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汉学家(名词解释)
汉学家艾兰及其汉学思想

汉学家艾兰及其汉学思想艾兰(Sarah Allan),生于美国,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柏克莱分校学习中文,1974年获博士学位。
1972年始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1995年夏始任美国达特默思学院教授。
她研究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在亚非学院长期教授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对先秦的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颇多涉猎,她从哲学史出发而着重于哲学问题的探索。
1997年8月,艾兰在北京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知,在郭店楚简中有一部与今本《老子》很不一样的竹简本《老子》,而且郭店楚简很快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因此艾兰开始筹办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即“郭店《老子》学术讨论会”。
1998年春,郭店楚简如期出版,研讨会于1998年5月22日至26日在达慕思大学举行。
这是有关郭店楚简的第一个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海峡两岸、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哲学以及宗教等角度对郭店楚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艾兰的想法是从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的不同的学科,请来既有学问又熟悉出土材料的专家一起阅读这些在地下长眠二千余年的“新”文献,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此后,竹简也成为艾兰研究的一部分。
就当今西方汉学研究的大趋势而言,一是摒弃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二是注重运用社会科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艾兰的学术研究恰与这一学术趋吻合,凸显了西方汉学方法新、视野广和成见少的特点。
艾兰教授对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在形而下的文字器物与形而上的思想哲学两大领域多有涉猎,其学术范围之广,在当代西方汉学家中是不多见的。
她在古文字、古器物、古文献和考古学方面有着较为深厚的学养,对当代西方结构主义、相关思维、人类文化学和隐喻理论的运用,是以其厚实的文献根底为背景的,因而,尽管新意叠出,但又往往坚实可靠。
艾兰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工作之一,便是参预整理和编撰《英国所藏甲骨集》。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卫三畏引言所谓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的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
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
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他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实践上,可以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这就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方略。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
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
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是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
美国汉学之缘起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广州、澳门中外贸易在海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的认识逐渐增多,再通商的过程中,欧美基督教传教士随本国商人相继来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碰撞。
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使两种文化在相互撞击过程中产生两种对世界不同看法: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扩张主义;二十不顾时势境迁的时间范围的自我中心论。
这两种世界文化观最终都没能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取得成功。
但由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出现了难得的认同。
认同之一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引发了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研究;认同之二是,在中国,这种研究表现为近代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自由,图强自主的“西学东渐”。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汉学研究,汉学学术,即中国学研究。
又称国故学,或国学研究。
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
国外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由法国人创立,法国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汉学研究的发祥地,在汉学研究上有着良好的传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汉学大师。
从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在在整个国外汉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法国汉学研究的重镇——戴密微他是汉学界的良师益友,学问渊博,高度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他在一生的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他是我们中国学的老前辈。
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包罗万象,其学识确实难以伦比。
他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作品问世。
他能用多种语言阅读,如汉文、日文、梵文、俄文和其它欧洲语言。
他既善于工作,又善于解决问题,他的每一个论点都具有代表性。
其论着既准确又具体,总结概括性很强,其考定意见有理有据。
他的作品首先从语言学开始,后来又陆续发展到各个领域:佛教文献学和中国佛教史、宗教文献学和历史学、文学史等。
但戴密微的作品又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其着作的主题往往是囊括宗教、文学和语言诸方面。
戴密微最偏爱的领域是文学。
然而,他最早所钻研的领域却是令人感到枯燥的佛教文献,这是由于列维怂恿和推动的结果,戴密微曾在法兰西学院听过列维的课。
由于他热爱熟悉梵文和巴利文文献以及这些文献的汉译文,所以他就成了中国佛教专家。
戴密微的学识在这方面最为渊博和扎实,他的最大精力也都投置于此,他也正是在这一方面胜过了其它那些名声很大的汉学家们,后者往往很少懂得或根本不懂得中国的佛教文集,也不懂得这些文献在远东所产生的影响。
他1924年于河内发表的第一部重要论着就是《米兰王问经的汉译文》,这是他对《米兰王问经》各种汉译文的综合研究,这部印度文献的内容是讲那先比丘和尚与大夏希腊国王之间的辩论。
从此之后,戴密微便对汉文佛教文献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并开始对印度各宗教的历史发生了强烈兴趣,同时也开始关心个各的经院教理、三味修行、小乘传统以及佛教戒律的论述。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
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
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1.法国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②翻译小说《玉娇梨》;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汉学含义以及外延

