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 心理学实验解析

合集下载

霍桑效应详解

霍桑效应详解

霍桑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

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1924年,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了一个电气公司,试图通过改变工厂的客观条件,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然而,无论外部因素如何改变,工人们生产效率一直未上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

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霍桑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

“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基本原理所谓“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要求特征。

比如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霍桑效应的基本条件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没有暗藏的或隐晦的信息。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霍桑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霍桑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霍桑效应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

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进行。

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

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

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的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

梅奥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排除了四种假设:(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2)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

最后得出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的结论。

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土气和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于是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征询职工意见的访谈计划,在1928年9月到1930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研究人员与工厂中的两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

在访谈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工人在交谈中的怨言进行分析,发现引起他们不满的事实与他们所埋怨的事实并不是一回事,工人在表述自己的不满与隐藏在心理深层的不满情绪并不一致。

比如,有位工人表现出对计件工资率过低不满意,但深入地了解以后发现,这位工人是在为支付妻子的医药费而担心。

根据这些分析,研究人员认识到,工人由于关心自己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霍桑实验内容

霍桑实验内容

霍桑实验内容霍桑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有人对自己的表现持有期望时,是否会对自己的表现有所改变。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桑于1924年进行的。

实验的参与者是一家工厂的工人,霍桑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工人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表现。

首先,研究人员告诉工人他们正在进行一项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研究人员对一组工人持有积极的期望,告诉他们他们被选中参与实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工厂中最出色的工人,他们有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而对另一组工人,研究人员则没有给予任何积极期望。

在实验进行期间,研究人员对工人的工作环境进行了一些调整。

他们改变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组织等因素。

然后,研究人员对两组工人的工作表现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受到积极期望的工人在实验期间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效率。

他们的工作速度更快,错误率更低。

而另一组工人,尽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工作效果并没有显著改变。

这个实验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受到期望的影响,工人的工作表现会有所改变呢?一种解释是,当工人知道自己被认为是出色的工人时,他们会感到受到了重视和赞赏,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工作动力。

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改变可能与工人对自己能力的期望有关。

当他们被告知他们是出色的工人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更高的期望,进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现。

霍桑实验的结果对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期望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他们通过设定目标、提供反馈和奖励等方式,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霍桑实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者对工人的态度和期望的影响。

他们认为,实验者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影响工人的行为,从而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此外,一些研究者也指出,霍桑实验的结果可能只适用于特定情境下的工作,对其他领域的适用性有限。

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

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

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产生了四个结论:
1. 工人是社会人: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人是经济人,只关心物质利益,而霍桑实验认为工人是社会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群体意识、思想感情等。

2. 生产效率主要受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职工群体内的社会关系的影响:霍桑实验发现,生产效率主要受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职工群体内的社会关系的影响,而非工作条件(如工资、劳动
时间、工作环境等)的影响。

3.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实验发现,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可以增加生产效率,因此,新型的领导能力应该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而非严格的管理和命令。

4. 通过访谈和群体讨论等沟通方式可以发现和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发现,通过访谈和群体讨论等沟通方式可以发现和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是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沟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解决管理问题非常重要。

这些结论对于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结论霍桑实验(Hawthorne Experiments)是由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于1927年至1932年间在芝加哥郊区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工厂实验。

实验过程:1. 照明实验:最初的实验旨在分析照明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工厂中的一个实验室设置了不同亮度的照明,并记录了工人的生产率。

然而,结果显示,无论照明是增加还是减少,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2. 随机组实验:面对照明实验结果的困惑,研究人员决定实施随机组实验。

他们将工人随机分成不同的工作组,并对每个组施加不同的工作条件。

结果发现,无论工作条件如何改变,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3. 广泛关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悄悄地选择了一组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变,包括调整工作时间、提高工资,甚至提供休息时间。

结果表明,无论如何改变工作条件,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结论:通过霍桑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结论:1. 社会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工人的工作效率在实验组中总是显著提高,这主要归因于他们意识到自己被特殊对待,并感到受到了重视。

这表明了工作环境、社会关系和团队合作对于工人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

2. 霍桑效应:霍桑实验也揭示了一种心理现象,即被试者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或正在受到关注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提高自己的表现。

3. 领导风格的重要性:研究人员还发现,良好的领导风格对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领导者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霍桑实验的结论引起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对于员工的工作效果和职业满意度的重要性。

简述霍桑实验过程及结论

简述霍桑实验过程及结论

简述霍桑实验过程及结论
霍桑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尔顿·梅奥在20世纪30年代于西部电力公司进行的一项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员工工作动机的产生和维持因素。

