022届新高考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师说》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古人求学重师,韩愈在《师说》中说老师能够起到“________”的作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为了拜师甚至远涉百里去“________”。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老师的作用是“”,过去的求学之人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而今天求师解惑的人却很少见了。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学者必有师3.尊师重道是我们提倡的社会风尚,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定位老师“______,_____”。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6.韩愈在《师说》中以自身为例说明从师学习,不必在意对方年龄大小的两句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韩愈在《师说》中先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的观点;再说生在我前面的人“”,我应该跟从他,并把他当作老师。
孰能无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在《师说》中,韩愈阐述了应该跟从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学习后,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也应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师说》中韩愈认为向老师学习,重在学习道理而不应关注老师年龄的句子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师说》中韩愈认为选择老师关键看他是否懂得道理,因此,运用反问句提出择师的态度应该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部编版语文《师说》文言文情景默写(三)(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师说》文言文情景默写(三)(含答案)1.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师说》中表现生活处处有老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尊奉为老师的人的才德事例,意在表现他们的总体水平不一定超过孔子,但孔子还曾虚心向他们请教了某些方面的问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5.韩愈在《师说》中,首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接着,列举了从师之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6.韩愈对师生关系结论性概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弟子不必不认识师不必贤于弟子7.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师说》中认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9.韩愈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情境默写》

精选课件
5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 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 两句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8.“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一文的缘由 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10.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的 慨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精选课件
9
谢谢观赏
精选课件
10
精选课件
7
11.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 人”作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是: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精选课件
8
• 12.《师说》中从对立面来说明“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句子是: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 13.《师说》中,韩愈说,古代圣人喜欢从师 学习,而现代众人耻学于师,后果就是:
《师说》情境默写
精选课件
1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择师的标准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精选课件
2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原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在《师说》中描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师说》中,辩证地看待师生才能的句
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精选课件
3
5.《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中表达了师生关系是相 对的,教与学识可以相长的观点, 他的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情境默写及答案最新版

《师说》情境默写及答案(最新版)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2020年高考浙江卷)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019全国卷Ⅲ)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全国卷Ⅰ)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9.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10.《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1.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孩子“,”。
13.《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4.《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
1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1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参考答案】1.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1.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情境性默写

●12.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理由的句子是 ●“ _闻__道__有_先__后__,_,___术__业_有__专__攻____。”
●6.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 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句__读__之_不__知_,_惑_之不__解_,,或__师__焉__,_或__不_,焉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本末倒置。
●7. 韩 愈 对 师 生 关 系 结 论 性 概 括 的 句 子 是
●2. 唐代 古 文 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 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师__道_之__不__传_也__久_,矣
●__欲_人__之__无_惑__也_,难其矣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 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 判了“今之众人,__其__下_圣__人__也_亦__远__矣,_而__耻_学__于__师____” 的错误态度。
●9.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 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句子
是“____三__人_行__,__则,必__有_我__师_________。”
●10.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尊奉为老师的人的才德 事例,意在表现他们的总体水平不一定超过孔子,但孔 子还曾虚心向他们请教了某些方面的问题的句子是 “___郯_子__之__徒_,______,其__贤__不_及__孔__子__________。”
《师说》理解性情境性默写填空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1.《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相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7.《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说明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其导致的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1.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从师学习不在乎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3.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4.《师说》中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5.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的两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6.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8.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截然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0.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1.《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了老师的哪些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师说》情境默写

”,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1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
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
• 1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 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 1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
,
。
1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
•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
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 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
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
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
,
,
。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
做,最终导致的结果
是:
,
。
• 20.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
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
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
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
,
,
?
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
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
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
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
是: ,
;,
。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
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
• 5.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 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 两句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8.“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实用文档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 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10.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 的慨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
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实用文档
5.《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说》中表达了师生关系是相 对的,教与学识可以相长的观点, 他的理由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实用文档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不懂就问, 否则会像《师说》中批判的对象 一样本末倒置的句子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实用文档
谢谢观赏
实用文档
《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择师的标准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实用文档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 师的原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在《师说》中描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师说》中,辩证地看待师生才能的句
实用文档
11.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 众人”作对比,批判了“今之众 人”的错误态度是: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实用文档
• 12.《师说》中从对立面来说明“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句子是: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 13.《师说》中,韩愈说,古代圣人喜欢从 师学习,而现代众人耻学于师,后果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