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药物鉴别归纳

合集下载

2020年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2020年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精讲班重点:1.重点中药的图片2•中药的性状鉴别3.产地、科属4.矿物药组成、条痕色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显微主要区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茎显微主要区别一、根及根茎类中药狗脊【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茸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来源】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根茎和叶柄残基。

【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来源】马兜铃科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根和根茎。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性状】常卷曲成团。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来源】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髓部可见星点,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虎杖【性状】切面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

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何首乌【性状】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牛膝、川牛膝【来源】苋科,牛膝主产河南,为“四大怀药”之一。

【性状】怀牛膝:散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筋脉点)。

川牛膝: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商陆【性状】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味稍甜,久嚼麻舌。

银柴胡【来源】石竹科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状】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根头部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

太子参【来源】石竹科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川乌、草乌、附子【来源】毛茛科乌头母根-川乌北乌头的块根-草乌乌头子根一附子【性状】一、生川乌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生草乌白芍【产地】浙江产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断面类白色或略带棕红色,味酸。

赤芍【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

味微苦、酸涩。

黄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味连三角叶黄连的根茎一一雅连云连的根茎----- 云连【产地】四川、云南。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别、鉴定与鉴别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我对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的总结:一、药材的鉴别1.外形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组织结构:研究药材的显微结构,如维管束、纤维束等的分布情况。

3.气味和味道:由于不同药材含有不同的挥发性成分,所以气味和味道对于鉴别药材非常重要。

4.理化性状:如气味、味道、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

二、中药饮片的鉴别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结构形态:研究饮片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等。

3.纯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饮片中有无杂质,如土壤、微生物、金属等。

4.理化性状:如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指纹图谱分析:通过HPLC、GC等高效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中药饮片的指纹图谱,用于鉴别和控制品质。

三、中药的品质与质量评价1.感官评价:通过观察、闻、尝来评价药材的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

2.理化性质评价:如水分含量、热胀冷缩性、灰分含量等。

3.质量评价:通过检测有关药材质量的指标,如挥发油含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

四、药材的加工与保藏1.饮片的制备:认识不同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影响。

2.药材的保藏:掌握药材保藏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存放条件、防潮、防霉等。

五、中药制剂的检验与控制1.理化性质检验: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等。

2.含量测定: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3.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剂型、质量控制、药剂的保存与稳定性等。

六、有毒中药的识别与控制1.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与毒理作用:掌握常见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和毒理作用。

2.有毒中药的识别:通过药材的外观特征、结构形态、理化性状等来鉴别有毒中药。

3.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了解有毒中药的制剂与使用原则,避免毒副作用。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横切面的鉴别要点:1.牛膝:木栓层细胞数列。

异常维管束2-4轮,最外一轮维管束较小形成层成环,向内维管束较大,木质部有导管和纤维束,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中心木质部成2-3分叉,薄膜细胞含少量草酸钙砂晶。

2.黄连:木栓层为10数列细胞,有时可见未脱落的表皮或鳞叶。

皮层较宽,有黄色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

另有根迹维管束。

中柱鞘纤维呈束。

木化并伴有石细胞。

维管束外韧性排列成环,随部无石细胞。

3.人参:木栓层由数列细胞组成。

皮层狭窄。

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整齐。

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

近形成层处有较多而小的树脂道环列。

形成层呈环状。

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稀疏排列,木射线宽广,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簇晶棱角尖锐。

4.小茴香:外果皮为1列呈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

中国皮在接合面部分有两个椭圆形的油管,在背面的每2棱线间各有油管1个共有油管6个。

内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细胞长短不一。

种皮细胞扁长,含棕色物质。

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众多细小糊粉粒每个糊粉粒包有细小草酸钙小簇晶。

种脊维管束由若干细小导管组成。

,位于接合面的内果皮和种皮之间5.薄荷:呈四方形,表皮为一列长方形细胞。

外被角质层,有扁球形腺鳞、单细胞头的纤毛和非纤毛。

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排列疏松。

四角有明显的棱脊,向内有10余列厚角细胞。

内皮层一列,凯氏点清晰。

维管束四角处发达。

形成层呈环。

木质部在四棱处发达,髓部由大型薄壁细胞组成,中心常有空隙。

• 6.番泻叶:表皮细胞1列,类长方形,常含粘液质,外被角质层,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和单细胞非毛腺。

