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篇阅读学案 通用优秀版教案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名著阅读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名著阅读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名著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该名著的作者、背景、文学意义等相关知识;2、分析该书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意义;3、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深入剖析该书内在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等意义;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名著选读——《红楼梦》等;2、分析名著中的文学构成;3、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深入剖析名著的文化背景;4、探究名著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引入(1)导入上节课内容,复习基本概念:什么是名著,名著的特点是什么?(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名著——《红楼梦》,并结合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该名著有一个初步印象。

2、重点内容讲解(1)引导学生从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理清主线剧情。

(2)介绍《红楼梦》的文学构成,如什么是小说?小说的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抒情描写等。

(3)通过导入一些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深入剖析《红楼梦》中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与作者创作关系深厚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圖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脉络关系。

3、每章重点片段讲解逐章节介绍《红楼梦》的重要情节,讲解每个章节的人物、结构,描写手法等。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依次点拨。

4、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策略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然而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1)告诉学生关于提高阅读能力所需具备的思维方式:集中注意力、寻找关键信息、自我推理和判断。

(2)呈现过往在课上学到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注释、总结等方法。

(3)通过运用案例让学生自我练习阅读策略,提高学生运用各种策略的能力,从而加强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解读。

5、课堂讨论在学生使用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进行阅读、思考后,开展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呈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认知。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名著的热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 故事情节概括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5. 艺术特色分析6. 阅读策略指导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故事情节,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二)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背景及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祥子、虎妞、刘四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四)故事情节概括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 学生分组分享选定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五)作品主题思想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方面,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七)阅读策略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品的开头、结尾、重要情节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课堂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基本内容掌握情况。

2. 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3年阅读名著教案

初中3年阅读名著教案

初中3年阅读名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 把握小说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名著,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 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 把握小说人物心理变化。

2. 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读过名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印象?2.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二、情节梳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提炼关键事件。

2. 学生分享自己梳理的情节,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人物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主人公祥子的形象特点,如勤劳、善良、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物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主题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主题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欣赏与借鉴(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文学素养,如写作技巧、人物塑造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与借鉴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拓展活动(5分钟)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欣赏名著。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阅读名著方面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4. 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并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设计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设计教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名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高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对名著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1. 名著的选择: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包括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3. 阅读活动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形式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2. 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名著。

3. 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和判断。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日志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教学资源:1. 名著书籍:提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著书籍,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阅读指导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指导材料,如名著介绍、人物关系图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名著解读、评论等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名著。

教学时间:1. 阅读指导:2课时2. 阅读活动:4课时3. 总结与反思:1课时教学方法: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3. 自我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名著阅读教案

名著阅读教案

名著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名著的主要情节和情感线索。

2. 学生能够分析名著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动机。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技巧评价名著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1. 名著的文本材料,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1984》等。

2. 学生阅读名著的笔记或读书单,用以激发讨论。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与名著相关的问题或引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名著中的核心主题或重要情节线索。

2. 分析情节: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名著的关键章节或段落,要求他们理解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逻辑和推动力,以及情节对主题和人物发展的影响。

3. 思考情感线索:引导学生关注名著中的情感线索,如人物的内心矛盾、情感变化和动机。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行为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发展。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名著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命运发展。

要求学生通过举例和支持性材料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5. 探讨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技巧,评价名著的艺术价值。

要求学生考虑名著的故事结构、文体特点、语言运用和主题意义等方面。

6. 总结:通过回顾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总结名著阅读的要点和关键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对名著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7. 拓展: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扩大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范围。

推荐相关电影或戏剧作品,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名著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名著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理解名著的核心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水平。

名著阅读教案

名著阅读教案

名著阅读教案名著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名著,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和作者的思想意图。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红楼梦》三、教学过程:1.导入:分析名著的重要性和影响。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人格。

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智慧,获得自己思考的能力。

因此,名著阅读是很有意义的。

2.导入: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内容。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通过对贾府的兴衰历程和众多人物的命运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并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世间的真理。

