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词人柳永
北宋市井文化对柳永词创作的影响

北宋市井文化对柳永词创作的影响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北宋市井文化对柳永词创作的影响摘要:柳永,宋代词坛上的特殊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文人,但是他身上却表露出同时代文人少有的浓烈的市井文化色彩。
传统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贯穿于柳永一生,在其词创作与生活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文集中关注宋代市井文化对柳永词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市井文化;精英文化;慢词柳永字景庄,一字耆卿,初名三变,而后因词改名,仕途多舛,后改名为永。
他一生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是北宋所谓‘百年无事’时期。
对于这样一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大词人,《宋史》上竟无传记,从这点上可管窥柳永词虽风靡天下,但并不被统治阶层的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者们所接受。
同时,词在北宋依旧是一种没有政治地位的文体。
明白了这两点,也就不难明白柳永缘何沉迷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去市井文化之中寻找寄托,以及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顿的最终根源了。
一、柳永前期词“多闺门淫媒之语”柳永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景佑元年中进士为界。
前期词多闺门淫媒之语,后期词则多羁旅穷愁之辞。
这跟柳永的切身经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城市的繁华和商业的发达,为士大夫们的享乐主义提供了滋养的温床,优厚的官俸又为其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加之随着宋代经济不断发展,加速了市井歌妓阵营的扩张,致使宋朝的重要商业城市妓馆林立,歌妓云集,作为商业,政治,文化中心的京都汴京更是如此。
青少年时期的柳永生活于帝都之中,家境富足,担任工部侍郎的父亲足以为他‘数载酒萦花系’的游冶生活提供保障。
正如他在《笛家弄》里所写的那样: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
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
那时柳永流连于汴京勾栏瓦肆之中,恣意纵情,与歌妓交往频繁。
而柳永的词名,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很快,他得到了当时评论家的注意,成为热门话题。
枊永(介绍)

1.人物生平柳永早年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
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或987年,任城;史无明确记载)。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
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
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流寓江淮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
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科举之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
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
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
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
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
试论柳永词的市井化特征

是个非常注 意儒家 道德 的仕宦 之家 ,柳崇之五世祖柳奥 随叔父 柳冕至 福建任福州 司马, 后 又改官 建州 , 遂定居 l F 此 。至 于柳永 的父亲柳宜 以 及 五位 叔父则都 曾做过官 , 柳宜为官期 间 , 正是 “ 太 平 日久 , 人 物繁阜 ” 之 时。柳 永有兄弟 二人 , 长兄柳三复 、 次 见柳三接也都有科 举功名 , 侄、 子也都 中过进士做 过官。 作 为仕宦 之家 的后代 , 从小就受到 “ 学而优则 ” 思 想的影 响 , 希望能 同他的先人一样 入朝为官 。他 曾在《 劝学 文》 中写 道? : “ 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 , 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 为此志 向柳水分 别 于天禧 三年( 1 0 1 9年) 、 f _ 二 宗天圣二 年( 1 0 2 4 年) 、 天圣 五年( 1 0 2 7 年) 三 次参加科举 考试 。初次考试 , 这位青年才俊极其 自负 , 认 为“ 临轩亲试 , 对咫 尺天颜 , 定然魁 甲登高第” ( 《 长寿乐》) 。但是 事实却无情地打击 了
【 2 ] J o s e p h H e l l e r . C a t c h 一 2 2【 M】N e w Yo r k : De l l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l n c, 1 9 6 1
【 3 】 桂诗 春 心理 语言 学【 M】上 海 上 海外 语教 育 出版社 , 1 9 8 5 I 4 】 蒋 冰清 . 言 语 幽默 的认 知机 制 研究— — 论概 念合 成 理论 对言 语 幽默 的 阐释 力 [ J ]重 庆 工商 大学 学报( 社 会科 学 版) , 2 0 0 7 ( 0 3 ) 【 5 】 汪小 玲 美 国黑色 幽默 小说研 究f M】 上海 : 上 海 外语教 育 出版社 2 0 0 6 【 6 】 夏耕 从 空 间合 成理论 看言 语 幽默现 象【 D 】 , 华 中师范 大学 . 2 0 0 6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