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了一组工厂作业,将熟练技术工人随机分配至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搭配不同的激励方式。

实验组1给予显著的经济报酬;实验组2组员可以享受到专注时间的互动、以及其他可能增强他们自身实力的条件; 实验组3没有特别的激励措施,并作为对照组。

实验结果:
所有组员均展现出产能的上升。

在短时间内,实验组1的产能表现最佳,而在实验2期间则有着几乎同样高的产能表现。

然而在实验结束后不久,看到这三个组的合并而成的新团队的产能水平,发现实验组2的产能表现明显最好,实验组1随后将产能水平下降至与对照组不相上下,在整个实验期间内实验组3的表现始终排在最底部。

结论:
霍桑实验显示,不是显著的经济激励就能够改变工人的生产力。

相反,内在因素,例如专注于工作的时间,发现他们的工作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实际上对于这种工作所感受到的积极态度,似乎对于工人的生产力产生了更显着的影响。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过程和结论霍桑实验可是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四个阶段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是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的,地点在美国的霍桑工厂。

想象一下,工人们每天都在那儿埋头苦干,汗水流淌,大家的工作状态怎么样呢?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工作环境对工人生产力的影响。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第一阶段是“照明实验”。

研究人员调高和调低工厂的光线,结果发现,光线再怎么调,工人的工作效率居然都是蹭蹭蹭地上升。

想象一下,大家都在盯着那闪闪发光的灯泡,心里是不是暗自得意?这个阶段的真正问题在于,工人们知道有人在观察他们,心里自然会紧张,也就更加努力地工作了。

第二阶段,咱们来到了“休息时间实验”。

这次研究人员试着给工人们增加休息时间,结果同样是工人们的效率飞速提升。

哈哈,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现象,难道休息也是生产力的催化剂?大家都是人,工作累了自然想休息,这一点谁都知道。

然而,工人们感觉到被关注,心里那个小九九就开始盘算了,反而更加拼命。

这就像是有个监督的小蜜蜂在旁边嗡嗡作响,让他们不得不加倍努力。

然后我们到了第三阶段,“奖金实验”。

这时候,研究人员给工人们提供了一些奖励,想看看这能不能提升工作积极性。

结果一出来,哇塞,大家的工作劲头又上来了。

想想吧,拿到奖金的那一刻,工人们的心情就像过年一样,乐开了花。

不过,这个结果也让人深思,钱真的能激励人吗?还是说,只要有人在意他们的表现,他们就会更努力?最后一个阶段,大家终于迎来了“社交实验”。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发现,工人们之间的关系对工作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大家像一群好朋友,互相帮忙,互相鼓励,结果工作效率又提升了。

真是个奇妙的现象,工作就像打团战,团队默契得分数自然高。

实验结果让人恍若大梦一场,原来工人们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因为那份归属感和团队精神,让他们愿意全力以赴。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实验,霍桑实验得出的结论可真是出乎意料。

人们的工作动机并不仅仅取决于环境和金钱,心理因素、社交关系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同样重要。

调查法经典案例及分析

调查法经典案例及分析

调查法经典案例及分析调查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通过调查、观察和分析来了解特定问题的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调查法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案例一: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由美国西电公司于1924年至1932年间,在芝加哥市实施的一项调查研究。

该实验旨在研究工人的劳动动机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工作环境的各种因素来观察工人的反应。

结果显示,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工作时间、提高还是降低工资待遇,工人们都表现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

这一观察结果引起了震动,被称为“百分之百的霍桑效应”。

研究者们得出结论,工人的反应主要是为了应对新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表明了调查法的重要性。

案例二: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齐姆巴尔德(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监狱环境对囚犯和狱警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并将他们置身于一个仿真监狱环境中。

然而,不久之后,实验变得过于真实,因为狱警出现了虐待囚犯的行为,而囚犯则遭受到身心虐待。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对于权力与道德边界的挑战。

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仅揭示了个体行为在特定环境中的扭曲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道德伦理和权力滥用的思考。

案例三:卡夫卡式调查卡夫卡式调查是指一种以强调特定案例的个人经历为特点的调查方法。

该方法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揭示个人在与权力机构、官僚机构等打交道过程中遭遇到的困境和无力感。

卡夫卡式调查最早由法国作家加缪提出,他在小说《局外人》和《变身》中运用了这一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调查研究也采用了卡夫卡式调查的手法,以揭示个人对于制度和机构的无力感、焦虑感和自我困扰。

通过卡夫卡式调查,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角色与行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革和改进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

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

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
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
的关系。

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

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

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

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做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

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

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

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

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
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

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

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

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

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

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

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