叶肉组织为等面叶型,均有一列栅栏细胞上表面的栅栏细胞长柱形均150微米,通过主脉,下表面的栅栏细胞较短,靠主脉下方具厚角组织。

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两侧均有微木化的中柱鞘纤维束,且纤维外侧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

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中药性状鉴定重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中药性状鉴定重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性状鉴定部份重点归纳中药性状鉴定高频考点药品要点记忆狗脊外被金色绒毛大黄1断面红棕色至黄褐色,显颗粒性。

2根茎髓部有“星点”环列成散在。

3韧皮部有大量粘液腔。

何首乌皮部有4-11个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商陆“罗盘纹”气微微稍甜,久嚼麻舌银柴胡“砂眼+珍珠盘”川乌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中部多向一彻膨大小瘤状彻根及子根脱落后痕迹断面多角状形成层环纹附子盐附子圆锥形灰黑色被盐霜黄连味连多分支形如鸡爪髓部有的中空味极苦雅连多单支过桥长云连多单支弯曲成钩状较细小防己车轮纹形似猪大肠气微味苦甘草菊花心味甜而特殊黄芪1断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2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菊花心3 味甜嚼之有豆腥气人参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1灰黄色2稀疏断续的粗横纹3须根上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4不定根(艼)5稀疏的凹窝状痉痕(芦碗)断面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棕黄色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纹理伪品商陆的根华山参个根三七主根“三七”,支根–筋条根茎---剪口须根---绒根铜皮铁骨狮子头生地黄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极皱缩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

具粘性。

党参狮子盘头白术1不规则团块状2顶端茎基和牙痕—习成—白术腿2下端膨大的瘤状突起---云头苍术“朱砂点+起霜”川贝母松贝怀中抱月青贝开口笑(也称观音合掌)炉贝鳞茎长圆锥形白色形似馬齿者为北路货---白炉贝色黄白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皮纹者称虎皮贝(记忆青松炉笑月馬虎)山药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嚼之发粘。

光山药圆柱形两端平齐全体洁白粉性足。

天麻鹦哥嘴红小辫肚脐眼冬麻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春麻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晦暗有空心大血藤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鸡血藤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红棕色或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

降香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入水下沉火烧有黑烟及油冒出残留白色灰烬气微香味微苦沉香不规则状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同的斑纹表面多成朽木状质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燃烧时有油冒出并有浓烟粉末呈淡棕色。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性质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材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干燥等处理后所使用的中草药。

中药材的鉴定是检验药材真伪与质量的基础工作,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归纳。

一、中药鉴别中药的鉴别主要通过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特点、部位特点、质构特点、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外观观察、组织解剖、显微镜观察、色谱鉴定等手段来进行鉴别。

1.形态特征:包括外形、颜色、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的特征。

2.生长环境特点:包括生长地点、生长环境、栽培特点等。

3.部位特点:不同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4.质构特点:包括材质、纤维、器官、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5.化学特征: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色谱特征、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特点。

二、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主要涉及到活性成分、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等方面的鉴定与分析。

1.活性成分鉴定:对于中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的鉴定,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

2.化学成分鉴定: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色谱指纹图谱:通过色谱分离技术得到的草药鉴别指纹图谱,用于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性。

三、中药杂质检验中药杂质检验主要包括外来杂质检测、微生物检验、重金属检测等方面。

1.外来杂质检测:包括脂肪、淀粉、矿物质、蛋白质等方面的检测。

2.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方面的检测,检验中药材的卫生质量。

3.重金属检测:包括溶出物测定、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方法,以确定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

四、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草药的药效,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材的毒性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1.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鉴定学重点药物鉴别归纳

中药鉴定学重点药物鉴别归纳

1.根及根茎类中药:2.茎木类中药:3.皮类中药:4.叶类中药:5.花类中药: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7.全草类中药:8.藻、菌、地衣类中药:9.树脂类中药:10.其它类中药:11.动物药类地龙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前者习称“广地龙”,后三者称“沪地龙”性状:①长片状,腹面剖开,扭曲不直。

