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案新

合集下载

密度 教案设计(鲁科版)

密度 教案设计(鲁科版)

鲁科版(五四学制)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密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热值等物质的特性的基础。

它是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做好铺垫。

密度既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又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知识储备,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1、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

一些例子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计算、归纳、比较、交流,得出初步结论,但用图像法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较为薄弱。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密度的定义和单位,知道密度反映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2、能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3、会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记住水的密度值5、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1、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归纳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2)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1)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实验室、多媒体;【常规资源】天平及砝码、体积不同的木块、塑料块、水、刻度尺、注射器;【演示资源】天平、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体积不同的木块;【教学信息资源】PPT课件、电脑、实物投影台;五、设计理念1、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重视实验探究,主要采用“边讨论、边探究、边实验”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九年级物理上册《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密度知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讲解不同物质的密度,介绍密度表,并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引导学生了解密度变化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个装有不同密度物体的透明容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为什么不同密度的物体在容器中会分层?
-选择两道不同类型的密度计算题,要求学生详细展示计算过程,并在作业中解释每一步的原理。
-设计一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2.布置一项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利用常见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密度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设计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是对不同液体密度的探究,也可以是物体浮沉条件的验证。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操作态度,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数据分析要求学生能够从实验结果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难以理解密度为何与质量、体积的比值有关,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对于密度公式的应用,特别是涉及不同物质密度比较和换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突破。

初中物理科学九年级《测量物质的密度》2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科学九年级《测量物质的密度》2课时教学设计
2密度小,浮于水的;
体积如何测量?怎样计算?质量如何测量?密度表达式:。
3在水中会溶化的;
体积如何测量?怎样计算?质量如何测量?密度表达式:
五、测定液体密度的思路:
体积如何测量?质量如何测量?
(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样品法”。)
密度表达式:。
六、拟定测定固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岀数据记录表格。
反馈练习

1、小明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时,得出如下图像。由图可 知,甲乙密度之比为。用这两种物质分别做成质量相等的实心体,则
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
设计
课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一)
拓展和补充
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物质体积,能正确读取数值;
2、会进行体积单位换算;
3、记住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会设计实验方案,拟定操作步骤;
重点
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及方法;
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拟定操作步骤
器材
量筒、水、烧杯、托盘天平(含砝码)食盐、小石块

一、体积的单位
1、单位:m3dm3(L)cm3(mL)mm3
2、换算关系:1m3= 103dm3(L)=106cm3(mL) =109mm3
3、 原理分析、换算练习:4200mL=—dm3jm3
二、量筒的使用
①量筒要平稳放置;
2观察单位,认清量程、分度值;
3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低部或凸面顶部齐平。
【实际操作训练、读数训练】。
zq
知识储备
1、天平的使用步骤:(1), (2),(3),(4),(5)
,(6)。
2、密度:,单位:公式:,特性:。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的质量吗?那你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吗?(2)引导学生回顾质量、体积的概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密度的概念(1)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2)板书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密度公式的推导(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发现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3)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推导密度公式。

4.密度公式的应用(1)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如:求物体的质量、体积,鉴别物质等。

(2)举例说明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1:一个物体质量为200g,体积为50cm³,求物体的密度。

解:根据密度公式,ρ=m/V=200g/50cm³=4g/cm³。

例2:一个物体体积为100cm³,密度为2g/cm³,求物体的质量。

解:根据密度公式,m=ρV=2g/cm³×100cm³=200g。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2)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1)练习题:根据密度公式,求下列物体的密度。

a.质量为300g,体积为75cm³的物体。

b.体积为150cm³,密度为3g/cm³的物体。

(2)思考题:如何利用密度公式鉴别物质的种类?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密度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本质。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密度计算、单位换算等,加深对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到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4.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作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以下是本章节的具体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计算。
2.熟悉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不同物质密度的特点,能够通过密度辨别不同物质。
3.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物体的密度,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能够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实验能力。
3.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实验操作要领。
(2)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2.教学方法:
采用总结法、归纳法、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 密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 密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密度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计算公式及其推导3. 密度单位及其换算4.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密度实验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实际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和密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密度概念。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密度概念:介绍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密度单位换算:讲解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日常生活中密度知识的应用实例。

