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37单元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八年级)完整版35页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八年级)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1)①已经②有的③治理④对君主的尊称(2)①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②哪里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1)①自小失去父母;贫穷②亲自③救济;帮助④留⑤木箱子⑥开⑦罢了⑧毕(2)①三十岁才成家②我不久将死去(行,不久;就,走进;木,棺材)③希望你们一生勤劳(3)唯3.包拯家训(1)①教;说②做官③贪污④死⑤刻⑥告(2)①不听从我的愿望,不是我的子孙②珙就是包拯的儿子包珙(3)③(4)做官要清廉,或做官要不贪污(5)北宋4.不肖子有“三变”(1)①共②蛀虫③留下④是;极(好)(2)①卖掉庄园的土地与房屋而靠它吃喝②都是由于他祖上不用诗书仁义教育他所造成的5.蔡京子孙(1)①众②耕种;收获③回答(2)①你们每天吃饭,给我说说米是从哪儿来的?②原来京城运米是用草席织成的袋子装的,所以这么说(3)肉;精米;富贵人家第二单元1.张丞相好草书(1)①好,精②誊写③拿着④仔细看⑤责骂⑥为什么⑦以致(2)找来笔迅速写下(3)刻;放弃;坚持不懈2.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临摹③有人④立刻⑤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字给王著看②又把(写的字)问王著(好不好)③字本已(写得)好了(3)王羲之;因他曾任右军将军,故称(4)好了还要争取更好3.农夫杀牛(1)①总是②触③憎恨④追赶⑤分解、剖开(2)①瞪大眼睛对着耕者,想要吃他②贪谗的口水掉到地上然后离去③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3)①醒②感到4.欧阳修不喜释氏(1)①读书人②有人③把④佩服;同“辩”(2)①一定神情严肃地看着对方②而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取字?③因为(故意要)轻视它5.义犬报火警(1)①瘦弱②到③拉④蹲;(兽类)叫⑤成灰⑥常(2)①狗连续嗥叫也不醒②那人就跟他亲近的人说(3)①蔓延②邀请③延长(4)上文本: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在那些日子里,有人丰厚地享受对方(提供的)吃喝而不顾对方的忧患与困难,他们看到这狗的行为有什么感想呢?第三单元1.木屑竹头(1)①曾经②铺③存(2)①陶侃吩咐(下属官吏)都把它登记并且掌管好②人们都不理解(陶侃这样做的)原因(3)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好2.董遇论“三余”(1)①用,利用②有人③随时(2)①有人(想要)跟随(董遇)学习②文章读了一百遍,它的含义自然会显露出来(3)冬季是农闲季节,故有时间可读书3.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遇到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⑥遗憾(2)①然而桓荣读书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罢了,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处呢③哪知读书的好处竟像这样啊(3)则仕4.晋平公游于河(1)①回答②罢了③因为④大概(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一同享受这欢乐呢②不要担忧没有贤能的人(来)(3)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5.黄公好谦卑(1)①低下(认为自己低下)②传布,流传③整个④这事;以后⑤故意;女儿⑥说(2)①因为她们美丽,经常谦虚地贬低她们,说她们丑陋②过了结婚的年龄,冒失地娶了她③名称与实际相违背(3)不对;不实事求是,过于谦卑(4)做事有法,符合规定;形容有条理,丝毫不乱第四单元1.人有亡铁者(1)①丢失;猜度②脸③另一天(2)(邻人之子的)行为神态没有不像偷斧头的样子。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上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送友人》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黄鹤楼》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早寒江上有怀》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野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长歌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游山西村》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渡荆门送别》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归园田居》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石壕吏》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春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望岳》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大道之行也》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核舟记》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爱莲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陋室铭》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三峡》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浣溪沙》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鲁山山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塞翁失马》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唐雎不辱使命》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山坡羊·潼关怀古》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翻译:《水调歌头》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满井游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小石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欢》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时难别亦难》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元二使安西》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行路难》初二语文下册文言诗文翻译:《饮酒》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西湖游记二则》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周处》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使至塞上》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滥竽充数》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买椟还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画蛇添足》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观潮》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过零丁洋》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赤壁》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