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的性质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_

高中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
结_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
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只有共价键)。
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实用

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实用一、元素的化学性质1.元素的原子结构: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核的构成等;2.元素的化学活性:元素的化合价、化合能力等;3.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原理等;4.元素的电性和金属性: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原子半径等;5.元素的地壳丰度和存在形式: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存在的化合物等。
二、常见化学元素及其性质1.金属元素:铁、铜、锌、锡、铝等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等;2.非金属元素:氢、氧、氮、碳、硫、磷等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等;3.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规律、周期表的各种分类和用途等;4.难溶于水的元素:炭、硫、硅、铝等元素的溶解性和存在形式等;5.稀有元素:稀有气体、稀土元素、过渡金属等的特性、应用等。
三、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性质和应用等;2.配合物: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3.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醇、醚、酮、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性质和应用等;4.聚合物:聚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
四、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反应类型的定义及示例;2.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计算等;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焓变、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
五、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1.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平衡方程式的给定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位置的调节等;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试错法、代数法等;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计算、体积计算、摩尔计算等。
六、化学分析方法1.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概念、滴定反应方程式、滴定的终点判定等;2.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的概念、滴定反应方程式、滴定的终点判定等;3.光度法:光度法的原理、操作和应用等;4.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的原理和应用等。
高中化学元素的性质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卤族元素的性质及递变规律卤族元素的性质及递变规律(1)相似性:①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的负价均为-1价。
氯、溴、碘的最高正价为+7价,有的还有+1、+3、+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及水化物的化学式通式分别为X2O7和HXO4(F除外)②卤族元素的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X2);均能与H2化合:H 2+X2=2HX;均能与水不同程度反应,其通式(除F2外)为:H2O+X2HX+HXO;均能与碱溶液反应;Cl2、Br2、I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逐渐减小,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相似相溶)。
(2)递变性:①原子序数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
②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从淡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紫黑色,状态从气→气→液→固,溶沸点逐渐升高;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与水反应的程度逐渐减弱。
③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④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⑤最高正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减弱(氟没有含氧酸)。
元素的性质:由于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使元素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1)元素性质同:均为活泼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均为+1价异: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2)单质性质同:均为强还原性(均与O2、X2等非金属反应,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银白色,均具轻、软、易熔的特点异: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依次变易,还原性依次增强,密度趋向增大,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趋向减小(3)化合物性质同:氢氧化物都是强碱。
过氧化物M2O2具有漂白性,均与水反应产生O2;异: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注:①Li比煤油轻,故不能保存在煤油中,而封存在石蜡中。
②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
高中化学元素知识点

