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06(2)中外教育史复习提纲1

中国教育史部分习提纲一、基本常识(举例)1、《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西周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一般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3、西周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4、西周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5、礼记·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6、儒家私学、墨家私学并称“显学”。

7、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8、《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9、《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10、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把“教育”二字连用。

11、孟子确定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13、《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15、书院是中国自唐末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6、王应麟《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

17、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

18、1862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洋务学堂19、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最早的海军和船舰制造学堂20、“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1、1901年废除武科举;1905年废除文科举。

中外教育史基本常识名词解释论述

中外教育史基本常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教育史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相应的革命时实行的。

本意是说,实行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国别。

这与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是一致的。

2、自然后果法: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也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3、雄辩术原理:《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培养》,是昆体良的主要著作。

这本书系统的论证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集中反应了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和特色,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4、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对于怎样读书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他的弟子辅广始辑,由张洪、齐熙增补而成,归纳朱熹读书法为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它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它是我国古代学者论述读书最充分、最系统的,具有经验总结意义,至今仍有研究参考价值。

5、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

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论”。

6、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7、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和助产术。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8、六三三制:又称六三三分段法,它分为三段五级,具体如下:1.初等教育阶段。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中外教育史自学考试复习提纲

上编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3.夏代教育机构的名称主要有庠、序、校,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4.庠:是原始社会后期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5.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

6.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7.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场所。

8.辟雍:西周的天子大学是以辟雍为中心。

9.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

六艺的核心是礼的学习。

10.西周的教育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11.“官师合一”: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论官员兼任,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

12.“学术官守”:官方出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把历代典谟制诰、法纪规章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汇集成书册,藏之秘府,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

此外,诸如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都能完全具备,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

13.“学在官府”:由于书册由专门的官员掌握,以及用于军事、礼乐等技能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才能完全具备,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这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14.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突出表现是: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兴起。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建立的一所学校。

距今已2300余年。

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的发展达到顶峰。

16.“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

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它的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由此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0464中外教育简史 名词解释

0464中外教育简史 名词解释

0464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庠”这种教育机构。

“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3.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4.学在官府P17: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5.六艺P19: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6.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8.五礼P21: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9.孔子P3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

生平主要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

弟子多达3000人,著名的有72人。

10.《论语》:有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了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1.有教无类P36: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族、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12.学而优则仕P38: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以下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参考讲义:1、稷下学宫: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还可以适当补充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等,使其更加完善)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3、“性伪之分”: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

“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

“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

4、“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体内容可以再适当拓展)5、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学院,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该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均由三公推荐入学,学成之后,任官优厚(鸿都门学的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在中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备受赞誉的名词,这些名词承载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解释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外教育的简史。

1. 德国学派(Dewey)德国学派,以杜威(John Dewey)为代表,是发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流派。

杜威主张以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来促进学习。

德国学派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2. 小班化教学(Small Class Teaching)小班化教学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模式,通过减少学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指导和评估。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特征。

3. 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项目制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学习方式强调跨学科和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4.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是指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并通过线上平台获取教材、资源和作业。

混合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评估手段。

5. 社交学习(Social Learning)社交学习是指在社交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过程,其中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合作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社交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群体讨论、合作项目和互动游戏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官师合一: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政教一体: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四端:孟子强调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下,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视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藏息相辅: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练习应相互兼顾,相互促进,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不仅有助于巩固深化课内学习内容,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但应劳逸结合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田齐所创设的一所著名的学府,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都授:由于汉代大学还处于发展初期,太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似乎并无严格的制度,平时教师讲课时间并不多,授课时也多采用集体上课形式,主讲博士称为都讲。

大部分是学生自由研究,加上教师少学生多,教学采取博士的高足弟子转相教授其他弟子的办法,客观上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科射策:设科,即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随着经馆私学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弟子直接从事聆听教诲者称为及门弟子,称为及门弟子;仅将其名录于门生之列,而不必亲往受业者,称为著录弟子总明观:泰始6年,宋明帝立总明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为一体的机构。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

其实是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

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三次兴学:①庆历兴学,庆历四年范仲淹主持,举措是废帖经,黑义,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取苏湖州学教授胡瑷创立的“苏湖教法”以为太学法;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规定士子须入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能应举②熙宁一元丰兴学,由王安石主持,主要举措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以《三经新义》为科考的标准教材;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③崇宁兴学,蔡京主持,主要是恢复发展王安石兴学的某些措施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

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升斋等第法:将国子学分为六斋三个等级,东西相向,左“游艺”,右“依仁”为下等;左“据德”右“志道”,左“时习”右“日新”为上等。

六斋程度不同,学习内容不同,下两斋程度相当于蒙学阶段,教授《孝经》《小学》及做对子,中两斋学习《四书》和做诗律,上两斋学习《五经》。

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依据升斋考试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

积分法:汉族生员升入上两斋,蒙古色目生员升入中两斋后,坐斋满2年,并未曾犯过者,可参加每月一试的私试,实行积分法。

每次考试上等者得1分,中等者得半分,全年累计8分者可充高等生员。

社学是元朝在学校类型上的创新。

元朝统治者1286年颁布劝农立社的诏令和《社规》,每50家成为一村社,年高通晓农事者为社长,以教劝农桑为务,同时每设设一所社学。

社学的设立是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蒙学性质的学校,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有帮助的,管理体制上由大司农及其所管辖各地政府官员负责监生历事制: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白鹿洞书院学规》: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的学规,书院学规的一个范本,标志着宋代书院开始走向制度化。

概括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古代封建教育的主要精神,不仅是南宋时期书院的学则,而且对元明清三代书院有着指导作用,还为一般官学所采用,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

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

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

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卧碑:明清时地方官学有严厉的学规,如明洪武年间,颁行天下并刻碑立于学校的十二条禁例,其中有严禁学生过问政治、无条件地尊师勤学等规定。

这就是有名的“卧碑”。

清代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

(2)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3)教学内容上,主张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4)教学活动要注意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分班教学。

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