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测树学》
【课程大纲】《测树学》

【课程大纲】《测树学》《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件

随机化
应该采用随机的实验设计方案,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统计运算
使用有效的统计方法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评估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来评估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率。
实验案例分享
实验项目 不同高度树木直径测量
不同几何形状树木截面积测量
数据分析
使用绳木仪测量,结果表明不同 高度的树木直径并不相同。
使用数字方案计算,结果表明不 同几何形状的树木截面积差异显 著。
结论
测量树木直径时应该注意不同高 度的影响。
选择合适几何形状可以大大提高 测量准确率。
实验结果及讨论
数据分析
采用图表等可视化方法对测量得到 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讨论
与同行专家交流并讨论实验结果,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测树学研究。
实验报告
准备优秀的实验报告和相关海报, 分享研究成果。
总结与展望
该课件介绍了测树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步骤、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案例分 享、实验结果及讨论,以及总结与展望。我们期待测树学能够为生态环境保 护与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
《测树学》实验课教学课 件
本课件将向你介绍测树学的研究目的、基础知识、实验步骤、案例分享、结 果及讨论、以及总结与展望。
研究目的与意义
测树学是研究林木的形态、生长、结构和分布等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森林资源和提高生 态环境质量。
测树学基础知识
树木结构
了解树木的生长形态和结构,是学 习测树学的基础。
森林生态系统
认识森林生态系统,树木是其中重 要的组成部分。
树木年轮
掌握树木年轮的形成原理和应用, 是开展测树学研究的基础。
测树学实验步骤
1
测量高度
《测树学》成教本科学位考试课程知识点

继续教育学院本科学位考试课程《测树学》知识点(教材版本:《测树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孟宪宇主编)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可能的题型为名词解释、单选)标准林分、疏密度、材积表、树高曲线、胸高形数、实验形数、郁闭度、生长率、径阶株数系数、进界生长量、标准木、干曲线、角规控制检尺、角规常数、异龄林、地位指数、净增量、毛生长量、纯生长量、望高、望点、削度、出材率、原木、原条、移动因子、形率、标准地二、一般掌握的知识点(可能的题型为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其中选择题包括简单计算。
)1、树木年龄测定方法2、同龄林和异龄林的区别3、角规测树的的计数规则4、评定立地质量采用的林分调查因子有哪些?5、样木和标准木的区别6、角规常数、样园半径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7、胸径生长率、树高生长率、形数生长率与材积生长率的关系8、移动因子取不同数值时的径阶株数进级情况9、净增量、毛生长量、纯生长量、进界生长量、枯损量、采伐量之间的关系(区分包括进界生长量和不包括进界生长量二种形式)10、用蓄积三要素法测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标准表法、实验形数法)11、林分树种组成的确定方法和表达形式12、原木材积的测定方法13、直径和长度测定误差对材积测定结果的影响14、中央断面求积式和平均断面求积式的计算公式15、疏密度与郁闭度的区别16、树木生长方程种类17、树干基本形状18、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的种类19、原条材积的测定方法20、用普雷斯勒公式计算各测树因子生长率的方法三、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可能的题型为简答、论述等主观题)1、标准地的用途和种类2、标准地调查技术3、一元材积指数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4、材积差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及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5、林分表法(进级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6、树干削度对原木材积的影响7、一元材积表的使用方法及编表技术8、二元立木材积表的使用方法及编表技术9、出材率表的使用方法10、角规绕测计数规则11、林分生长收获预估模型的分类12、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技术方法和注意问题13、立木材积测定的主要方法14、伐倒木材积测定技术15、树木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的关系16、双因素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基本原理17、削度方程的作用18、树木生长量的种类19、二元立木材积表导算一元材积表的方法20、固定标准地法测定林分生长量的方法四、必须掌握的应用知识点(可能的题型为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1、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计算方法2、材积差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的计算方法3、用角规控制检尺结合形高法计算林分每公顷蓄积量4、用角规控制检尺法计算林分每公顷株数和平均胸径5、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树干材积6、用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树干材积7、用平均标准木法计算林分蓄积量8、用一元材积指数法计算林分蓄积生长量9、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和生长率的计算10、用出材率表计算出材量的方法。
测树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测树学第三版教学设计1. 课程简介《测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树木的种植、养护、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