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简介及代表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永简介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生平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轶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柳永,这位浪迹于烟花柳巷的一代词人

柳永,这位浪迹于烟花柳巷的一代词人当您在写情书时写下'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时,当年写下这千古名句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心情,是否可以读懂?这首《蝶恋花》这样写道: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秋,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年的柳永,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旁,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满是沮丧和忧愁,他觉得没有谁会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他打算对酒当歌,把自己灌醉,但是又觉得勉强欢笑没什么意味。
他日渐消瘦却始终不觉得懊悔,愿为那个心中的她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柳永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对意中人的绵绵的情思结合在一起描写,黯然销魂的春愁跃绕纸上,读者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孤独凄凉。
清代文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的词推崇倍至,称赞到'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图片发自简书App柳永的词大量描写世俗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而她词中的女主角大多为青楼女子,据说,晚年的柳永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他死以后,是青楼的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
那么出生在北宋的这位婉约派代表人物,怎么会浪迹于烟花柳巷?又为何最终这般潦倒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感悟这位风流才子的别样人生。
柳永,原名柳三变,柳永是后改的名字,又因为他在家排行第七,所以又被人称作柳七。
柳永出身在官宦之家,祖父就是官员,其父柳宜在南唐为官(让人想到词帝南唐后主李煜),曾官至监察御史。
南唐被北宋灭亡以后,他继续在北宋为官,曾任沂州费县县令,而柳永就出生在他父亲在费县任职期间。
后来,柳宜在北宋做到了工部侍郎。
这样的背景让柳永对步入仕途充满了期待。
咸平五年(1002年),才高八斗的柳永离开家乡,他计划进京参加礼部的考试,他由钱塘湖进入杭州以后,杭州的盖世美景、湖光山色使他留恋不已,他于是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荡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任两浙转运史,驻在杭州。
柳永为什么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为什么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故亦称“柳七”。
祖籍为河东(今山西永济),后移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后来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为人风流倜傥、潇洒不羁,常常流连于酒馆歌楼、花街柳巷,过着快活的日子。
一生好与乐工、歌妓们来往,柳永认为这些身份地位低下的人群其实很真诚、很善良,并为她们填词谱曲以供吟唱。
柳永晚年潦倒,死后无钱安葬,据说是那些生前与之要好的歌妓们筹钱葬了他,这就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故事。
每年清明她们还会相约祭扫柳永墓,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吊柳会”。
作为世俗中人,柳永当然也有青云之志,加之自己是世家子弟,他更希望能出人头地、登第封官。
但屡试不第,以白衣卿相自封的他在《鹤冲天》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本是对科场失意的得意表达,没想到却惹怒了皇帝,之后柳永赴京赶考,有人向宋仁宗推荐,仁宗对柳永善作俗词早有耳闻,就说了一句:“且去填词!”柳永知道得罪了仁宗皇帝,希望当政大臣晏殊能帮他疏通疏通。
晏殊问他:“俊君作曲子么?”谁知不会说话的柳永回答道:“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晏殊作词以写男女恋情为主,但是他笔下的男女之情多是纯洁的、高雅的。
听到柳永竟然将其俗词与自己纯净雅致的词作相提并论,不高兴的晏殊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闲拈伴伊坐’。
”晏殊看不上柳永词作的思想内容,无语的柳永知道疏通无望,只好离开京城,索性过起了浪迹市井的日子,四处漫游,足迹曾到过扬州、苏杭等地。
仁宗一句“且去填词”,却成了柳永时常拿来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说是皇帝下旨让他去作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词作家至此诞生。
于是他将自己的全部感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到填词谱曲中去了,在莺歌燕舞、锦榻绣被中,做起了“白衣卿相”。
此即“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由来。
由于柳永善于为社会底层的人们作词,所以他的词具有市井情调,语言通俗,流传极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1]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他的创作成果颇丰,影响深远。