5. 密度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密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密度相关概念和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步骤1. 密度概念的深入理解: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计算公式的学习:讲解密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动画演示其推导过程。

3. 密度单位的学习:介绍密度单位,并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4.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密度问题,如浮力、潜水等。

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2.理解物质密度的计算式;3.知道测量物质密度的一个原理;4.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操作实验的欲望,并能熟练地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认真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灵活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利用公式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天平,砝码,量筒,盐水,水,细线,小石块,烧杯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这一节探索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可得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设计意图测量物质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就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合理的进行操作,并正确,准确如实地记录,从而总结归纳自己的实验步骤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只要测出它密度即可,那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生:要测量物质的密度,据密度公式ρ=m /v,只需要测出质量和体积就可以算出密度了。

1.量筒的使用(观察量筒)师问:1)量筒的单位标度,最大测量值,分度值分别是多少?2)使用量筒时读数,正确的读数方法是怎样的?(仔细看书回答)2. 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启发:1)把不溶于水的,并能沉入水底的物体,可用量筒中的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2)对于不沉入水的物体可用针压法压入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针压法)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举出很多方法,如,埋沙法,沉坠法等。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3.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其公式。

2. 实验原理:ρ= m/V。

3.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

4. 实验步骤:(1) 检查天平和量筒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待测物质。

(3) 用天平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m。

(4) 将待测物质放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V。

(5) 根据公式ρ= m/V,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3. 教室环境:保持安静,座位有序排列,方便学生操作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公式:讲解密度的定义,演示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

3. 演示实验操作:教师示范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待测物质的密度。

5. 数据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2. 回答问题:什么是密度?密度是如何计算的?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教案
一课前复习?
1密度?
2密度的计算公式
思考:若要测出物体的密度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呢
?
实验原理
二实验操作
(一)测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天平和砝码
石块 量筒 水 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m
2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 V
3根据公式p =m/v 计算出石块的密度
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石块的质量 n (g )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
积V1 (cm3)
石块和水的总体 积 V2 (cm3) 石块的体积V (cm3) 石块的密度 (g/cm3)
练习、某同学用实验测定金属块的密度, 实验操 作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图示的测量情 况填写下列的表格。

部分固体密度表中,查出这块金属块是由 ______________ 制成的。

练习小军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他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向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在水平
位置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__ 端调。

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
中的砝码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
wm 表
物密度
铅 113x10?

7.8 x itf 铝 2J x ltf
(二)测液体密度 实验器材: 天平和砝码 玻璃杯 盐水 量筒. 测液体密度的两种方案
采用方案A 测出的p 盐水的值较准确,这是因为方案 大,使得P 盐水的值_ (选填“大”或“小”) 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 ____________ (g )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____________ (g 量筒中盐水质量 ____________ (g )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cm3)
盐水的密度 ____________ (g/cm3)
练习3、小梦同学在 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kg/m3。

方案A L 用天平称円盛有盐水的观杯的总质 ■
I 把烧杯申I 分盐水倒入量笑中,別 8^1(申盐水的体积匕 a 称出烧杯和杯中剌下的盐水的总质 Bfnkr
FA 4*求出吟=空〒 方案B L 用天平赛出空烧杯的质tm u 2. tfift 杯中倒入ot 水,称出它们的 总 Mt m s ; 3・把烧杯申関盐水倒入录筒申规出量筒 中世水的体积V ; 4*求出卩側=盹「化 B 中,物理量—的测量值误差较 (1 )据图中数据可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是 ____ g - ,”体积是 __________ m l ,密度是
甲*i辦和臥6U财乙
(2)小雨提出了另一种实验方案,实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
②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
③用天平测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

对上述实验步骤你的观点是()
A. 能测出盐水的密度且步骤合理
B. 测出盐水的密度偏小,不可取
C. 易使量筒从天乎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
三、小结:实验得失总结。

作业
同步探究:79页实验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