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阿灵顿生平及著作研究

合集下载

《老子》研究在西方

《老子》研究在西方

《老子》研究在西方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五千言《道德经》文约意丰,义蕴深邃,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和《共产党宣言》。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东方智慧的结晶,它倍受西方学者的青睐和推崇,相关的研究和译注,可说是汗牛充栋。

法国神甫戴遂良(P. Léon Wieger,1856-1933)是在中国河间府传教的多产作家,他留给后人不少重要汉学著作。

著有《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i]、《历史文献:儒释道》[ii],其1913年在巴黎出版的两卷本《道教》(Taoisme. Tome 2: Les Peres du systeme taoiste, Lao-tzeu, Leu-tseu, Tchong-tzeu),第一卷是当时最新《道藏》的总目,第二卷是《老子》、《列子》、《庄子》法汉对照本,据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说,戴遂良的“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

那三十几卷作品,既无所不包,又浅尝辄止。

汉学大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也研究过老子,撰有《摩尼和化胡经》(1903)和《有关〈道德经〉梵语译文的问题》(1932)。

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则有《道教》遗稿两卷,第二卷收入他1934年撰写的《老子和庄子书里的圣人与神秘经验》一文。

在老一辈汉学家中,还有康德谟(Maxime Kaltenmark),他1910年生于维也纳,师承马伯乐。

1950-1953年曾在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任所长,回国后继马伯乐任法国高等研究院第五部“中国讲座”负责人,从事道家与道教经典研究,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还培养了不少道教研究人材。

其《老子和道教》[iii],从整体上论述了道家和道教,特点是短小而寓意深刻,是诸多西译本中可读性较强的一种。

此后的法译本还有刘家槐(Lieou Kia-hway,1908-)译本(1967年)[iv],梅底西斯译本(1974年),克娄德·拉尔(Claude Larre)译评本(1978年)[v]。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j泌枢HOUNT自l N f LOWC RS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为例张秀清牛洁珍一、引言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追求和谐统一、中庸协和的文’美国华裔作家按照其出生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化,也即天地人合一,简称天地人和,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全面最为Am e^c锄.Bo m Chinese,简称ABC,即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博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

也国人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对自有学者用6个字“仁、德、礼、法、化、和”概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己家族的历史所知甚少,而且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容和基本特征。

不可能像中国人或其父辈那样去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对于他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留下来的精华,是意义和理们来说,中国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他者”。

第二念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其存在的语境,脱离类为the F re sh O f f th e Board,简称FOB,Thev a r e n e w comers t o了特定的语境,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America。

他们原是中国公民,后在美国生活并加入美国国籍,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博导就中国文化符号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这类作家也被称为“新移民作家”,这两类作家的创作主题、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赫特征的一系列裁不尽相同。

前者以汤婷婷、谭恩美、任璧莲等为代表,主要用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

文化软实力正是英文写华人在美国的故事:后者是以哈金、严君玲等为代表的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

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新移民作家,主要写当代中国的人物、当代中国的故事以及作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町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者自己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语境的世界。

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Diogenes and Alexander 翻译

Diogenes and Alexander 翻译

Lesson 18 ——Diogenes and Alesander他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

可他就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便像狗一样在路边解手。

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入肚中。

他没工作在身,也无家可归,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

街市上熙熙攘攘,到处是顾客、商人、奴隶、异邦人,这时他也会在其中转悠一二个钟头。

人人都认识他,或者都听说过他。

他们会问他一些尖刻的问题,而他也尖刻地回答。

有时他们丢给他一些食物,他很有节制地道一声谢;有时他们恶作剧地扔给他卵石子,他破口大骂,毫不客气地回敬。

他们拿不准他是不是疯了。

他却认定他们疯了,只是他们的疯各有各的不同;他们令他感到好笑。

此刻他正走回家去。

他没有房子,甚至连一个茅庐都没有。

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

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

人实在不需要床榻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

既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穿上适当的东西。

那我们惟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

所以他拥有一张毯子——白天披在身,晚上盖在身上——他睡在一个桶里,他的名字叫狄奥根尼。

人们称他为“狗”,把他的哲学叫做“犬儒哲学”。

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希腊的克林斯城邦度过,那是一个富裕、懒散、腐败的城市,他挖苦嘲讽那里的人们,偶尔也把矛头转向他们当中的某个人。