(长15-20cm,宽1-2cm)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至紫灰,腹部浅黄棕③前端生殖环带明显(14-16环),色浅,较光亮,习称“白颈”(闭合,戒指状)④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⑤气腥,味微咸。

水蛭水蛭科蚂蝗、柳叶蚂蝗、和水蛭的干燥体性状:蚂蝗:①扁平纺锤形,体较宽。

前端稍尖,后端钝圆,环节多。

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

③背部黑棕色,有5条由黑色斑点排成的纵线,体两侧及腹面均呈棕黄色。

④质脆,断面胶质样,有光泽。

⑤气微腥。

柳叶蚂蝗:①长条形(加工时拉长);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③背腹面均呈黑棕,5条纵线,中间1条较宽。

④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型小,多弯曲扭转,黑棕色,断面无光泽。

石决明:1.椭圆形或卵圆形;2.螺旋部小,体螺部较大,有数个开孔口;3.壳内面具彩色光泽;4.质坚硬,不易碎;5.气微,味微咸。

珍珠:珍珠贝科马氏珍珠贝、蚌科三角帆蚌等多种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

性状:表类白、浅粉红等,光滑或微有凹凸,半透明,有彩色光泽(两珠轻擦有砂涩感,可擦出粉;抹去粉后仍光亮);质硬,破碎面有同心层纹,可见珠核;弹性试验 (60cm高,自由落在玻璃):海水珠:15-25cm 淡水珠: 5-10cm牡蛎:①贝壳为左右两片,左为下壳,较大而凹;右为上壳,较小平坦。

②外表面有多层鳞片,灰色,极粗糙;内表类白色。

③质坚硬,断面层状。

土鳖虫:昆虫纲鳖蠊科动物地鳖及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地鳖:①扁平卵圆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②背部紫褐色,有光泽,腹面红棕色;③背部有胸背板3节,腹背板9节,复瓦状排列;④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常脱落。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

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

中药鉴定学重点复习资料:此重点为吴文如老师口头叙述后的笔记,如有缺漏,请见谅!第十二章:花类中药术语:花粉粒(鉴定意义,代表性花粉粒,形状,举例)丁香(重点):组织特征,粉末特征,理化,来源级商品来源洋金花:成分,花粉粒,腺毛,花药形状,显微金银花:显微(两个2,一个1)腺毛有两种,非腺毛也有两种,花粉粒一种西红花:辛夷:毛笔头(望春花)槐花:形状第十三章:果实及种子类药物(药用部位,掌握来源)术语:糊粉粒的鉴定意义,代表药材对子:①杏仁&桃仁,②南北五味子③槟榔&肉豆蔻姜科,芸香科的共同特征(简答)掌握的药物:五味子,苦杏仁,小茴香,砂仁,枳实枳壳的入药部位巴豆:成分连翘:成分,什么是青翘,老翘马钱子:性状(扁圆纽扣状,一面微凹,一面微凸表面灰绿色,密生绢状毛,自中央向四周辐射,丝样光泽。

底面中心有圆点状突起的种脐)槟榔:错入组织(与肉豆蔻有何区别)第十四章:全草类中药唇形科共同的性状特征(简答)掌握的药物:薄荷:淫羊藿:广藿香:麻黄(重点,简答)性状特征,成分……………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比较(性状鉴别):药材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淡绿色,味苦涩;少分枝,直径1-2,节间长2-6 ,节上膜质鳞叶反曲。

中麻黄:细长圆柱形,淡绿色,味苦涩;多分枝,直径1.5-3,节间长2-6 节上膜质鳞叶微反曲。

木贼麻黄:细长圆柱形,淡绿色,味苦涩;较多分枝,直径1-1.5,节间长1.5-3,节上膜质鳞叶不反曲。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草麻黄: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环髓纤维偶见,有草酸钙方晶、砂晶。

