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区管理制度、治理措施
《治理地面塌陷及裂隙的措施》

《治理地面塌陷及裂隙的措施》生产经营单位:新庄煤业有限公司编制单位:新庄煤业有限公司防治水科编制日期:xx年2月审批意见一、采空分布情况及周边煤矿情况1、采空分布区情况。
襄矿新庄煤业现为改造建设矿井,井田范围内采空区只有首采工作面推进后的部分,采空区顶板已随工作面推进全部垮落,不存在安全隐患。
主要采空区分布于井田的西北角,原水碾沟煤矿旧井及崇粱煤矿整合井范围内,采空区面积约0.8km,采空区顶板管理为房柱式,开采时间从xx年至xx年,采高为2.5米,采空区塌陷面积约0.1km采空区范围内无居民,塌陷区内无居民居住。
现在旧生产系统已全部封密,对实际生产无影响。
2、襄矿新庄煤业井田北部、西部、东部、存在采空区煤层、老窑港、西营、崇梁,只有井田东南角为旧生产系统采空区。
二、成立地表塌陷区管理小组组长:杜涛成员:万全心、雷正龙、李向文、杨占彪、赵小锐、牛虎文、张旭春组长负责组织每周一次的地表塌陷、裂隙的巡查工作;成员负责专项的治理工作,负责地表裂隙和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检查工作。
三、具体管理办法1、地表塌陷区管理小组成员每次对地表裂隙检查后,分析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并实施。
(以记录和实地检查为准)2、重点加强雨季前对地表塌陷区的检查工作,雨季期间要22加强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水情检测,加强防洪防汛管理工作。
3、工作面推进到沟渠地带时,制定专项的安全措施,引流或分流。
4、瓦检员每周对地表的裂隙进行检测并记录在案。
5、工作面的排水系统要完善。
6、工作面的监控检测系统必须完善。
7、对井下的采空区的位置准确的标注在采掘工程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上,对开采的时间、煤柱规格、浮煤、积水、顶板冒落等情况进行记录备案。
8、建立完善的封闭系统。
首先将采空区防爆密闭将其与巷道隔离开来,每个采空区建立一个观察站,每月进行两次观察,并对采空区的温度、空气成分、项板压力、煤柱损坏等情况进行记录。
9、对采空区地表的裂隙、塌陷进行封闭充填,以防地表水渗入,形成积水隐患。
地面塌陷应急处置方案

地面塌陷应急处置方案
简介
地面塌陷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人民群众和城市建设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和减轻灾害损失,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置方案。
应急预案
前期准备
1.了解本地区地质状况,确定潜在的地面塌陷危险区域。
2.加强监测力度,用专业仪器进行近期地面塌陷风险的评估。
3.多种预警手段并举,如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电视等多种途径告知居民和相关单位。
紧急处置
1.在发生地面塌陷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力量到现场勘查。
2.将事故情况通报当地政府,同时积极与当地领导和公安部门沟通配合,协调有关专业技术力量,确保救援及时到位。
3.尽快确诊事故原因和影响范围,对周围地区进行排查,并对有危险的区域进行隔离或划定安全区域。
4.引导民众有序撤离,安排被困群众的转移安置和疏散。
中后期应急
1.罹难者的处理。
对那些死亡或失踪的人员,尽快进行回收和处理,同时在事故现场搜寻当地漏掉的被困人员。
2.隐患排查与整治。
对危险的地方进行行政封闭,并对隐患点的评估、整改和治理进行及时的督促和跟踪。
3.采取预防措施。
加强对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地下设施的监控和预警,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可控范围内管控地面塌陷隐患。
总结
针对地面塌陷这一自然灾害,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并在平时加强防范的宣传和灾害风险评估,避免或减轻地面塌陷灾害对人民群众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影响。
坍塌类危险源控制方案

坍塌类危险源控制方案
1、目标:
降低坍塌可能性,避免人身事故与设备损失。
2、管理措施:
1)技术员根据土质情况在施工前下达安全交底。
2)开工前在开挖面上方设置排水沟,排除地面积水渗透。
3)土方开挖中及时清除坡顶地面上土石负荷。
4)根据土方深度调整坡度。
5)土方开挖中设专人进行防护,发现有裂缝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有塌方倾向时,及时撤出人员设备,待险情排除后再施工。
临边坡、坑洞处要设置围栏。
6)深基坑必须按安全交底做好支撑加固及上下人设施。
7)石方堆码要控制高度,周围加以遮挡,防止滑落。
3、防治阶段控制
1)整个土石方施工阶段。
2)石料的堆放、运输过程。
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