汉学含义以及外延千百年来,中国典籍荷载着优秀的中华文明,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
现在它已拥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其美质殊姿、神韵妙趣和宏旨精蕴已引起了广泛的爱好和欣赏,人们咸认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奇卉异葩。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中华文明播扬于异国的历程漫长而又曲折。
滋蔓东亚的文化圈,风靡欧西的中华风,以及无数文化名人与中华文明的频繁接触……,凡此种种,组成了一轴既波澜壮阔又斑斓多彩的画卷。
而且,这一历程——由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至今仍生生不息——还在继续谱写着新的篇章。
海外汉学家是中华文明辛勤的传播者。
他们持久的译介论说,已经培植出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汉学研究。
了解国外汉学,有利于扩大国内学人的视野,有利于促进我们的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人知我者多,我知人者少。
研究生写博士论文);而且我们对汉学的评介再经外播之后,又会给海外汉学以启发,也有利于它的改进与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需要,首先深入了解,继而积极作为,便会有力地推动这一利己利人、意义重大的工作。
新的世纪必将是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学术沟通日趋深入的时代,反馈这些汉学信息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一、世界汉学概况简单地说,“汉学”即是研究中国的学问。
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
这种用汉语发表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发表的文学——和文学。
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汉学家劳费尔和他的“汉学时代”

汉学家劳费尔和他的“汉学时代”2014.09.17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我们考察20世纪初美国汉学的发展,一定会注意到劳费(Berthold Laufer,又译劳费尔、罗佛)的名字。
这位来自德国的汉学家,是美国人当年从欧洲请来的最好的汉学家之一,他代表着美国的中国研究之“汉学时代”。
美国汉学初期研究匮乏亟待新活力注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欧洲相比,美国这块“新大陆”在对中国历史、语言和古典文化的汉学研究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专门的研究人才十分匮乏。
尽管在19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传教士们和外交家们踏上中国的土地,也开始从总体上介绍中国的情况,但基本上属于“情报”和对这个陌生的异域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习俗的“猎奇”,与发达的欧洲汉学的谨严、科学、深邃无法相提并论,属于中国研究的“非职业化阶段”。
1876年,耶鲁大学尝试由卫三畏开设中文课,因无人选课而作罢;1879年,哈佛大学邀请中国官员戈鲲化开设中文课,学生只有5人,1882年因戈病逝,哈佛大学的中文课夭折,一直到1922年赵元任到哈佛执教才重新恢复,但学生也是寥寥无几;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课程由于中国人丁龙的提议才开始设立。
美国本土没有足够的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因此在大学中设立东亚研究系科的步伐很缓慢,这与美国在远东地区尤其在中国的利益是极不相符的。
于是,美国的大学和博物馆等学术研究机构开始在欧洲(主要是德国)罗致东方学学者和汉学家,希望发展美国的东方学和汉学。
这些外来的学者中最重要的就是夏德(Fredrich Hirth)和劳费。
夏德于190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首任汉学教授,曾参加过胡适的论文答辩会。
欧洲著名汉学家伯希和、苏特尔、戴闻达曾短期到哥伦比亚大学访问。
哈佛燕京学社于1928年成立,首任社长是伯希和的学生、法籍俄裔汉学家叶理绥。
劳费于1898年移民美国。
劳费等欧洲汉学家的到来,为美国汉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著作等身开拓美国汉学研究新领域1874年10月11日,劳费出生于德国科隆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如何了解“汉学家”

如何了解“汉学家”作者:陈国球来源:《读书》2008年第01期众所周知,现今学界所谓“汉学家”,是“Sinologists”一词的中译。
这是西方对从事有关“中国”研究的学者的统称。
这个称谓在过去(尤其是二十世纪以前)定位相当清晰,因为对西方学者而言,有关中国的种种学问,与西方的知识世界有相当的距离,故可以划成一角,供少数专家用心钻研。
然而,至今文化认同历经散聚游移、学术范式不断拆解整合;此际要追问何谓“汉学家”?或者会带来有趣的思考。
为了写这篇短文,我曾向一位从牛津大学过来的同事提问,他的答案是:“汉学家”是学养精深、见闻广博的中国学问研究者,如牛津大学的龙彼得教授(Pier van der Loon, 1920—2002),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位卓越的代表;至于他本人业师伊懋可教授(Mark Elvin)却只会自许为专长于“中国史”的“历史学家”,而非汉学家。
如果这个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话,“汉学家”在欧洲学界中已日渐退隐于“昔日的黄金岁月”。
不过,当我把同一问题向我校几位研究生提出时,他们脑海中“汉学家”的形象重点却由研究课题转移到从事研究者的国族身份之上,“汉学家”之前即使没有加上“西方”、“日本”等限定语,这些学者和他们的成果也都属于“海外”或者“境外”的。
这种理解相信是现今大部分中国学者所共有的。
所以说,在西方“汉学”之成立,原是为了区划出一个特殊的研究范围;是西方对异地文化或者文明的一种考察,其考察方式与西方固有的学科分门如经典学、哲学、语文学等,可以互不统摄。
例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还见到汉学家约翰·波普(John Pope)有这样的主张:“一般的”艺术史专家并不能胜任属于“汉学”范围的中国艺术研究(参《汉学或艺术史》〔“Sinology or Art Hist o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0.3/4 (1947): 388—417〕)。
美国著名汉学家