中麻黄: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环髓纤维成束或散在,有草酸钙方晶、砂晶。

木贼麻黄: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无环髓纤维,有草酸钙方晶、砂晶。

穿心莲:成分(穿心莲内酯)第十五,十六,十七章:藻,菌,地衣类中药和树脂中药概念:子实体,菌核树脂的分类:p231 (会认哪些是树脂,哪些是树胶)树脂的理化鉴别:p231(能被苏丹Ⅲ试液或紫草试液染成红色——树脂)怎样区别树脂和树胶?(溶于水跟不溶于水)区别:乳香&没药,猪苓&茯苓重点看的:血竭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叶上的虫瘿(形成条件1,寄主盐肤木类植物、2五倍子蚜虫、3冬季寄主提灯癣类植物)儿茶:成分(含儿茶鞣质、儿茶素、表儿茶素等)青黛:(火烧时能产生紫红色烟雾且时间长)冰片:组成,共同特点第十八章:动物类药(名解是重点)动物类药材的分类:p244(考选择题)全蝎:(4,5,6,7)腹部有足4对,被夹上有5条隆脊线,前腹部由7节组成,后腹部棕黄色6节,含蝎毒素斑蝥:背部有革质鞘翅1对,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含抗癌有效成分斑蝥素蟾酥:来源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蜍科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化学成分:强心甾体化合物——其结构类似强心苷元而有毒性而称为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主要有蟾酥碱等蛤蚧(重点,老师说可考问答):掌握形状鉴别,包括头尾身,数字性状:眼大,无眼睑密生小牙无大齿体背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绿色或砖红色斑点尾长与体长近相等指趾较宽,均有五趾,除第一指外,均具爪金钱白花蛇:来源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眼镜蛇科性状特征:呈圆盘状,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及根茎类中药:
2.茎木类中药:
3.皮类中药:
4.叶类中药:
5.花类中药:
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7.全草类中药:
8.藻、菌、地衣类中药:
9.树脂类中药:
10.其它类中药:
11.动物药类
地龙
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前者习称“广地龙”,后三者称“沪地龙”
性状:①长片状,腹面剖开,扭曲不直。

(长15-20cm,宽1-2cm)
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至紫灰,腹部浅黄棕
③前端生殖环带明显(14-16环),色浅,较光亮,习称“白颈”(闭合,戒指状)
④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⑤气腥,味微咸。

水蛭
水蛭科蚂蝗、柳叶蚂蝗、和水蛭的干燥体
性状:蚂蝗:①扁平纺锤形,体较宽。

前端稍尖,后端钝圆,环节多。

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

③背部黑棕色,有5条由黑色斑点排成的纵线,体两侧及腹面均呈棕黄色。

④质脆,断面胶质样,有光泽。

⑤气微腥。

柳叶蚂蝗:①长条形(加工时拉长);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③背腹面均呈黑棕,5条纵线,中间1条较宽。

④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
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型小,多弯曲扭转,黑棕色,断面无光泽。

石决明:1.椭圆形或卵圆形;2.螺旋部小,体螺部较大,有数个开孔口;3.壳内面具彩色光泽;4.质坚硬,不易碎;5.气微,味微咸。

珍珠:珍珠贝科马氏珍珠贝、蚌科三角帆蚌等多种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

性状:表类白、浅粉红等,光滑或微有凹凸,半透明,有彩色光泽(两珠轻擦有砂涩感,可擦出粉;抹去粉后仍光亮);质硬,破碎面有同心层纹,可见珠核;弹性试验 (60cm高,自由落在玻璃):海水珠:15-25cm 淡水珠: 5-10cm
牡蛎:①贝壳为左右两片,左为下壳,较大而凹;右为上壳,较小平坦。

②外表面有多层鳞片,灰色,极粗糙;内表类白色。

③质坚硬,断面层状。

土鳖虫:昆虫纲鳖蠊科动物地鳖及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地鳖:①扁平卵圆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②背部紫褐色,有光泽,腹面红棕色;③背部有胸背板3节,腹背板9节,复瓦状排列;
④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常脱落。

冀地鳖:①体型稍大,长椭圆形;②背部黑棕色,边缘常有黑色小点及淡黄褐色斑块
海马: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三斑海马等的干燥体
马头——头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1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蛇尾——尾四棱形,内卷;瓦楞身——体有瓦楞节纹及短棘;体轻,骨质;气微腥,味咸。

