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优秀水的净化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1、《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分析:《水的净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

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方法等。

教材的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突出过滤以及蒸馏这两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选择《水的净化》中沉淀、过滤、吸附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纯水和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初步认识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

(3)初步形成过滤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观赏和思考,初步学会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过滤的装置及操作过程,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过滤操作技能。

为了落实了三维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法:四、教法:本课题的教学围绕着三条线展开:情景线,问题线,知识线。

教师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充分应用各种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形成情景线。

在每个情景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

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中,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线,以知识线来贯穿问题线。

三条线构成科学的动态结构的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快乐通达三维目标。

五、教学过程:流程图:呈现自然界浑浊的水,提出除去杂质的问题→实验:明矾净水(沉淀)→探究活动:过滤→过滤装置与操作程序→实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附)→说明这些水仍非纯水。

初中化学优秀水的净化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水的净化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2课题水的净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天然水中有杂质。

(2)知道沉淀、吸附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3)掌握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的净化的自主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2)通过对净化水的过程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的探究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净化水过程的参与,对学生进行关心水,爱护水,珍惜水的教育。

(2)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过滤操作的实验技能
教学难点: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对净水实验探究的优化设计
【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
滤纸、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明矾、活性炭、纱布、棉花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
难溶性杂质
颜色气味 过滤 微生物 吸附 低

净化程度
沉淀 消毒。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11、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如果不能,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得到我们饮用的自来水学生回答:”可直接饮用的有泉水,井水。

而河水,海水却不能直接饮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推进新课提问:浑浊的河水在静置一些时间后有什么变化?回答:底部有沉淀,上面的水相对清,但仍有一些悬浮物存在。

3、实验演示净化桌上的一杯泥水(由于加了红墨水而显红色),加入明矾分析: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使其沉降到底部,称为絮凝剂。

提问:如何将这些沉淀和水分开?举出生活中将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

提问: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实验室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开现象:悬浮物沉到底部,水变得更清思考:井水也可用明矾净化回答:用沙漏将饺子和汤分开,用滤布将豆浆和豆腐渣分离等回答:都是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加深认识絮凝剂的作用4、学生实验分析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或错误提问:比较过滤前的过滤前和过滤后有什么变化?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清?过滤后的水仍为红色,为什么?如何将色去掉?展示: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简介活性炭。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能吸附水中的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除去色素和异味设问:自来水厂是如何将江水河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的呢?展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提问:经过以上处理后的水,清辙透明,是不是纯净水了?为什么?分析: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 水的净化-“百校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 水的净化-“百校联赛”一等奖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珠海市唐家中学冯碧燕【教学内容分析】水是继学生学习了身边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重点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过滤。

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

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2、了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知道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3、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2、通过过滤操作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合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水的净化过程的参与,感受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然水的净化方法;过滤操作的原理及操作;难点:过滤操作的原理及操作【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每4人一组,所用的仪器和药品有:烧杯2个,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浑浊的河水、明矾2、教师演示:浑浊的天然河水、自来水、蒸馏水各1瓶,过滤相关仪器一套3、视频资料: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过滤操作、蒸馏操作4、多媒体平台【板书设计】课题2 水的净化一、净水方法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微生物、细菌1、沉淀静置沉淀√吸附沉淀√2、过滤√3、吸附√√4、蒸馏√√√注意:明矾:吸附悬浮杂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净化程度低高。

初中化学水的净化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净化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净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净化的重要性。

2. 掌握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3.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水的净化效果。

【教学重点】1. 水的污染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3. 实验验证水的净化效果。

【教学难点】1. 水的净化方法的原理。

2. 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1. 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蒸馏水、自来水、滤纸、砂子、活性炭、试管、锥形瓶等。

2. 实验所需化学药品:氯仿、重铬酸钾等。

3. 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4. 相关课件及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讨论水的重要性及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引出本课主题: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简要介绍水的净化方法:过滤、沉淀、消毒等。

2. 分别详细介绍过滤、沉淀及消毒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三、实验环节(30分钟)1. 实验一:过滤法净化水(1)取一杯蒸馏水,加入少许沙子,观察水的外观。

(2)用滤纸将混合物过滤,观察水的变化。

(3)讨论过滤法的原理及其净化效果。

2. 实验二:利用活性炭净化水(1)取一杯自来水,加入少许氯仿,使水变浑浊。

(2)加入适量活性炭,并搅拌后静置,观察水的变化。

(3)讨论活性炭净化水的原理及其净化效果。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讨论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2. 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实验设计更多不同的水净化方法。