本课程是测树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测树学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2.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1.培养学生的测树意识和测树能力;2.掌握测树学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3.能够熟练使用测树仪器,进行树木的测量和评估;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3. 教学内容3.1 基础理论1.测树学概述2.树木生长和结构3.树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4.树干、树冠和根系的测量方法3.2 测量技能1.测树仪器的使用2.树木高度和冠幅的测量3.树干和根系的测量4.树木健康状况的评估3.3 实践教学1.树木现场测量实践2.测树数据处理与分析3.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案设计4.树木修剪技能实践4. 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1.课堂讲授:介绍测树学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2.实验实践:进行测树实验,熟悉测树仪器的使用和技能;3.课程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合理的测树课程方案,培养创新思维;4.综合实践:结合市区内的公园、森林和社区,进行树木测量和评估。
5.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实践操作、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和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其中:1.实践操作:50%2.实验报告:20%3.课程设计:20%4.期末考试:10%6. 教学资源1.《测树学第三版》教材2.测树仪器和设备3.计算机和相关软件4.市区内的公园、森林和社区7. 参考文献1.《测树学第三版》2.李菊. 测树学实践教程[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3.朱晓明, 张明. 测量技术在测树中的应用[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8(6):31-35.8. 教学安排请见下表:时间内容任务第1周课程概述实验操作和报告提交第2周树木生长和结构课程设计第3周树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实验操作和报告提交第4周树干、树冠和根系的测量方法课程设计时间内容任务第5周树木高度和冠幅的测量实验操作和报告提交第6周树干和根系的测量课程设计第7周树木健康状况的评估实验操作和报告提交第8周树木现场测量实践课程设计第9周测树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操作和报告提交第10周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案设计课程设计第11周树木修剪技能实践实验操作和报告提交第12周综合实践整合报告提交第13周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备注:1.课程设计和整合报告需在教学安排的时间内按时完成;2.实验操作和报告提交需在实验操作后的一周内完成;3.整合报告需在第12周之前提交;4.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安排。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测树学是研究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预估和计算的科学。
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林木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测树学的任务是:一是为森林调查中的木材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是为各林业学科提供研究森林、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自学者要按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
目的是检测课程应试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了解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
是否掌握测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否学会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方法、步骤和关键技术要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重点掌握树木测定、林分调查、生长和收获预测的基本理论。
即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林分结构规律、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立地质量评价、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测定与预估的基本理论。
2.实验技能方面掌握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林分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测树学内容涉及树木、林分及森林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还要建立许多数学模型,因此,测量学、数学、数理统计学、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森林生态学都是本学科的基础。
在自学考试中应突出本课程的特点,特别是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以保证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是:1.基本概念;2.基本理论;3.基本技能- 1 -重点: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测定;难点:林分结构规律;立地质量与林分密度;角规测树原理;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