他的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

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

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他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这出乎众人的想法。

狄奥根尼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丁林
【期刊名称】《中国测绘》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阿灵顿国家公墓是美国的一个荣誉归葬地,却不是官员的高级墓地,所以,一个死于疆场的普通士兵一定能够安息于此.而官阶高至总统,却往往没有份。

总统中的例外是约翰·肯尼迪.因为他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被刺杀.
【总页数】8页(P62-69)
【作者】丁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罗伯特议事规则与实事求是——读《罗伯特议事规则》
2.阿灵顿:r宽带网络铺设阿灵顿之路
3.阿灵顿:宽带网络铺设阿灵顿之路
4.李将军“品性”解读--《李将
军列传》文本细读5.李将军悲剧原因探究--读《李将军列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谢和耐
法国
1921—
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
Jean Francoise Foucquet
富凯(傅圣泽)
法国
1665—1741
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尤其是协助白晋对《易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Jean Pierre Abel Remusat
雷慕沙
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哲学理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中国历史
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Тихвинский
齐赫文斯基(齐赫文)
俄罗斯
1918—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关系、苏中关系、日本近现代史
DonaldHolzman
侯思孟
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尤其以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EdouardChavannes
沙畹
法国
1865—1918
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
Grosier
格鲁贤
法国
中国历史、美术和文学
HenriMaspero
马伯乐
法国
1883—1945
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语、安南史
JacquesGernet
史华兹
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先秦思想史
Ezra Vogel
傅高义
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 King Fairbank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MendozaJuanGonzalezDe
门多萨
西班牙
1545—1618
中国文化史
HaroldZvi-Schifferin
史扶邻
以色列
1922—
专业兴趣始终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主要通过研究孙中山来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发展之路和治国的经验。
GiuseppeCastiglione
郎世宁
意大利
1688—1766
意大利
1943—
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史的研究,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明清文学史领域,但并不仅仅从经济基础研究中国,而是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进入上层建筑的核心“文化”意识,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AlexanderWylie
伟烈亚力英国1815 Nhomakorabea1887
ПавелИвановичКаменский
卡缅斯基
俄国
1765—1845
满学、汉语
ПавелСтепановичПопов(МаоЛинь)
波波夫(柏百福、茂陵)
俄国
1842—1913
汉语、中国政治
ПетрИвановичКафароф
卡法罗夫(鲍乃迪、巴拉第)
俄国
1817—1878
宗教、汉语、中国边疆史地
福井康顺
日本
1898—1991
中国哲学思想史
荒川清秀
日本
1949—
汉语言学
吉川幸次郎
日本
1904—1980
中国文学、历史
井上靖
日本
1907—1991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鹿地亘
日本
1903—1982

高中语文 4.3.1《神的一滴》课件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3.1《神的一滴》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整理ppt
一八四五年七月,二十八岁 的亨利·梭罗搬进了瓦尔登湖畔 林地上的木屋,开始了他的隐居 生活,身体力行他的“简单生活” 哲学。他在木屋中住了二十六个 月,完成了《瓦尔登湖》初稿的 大部分。
整理ppt
在梭罗看来,向宁静靠近的最 好方法是寂寞。寂寞是最好的伴儿, 因为寂寞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 识自己。也许只有在寂寞中,人心 才能宁静下来;只有宁静下来了, 人才会去思考自己;而只有思考了, 他才可能认识自己。
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 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 属于现时代的。。
整理ppt
整理ppt
徐迟(1914.1O.15——1996.12.12 )中国“报 告文学之父”,当代著名作家,五十年 代即产生巨大影响,更以《歌德巴赫猜 想》(1978年3月)引起轰动,它将当时 受人非议的走“白专道路”的知识分子 陈景润,作为正面主人公进行赞颂,并 且第一次对“文革”做出了否认,因此 在报告文学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2002年我国设立“徐迟报告文学奖”。
2,大自然的寂寞:瓦尔登湖是寂寞、孤独的,也许 正因为这种孤独寂寞,它才更纯洁、更美丽。
实际上,寂寞也许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佳境界!
整理ppt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没有经商 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 了瓦尔登湖。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 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 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 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 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 病在康科德死去。
整理ppt
A.汆(tǔn)水 懒(lài)惰 黝 黑(yǒu) 黑魆魆(xū) B.鱼鳍(qí) 峻峭(qiào) 深 邃(suì) 湿辘辘(lù) C.漪(yī)澜 水蝎(xiē) 虚 掷(zhì) 黯淡无光(àn) D.鸟瞰(kàn) 鼓膜(mó) 蓟 (jì)草 缪(móu)斯女神