2.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并撰写报告,了解当地水质及水的净化情况。

【课后作业】1. 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2. 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及水净化工作?3. 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更多关于水的净化方法。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反馈及建议。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净化情况,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水的净化方法及其原理:1. 过滤法:利用滤纸、砂子等材料来过滤水中的杂质。

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的净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 2〔第一课时〕,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之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

本课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净化水常用的两种方法——沉淀、过滤。

教材的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和过滤三种方法有序地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试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根底。

因此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握学情有利于课堂上教法的实施,从学生已有的学问技能方面来看,能够区分纯洁物和混和物,知道自然水中有很多杂质,接触过生活中的过滤,但并不清楚过滤能去除水中的难溶固体和过滤的操作和留意事项,对试验现象观看力气,分析思维力气、归纳总结力气等探究力气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沉淀和过滤两种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把握过滤操作的根本技能及留意事项。

(3)了解自来水厂的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培育学生的思考方式,由易到难不断拓展。

(2)通过过滤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力气和动手操作力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加学生节约用水和疼惜水资源的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饮身边化学学问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1.过滤操作的试验技能;2.净化水的四种方法的优缺点;五、教学难点:1.过滤操作的留意事项;2.明矾净水与活性炭净水的原理。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答】H O2中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那么水的化学式如何书写呢?【答】氢元素与氧元素【追问】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水分子是由【答】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什么构成的呢?原子【表达】格外好,看来大家对前面学过的知【答】水是无色、无味、清识把握的还可以,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告澈透亮的液体,沸点是诉大家水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xxx 你来说一100℃,凝固点是0℃。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净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净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水,水的净化是在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之后,,从学科的角度介绍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过滤和蒸馏,将水的知识从自然界引到实验室,从社会引到学科,自然地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以学科知识充实水的主题,以水的主题衬托学科价值,两者相为补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各部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知道天然水是混合物,水中有不溶性杂质和细菌,但他们误以为经过滤、吸附等操作过后就能得到纯净的水,殊不知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都知道每天的饮用水来自自来水厂,都以为自来水是自来的,不了解自来水厂的具体生产过程,比如活性炭的吸附、除臭;还有的学生压根就没听说过水有软硬之分,当然也就不了解软水硬水的区分,更无法知道硬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危害。

对于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所耳闻,有所接触,但不太清楚过滤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对于蒸馏,物理课上略知一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对于水----这一重要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学习还是很期待的。

三、设计思路自然界的水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的水,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不溶性杂质使其浑浊,可溶性杂质则可能使其有气味或颜色。

对于日常生活使用的自来水是自来的吗?顺理成章地将同学们带进“自来水生产过程”。

对于分离混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过滤操作,先让同学们搜寻日常生活中的过滤原理,过滤方法,自然而然的转向过滤实验,进入课堂实验操作,操作要领自己讨论、分析,自己总结,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再用到实践中去。

假如让你选择饮用硬水还是软水时你会选择?话音未落,就有学生很坚定地地回答:硬水,因为它能补钙。

这一回答把我怔住了,让我对硬水究竟能否补钙的问题产生了好奇。

从围绕饮用硬水还是软水,硬水究竟能否补钙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报告等方法,解决软水、硬水的相关问题。

初中化学优秀水的净化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水的净化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第4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课题一《爱护水资源》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就如何爱护水资源,教材从净化水的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分、如何软化硬水等方面入手,教会学生相关的化学知识及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自然水与纯水的区别;②知道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③初步学会过滤的基本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过滤实验探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②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净化水过程的参与,对学生进行关心水,爱护水,珍惜水的教育;②感受化学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3.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①过滤的操作方法;②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①自来水的净化过程;②过滤的操作方法;③硬水的软化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易错点: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它们对天然水将有不同程度的净化。

我们因不能准确掌握它们的原理,在选择净化水的方法时容易出错,尤其是吸附,易错误的认为只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吸附还可以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和臭味。

(2)易混点:①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分不清谁是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②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易把自来水和矿泉水当成是纯净水。

(3)易漏点:过滤操作中的“一贴”、“二低”“三靠”,其中液体要稍低于滤纸边缘,漏斗下端要仅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上(用玻璃棒引流),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最易忽略的地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 学情分析: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 且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2课题水的净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天然水中有杂质。

(2)知道沉淀、吸附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3)掌握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的净化的自主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2)通过对净化水的过程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的探究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净化水过程的参与,对学生进行关心水,爱护水,珍惜水的教育。

(2)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过滤操作的实验技能
教学难点: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对净水实验探究的优化设计
【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
滤纸、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明矾、活性炭、纱布、棉花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
难溶性杂质
颜色气味 过滤 微生物 吸附 低

净化程度
沉淀 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