《测树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测树学实验》课程教学⼤纲《测树学实验》课程教学⼤纲⼀、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测树学实验(英⽂):Forest Mensuration Experiment课程编号:14241019课程学分:0.6课程总学时:1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前修课程:测树学⼆、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林业的其它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法和技术,任何林业⼯作者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定的测树学知识。
测树学是⼀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测树学实验是测树学的实践环节,是测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是让学⽣能熟练掌握森林资源调查的内外业⼯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测树仪器的使⽤⽅法,单⽊及林分的3⼤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长量)的测定,林分各调查因⼦的测算⽅法,林业数表的编制,以及遥感在森林蓄积测算上的应⽤等。
三、实验⽬标与要求测树学实验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能灵活运⽤课堂所学知识,熟练掌握森林资源调查的外业的⼀般程序与⽅法以及内业的分析处理⼯作,培养学⽣综合处理分析问题的能⼒,为林学学⽣顺利⾛上林业⼯作岗位,适应林业⽣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员及研究⼈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时分配注:测树学实验课程总计0.6学分,安排9次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占11.1%,综合性实验占22.2%、设计性实验占66.7%。
五、实验内容安排实验⼀:⽴⽊胸⾼直径和树⾼测定1、实验⽬的与要求(1)掌握直径卷尺测定⽴⽊胸径的⽅法步骤、径阶整化⽅法;(2)掌握勃鲁莱斯测⾼器的原理及其测定⽴⽊树⾼的⽅法步骤。
2、实验主要仪器直径卷尺、勃鲁莱斯测⾼器、⽪尺等。
3、实验内容与⽅法(1)每⼈选测5株⽴⽊⽤直径卷尺测定其胸径并进⾏径阶整化;(2)每⼈选测5株⽴⽊⽤勃鲁莱斯测⾼器测定其树⾼。
4、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内容及之后的思考题。
实验⼆:伐倒⽊与⽴⽊材积测定1、实验⽬的与要求(1)掌握伐倒⽊材积测定基本技术,尤其是中央断⾯区分求积式的区分⽅法及计算⽅法;(2)掌握胸⾼形数、胸⾼形率及⽴⽊材积的计算⽅法;(3)熟练掌握《林业调查设计常⽤⼿册》上相关数表的查定⽅法。
测树学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指定参考书《测树学》(第二版,孟宪宇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编制而成。
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绪论测树学的概念、目的和任务;测树学中的误差控制技术。
第—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基本测树因子及测定工具应用,树干形状与一般求积式,伐倒木近似求积方法,形数与形率的概念和应用,单株立木材积、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
第二章林分调查基本的林分调查因子及判别标准,标准地调查方法。
第三章林分结构林分直径结构林分树高结构及表达方法,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表达。
第四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地位指数表和地位级表的编制,单木竞争、林分密度和林分生长控制。
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标准木法、材积表法、3P样木法、标准表法、实验形数法及目测法林分蓄积量测定第六章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伐倒木材种划分及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方法。
第七章树木生长量测定树木年龄、树木生长量的测定及树木生长方程,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树木生长率及树干解析方法。
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林分生长及林分生长量的种类概念,林分生长的随机过程及一次调查法、固定标准地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方法。
第九章角规测树角规测树的基本原理及常用角规测器使用,使用角规测定林分单位面积断面积、株数、蓄积量、生长量的方法。
第十章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的分类,全林分模型、径阶分布模型、单木生长模型的概念和应用,关于林分生长模型的发展讨论。
三.考试要求掌握关于林木、林分结构和生长的规律表达和调查评定的方法,具有从事树木测定、林分及森林调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的类型和特征。
四.试卷结构1. 名词解释(25%)2. 综合性问答题(75%)五.考试方式和时间考试方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六.主要考试书1.孟宪宇(主编). 测树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共296页2.胡希B.等著. 测树学(中译本,测树学翻译组).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3.北京林业大学主编. 测树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4.Anthonie van Laar; Alparslan Ak?a. 1997. Forest Mensuration. Cuvilier Verlag, Goettingen, Germany. (主要英文参考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测树学》(也称为“森林测计学”)是报考森林经理学科的林业系统工程与社会林业、森林经营数表、数字林业、林业信息工程、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方向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
测树学