3.阅读:根据教学进度,布置阅读任务。

根据教学进度,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

可以分为多个单元进行阅读,每个单元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作品,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背景的描绘等。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

5.写作: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人物分析、故事情节的总结等。

在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思考和表达。

6.评价: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采用打分、评语等形式,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四、教学辅助:1.课堂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笔、教案等。

2.教学材料:《红楼梦》的简化版阅读材料、学生笔记本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红楼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意义等进行深入分析。

名著阅读学案

名著阅读学案

名著阅读学案(一)
学科:九年级语文课型:复习课主备人:李玲霞复备: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上课时间:5月日审核人:吴兴旺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能结合重点语句合理的理解、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导读
1、读完选文,知道其出处及其作者。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选段两个故事。

3、选文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重点语句分析。

4、选取你认为精彩的几个语句,试着做个性化批注。

5、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设计至少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并试着作出解答。

6、查找有关曹操的故事,进一步了解曹操。

第二课时:展示交流
重点展示内容:1 结合重点语句理解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2 对精彩语句的个性化批注。

3 设计的较有价值的问题第三课时:达标检测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这部书的作者是()。

2、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选段两个故事。

3、请结合加点的词赏析选文中划线语句。

4、曹操对吕伯奢一家斩尽杀绝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的一生的处事哲学。

选段中体现他这种处事哲学的语句是哪一句?从这句话里你看出他是怎样的处事态度?你如何看待他这种处事态度?
拓展延伸
1、关于曹操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并结合故事评价一下
他的性格特点。

2、请正确、工整地写出曹操的诗词。

(至少两首)。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

初中名著阅读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作品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点。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名著概况:介绍作者老舍、《骆驼祥子》的出版背景及作品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及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如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情节梳理:通过讨论和思考,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

4.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不公。

5. 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三、教学过程1. 名著概况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 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讨论和思考,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脉络。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出发,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

5. 阅读感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如阅读其他老舍的作品、查找相关资料等,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包括作者、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骆驼祥子》这部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名篇阅读》学案《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考查要求是“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能力层级级考点解读指导:2008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样题“名著名篇”命题思路:能把握住名著名篇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文学批评观点,能理清作品情节发展的线索并对其重要情节做到了然于心,能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主要表现。

所以对情节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据此,我们的复习应注重如下几点:1、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加试“名著名篇阅读”考点将由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形式组成,这意味着复习要有侧重点,一般来说,容量大、情节复杂的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家》《欧也妮葛朗台》《雷雨》《哈姆雷特》等用来出主观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他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在客观题中出现的概率比较大。

2、对相关名著名篇中最主要的情节脉络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应作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

对情节的复习要紧紧抓住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和为大家所熟知的情节,比如说《红楼梦》,要特别关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交往的情节,同时,宝玉挨打、黛玉葬花以及刘姥姥进大观园等都是热门话题。

比如说《三国演义》,可以关注两次著名的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关注蜀刘集团核心人物之间重要的交往经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可以关注战争中发生的著名的故事――华容道放曹、失街亭、空城计、败走麦城等等。

3、由于江苏省语文高考并不刻意避开人教版教材,所以除了要关注苏教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人教版教材及其读本中所出现的涉及到名著名篇的片断。

“名著名篇阅读”考题很可能成为加试内容考查的分水岭,而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是能够通过突击复习来提升的,这是所有选考历史科目的同学所要注意的。

文学名著简述题的常见设题方式有:一、提要提要,即针对撮取名著中重要的故事情节作简明扼要的介绍。

从概括对象的内容繁简性看,可以是对一部书、一个章节的提要、也可以是对一个重要事件、一个精彩场面的提要,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

复习备考中,考生宜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提要编写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主要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如: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过。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了一次论辩。

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张昭等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从容应对,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二、列述列述,即针对名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性格特征作简洁明了的列举描述。

从人物形象在名著中的地位看,可以是对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起支配作用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的概括描述,也可是对次要角色的性格特征作简要描述。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对体现个性特征的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