传播是柳永词走向读者和受众的重要环节。
首先,柳永具有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才能,又常流连妓院教坊,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是柳词走向受众的重要因素,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各个阶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活化了柳词的存在方式。
其次,《乐章集》在不同朝代的编刻使柳词传播到文人士大夫的接受视野,以阅读读本和创作范本凸显了柳词的整体艺术功能;其三,历代选本的编选不仅筛选出柳词的名篇佳作,使柳词得到公允的评判,而且在没有歌唱的时代继续广泛着传播柳词。
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
他善于填词而且精通音乐,工于音律,走歌妓乐工合作的道路,在两宋文坛上影响甚大,他不仅留下了213首词作,并在两宋近1500位词人中创作数量排名第15位〔1〕。
他的词在当时和后代都广泛流传:从教坊妓院到市井巷陌,从井水之处到宫廷禁中,从中原地域到边疆境外,都能听到柳词不绝于耳的传唱,影响极为深远。
柳永词的词史地位虽在历代遭到不同程度的非议,但实际上其词在后代人那里又被不断的学习和模仿。
本文拟从歌妓的歌唱传播和柳永词集的编刻及历代选本选录柳词情况的考察,试分析探讨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和词史地位。
柳永对宋词地位的影响

柳永对宋词地位的影响柳永,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柳永的词作以婉约、清新、自然为主要特点,他善于运用民间俚语和市井俚曲,使得词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
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
柳永的词作在北宋时期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不仅在市井之间广为流传,而且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极高评价。
柳永的词作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遣词造句、用韵和平仄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柳永的词作不仅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宋词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引领了宋词走向了更为通俗、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向。
柳永的词作使得宋词从原本的雅致、文人雅士的专属走入了更广泛的大众之中,让宋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传播。
柳永的词作在北宋时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作品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广泛赞誉。
柳永的词作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他的作品在遣词造句、用韵和平仄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柳永的词作不仅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引领了宋词走向了更为通俗、贴近人民群众的方向。
柳永的词作使得宋词从原本的雅致、文人雅士的专属走入了更广泛的大众之中,让宋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传播。
柳永的词作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人们对爱情、友情、离别、相思等人类普遍情感的关注和体验。
柳永的词作还表达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和呼声,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井词人:柳永
北宋史上,争议之最大者,毁誉之最烈者,莫过于柳永及其词作。
“浅近俾俗”、“语言尘下”、“声态可憎”等词在那时彷佛都不约而同的汇集于柳永身上。
苏轼、秦观、李清照等名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对其词作进行一番评论。
李清照在《词论》就不免表达出对柳词的贬损“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那么,柳永词真的如此低俗吗?柳永词真的只是生存于市井之家吗?推崇备至者,誉其为北宋正宗,能与杜甫诗相提并论;贬损唾弃者,贬其靡靡之音泛滥于六七百年而使雅奏从此断绝。
当我们重拾历史,拂去历史的尘埃,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会发现不一样的柳永——一个宋词演进史的里程碑人物,一个能代表北宋勃勃兴起的市民文化巨人,一个能容雅与俗共赏的才子。
一.柳永性格决定其词作
每个人都是多棱镜,都富有多重性格,既有光鲜美丽的一面,也有丑陋龌龊的一面,没有谁是单一的,完美的。
当然,柳永也不例外。
大多数人认为,柳永的性格具有双重性。
就柳永的生平来看,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在汴京长大,在汉乐府、唐诗中耳濡目染,年轻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满腹的才华。
当然,作为一名官宦子弟,自然以功名为重,这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难以置身之外的仕途之路。
柳永在《长寿乐》(尤红殢雨)中表达了“定然魁甲登高第”的雄心,柳永又在《鱼如水》(其二)中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但他一面整日在瓦肆勾栏中依红偎翠、浅斟低作,一面渴望通过科举一跃成为帝王之师。
这不仅仅出于内心的矛盾,更多的是与自身性格有极大关系。
在其词作上也不无表现出这种双重的对照。