《测树学(含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课课程代码:020136学时:40(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0 课内实践学时:0 )学分:2.5适用专业:林学专业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材积或蓄积量掌握单株伐倒木与单株原木材积测定的理论和方法,就立木状态估测树木和林分的材积或蓄积量的原理及方法。
了解林分调查因子的概念及确定方法,掌握同龄纯林直径结构规律、意义及采用分布函数研究直径分布的方法,以及得用标准木法、材积表法及角规测树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材种出材量掌握单株木正确造材方法和原则,了解材种表的种类及材种变化规律,掌握利用伐倒木造材、一元材种出材率表、材种表及材种出材量表测定林分材种出材量的方法,理解一致性削度/材积比预估系统及编制材种出材率表的思路。
3.生长量理解树木及林分生长量的概念、分类及生长曲线的变化规律,掌握目前世界上常用几种理论生长方程的生物学假设、推导、性质及在林木和林分生长模型中的应用,掌握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的理论和技术。
理解和掌握单木生长量及林分蓄积生长量测定的传统方法,了解单木及林分生长模型研究的概况、分类系统及特点。
4.生物量了解生物量测定的必要性及意义,理解有关生物量测定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树木重量及林分重量测定的基本方法,以及在森林生产力测定中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本课程以森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林木、林分和木材产品的材积、重量、蓄积量、生长量的测算和收获预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主要讲授伐倒木材积测定,立木材积测定、材种划分与材种材积测定,树木生长量测定,树木重量测定、林分结构、林分立地质量评价,林分密度指标,角规测树,林分蓄积量测定,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林分生长量测定,林分生物量,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等内容。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森林调查技术和方法,掌握林木和林分蓄积量、出材量、生长量和生物量的测算以及生长和收获预估理论、技术和方法。
《测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林业技术基础科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树高和胸径测定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区分求积式,形数与形率,单株立木材积测定的常用方法;难点:干形研究方法及进展。
第一节概述(0学时)第二节基本测树因子与测定工具(1学时)一、基本测树因子二、测定工具第三节树干形状(1学时)一、树干横断面的形状二、树干纵断面的形状第四节伐倒木树干材积测定(2学时)一、树干完顶体求积式(一般求积式)二、伐倒木的近似求积式三、伐倒木区分求积式四、直径和长度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精度影响第五节单株立木材积测定(1.5学时)一、单株立木测定特点二、形数和形率三、近似求积法四、望高法五、形点法第六节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测定(0.5学时)一、枝条材积的测定二、树皮材积的测定三、薪材材积的测定第二章林分调查(8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标准地的基本概念及其调查的一般程序与方法,林分各调查因子的概念及其调查测定方法,林业数表的查算方法;理解森林调查的抽样及统计方法;了解“3S”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标准地调查的程序与方法、林分各调查因子的调查测算方法、林业数表的查算;难点:林业数表的编制方法与过程。
第一节林分调查因子(6学时)一、林分调查因子概念二、林分调查因子及其测算方法第二节标准地调查(2学时)一、标准地定义和用途二、标准地设置与测量三、标准地的调查工作四、林分环境因子质量调查第三章林分结构(3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林分的直径结构规律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林分的其它结构规律;了解林分结构的拟合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林分直径结构;难点:林分结构的拟合方法。
第一节林分直径结构(1.5学时)一、林分直径结构概述二、同龄纯林直径结构三、异龄林直径结构第二节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方法(0.5学时)一、同龄纯林直径分布拟合方法二、异龄林直径分布拟合方法第三节林分树高结构(0.5学时)一、林分树高结构规律概述二、林木高与胸径的关系三、林分树高分布与直径分布的关系第四节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规律(0.5学时)一、胸高形数和形率随直径、树高的变化规律二、形高的结构规律三、实验形数的结构规律四、林分材积结构规律第四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0学时,结合林分调查一章讲授。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的基本概念及其测算方法;理解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及林分密度的其它指标;了解单木竞争指标及地位指数及地位级表的编制。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的基本概念及其测算方法;难点:地位指数及地位级表的编制。
第一节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0学时)第二节地位指数表和地位级表的编制(0学时)第三节林分密度和林分生长(0学时)第四节单木竞争指标(0学时)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标准木法、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计算林分蓄积的一般过程及计算方法,林业数表的查算方法;理解一元材积表的编制程序及方法并能举一反三了解其它林业数表的编制方法;了解3P样木法及“3S”技术在林分蓄积测定的应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标准木法、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测定林分蓄积;难点:一元材积表及其它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第一节标准木法(1.5学时)一、平均标准木法二、分级标准木法第二节材积表法(3学时)一、一元材积表二、二元材积表三、树高级立木材积表四、三元材积表第三节3P样木法(0.5学时)一、3P抽样的概念二、3P抽样组织样本的方法三、3P总体总量的估计及其方差第四节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1学时)一、标准表法二、平均实验形数法第五节目测法(0学时)第六章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单木造材原则及其方法,原条、原木的检尺及材积计算,材种出材率表的查算及林分材种出材量的测定;理解各材种出材率结构规律;了解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单木造材原则及其方法,原条、原木的检尺及材积计算,材种出材率表的查算及林分材种出材量的测定;难点:一元出材率表的编制。