美国著名汉学家
▪理查德·西尔斯( “汉字与词源”网站的创办者) ▪史景迁( 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魏斐德( 原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 ▪费正清(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宇文所安( 哈佛大学教授) ▪季北慈( 中国问题专家)
▪芮玛丽( 耶鲁大学顾问) ▪白鲁恂(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施乐伯(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卢公明(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 ▪芮沃寿( 佛教研究学者) ▪杜赞奇( 芝加哥大学教授)
▪德效骞( 牛津大学教授) ▪牟复礼( 美国儒学学者)
▪傅高义( 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 ▪费慰梅( 中国艺术与建筑学者) ▪傅汉思( 耶鲁大学教授) ▪柔克义( 美国外交官)
▪恒慕义( 美国公理会教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受到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汉学的本质是一门外国的学问。
2.卫匡国:意大利人。
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
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著作有《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
3.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关于中国的宫廷政治、地理、外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内容做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一些内容,是16c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其著作还有所译的《四书》,《交友论》《汉语拼音辞典》。
【法国汉学】
1.雷慕沙(1788—1832),法国著名汉学家。
著作有关于中国语言方面的《汉语语法基础》、中国小说的翻译《玉娇梨》、关于佛学的《佛陀记》雷慕沙是一个把汉语研究引入西方语言学界的倡导者。
也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
2..儒莲:19世纪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东方语言学教授。
是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
主要成就是把《孟子》翻译成拉丁文,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他对汉学著作的翻译,推动了法国汉学的发展,被评价为“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辩的大师“。
【英国汉学】
7.理雅各:19C末英国著名汉学家,代表作《中国经典》,从《五经》开始,倾注几十年心血得以完成,得到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
他翻译的《道德经》《孝经》《庄子》是西方当时最准确的中国传统经典的英译本。
他在翻译过程中贯彻严谨的治学态度,旁征博引著作《中国编年史》《中国宗教》。
贡献:①翻译古代经籍②出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③汉学答疑及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他的主要目的是向东方传播基督教义,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使英国汉学开始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哲理。
他是19C末英国最伟大的汉学家。
8、翟理斯:英国著名汉学家,1867年来华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后来成为剑桥大学汉学教授。
他翻译介绍了《春秋》《礼记》《诗经》、四大名著等,并对这些作品有中肯的评价,被誉为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终生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努力,在英国的汉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9、翟理斯《中国文学史》: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代表作,成书于19世纪。
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中国从古代到清代的文学的发展,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历史性的描述,同时还是立足西方文化传统,利用西方学术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的再构建。
本书第一次以文学史的形式向英国学者展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虽然书中有诸多错误之处,但是19C以来西方汉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德国汉学】
10.卫礼贤:20C初德国汉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创立了中国学社,对德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主要成就是对《易经》的翻译研究。
卫礼贤是20C初德国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在数十年时间之内,为改变中国人在德国人心中的形象作了重要努力。
(中国文化通过卫礼贤的介绍,使欧洲人感到欧洲需要东方文化的融合,以此充盈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卫礼贤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作了重要贡献。
11、福兰阁:20C德国重要汉学家,1888年来华,为使馆翻译学生,1890年以后在中国各埠德领事馆任翻译和领事。
20C初期任汉堡大学汉文教授,后转任柏林大学汉文教授。
他的著作甚丰,主要有《中国通史》《关于中国文化与历史讲演和论文集》,他的史学研究特点对德国汉学具有方向性影响。
12、福兰阁《中国通史》:20C德国重要汉学家福兰阁的代表作。
他改变了以往以历史史实、编年、朝代为主的纪实性研究方式,而是以儒家的国家观念为宏线,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说成是儒教演变发展的历史,将中国历史分成三期:前儒家时期、儒家时期、后儒家时期,不仅有史学家宏观的国家观念,还具有独特的理论深度。
是长期以来,德国汉学界公认的中国史和中国研究的必读书。
【美国汉学】
13、稗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年-1861年),美国人,响应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R.Morrison)的呼吁,1826年毕业,到当时以差遣国外宣教士知名的安道华神学院深造。
在校的时候,裨治文对国外宣教的呼召,越来越清楚。
1830年来到中国宣传基督教,主要宣传地点在澳门,上海,在华30多年。
主要研究内容,中国文化,政治,国情,地理等。
1832年,他的主要作品,介绍中国知识的The 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月刊创刊,,获得了普遍的尊重和认同。
他是美国来华第一传教士,美国汉学的开山鼻祖,也是一位有远见的宣教士,满有奉献的精神,事奉的热诚,他对中国文化,中国医药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造桥人”。
但他毕竟代表着美国人的价值观,主张包括文化,宗教在内,都要“将人的思想夺回,使它都顺服基督”,明显是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服务的,
14、卫三畏:(Wells Williams)(1812——1884),美国第一个专业汉学家,长期生活在中国,接替稗治文担任《中国丛报》主编,回国后担任耶鲁大学汉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济政治,外交。
主要作品《中国总论》,《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中国商业指南》等。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他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汉学的发展。
但是作为外人看中国,观点认识存在严重局限,对中国有诸多错误认识,他的主张思想造成了西方多中国的
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