复习备考中,考生应加强对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归纳识记,并重点遴选充分展现该特征的精彩章节精读鉴赏。

如:《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试列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示例: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

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中指明的人物的某一思想性格特征来准确筛选、提取典型情节或事例简述,力求过程完整,条理清楚,细节点到。

三、释题释题,即针对名著标题命名(一般是具有深度隐喻色彩的标题,如《呐喊》《围城》《子夜》等)的意涵作简要诠释。

它要求考生联系名著全书的内容来揭示标题的含义。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情节梗概和主题意蕴的了解。

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对那些富有隐喻色彩的名著标题作简要的分析,指出作者命名的意图,引导学生识记古典章回小说重要回目名称,或者对非章回体结构的小说的重要章节自拟标题,以加深理解。

如:简析《围城》这一书名的含义。

参考答案示例:《围城》不仅象征了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理;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立足于名著全书的故事梗概,抓住主要角色的人生与心路历程,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简述故事脉络,并从作品的主题层面切入,扼要解释标题的内涵。

四、赏析赏析,即针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

复习备考中,教师可精选重点章节,通过读书随笔、读后感、文学评论、评点等丰富多样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鉴赏性阅读能力。

如:简要评述《家》中觉民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示例: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性格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

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也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解答此类题,考生在依题干要求组织答案时应将述与评、引(“引用”)与析、叙与议相结合,力求叙述概括精炼,引用(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如精彩的语例等)准确精当,分析言简意赅,议论要言不烦。

五、比较比较,即基于不同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或就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前后故事情节组织形式等进行比照、分析,或求同,或存异,形成自己的结论。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探究性阅读能力。

复习备考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尝试运用比较思维来拓宽阅读视野,加深阅读体验。

如:试简述《红楼梦》与《家》两部小说情节内容的相似性。

参考答案示例: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表现了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禁锢,以及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非正统思想的忧虑、恐惧与压抑,同时表现了对下层青年女性的同情,甚至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最后出走为结局。

又如:“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两大事件,试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述其异同。

参考答案示例: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

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解答此类题,考生应以联系眼光来审视作品,根据题干给出的比较点,恰切提取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其异同。

总之,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由侧重对内容的识记逐渐过渡到对内容的分析鉴赏,甚至内容与形式并重;考查点将逐渐由宏观到微观,题目的设置将逐渐由面到线然后到点,设问在坚持开放(体现对阅读主体的尊重)的前提下同时考虑相对具体性(利于阅卷评分操作),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趋势。

鉴赏文学名著阅读在试卷中以简述题的形式呈现,不仅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毛病主要有:答案不切题意,人物姓名错乱,情节复述紊乱,关键细节遗漏,评价用语失当,语句组织破碎。

规避上述误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可参见《高中语文读本》各册中的名著导读中的节选部分章节),点面结合。

()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

()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

如试题要求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那么在答题时,就应该结合“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片断中晴雯的具体表现来分析:晴雯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而她却“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当然也可不作这种直接引用式的举例分析,而简要转述),而且当场痛骂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

这表现了她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和对封建势力的蔑视。

()仔细斟酌词句,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经典例题:2007年福建高考卷试题:(简答题。

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2)《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3)“关女儿禁闭”和“抢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两个情节,这些均与那个梳妆匣有密切的联系,请简述梳妆匣的来历。

(4)《巴黎圣母院》中流浪人为什么攻打圣母院?此事结局如何?请简述。

答案要点:()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

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

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

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伯父葛朗台,但葛朗台不念亲情要打发他走。

查理为了替亡父还债,选择去印度经商,却缺少盘缠。

欧也妮十分同情查理的遭遇,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他,查理把嵌有母亲肖像的镶金梳妆匣作为定情物托付她保管。

()爱斯美拉达被伽西莫多救到圣母院后,国会再次判决她死刑。

这激起了巴黎流浪人的愤怒,因此他们深夜攻打圣母院要搭救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