第一节伐倒木材种划分和材种材积测定(2学时)一、概述二、木材标准三、伐倒木造材四、材种材积的测算第二节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1学时)一、林分材种结构规律二、实际造材法三、材种表法第三节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1学时)一、利用削度方程编制材种出材率表二、利用材积比方程编制材种出材率表第七章树木生长量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树木年龄、树木生长量、生长率的概念及其测算方法,平均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施奈德材积生长率公式,树干解析的内外业工作;理解树木生长曲线与生长方程;了解树木生长方程的拟合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树木年龄、生长量、生长率的概念及测算,平均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施奈德材积生长率公式,树干解析;难点:树木生长方程及其拟合,树干解析的内业工作。
第一节树木年龄的测定(0.5学时)一、树木年轮的概念二、确定树木年龄的方法第二节树木生长量的概念和种类(0.5学时)一、树木生长量的定义二、树木生长量的种类第三节树木生长方程(0.5学时)一、树木生长方程的基本概念二、树木生长方程的形状三、树木生长经验方程四、树木生长理论方程五、生长方程的基本结构及分析六、生长方程的拟合实例第四节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1学时)一、连年生长量函数二、平均生长量函数三、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的关系第五节树木生长率(2学时)一、生长率的定义二、普雷斯勒生长率公式三、各调查因子生长率之间的关系四、施奈德材积生长率公式第六节树木生长量的测定(1学时)一、伐倒木生长量的测定二、立木材积生长量的测定第七节树干解析(0.5学时,综合实习实现)一、树干解析的外业工作二、树干解析的内业工作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林分生长量、固定标准地的概念,材积差法及林分表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方法步骤;理解其它确定林分生长量的方法步骤;了解林分生长的随机过程及林分表法的实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林分生长量、固定标准地的概念,材积差法及林分表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方法步骤;难点:胸径生长量表的编制,林分生长的随机过程。
第一节林分生长量的概念及种类(0.5学时)一、林分生长的特点二、林分生长量的种类第二节一次调查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2.5学时)一、材积差法二、林分表法三、一元材积指数法四、双因素法第三节固定标准地法(0.5学时)一、固定标准地的概念和种类二、固定标准地的设置和测定三、树木编号固定标准地的调查及生长量的计算四、实例第四节林分直径生长的随机过程与林分表法的实质分析(0.5学时)第九章角规测树(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水平角规的使用方法,利用角规测定林分各调查因子的方法;理解角规测树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它角规测树方法,角规测树的新技术新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平角规使用方法、角规测定各林分调查因子的方法步骤;难点:角规测树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基本原理(0.5学时)一、同心圆简单原理二、三角函数原理三、扩大园原理第二节常用角规测器(0.5学时)一、不带自动改正坡度功能的角规测器二、带有自动改正坡度功能的角规测器第三节用角规测定林分单位面积断面积(1.5学时)一、断面积系数的选定二、角规点数的确定三、角规绕测技术四、角规控制检尺五、边界样点的处理第四节用角规测定林分单位面积株数和蓄积量(1学时)一、一般通式二、每公顷株数的测定三、每公顷蓄积量的测定第五节用角规测定林分生长量(0学时)第六节其他角规测树方法(0.5学时)一、用垂直角规测定林分平均高二、角规线抽样第十章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概念及其预估模型的种类和特点;理解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的种类及其特点;难点: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
第一节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的基本概念(0.5学时)一、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概念二、影响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因子三、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的分类第二节全林分模型(0.5学时)一、固定密度的全林分模型二、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第三节径阶分布模型(0.5学时)一、直径分布模型二、现实林分收获量的间接预测三、未来林分收获量的间接预测四、枯损方程第四节单木生长模型(0.5学时)一、单木生长模型的分类二、单木生长模型的建模方法三、单木生长模型实例第十一章林分生物量测定(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森林生物量的概念,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理解森林生产力的概念及其构成;了解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意义及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