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开发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中药鉴定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取样要求和方法.2.掌握中药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115中药材的中药拉丁文、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理化鉴别等.4.掌握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藻菌地衣类、树脂类、动物类及矿物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5.熟悉87种中药材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等.6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和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7.熟悉中成药鉴定的特点、基本程序和方法.8.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9了解140种中药材的来源及性状鉴别特征.【能力(技能)目标】1.能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识别常用中药350种以上.做到见药知名.2.能说出260种中药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要点.3.能运用显微鉴定技术鉴定中药并绘制显微特征图.4.能运用理化鉴定技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5.能熟悉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6.能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和参考书籍,获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目标】1.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2.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教学内容】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含义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二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第三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括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一节中药的采收第二节中药的加工第三节中药的贮藏第四章中药鉴定的依据与基本程序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第五章中药鉴定的方法第一节来源鉴定第二节性状鉴定第三节显微鉴定第四节理化鉴定【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程序和取样要求.2.掌握中药的来源(包括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药用部位,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产地及采收加工要点).3.掌握中药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和经验鉴别(包括水试、火试等)方法.4.掌握中药显微鉴定常用的制片方法、试剂选用、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鉴别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杂质检查法;2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浸出物测定法;掌握中药的薄层色谱、化学定性、荧光检查、微量升华等理化鉴定方法.3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及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4熟悉国家药品标准中与中药鉴定有关的规定;熟悉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主要特点及使用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7.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素质教育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第二篇植物药类第六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教学内容】第一节根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第二节根茎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狗脊、绵马贯众、骨碎补、细辛、大黄、拳参、虎杖、何首乌(附:首乌藤、白首乌)、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草乌叶)、附子(附:白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麻、防己(附:广防己)、北豆根、乌药、延胡索、夏天无、板蓝根(附:南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附:粉葛、葛花)、甘草、黄芪(附:红芪)、远志、甘遂、白蔹、人参(附:红参、人参叶、刺五加)、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独活、羌活、前胡(附:紫花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白前、白薇、徐长卿、紫草(附:硬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胡黄连、巴戟天、秦艽、茜草、红大戟(附:京大戟)、续断、天花粉、紫苑、漏芦、(附:禹州漏芦)、三棱、泽泻、(附:两头尖)、天南星、半夏、石菖蒲(附:水菖蒲)、百部、川贝母(附:依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土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附:山麦冬)、知母、山药、射干(附:川射干)、莪术(附:莪术油)、姜黄(附:片姜黄)、郁金、高良姜、山慈菇、白及。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供四年制中药专业使用)前言《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本课程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达到:1.学习常用中药109种,其中掌握重点品种57种,熟悉40种,其余为了解品种。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2.掌握中药鉴定和品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能执行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具有继承祖国药学遗产、整理发掘中药品种和开发研究中药的初步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与中药鉴定学的定义,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内涵,掌握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熟悉中药鉴定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1.中药、中药鉴定学概念。