马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五柳先生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与朱元思书》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桃花源记》相关资料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赵普》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郑燮传》初中语文《强项令》原文及译文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终南山》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秋登万山寄张五》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黄生借书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捕蛇者说》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复习修改病句练习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精选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君子于役》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蒹葭》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关雎》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日喻》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养鱼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曹刿论战》初中语文《龚遂治渤海郡》译文初中语文古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李将军列传》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汉江临泛》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少年中国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及赏析:《鱼我所欲也》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译文翻译

附录(二)课内文言文参考译文三峡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奔跑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肃杀(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菜)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与朱元思书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完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词句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31~38单元Revision HistoryContentsRevision History (2)Contents (3)第31单元 (4)1.1巾帼潘将军 (4)1.2擒贼 (4)1.3吕某刺虎 (5)1.4笼中鹦鹉 (6)1.5搔痒 (7)2第32单元 (8)2.1孙权喻吕蒙读书 (8)2.2响遏(e)行云 (9)2.3王元章砍神像 (10)2.4空中楼阁 (10)2.5熊与坎中人 (11)3第33单元 (13)3.1蛇衔草 (13)3.2智犬破案 (13)3.3神针道人 (14)3.4杨务廉有巧思 (15)3.5多言何益 (15)4第34单元 (17)4.1盲子道涸溪 (17)4.2瞎子触象 (18)4.3木刻钟馗 (19)4.4商鞅立木 (19)4.5阿柴折箭以喻 (21)5第35单元 (23)5.1承宫拾柴苦学 (23)5.2蔡侯纸 (23)5.3牧竖拾金 (24)5.4解铃系铃 (24)5.5认真 (25)6第36单元 (26)6.1地震 (26)6.2多忧者 (27)6.3穿井得一人 (27)6.4不识自家 (30)6.5两瞽 (30)7第37单元 (32)7.1莽汉断棘 (32)7.2宾卑聚自杀 (33)7.3齐之好勇者 (34)7.4引婴儿投江 (35)7.5楚人有不识姜者 (36)8第38单元 (37)8.1狂泉 (37)8.2鼠技虎名 (38)8.3北人不识菱者 (38)8.4病忘 (40)8.5斗牛而废耕 (40)第31单元1.1巾帼潘将军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省大眼。
至于攻阵游猎之际,大眼潘戎装,或齐战场,或并驱林壑。
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译文大眼的妻子潘氏,善于骑马射箭,亲自去军营看望杨大眼。
到了打仗狩猎的时候,大眼叫妻子潘氏穿上军装,有时一起驰骋沙场,有时一起穿梭于树林中。
等到回到营地时,一起坐在帐幕之下,和幕僚将佐一起畅谈欢笑,当时大眼指着潘氏对人说:“这个是潘将军。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翻译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翻译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翻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从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来看,文言文命题以课内文段为主,逐步向课外文段延伸。
本学期的重点篇目有:《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复习策略】1.理解、识记常用实词,了解常用虚词的用法。
2.平时多注意自己的朗读,揣摩所读内容,培养语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划分朗读的节奏,而且在翻译句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3.平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文言文的段意、主旨、文章突出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分别整理汇总以促进理解、加强记忆。
4.回答开放性试题时,要紧扣材料和题目的要求,表述完整。
【典型考点】一、常识题(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文学家。
(2)《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我国(朝代)文学家。
【解析】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平时要注重积累,包括作者的名字、作品、所处年代、身份及文章出处等。
(1)宋濂(2)柳河东集(3)北宋二、解词题◎古今异义词(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录毕,走送之:【解析】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①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泛指的通名了。
②词语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在古语中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的转移。
(1)(2)都是这种情况,去,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某地的意思。
走,在文中是跑的意思。
④褒贬色彩的变化等等。
◎一词多义(1)①天下独绝:②猿则百叫无绝:(2)①色愈恭,礼愈至: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3)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解析】一词多义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以单音词居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七单元】
五十步笑百步
【原文】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加重语气作用)。