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引言煤矿塌陷是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空洞或煤层失稳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坍塌的现象。
煤矿塌陷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煤矿塌陷区进行修复和维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
1. 沉降区域修复1.1 基础处理在煤矿塌陷区域进行修复前,首先需要对基础进行处理。
主要包括: - 地质勘测:了解地下地质情况,确定稳定性。
- 土体加固:采用注浆、灌浆等方法加固地基。
- 加固结构物:对于受损的房屋、道路等结构进行加固,确保基础稳定。
1.2 环境修复煤矿塌陷区域常常伴随着环境破坏,因此需要进行环境修复。
主要包括: - 土壤修复:采取植物修复、堆肥施用等方式恢复土壤质量。
- 水环境修复:对于受到煤矿塌陷影响的水体进行净化和恢复。
1.3 建设规划煤矿塌陷区经过修复后,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人口迁移:将塌陷区的居民合理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塌陷区域的规模和用途,合理规划并建设基础设施,如道路、管网等。
-绿化景观:在塌陷区域进行绿化工程,打造绿色景观,提升生态环境。
2. 防治措施2.1 矿山支柱矿山支柱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支撑煤层的重要措施,对于防止煤矿塌陷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 - 合理设计支柱:根据煤层厚度、倾角等参数,合理设计支柱的高度和密度。
- 及时回填支柱:煤层采完后,及时回填支柱,防止地表下沉。
2.2 加固地面建筑煤矿塌陷区域的地面建筑物常常受到破坏,因此需要进行加固措施。
主要包括:- 桩基加固:对于受损房屋的地基进行加固,采用桩基等方式增加承载能力。
- 补强结构:对于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如加固梁柱、墙体等。
2.3 排水处理煤矿塌陷区域常常存在排水困难的问题,需要进行排水处理。
主要包括: - 建设排水井:在塌陷区域建设排水井,加强地下水排泄。
- 设施完善:对于已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确保排水通畅。
采煤塌陷区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采煤塌陷区的安全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所有采煤塌陷区,包括采煤企业、塌陷区周边居民、相关部门等。
三、安全管理职责1. 采煤企业(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定期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3)加强对塌陷区周边居民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
(4)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塌陷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2. 塌陷区周边居民(1)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得在塌陷区内进行任何活动。
(2)发现塌陷区内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向采煤企业或相关部门报告。
(3)积极配合采煤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3. 相关部门(1)加强对采煤塌陷区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2)督促采煤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
(3)建立健全塌陷区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安全管理措施1. 监测与预警(1)采煤企业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对塌陷区进行实时监测。
(2)监测数据应定期上报相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启动预警机制,采取应急措施。
2. 安全防护(1)在塌陷区内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明确警示范围。
(2)禁止在塌陷区内进行任何可能引发事故的活动。
(3)对塌陷区周边居民进行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 隐患排查与治理(1)采煤企业应定期对塌陷区进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对排查出的隐患,应制定整改方案,落实责任人,确保整改到位。
(3)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4. 应急救援(1)采煤企业应制定塌陷区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程序和责任分工。
(2)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在发生塌陷事故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工作。
林地塌陷治理措施

林地塌陷治理措施
一、概况:
本地面为林地山地地形,且在井田范围内,有许多自然形成的沟壑。
为保证在雨季到来时,山水能够自然流出,不致于通过地面塌陷、裂隙涌入矿井而造成水灾事故,给林地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潜在重大威胁。
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机制来预防和及早发现并解决这一威胁。
二、成立林地地表塌陷区管理小组:
负责组织对地表塌陷、裂隙的巡查工作。
负责专项的治理工作。
负责提供相关技术、资料等。
三、治理林地塌陷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各副矿长及有关科队为成员的地面治理领导小组。
地表塌陷区管理小组成员每次对地表裂隙检查后,分析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并实施。
2、对开采沉陷的控制,即通过合理选择采矿方法和工艺、合理布置开采工作面、采取井下充填法、覆岩离层带空间充填等措施,来减少地表下沉,控制地表下沉速度和范围,达到保护地表和地面建、构筑物与耕地的目的。
3、根据实际情况,当塌陷区处于沟壑内,且估计在雨期时,能够对矿井产生灾害时,必须采用装载机将地面压实,将原来的地壑由装载机填埋、压实,并形成新的排水沟,确保水可以自然流出。
4、对井下的采空区的位置准确的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上,对开采的时间、煤柱规格、浮煤、积水、顶板冒落等情况进行记录备案。
5、开采沉陷破坏的恢复和整治,运用土地复垦技术和建筑物抗采动变形技术,对开采沉陷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和利用。
6、地下开采产生的大量煤矸石运到地表排放,既占地有污染环境。
利用煤矸石作为充填材料,即可使采煤破坏的土地得到恢复,又能减少矸石的额占地。
7、对塌陷地段、裂缝地段设置警示牌。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及治理