2.中药的分类。

3.中药鉴定学的内涵。

4.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5.鉴定中药和中成药的真伪。

6.评价和控制中药的质量。

7.寻找新资源。

8.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第二章中药的真实性鉴定【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品种鉴定的依据2.掌握取样量和取样方法3.掌握中药基源鉴定的方法4.掌握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5.掌握中药、中成药显微鉴定的方法【教学内容】1.本草考证的意义和方法2.中药品种鉴定的依据3.中药基源鉴定的方法4.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5.中药显微鉴定制片方法、显微测量6.细胞内含物鉴定和细胞壁性质检查7.中成药显微鉴定8.常用理化鉴定方法【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第三章根及根茎类中药1.概述2.中药名单(15)重点药材(10):大黄,何首乌,牛膝,黄连,川乌,附子,白芍,防己,板蓝根,人参熟悉药材(5):川牛膝,草乌,赤芍,广防己,南板蓝根(注:教材中按植物分类顺序排列,以下均同)第四章茎木类中药1.概述2.中药名单(6)重点药材(2):鸡血藤,钩藤熟悉药材(4):木通,大血藤,苏木,沉香第五章皮类中药1.概述2.中药名单(8,附1)重点药材(5,附1):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附:关黄柏)、熟悉药材(2):桑白皮,秦皮了解药材(1):白鲜皮重点药材(3):蓼大青叶,大青叶熟悉药材(3):侧柏叶,枸骨叶了解药材(1):枇杷叶第七章花类中药1.概述2.中药名单(10,附3)重点药材(5,附2):丁香(母丁香),洋金花(附:野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西红花熟悉药材(3):辛夷,松花粉,蒲黄了解药材(2,附1):槐花(附:槐米),菊花第八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概述2.中药名单(19,附6)重点药材(9,附6):五味子,木瓜(附:光皮木瓜),苦杏仁,枳壳(附:枳实),陈皮(附:青皮、橘核、橘络、橘红),巴豆,小茴香,连翘,马钱子,槟榔熟悉药材(7):马兜铃,葶苈子,山楂,桃仁,使君子,吴茱萸,山茱萸了解药材(3):决明子,补骨脂,王不留行第九章全草类中药1.概述2.中药名单(10,附1)重点药材(3):麻黄,薄荷,穿心莲熟悉药材(3):仙鹤草,益母草,茵陈了解药材(4,附1):槲寄生,鱼腥草,青蒿,广藿香(附:藿香)第十章藻、菌、地衣类中药1.概述2.中药名单(6)重点药材(4):冬虫夏草,灵芝,茯苓,猪苓熟悉药材(2):马勃,雷丸第十一章树脂类中药1. 概述2. 中药名单(5)重点药材(3):乳香,没药,血竭熟悉药材(2):苏合香,阿魏重点药材(2):儿茶,五倍子熟悉药材(2):海金沙,芦荟了解药材(2):青黛,冰片第十三章动物类中药的鉴定中药名单(17,附2)重点药材(11,附2):珍珠,蛤蚧,全蝎,蜈蚣,蟾酥,金钱白花蛇,蕲蛇,麝香,鹿茸(附:鹿角、鹿角霜),牛黄,羚羊角熟悉药材(7):地龙,水蛭,石决明,牡蛎,斑蝥,乌梢蛇,熊胆粉《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制定实验大纲的依据本大纲主要依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制定。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鉴定方法;2. 使学生了解各类中药的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主要化学成分;3. 帮助学生熟悉中药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显微镜、化学试剂等工具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中药质量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中药奥秘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中药鉴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药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药鉴定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鉴定学定义、任务和分类- 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中药鉴定学基本原理2. 中药的形态特征与药用部位- 各类中药的形态特征- 药用部位与药材性状3. 常用中药鉴定方法- 显微鉴定- 化学鉴定- 光谱鉴定- 色谱鉴定4. 中药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中药质量评价指标- 中药质量评价方法5. 实践操作- 显微镜的使用与观察- 化学试剂的使用与检测- 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中药质量评价实例分析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中药鉴定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中药的形态特征与药用部位第三周:常用中药鉴定方法(一)第四周:常用中药鉴定方法(二)第五周:中药质量标准与评价第六周:实践操作(一)第七周:实践操作(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与安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实际工作中解决中药质量问题奠定基础。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王加文课程说明本课程所使用教材为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王加文课程说明本课程所使用教材为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王加文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所使用教材为江西省医药学校编写,陈焱老师主编的《中药鉴定技术》,该教材图形并茂,通俗易懂,每味药材基本收编了原植物图、原药材图及中药饮片图,各个章节的药材均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的层次来编排,完全按《国家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的〈中药调剂员〉》的要求来编写的。

本课程标准适合五年制中药专业班级,以高级工的要求进行培养,一个学期完成教学,每周6课时,教学地点为中药鉴定技术一体化工作站。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一体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中药质量检验工作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依法鉴定的意识,养成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具体目标:通过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达到:1.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400种左右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

2.能熟练使用药品标准等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5.学会运用术语进行科学描述、正确鉴别药材及饮片。

三、教学过程1.将普通教室的课桌拼成若干实训台,每台放置同样的药材样品、药典和放大镜等鉴定工具;学生3~5人一组,围绕一个实训台坐定,各组学生同时做同样的实训内容。

2.教师宣布实训任务、目标及要求,可做简要提示或提出问题,各组学生查阅药典对样品进行真伪优劣鉴定。

教师在各组间巡视,了解并监督各组实训情况,参与学生讨论,随时答疑解惑,针对各组共同疑问进行集中讲授。

3.下课前教师应组织小组内或小组之间的达标测评,教师当堂裁判、点评;布置下一次实训的预习任务。

四、考核方式实训考核主要采用实操方式进行,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操作项目。

以考核促实训,通过考核保障实训效果,提高实操技能。

由课堂测评、阶段测评、期末测评组成。

(一)课堂测评:给每个组分发一个混有10—15味药材(既有本次课学的药材,也有前面学的药材)的盛药盘,要求每个学生写出盛药盘里的药名。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名称:中药鉴定学实验英文名:Experiment For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二、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

三、适用专业:本科中药学专业四、采用教材及参考书:《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吴德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参考书:《中药鉴定学》(第二版,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中国药典》2010年版五、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128 ;课程总学分: 8 ;实验课总学时:50 ;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七、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原植(动)物的鉴定方法,能正确地描述。