河内③凶④,则(就)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⑤,寡人之民不加多⑥,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⑦,兵刃既接⑧,弃甲(战士穿的甲衣)曳[(yè):拖着]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10)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曰:“不可。
直(11)不百步耳(罢了),是亦走也(呀)。
”曰:“王如知此,则(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节选自《孟子》)(【原文】中(10)、(11)是注释序号)【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因魏国建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国亦称梁国。
②寡人:国君自称;相当于“我”。
③河内:魏国的地区名称,下文“河东”也是地区名称。
④凶:荒年。
⑤加少:减少。
⑥加多:增多。
⑦填然鼓之: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填,象声词。
“之”句末音节助词,无义。
⑧兵刃既接:兵器已交锋。
⑨曳(yè):拖着。
(10)以:凭。
(11)直:仅仅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自己的国家,尽心竭力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居民迁移到河东,(并)把粮食运到河内(救灾)。
河东发生灾荒也这样处理。
察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然而)邻国的百姓没减少,我国的百姓也没增加,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说:“您大王喜欢打仗,请用打仗来比喻。
咚咚咚地战鼓敲响了,双方兵器已经交锋,(士兵)丢弃盔甲拖着兵器而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以后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以后停下来。
凭逃了五十步而去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你看)可以吗?”梁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逃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道理,那么不要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1唐玄宗宠爱安禄山
【原文】唐玄宗幸(宠爱)安禄山①,呼禄山为子。
尝于便殿②与杨贵妃同宴坐,禄山每就(前往)见,不拜玄宗而拜杨贵妃。
玄宗问曰:“此胡不拜我而拜妃子,意何在也?”禄山对(回答)曰:“臣胡人,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故也。
” 笑而舍之。
禄山丰肥硕(大)腹,帝尝问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乃尔③?”禄山答曰:“臣腹中更(再)无他物,唯(只)赤心耳。
”帝以其言诚,而益亲善之。
【注释】①安禄山:唐朝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曾任节度使,掌兵权,后起兵叛乱,自称雄武皇帝。
②便殿:别殿,即皇帝休憩闲宴的宫殿。
③乃尔:这样。
【译文】唐玄宗宠爱安禄山,称安禄山是儿子。
(玄宗)曾经在休憩闲宴的宫殿和杨贵妃一起安坐,安禄山每次前往拜见,不叩拜唐玄宗,却叩拜杨贵妃。
唐玄宗问(他)说:“(你)这胡人不叩拜我,却叩拜妃子,用意在哪里?”安禄山回答说:“我是胡人,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的缘故。
(唐玄宗听后)一笑了之,不再追问此事。
”安禄山身体丰满肥胖肚子也大,唐玄宗曾经问(他)说:“(你)这个胡人腹中有什么东西?肚子大成
这样?”安禄山回答说:“我肚子里再也没有其他东西,只有颗赤诚的忠心罢了。
”玄宗认为他说话诚恳,因此更加亲近他认为他好。
2子贡论孔子
【原文】齐景公①谓子贡②曰:“子师(以……为师)谁?”曰:“臣(我)师仲尼。
”公曰:“仲尼贤乎?”对(回答)曰:“贤。
”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
” 公曰:“子(你)知其贤而不知若何,可乎?”对曰:“今谓(说)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多少),皆曰不知也,是以(以是,即“因此”)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若何。
”
【注释】①齐景公:齐国国公。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
【译文】齐景公对子贡说:“你把谁作为老师(你拜谁做老师)?”子贡回答说:“我以仲尼为老师(我拜仲尼做老师)。
”齐景公问:“仲尼贤能吗?”回答说:“贤能。
”齐景公问;“他如何贤能呢?”回答说:“不知道。
”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能,却不知道(贤能得)怎么样,(这)行吗?”回答说:“现在说天高,无论小孩大人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高。
(天)有多少高,都说不知道。
因此知道仲尼贤能却不知道他贤能得如何。
”
3山猫与雄鸽
【原文】叶侯之家,获二鸽,缚(束缚)其翅而畜之野。
狸①者知其不能飞也,攫(抓取)而食其雌。
雄者怒,奋其喙(禽类动物的嘴)啄狸,狸嗥(háo,嗥叫)而去。
不数日,复获一雌焉。
狸又至而食之。
然向之为雄所啄,若惮雄。
雄因恃(倚仗)其强,不为备(防备)。
居无何(不久),竟为狸所食。
【注释】①狸: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
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译文】叶侯家,获得两只鸽子,缚住它们的翅膀放养在野外。
山猫知道它们不能飞,抓取并吃了其中的雌的鸽子。
雄的鸽子愤怒,鼓起它的嘴啄山猫,山猫吼叫着离开。
没有几天,(叶侯家)又在那里得到一只雌的鸽子。
山猫又过来吃了它。
但是以前被雄的鸽子啄过,好象害怕雄的鸽子。
雄的鸽子因为倚仗自己的强悍,没有作防备。
过了不久,雄鸽子最终被山猫吃掉了。
4范仲淹罢宴
【原文】范仲淹守(做太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未举觞②,见衣(yì,穿)丧服者数人营理③葬具,意哀甚。
公亟(jí,急切)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出丧)近郊而棺椁④未具(备办)。
公怃然(怅然失意),即撤宴席,厚济(帮助)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今陕西境内。
②觞(shānɡ):酒杯。
③营理:筹办。
④棺椁(ɡuǒ):此指棺材。
【译文】范仲淹做邠州太守时,在空闲的日子里带领同僚与下属登楼摆设酒席。
还没有举杯,看见好几个穿孝服的人筹办丧葬的东西,神情很悲伤。
范仲淹马上派人去询问他们,
原来是客居的读书人死在邠州,将要出丧到附近郊外但是棺材没备办。
范仲淹怅然不乐,立即撤掉了酒席,用丰厚的银两帮助他们,让(他们)把丧事办完。
在座的人(因此)感叹,有的感动得流下眼泪。
5.二鸿情深
【原文】有弋(yì)人①得一鸿②,其雄者随而飞抵其家,哀鸣徘徊,至暮始去。
翌日(第二天)又至,弋人并(一同,也)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③,弋人悟(领会)其意,乃曰:“是(这)将以赎妇也。
”鸿颔(点头)之。
遂释二鸿。
二鸿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多一点)。
噫!禽善何知,而钟情④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岂物亦然哉?
【注释】①弋人:猎人。
②鸿:天鹅。
③锭(dìng):块状的金属。
④钟情:深情。
【译文】有个猎人捕得一只(雌)天鹅,那只雄天鹅跟随着猎人飞到他的家中,哀伤的鸣叫,来回盘旋,到了傍晚才离开。
第二天,雄天鹅又飞到(猎人家),猎人把它也捉了,看见它伸长头颈,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昂起,吐出半块黄金。
猎人领会了它的意思,就说:“这是将用来赎你的妻子的啊。
”雄天鹅点头。
(猎人)于是释放了两只天鹅。
两只天鹅就双双飞着离去。
猎人称了金子,得到了二两六钱多一点。
唉!飞禽的善良(人)怎么知晓,(是)这样深情的啊!人间的悲伤没有比活活分开再悲伤的了,难道万物也都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