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一)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生:(齐声)可以。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孩子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

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

(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生:(齐声)听过。

师:好听吗?生:(齐声)好听。

师:喜欢听吗?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

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

大屏幕显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好听。

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

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

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

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

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

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

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大屏幕显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执教:王崧舟整理:朱飞燕(白云小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

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

(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

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

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

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

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生:寒山寺(出示:200多年前,王士桢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指名读后点评。

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

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出示:500多年前,高启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出示:800多年前,陆游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质疑师: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一、歌词导入师:上个世纪末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的非常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课件出示)P“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谁能为我解释解释无眠?(无法入睡,失眠,睡不着觉)师: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式来为无眠找到许多的解释?比方说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不眠)未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未眠)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难眠)心中愁绪万千合成一个词即是(愁眠)师:总之就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呀,好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钟声)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这是哪的钟声呢?有一首诗这样写到,一起读一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这是哪儿的钟声呢?(寒山寺)(课件出示)P出示寒山寺的图片资料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呀盼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

这钟声为何会有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来读一读这句诗“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齐读)师:高启所写的也是寒山寺的钟声,可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张继)师:张继是谁?你来说说,你也来说说。

(预习做的真充分呀!)(课件出示)P《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他千古名作的补充资料。

师:这留连的钟声到底和张继有什么关系?就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诗题)二、整体感知师: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自由的读,反复的读。

要读的清爽、顺口(很好,老师看到许多同学读的很专心很投入)师:个人读: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嗯,你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与节奏)师:全班读:接下来,老师读课题与诗人,你们读诗句。

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来。

在我们的配合之下,这首诗的韵味就呈现出来了。

师:当你读完这首诗,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能不能用几个词形容形容?(忧愁,孤独,悲伤,凄凉……)把体会记在诗的旁边(生批注)师:我们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会孤独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忧愁吗?那为什么读枫桥夜泊却孤独,忧愁呢?师:我们去诗中找一找答案吧,谁来为我解释解释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夜晚把船停在枫桥旁边)此时正值夜晚,应该是张继要休息睡觉的时候吧,可今夜张继睡着了吗?(没)诗里的哪个词直接了当的告诉你?(愁眠)(B板书:愁眠)请大家将这个词圈起来。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互动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 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 鉴赏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 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 识。
02
文本解读
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
唐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 ,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 情怀和羁旅愁苦的感慨。
诗人介绍
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枫桥夜 泊》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 求运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要求学生搜集并阅读其他张继 的诗作,写一篇关于张继诗歌 风格的短文
THANKS
感谢观看
《枫桥夜泊》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导入 • 文本解读 • 课堂互动 • 拓展延伸 • 课程总结
01
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枫桥夜泊 》的诗意,掌握相关的文 学知识。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 力。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
张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 杜甫等并称唐代十大诗人。
诗句解析
诗句内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析
第一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第二句写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第三句 写寒山寺外的景色,第四句写夜半钟 声的悠扬。
意境分析
意境描述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泊船图,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意象, 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氛围。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师:谁来读一读?生:(朗读歌词)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

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

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

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

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谁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师:注意,这是古诗。

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生:十年。

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王崧舟老师是中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也深远影响着后来的文化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王崧舟老师也是一个备受推崇的人物。

其中,他对宋词的研究尤其深入,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也更是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下面就来介绍王崧舟老师所教授的一堂《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王崧舟老师首先将这首词的内容简述,然后问学生是否读过这首词,以及对这首词有哪些印象等问题。

并明确提出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以及表现这种精神风貌的手法有哪些。

通过这一导入环节,让学生在了解这首词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研究这首词的内涵和形式。

第二部分:分析在这一环节,王崧舟老师对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进行解析,并分别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字的含义、构词法、语义等等。

此外,老师也总结了这首词的总体结构,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全貌,可以更好地分析整首词的意义。

同时,老师还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富有诗意的表现的方法,如修辞性、抒情性、意象性等,充分启发学生思考有关词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阐释在这一步,老师主要针对这首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及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入阐释,清晰地诠释这首词所渗透的思想。

同时,老师通过文字、语调等手法,让学生对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充分理解。

此外,老师还通过引用典故等方法,阐释了这首词所表达的内在哲理。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的更加深入地理解,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四部分:总结在这一步,老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总结,强调这首词的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词的艺术性、表现性、表达性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把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结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梳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审美素质,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一)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生:(齐声)可以。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孩子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

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

(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生:(齐声)听过。

师:好听吗?生:(齐声)好听。

师:喜欢听吗?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

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

大屏幕显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好听。

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

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

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

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

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

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

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大屏幕显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1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1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篇1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感受。

(板书课题)师:请齐读课题。

……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生:枫桥在哪里……枫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座桥叫做枫桥?……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

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很好!谁把船停泊在枫桥?生:作者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

来,我们再读课题!生:枫桥夜泊!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师:《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生:想!师: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周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生:明白啦!师:打开书,第111页,开始吧。

(课件:诗文,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自由读古诗。

)师: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做这节课第一个给大家读古诗的同学?(一女生读,较好。

)师: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一男生读,较有情感。

)师:有模有样,不错……你来!(又叫了两个女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师:都想读,都能读了是吗?生:是的!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师:可是,同学们啊,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生:读出感情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师:谁来读一读?生:(朗读歌词)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

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

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

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

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谁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师:注意,这是古诗。

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诗句)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生2: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生3:(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生2: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生3:张继是谁?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

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

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师:好!味道出来了。

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1: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2: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生3:静。

师:静?与众不同。

什么“静”?生3: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生4: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

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5: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

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默读,圈点批注)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

是吧?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

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生5:愁眠。

师:都是愁眠。

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板书“愁眠”)生:(动笔圈出“愁眠”)师:“愁眠”是什么意思?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生1:无眠。

生2:失眠。

生3:不眠。

生4:难眠。

生5:未眠。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愁眠”这个词语。

生:(齐读)愁眠。

师: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

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

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生:在瑟瑟摇动。

生: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

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若隐若现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

还听到了什么?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

生:(圈出“钟声”)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生:是。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生:冷。

师:为什么?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

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生:(齐读)愁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