2、掌握显微鉴定方法及技术,包括徒手切片、组织解离、粉末制片等显微制片技术,学习石蜡切片方法;掌握镜检,描述和作图等技术。

3、掌握性状鉴定的方法,能熟练地描述。

熟识常用中药300种。

4、掌握理化鉴别的方法和技术。

5、※(中成药鉴定)为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名称:组织制片技术[实验目的]掌握制片方法。

[实验要求]显微镜光学部分的正确应用。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一、显微镜的使用二、制片方法1、粉末制片2、表面制片3、解离制片4、徒手制片三、特化细胞壁的染色1、木质化细胞壁:间苯三酚+浓硫酸(盐酸)2、角质化或木栓化细胞壁:苏丹Ⅲ试液3、树胶、黏液质:钌红试液实验名称:根及根茎类中药(一)[实验目的]大黄、黄连粉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及药材性状[实验要求]掌握水合氯醛透化制作临时粉末制片的操作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1.黄连、大黄的性状鉴别:形状、表面特征、断面特征2.显微鉴别(1)黄连、大黄的组织横切面特征(2)黄连、大黄粉末显微鉴别特征3.大黄理化鉴别(1)微量升华(2)乙醇提取液于滤纸上在UV灯下观察荧光[实验名称:根及根茎类中药(二)[实验目的]1.甘草、人参粉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及药材性状2.掌握人参的四大鉴别特征,了解人参有关商品规格及常见伪品。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401 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48理论:24实验)总学分数:4学分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课程简介:《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2.课程性质:《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为主。

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核心课程4.课程作用:《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中药专业中药鉴定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与中药相关的职业有12类,涉及20多个工种。

这些工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定技术就成为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

本课程在中药类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架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课程设计理念中药鉴定技术是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

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中药品质真伪优劣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中药调剂员(四级)、中药购销员(四级)的要求。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鉴别常用中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药调剂、中药购销等工作奠定基础。

中药鉴定学第九版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第九版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第九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涉及中药的性状、
鉴别、质量评价以及药材的标准化等内容。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掌
握中药鉴定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日后临床实践和
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药鉴
定学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别能力和质量评价水平。

二、课程目标
1. 理论方面:
1.掌握中药性状的描述方法,如颜色、气味、味道、形态等。

2.熟练掌握中草药鉴别的方法和技巧。

3.理解药材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了解药材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相关内容。

5.熟悉中药名称、汉语拼音和英文名的对应关系。

6.学习国内外有关中药鉴定的规定、标准和法规等。

2. 实践方面:
1.学会中药原材料的鉴定、检验和质量评价方法,如鉴别、
品质鉴定。

2.熟练掌握常见中药炮制技术和质量要求。

1。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一、课程概述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等方面的鉴定。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药学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常见中药的性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

2、能够根据中药的各项特征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中药鉴定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2)中药鉴定的历史和发展;(3)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常见中药的性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1)根类中药的鉴定;(2)茎类中药的鉴定;(3)叶类中药的鉴定;(4)花类中药的鉴定;(5)果实类中药的鉴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地观察、实验操作。

3、中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1)中药的真伪鉴别方法;(2)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四、教学资源1、教材:《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等相关书籍。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天平、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3、教学地点:中药鉴定实验室、药用植物园等实践教学基地。

五、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个学时,分为个教学周。

每周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第X周: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时);常见根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常见茎类中药的鉴定(学时);常见叶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常见花类中药的鉴定(学时);常见果实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中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学时);实验操作和实地观察(学时)。

第X周:复习和考试(学时)。

六、考核方式及标准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占总评成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学院药学系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2018年 06 月目录一、课程概述二、课程目标三、课程教学大纲四、课程项目化总体设计方案五、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表六、实训项目单七、实训报告单八、实训项目评价表九、课程实施建议十、课程教案与课件(举例)《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通过行业调研,《中药鉴定学》广泛应用于中药生产企业质管部及监督机构的QA、QC、药品验收人员、调剂员、采购员等各种岗位。

该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门课程是在高职药学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该课程《中药鉴定技术》是以临床常用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为研究对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品种混乱、质量低劣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相关问题的应用性学科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以行业需求及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为参考,以校企合作教材为主,需要掌握下列知识。

1.掌握临床常用的350味中药材及饮片性状鉴定。

2.掌握临床常用的130味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鉴别3. 掌握临常用的20味中药材及饮片的显微鉴别。

4. 掌握临床常用的30味中药材及饮片理化鉴别。

(二)能力目标1.能熟悉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

2.能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和参考书籍,获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3.能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解决中药品种真伪鉴别和品质优劣评价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药学学科,掌握控制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手段,成为合格的药学专门人才。