从读者反应论看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看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看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译本摘要: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先后出现过很多翻译版本,但要确切地传达其中的思想内涵却并不容易。

本文试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对Arthur Waley的译本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中西方读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关键词:读者反应论;文化翻译; Arthur Waley译本《道德经》1.0引言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长期从事《圣经》翻译的实践中,提出了读者反应论的重要翻译思想。

这一思想把读者的接受和理解纳入翻译这一动态活动中,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翻译观的巨大冲击下,读者反应论受到强烈的抨击。

《道德经》自从20世纪上半叶起由西方汉学家翻译成英文,流入西方后引起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老子《道德经》的英文版本多达数十种。

在近现代汉学经典翻译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较具代表性,并被公认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译著学者,如英国汉学家雅格·李(James Legge)、阿瑟 ·威利( Arthur Waley)、美国的布莱克尼( Raymond Bernard Blakney)、陈汉森( Chad Hansen)和中国的林语堂、陈荣捷等人。

本文首先对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进行简要介绍,再分析读者反应论和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取 Arthur Waley译本《道德经》中有关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进行分析,以说明中西方读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及读者的可懂性对译文的影响。

2.0奈达的读者反应论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长期从事《圣经》翻译,他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在20 世纪6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奈达的翻译思想对西方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汉学家阿灵顿生平及著作研究
阿灵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1859-1943)是一名活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来华人士。

从北洋水师到中国邮政,他为中国政府服务了五十年,凭借着天生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阿灵顿将自己毕生精力花在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上,最终成为了在北京最著名、最受人尊重的汉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主要面向外国读者,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尽管如此,阿灵顿在国内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受到重视,直到近年来,他的两部著作才被翻译出版。

本文旨在根据已有的资料探讨阿灵顿的生平经历,对他的学术著作进行一番梳理,将他的汉学研究思想进行全面、有重点的展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阿灵顿的关注。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对汉学研究历程及学术思想的梳理。

本文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阿灵顿的生平,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大体上分为政治观点和其他观点西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阿灵顿在其著作中反复批判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深度腐败,不仅列举了许多事实例证,更从制度、历史和思想的根源上对中国的政治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总体上讲,他的政治态度趋于保守,对近代革命势力持保留态度。

同时,作为一名外国来华人士,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应该交给中国人自己,而不是外国人,并且对中国人民抱有很大的信心,对中国的未来抱以乐观的态度。

第二,对中国戏剧的研究。

阿灵顿的四部著作中,有两部与中国戏剧有关,均属当时的突破性学术成就。

特别是《戏剧之精华》,选取了三十三部热门经典剧目译成英文,无论是在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中,这样大的工程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书的主要内容
分为两个方面:一、戏剧翻译;二、戏剧评论。

在翻译问题上,《戏剧之精华》主要以向外国读者普及中国戏剧剧目为目的,译文的文学性并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值得一看的还有每一部剧目后面或长或短的戏剧评论,包括了戏剧主题、戏剧文学、戏剧音乐、演员表演、中国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同时代不可多得的一部全面、丰富的中国戏剧研究著作。

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

序言部分交代了阿灵顿的生平并回顾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整理了阿灵顿的汉学研究历程,并着重总结了他的政治态度及社会、文化方面的观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阿灵顿的戏剧研究著作《中国戏剧史》,对该书的写作、出版背景进行了简介,重点归纳了其中的重要内容及观点。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另一部戏剧研究著作《戏剧之精华》,除了简单交代写作、出版背景之外,还对该书剧目的选择以及内容上的构成进行了展示,总结归纳了每部剧目后戏剧评论中重要的观点,并在最后一部分将阿灵顿、艾克敦翻译的《思凡》与林语堂翻译的版本进行了文本细节的对比,两个版本各有其优势:林语堂的版本对原文删改较大,加入了许多作者自己的主观理解,不如阿灵顿的译本忠实于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