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执教:王崧舟整理:朱飞燕(白云小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
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
(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
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
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
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
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生:寒山寺(出示:200多年前,王士桢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指名读后点评。
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
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出示:500多年前,高启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出示:800多年前,陆游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质疑师: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一、歌词导入师:上个世纪末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的非常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课件出示)P“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谁能为我解释解释无眠?(无法入睡,失眠,睡不着觉)师: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式来为无眠找到许多的解释?比方说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不眠)未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未眠)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难眠)心中愁绪万千合成一个词即是(愁眠)师:总之就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呀,好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钟声)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这是哪的钟声呢?有一首诗这样写到,一起读一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这是哪儿的钟声呢?(寒山寺)(课件出示)P出示寒山寺的图片资料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呀盼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
这钟声为何会有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来读一读这句诗“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齐读)师:高启所写的也是寒山寺的钟声,可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张继)师:张继是谁?你来说说,你也来说说。
(预习做的真充分呀!)(课件出示)P《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他千古名作的补充资料。
师:这留连的钟声到底和张继有什么关系?就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诗题)二、整体感知师: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自由的读,反复的读。
要读的清爽、顺口(很好,老师看到许多同学读的很专心很投入)师:个人读: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嗯,你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与节奏)师:全班读:接下来,老师读课题与诗人,你们读诗句。
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来。
在我们的配合之下,这首诗的韵味就呈现出来了。
师:当你读完这首诗,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能不能用几个词形容形容?(忧愁,孤独,悲伤,凄凉……)把体会记在诗的旁边(生批注)师:我们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会孤独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忧愁吗?那为什么读枫桥夜泊却孤独,忧愁呢?师:我们去诗中找一找答案吧,谁来为我解释解释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夜晚把船停在枫桥旁边)此时正值夜晚,应该是张继要休息睡觉的时候吧,可今夜张继睡着了吗?(没)诗里的哪个词直接了当的告诉你?(愁眠)(B板书:愁眠)请大家将这个词圈起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王维。
关于王维,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现一幅怎样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谁先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课件出示)读诗,要留意停顿,这样诗读起来才有韵味。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语文要素】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朗读唐诗,感知诗意1.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后全班交流。
重点处理词句:“下渔舟”“对愁眠”。
3.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预设: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分歧之处:工夫分歧(“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XXX。
关于XXX,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XXX,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XXX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XXX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示一幅如何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XXX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XXX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互动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 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 鉴赏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 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 识。
02
文本解读
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
唐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 ,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 情怀和羁旅愁苦的感慨。
诗人介绍
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枫桥夜 泊》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 求运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要求学生搜集并阅读其他张继 的诗作,写一篇关于张继诗歌 风格的短文
THANKS
感谢观看
《枫桥夜泊》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导入 • 文本解读 • 课堂互动 • 拓展延伸 • 课程总结
01
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枫桥夜泊 》的诗意,掌握相关的文 学知识。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 力。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
张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 杜甫等并称唐代十大诗人。
诗句解析
诗句内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析
第一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第二句写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第三句 写寒山寺外的景色,第四句写夜半钟 声的悠扬。
意境分析
意境描述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泊船图,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意象, 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氛围。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预设: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师随机板书)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
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
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
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提2 —3名学生吟诵)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同学请看。
(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生:喜欢。
师:想读吗?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
(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
小组读。
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5-8分)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
泊:停船*岸。
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
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
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
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
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师随机板书)
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
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
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
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
生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
生4:乌鸦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
生5:我不同意。
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
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
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
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
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生3:我还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
师:你觉得冷吗?你能读读霜满天的味来吗?
师: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一种植物,枫树,它长在江边,在晚风的吹动下,树叶正在摇动呢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钟声,这是听到的声音。
(点击音乐)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啊。
你瞧,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
(自由读,个别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可能是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愁,什么叫愁?(烦恼)
谁在愁呢?(诗人张继)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
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师:你猜得挺有道理的,可能听了钟声,张继会有一闪而过想出家的念头,但请大家放心,据我了解,他没出家,后来还成了盐铁判官。
生6:我猜他太寂寞了而发愁,那么冷的夜晚,他一个人在船上,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陪他聊天,他一个人非常孤独,怎么也睡不着,因此发愁。
师: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视实际情况定,若学生在分析愁的时候已经谈到了景,就不再讲)
你愿意再读读这首诗吗?读出张继的愁(个别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全班同学听,全班齐读)
同学们猜得都合情合理,在朗诵时也读出了张继这种这种深深的愁。
对于张继为什么会愁,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传说呢!想听吗?
(师随机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生1:失败是成功之母,别灰心。
师:你平时失败时这么鼓励过自己吗?是啊,如果没有这位考不上的张继,那诗的历史上就又少了一首好诗。
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来道破
生2:就凭你这首诗,足以证明你才华过人,再努力一把吧,相信再过三年你一定能考上
生3:张继你的诗写得多棒啊,
师:是啊,张继,你瞧,因为你的诗,使这个曾经荒野之地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那驻足停留,每年还有日本友人会在除夕夜去寒山寺听钟声。
师:同学们的安慰是多么温暖啊。
当然关于张继落榜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罢了。
师: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师:你会唱吗?(生唱了,其它同学情不自禁地也唱起来,课堂上飘出歌声)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我还知道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
什么借酒消愁愁更愁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愁的诗句?
生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5: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生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7: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三、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