4.能满足并完全胜任中药生产企业质管部及监督机构QA、QC、药品验收人员、调剂员、采购员等各种岗位。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的科学工作作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生产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三、课程教学大纲四、课程项目化总体设计方案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培养理论知识适用、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职业素养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药学人才。

充分体现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生产性及开放性。

在行业专家引领和指导下及参考优秀学校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其总体设计思路以社会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优化为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将理论学习与实训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达到本专业学生获得中药士、执业药师、中药购销员、中药炮制工及中药调剂员等职业书中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

参照国家中药士、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以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构建4个工作项目和18项子任务。

(一)中药鉴定学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表五、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表六、实训项目单(学生完成)七、实训报告单(学生完成)八、实训项目评价表项目名称:班级::学号:评价教师签字:评价日期:九、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原则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

校企合作教材或者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2、推荐选用教材校企合作教材或者中药鉴定学 (第九版)(2012.7),康廷国主编,I SB N:57,中国中医药,46.6元。

3、参考教学资料(1)黄达份主编,实用中药鉴定学,第二版. :科学,2009。

(2)康廷国主编,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2003。

(3)中国药典(2010版)。

4、网络教学资源(1)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精品课。

/web_cai/zyjd/index.htm(2)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精品课。

/zyjdx/Html/kcgk/093712806.html(3)中药材,中药图谱网/tcm/zybb/index.cgi(4)中药标本馆,/daquan/bbk/(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1、中药材的基本鉴定技术,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是对各种理化鉴定反应的理解。

2、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鉴定,难点是要明确该类药材在各种鉴定方法中的主要容和项目,难点是根和根茎的基本构造和横切面的显微特征。

3、各类药材鉴定的实验技巧,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记录习惯,并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

难点是透化技术的掌握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等。

4、动物源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别与植物源药材。

难点是动物药的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定方法。

5、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点讲授常用中药的真、伪、优、劣鉴定方法,各类药材的共有特征和鉴别特征,寻找中药新药源的方法、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以及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等。

难点是中药鉴定学信息量大,类似品种和类似鉴别特征多,容易混淆难以掌握。

解决办法:难于理解的原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添加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材料,增强直观性,实践部分采用一体化、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多练习,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根据中药鉴定涉及到大量宏观和微观的形态学鉴别容的特点,制作图片丰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课件突出学习的重点,围绕教学大纲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容,用文字和图片对应掌握的容进行重点讲解;用黑体字和声音对中药性状和显微鉴别中的重点文字容予以特别指明;用动画对图片中的重点鉴别特征予以特别标明。

课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中药与其伪品和易混品的鉴别,显微特征的辨别是学习中的难点。

课件用图片鲜明地表达中药的形态特征,使用准确的语言提示重要鉴别点,并有伪品和混淆品相比较;课件中显微特征是实拍的图象,可以直接指导学生识别,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在课件中,一些重要的鉴别特征,如大黄的“星点”、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冬虫夏草的“不孕顶端”、板蓝根的“金井玉栏”等反映得准确生动,使人过目不忘,大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注重中药鉴定学的学习与发展,加强实训教学,增设实训教学环节,采取启发式、教与学换位、讨论式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及知识结构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具体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典型的中药材,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鉴定中药材的能力,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中药材的基本鉴定方法和技术,各种技术的意义,应用和操作方法,掌握对中药性状得到观察方法和观察容,掌握透化技术对显微鉴定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中药鉴定的具体容和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发展趋势,贴近客观实际。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培养为社会服务的高尚职业观。

(五)教师能力要求主讲教师由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构成,专任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执业药师或药师资格,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长期的实践经验;兼职教师主要聘请企业一线的,长期从事中药采购、鉴定的人员,他们实践经验丰富,设计、实施情境教学的能力强。

(六)学生能力要求参加本课程学习的要中药学专业,高职层次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并且具备这些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实训动手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考核方案1.考核目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掌握程度。

2.考核容本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

理论考核=过程性评分(70%)+期末笔试成绩(30%)技能考核=过程性评分(50%)+期末技能操作成绩(50%)(八)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1)通过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见课程教学效果反馈表)。

(2)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见学生评教反馈表)。

(3)通过对互动环节中学生提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自评情况。

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反馈表学生评教反馈表2、教师同行评价(1)通过教研室和系部同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教师教学情况(见教师同行评教反馈表)。

(2)通过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和技能操作检验,点评和了解学生学习成效。

(3)加强学生考勤,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考查。

教师同行评教反馈表十、课程教案与电子课件(举例)(一)教案(见附件二)(二)电子课件(见附件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