注:雄体腹面有育儿囊
哈蟆油:蛙科中国林蛙的输卵管
弯曲重叠不规则块状,长1.5-2cm,厚1.5-5mm;表黄白,具脂肪光泽,偶带白色薄膜状干皮,手摸有滑腻感;质硬,易折断,易碎成小块;温水浸泡膨胀快,24h可增大10-15倍;
蛤蚧:壁虎科蛤蚧去内脏干燥体
头略三角形,两眼凹陷成穹窿状;密生细齿,无大齿,吻鳞不切鼻孔;背部有黄白或灰绿斑点(进口砖红);四足均5趾,趾底有吸盘;尾有不明显的银灰色环带7个;全身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细鳞
金钱白花蛇:眼镜蛇科银环蛇幼蛇去内脏的干燥体
圆盘状;背部灰黑-棕黑,有1显著突起的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有45~58个类白环纹(在背部宽1~2鳞,向腹面渐增宽);腹部黄白,尾下鳞为单列
蕲蛇:蝰科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头扁三角形,吻端上翘(翘鼻头),上颚有1对管状毒牙,中空而尖锐;背部红棕,有17-25个灰白色(近)菱形斑纹(方胜纹);腹部灰白,有多数类圆形黑斑(连珠斑);尾骤细,有1长三角形角质鳞片(佛指甲)
乌梢蛇:游蛇科乌梢蛇去内脏的干燥体
全体乌黑或黑褐,背鳞呈细密菱形;背鳞行数成双,中央2~4行起棱,形成2~4条纵贯全体的黑线,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尾下鳞双行,尾渐细而长,习称“铁线尾”
鸡内金:矩科动物鸡的沙囊内壁
不规则卷片,厚约1~2mm;表黄、黄褐或黄绿,有多数条状皱纹,略呈波浪形;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炮山甲:不规则卷曲状;表金黄,可见横纹或棱线,及多数整齐的纵纹;质轻、酥脆,断面有层纹;气微,味淡。

注意:质重、表面散有结晶状物的为掺杂品
阿胶:马科驴的皮,经煎煮、浓缩而成的固体胶
表黑褐(2010药典:棕色至黑褐),有光泽;质硬脆,易碎;断面光亮,碎片对光透视呈棕色(琥珀色)半透明;微香,微甘;煮沸溶化,水呈浅棕色,微浊,水面有少许油滴。

鹿茸:鹿科梅花鹿、马鹿雄鹿未骨化的幼角,分别称“花鹿茸”、“马鹿茸”。

性状:花鹿茸:分枝状,具1分枝者称为“二杠”,主枝称为“大挺”,侧枝称“门庄”,枝顶钝圆;外皮(红)棕,多光润,被红黄或棕
黄毛茸,上部密,下部疏;锯口黄白色,有致密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具2分枝——称“三岔”,主枝微扁,下部有纵棱线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稀粗,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略重。

马鹿茸:较粗大,分枝多:1分枝—单门;2分枝—莲花;3分枝—三岔;4分枝—四岔
东马鹿茸:“单门”——外皮灰黑,毛青灰或灰黄,锯口外皮较厚,中央密布细孔;“莲花”——下部有纵筋;“三岔”——皮色深,质较老。

西马鹿茸:主枝较长,多不圆,表面有棱,多干瘪,分枝长而弯曲;茸毛粗长,灰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羚羊角:牛科塞加羚羊雄兽的角
稍弯曲;下部灰白或青灰色,嫩角上部黄白,光润如玉,透视可见“血丝”或紫黑斑纹——称“无影纹”,老角有较多而明显的纵裂纹;下段有“骨塞”,上段透视可见有细孔直通角尖——称“通天眼”;底面观呈齿轮状;“羚羊塞”具棱;中下部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称“水波纹”,间距约2cm——称“合把”。

注意:角尖处光滑无环脊;中部环脊于1侧明显。

饮片:镑片多折曲,白色半透明,纹丝直而微呈波状,有的可见环脊;质坚韧,不易拉断。

12.矿物药类:13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