两次进士落第,无不给他沉重打击,不过他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会自我安慰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当他好不轻易的考上进士,但是皇帝见其名,便说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这无疑宣判了他仕途的死刑。
从此,改名柳三变。
可见,大多
文人骚客,抑郁不得志的时候,便是仕途多不顺时。
没有了“浮名”,只好“浅斟低唱”。
正是因为其间的不得志,不得名,不得恩宠,柳永才会流连于秦楼楚馆,以卖词为生,辗转回眸,便是多年已去。
这时的他,尽管仕途失意,但这样,他才能有闲情于歌楼妓馆,熟悉社会底层和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他又经常应歌伎的约请作词,拿到茶坊酒馆、烟花巷陌演唱,因此他懂得如何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娱乐需求,同时对她们的不幸也更寄予同情,因此填制了大量的井俗词。
这期间的词以艳词居多,所以烙得一个“腻柳”的标签,写进千古词史。
这时的《雨霖铃》、《蝶恋花》等多处于此时。
柳三变虽然感情生活放纵,但从来也没有真正放弃过一个士大夫对仕宦前途的憧憬。
后来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做得一个“芝麻官”。
这是柳三变人生的转折,把他从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浪子形象,还原于一个传统士大夫的面貌。
二.柳永词的特点
第一,创作男欢女爱,歌儿舞女等传统热门题材,采用平民百姓的视角,深入到市井青楼之中。
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伶工乐妓的艰辛和心灵的痛楚……种种凡俗人生不为人知的心曲,一一坦露在词中。
柳永似乎成了市井百姓、歌儿舞女的词曲代言人。
《迷仙引》就是一个例子。
柳永词中泛滥的市井情调和世俗人情味,当时遭到了士大夫的白眼,当然和晏殊、温庭筠类似内容比起来就很不同:一含蓄一直白,一贵族一市井。
第二,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姿多彩的市井风情是柳永词的独特题材。
《一寸金》写成都,《破阵子》写汴京,《木兰花慢》写苏州,《望海潮》写杭州,这些词无不赞美繁华,渲染欢闹,甚至夸耀奢侈、显摆富贵,为世俗生活大唱赞歌。
第三,柳永词“工于羁旅行役”。
他往往晓风残月、山村水驿、溪石林川、黄昏夕阳中寄托自己萍踪漂泊的坎坷人生体验和两地相思的苦闷心情。
《雨霖铃》、《八声甘州》是其代表作。
柳永羁旅行役之词中的游子形象,与他在青楼楚馆里浅斟低唱的浪子形象互为补充,实者是一个能俗能雅、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的才子词人。
三.柳永对词作的贡献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
他是一个专门写词作曲、独具原创力的才子,也是真正开启宋词新天地的重要作家。
这不仅表现在对词的词调还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突破。
首先,柳永精通音律,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是长调慢词蔚然成为一代风气。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的文人词,一直以小令占绝对优势,柳永却以他对市民生活的深切感受,对的谙熟及过人的才力,或把市井新声加工成慢曲,或把原来的小令敷衍为长调,精心创作长调慢词。
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式开始完备,大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其次,柳永为了使用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市民大众的欣赏趣味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艺术手法。
柳词喜欢平铺直叙,叙述详尽,有头有尾,但这决不是说柳词缺乏曲折变化。
写景状物,不用比兴借代,去备足无余;叙事抒情,不需烘托渲染,却淋漓尽致。
构思缜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
在章法结构上,柳词有今昔交错、空间转换的特点。
所谓今昔交错,是往往先铺写眼前之景,然后转入对往昔情事的回忆,再回到现实,表达离别相思之情。
如《曲玉管》一词,一、二叠均写景,第三叠“暗想当初”以下,是追忆之笔,“阻追游”以下,又直抒愁情。
所谓空间转换,是在现实描绘中忽穿插以想象之笔,如《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句,皆是真中见幻、实中运虚,属同一机杼。
第三,柳永喜欢用极其生动的、浅近的日常用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怎”、“争”等,代词“我”、“你”等。
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既使人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柳词的口语化的特色,对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则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尽管柳词的语言浅显平易、明白如话,描写又淋漓酣畅、铺展舒张,但它仍然保持着隽永的韵味,仍然具备深婉含蓄的风格。
这是由于柳永还杰出地运用了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段。
如《定风波》词下片:“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少年光阴虚过。
”柳永之后,秦观、周邦彦、黄庭坚、晁补之等人,也喜用曲中俚语,有人甚至以柳词为“金元曲子之先声”,可见其俗词影响之大。
冠有市井词人、才子词人、风流才子等殊名,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
一个融多种性格于一体,一个人们褒贬不一的词人,一个封建官宦的追随者但又放浪形骸不羁于世的叛逆者……柳永,一个值得我们现代人仰视的才子俗人。
当然,或褒或贬,或抑或扬,见仁见智。
但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循着历史的车轮,我们发现他俗但不失雅,他多情却又旷达,他平平凡凡但又轰轰烈烈。
他,就是柳永。
参考文献:《唐宋词新读》、《宋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