地表塌陷区管理制度及治理No.:00000000000003455根据《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防治水规定》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公司对地面采空塌陷区及裂缝的管理,有效地防止煤矿采空塌陷区及裂缝漏风和发火,防止地面人、机、畜误入塌陷坑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结合本公司地面采空塌陷区及裂缝现状,制定本制度及治理方法,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落实。
一、职能划分地面塌陷区及裂缝管理属安全管理范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管理。
公司由总工程师主管,安全科、地测科为业务管理部门。
二、塌陷区范围地面塌陷区范围是指因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对应地面位置形成的塌陷坑、垮落段、下沉、裂缝等所形成的范围。
三、 日常管理、 当确定某一区域进行回采时,地测科应在井上下对照图上圈定对应地面可能出现下沉、塌陷的范围,预计塌陷的时间。
预计塌陷的范围内如有农田、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应提前搬迁或处理。
、 当井下开始采煤,矿总工程师应指定地测科及其他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到可能塌陷的区域查看,并实际记录塌陷发生的时间、范围、深度及周围裂缝范围,并及时通报领导和有关部门。
、在可能出现塌陷区域的周围、路口设置明显的警戒线和警示牌。
警示牌要写清楚 塌陷危险区、严禁进入 字样。
每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凡损坏、破坏的警示牌及时更换。
、要阻断进入塌陷区的道路,防止车辆、人员、牲畜直接进入塌陷区。
并加强针对性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
、 地面出现塌陷时,煤矿要根据情况及时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回填。
、 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回填时,施工单位要安排专职的监护人员,防止人、机坠入塌陷区。
、经过塌陷区域的供水管路,由使用单位定期检查、维修,严防跑水。
其他工业和民用废水,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塌陷坑。
、对已经出现的所有塌陷坑,认真进行一次清理,并标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注明塌陷时间、范围、深度。
、留设的保安煤柱,一经留设,严禁开采。
采煤塌陷区管理制度

采煤塌陷区管理制度一、采煤塌陷区管理的背景和现状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采煤塌陷区的面积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采煤塌陷区一直是我国煤矿生产和安全治理的重点领域,但由于长期以来对采煤塌陷区管理的不足和监管不力,导致了一些问题的积累。
采煤塌陷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导致管理不到位;2.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难以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理工作;3.居民对采煤塌陷区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范意识;4.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薄弱,地表水源受到污染和破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保障采煤塌陷区居民的生活安全,提高采煤塌陷区的治理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二、采煤塌陷区管理制度的建设目标为了让采煤塌陷区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可持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采煤塌陷区管理制度的主要建设目标包括:1.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2.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3.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采煤塌陷区的动态变化,提高预警和防范能力;4.强化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促进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通过以上目标的设定,可以更好地引导和规范采煤塌陷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采煤塌陷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采煤塌陷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采煤塌陷区管理制度的目标,我们需要明确其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
采煤塌陷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1.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采煤塌陷区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
2.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采煤塌陷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建设和完善,明确规范相关行为和责任,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塌陷区的防治和治理措施受煤矿开采的影响,地表上出现塌陷和裂缝,影响地面上的居民生活和耕作。
现在我公司的煤矿开采主要在北翼,受采空区影响的村子主要为史家腰,矿上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一、对塌陷的区域进行防治:
1、搬迁:按初步设计史家腰为搬迁村子,但在居民没有搬迁之前留设保安煤柱。
2、留设保安煤柱,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设计要求对煤层开采可能影响的保护目标采取留设煤柱的方法进行保护。
村庄按Ⅲ级留设煤柱。
留设具体情况是:井田边界留20m煤柱,大巷之间及两侧留30m煤柱,采空区隔离煤柱按25m留设,两坂村和油庄村边界保护带为10m,然后上面松散层按45°投影留设,下面岩层按72°投影留设保安煤柱,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二、地表塌陷区域的治理:
1、对地表裂缝的治理:根据裂缝的宽度大小,对较小的裂缝经耕地平整恢复原状,对较大裂缝采取充填、平整,使耕地恢复原状,以减小雨水的侵蚀、水土流失。
2、对地面上的村庄建筑物有影响的,必须及时搬迁或留设保安煤柱。
地面公路上有裂缝的及时充填以免伤及过往行
人。
3、对地面上的地表塌陷区域用栅栏围好并设置警示标志,防治人畜进入,造成伤亡事故。
4、对有裂缝的地面,应对裂缝进行检测监控,及时了解裂缝的变化。
在雨季时增加检测检查力度,对低洼处的裂缝及时的充填和疏通,防治雨水通过裂缝导入井下,造成淹井事故。
5、在采空区上方附近有建筑物的应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定期观测。
6、成立专门的监测监控小组,对塌陷区域的塌陷情况及裂缝情况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