高中化学元素知识点(1)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的通性1.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导电、导热。
但不同金属在密度、硬度、熔沸点等方面差别较大。
这也是金属单质的一大特点。
2.金属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可表示为M – ne -→M n+,金属的还原性主要表现在金属能与非金属、水、酸、某些盐发生反应。
4Na + O 2 == 2Na 2O 2Na + O 2 Na 2O 2 2Na + Cl 2 == 2NaCl 二、知识点归纳 (一)钠的化合物 ⑴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钠(Na 2O ) 过氧化钠(Na 2O 2) 化合价 氧的化合价为-2价氧的化合价为-1价 类别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颜色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与H 2O 反应 Na 2O + H 2O == 2NaOH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与CO 2反应 Na 2O + CO 2 == Na 2CO 3 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与酸反应 Na 2O + 2HCl ==2NaCl + H 2O2Na 2O 2 + 4HCl == 4NaCl + 2H 2O +O 2↑漂白作用 无 有用途 制NaOH 作生氧剂,氧化剂保存 密封密封转化Na 2O → Na 2O 2Na 2CO 3 NaHCO 3 俗称 纯碱、苏打 小苏打溶解性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 2CO 3小状态 白色固体 白色晶体热稳定性 加热难分解2NaHCO 3 Na 2CO 3 + CO 2↑+ H 2O与酸反应CO 32- + 2H + == CO 2↑+ H 2OH + + HCO 3- == CO 2↑+ H 2O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 Na 2O :白色固体,溶于水生成NaOH ,不稳定,继续跟O 2反应生成淡黄色的Na 2O 2Na 2O 2:淡黄色固体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漂白剂)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供氧剂) 碱NaOH :白色固体,易潮解,俗名苛性钠,烧碱 盐类 NaCl (食盐):存在于海水中 Na 2CO 3:俗名苏打,纯碱,稳定,加热难分解,晶体Na 2CO 3•10H 2O 易风化NaHCO 3:俗名小苏打,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在水中溶解度小于Na 2CO 3,饱和Na 2CO 3溶液中通入CO 2可见沉淀析出与CaCl 2反应 Ca 2+ + CO 32- == CaCO 3↓不反应与NaOH 反应 不反应HCO 3- + OH - == CO 32- + H 2O 与Ca(OH)2反应Ca2++ CO 32- == CaCO 3↓2HCO 3-(过量)+ 2OH - + Ca 2+ == CO 32- +2H 2O + CaCO 3↓相互转化CO 32- + CO 2 + H 2O == 2HCO 3- NaHCO 3 + NaOH == Na 2CO 3 + H 2O 2NaHCO 3 Na 2CO 3 + CO 2↑+ H 2O(二)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⑴ 位置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3周期 第ⅢA 族。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入门的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性质和结构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更加明白实验过程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化学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1)氢元素a. 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b. 没有中子的原子;c. 失去一个电子即为质子的原子;d. 得一个电子就与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e. 质量最轻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形成单质最难液化的元素;f. 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g. 形成的单质为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最小的元素;h. 形成的单质为最理想的气体燃料;i. 形成酸不可缺少的元素;(2)氧元素a. 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原子;b.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c. 得到两个电子就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d. 得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f. 形成的单质是空气中第二多的元素;g. 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大气平流层中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的元素;h. 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0电子分子(H2O)的元素;i. 能与氢元素形成液态四核18电子分子(H2O2)的元素;j. 在所有化合物中,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质量分数最高;k. 能与氢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型共价液态化合物的元素;l. 能与钠元素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3)碳元素a. 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b.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c. 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2/3的原子;d.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e. 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f. 能与硼、氮、硅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g. 能与氢元素形成正四面体构型10电子分子(CH4)的元素;h. 能与氢元素形成直线型四核分子(C2H2)的元素;i. 能与氧元素形成直线型三核分子(CO2)的元素。
高考化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专题复习与总结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无机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可以指导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主族元素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在高考中它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这一专题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与规律,同时探究所有元素之间在性质上有何规律性,主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张展开,现就本专题总结如下:一、考点与热点透视1、原子结构和同位素的考查,常以重大科技成果为知识背景,寓教于考,突出教育性与实践性,常考的热点有:①关于原子的组成及各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
②注意对电性关系的考查。
③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应用。
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的书写。
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即元素周期律。
常考的热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②原子轨道和能级的理解及其应用。
③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及其应用。
④了解焰色瓜及其应用。
⑤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知识精析1、原子的结构:2、核外电子的运动①形象描述??电子云。
原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是没有确定的轨道,就好像一团“带点电荷云雾”称之为“______”。
电子云密集(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多)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__________;反之,电子云稀疏(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少)的地方,电子出现的___________。
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③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④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的书写。
如:Mg: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 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____。
3、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充分的第一电离能逐渐________。
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 元素的性质
知识回顾: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由周期
与族构成)
第1周期(H--He):2 种元素
短周期 第2周期(Li--Ne):8 种元素
第3周期(Na--Ar):8 种元素
周期
(横行)
第4周期(K--Kr):18 种元素
长周期 第5周期(Rb--Xe):18 种元素
1、影响因素:
原子半径 的大小
取决于
1、电子的能层数 2、核电荷数 3、核外电子数
2、规律:
(1)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2)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3)电子层、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原子半 径越大。
(二)电离能
1、概念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 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用符号I1表示,单位:kj/mol 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 要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符号I2
解答: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Li2O、MgO, Be(OH)2、Al(OH)3都是两性氢氧化物,H3BO3、H2SiO3都是弱 酸。这些都说明“对角线规则”的正确性。
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 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
性的递变,称为元素的周期律。 2.实质
元素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
(一)原子半径
元素周期表中的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 到右,原子半径的变 化趋势如何?应如何 理解这种趋势?周期 表中的同主族元素从 上到下,原子半径的 变化趋势如何?应如 何理解这种趋势?
3、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 角三角区内(如图)?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 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元素的性质总结
元素
白色固体:Na2O、MgO、Al2O3、ZnO
淡黄色粉末:Na2O
红色固体:Fe2O3、Cu2O、HgO
黑色粉末:FeO、Fe3O4、CuO、Ag2O
【提问】分析一下这些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有何规
律?可从下面几点去考虑:
(1)加热是否分解
(2)与水反应
(3)与强酸(H+)反应
(4)与强碱(OH-)反应
(5)与氨水反应
(6)与H2或CO反应
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热稳定性
2Ag2O 4Ag+O2↑ 2HgO 2Hg+O2↑
4Cu 2Cu2O+O2↑
规律:只有HgO、Ag2O、CuO等不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加热易分解。
(2)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MgO+H2O Mg(OH)2
2Na2O2+2H2O=4NaOH+O2↑
规律:只有活泼金属(ⅠA、ⅡA)氧化物能与水反应。
(3)与酸反应
MgO+2H+=Mg2++H2O
Al2O3+6H+=2Al3++3H2O
CuO+2H+=Cu2++H2O
规律:碱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4)与强碱溶液反应
Al2O3+2OH-=2AlO2-+H2O
ZnO+2OH-=ZnO22-+H2O
规律:只有两性氧化物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与氨水反应
Ag2O+4NH3·H2O=2Ag(NH3)2++2OH-+3H2O
ZnO+4NH3· H2O=Zn(NH3)42++2OH-+3H2O
规律:易形成氨合离子的金属氧化物能与氨水反应。
(6)与还原剂的反应
CuO+H2Cu+H2O
Fe2O3+3CO 2Fe+3CO2
ZnO+C Zn+CO↑
规律:“Al”以后的金属的氧化物能与H2、C、CO等还原剂高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金属氧化物所发生的这些反应,总结起来,主要是金属氧
化物的下列性质:
①碱性氧化物
②两性氧化物
③热稳定性
④络离子的形成
⑤氧化性
其中要注意的是:
Na2O2是由Na+和O22-构
成的过氧化物。
Fe3O4可以看是FeO·Fe2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