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一万个小时定律》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近年来,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备受瞩目,成为了许多人追求成功的指导原则。

这一理论认为,要成为一名专家或天才,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时间来练习和学习。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的研究表明,无论是音乐家、运动员还是科学家,他们在成为专家之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和学习。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认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刻苦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天生的天才,成功背后都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比如,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曾在汉堡的一家酒吧演出了数千次,他们的成功并非来自天赋,而是来自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表演的不懈努力。

同样,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成功人士也都是通过刻苦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天才,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我认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告诉我们,“选择正确的领域很重要”。

这一理论并不是说只要投入一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或者天才,而是要选择正确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努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音乐没有天赋,但却一直在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练习,最终也难以成为音乐天才。

因此,选择正确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比如,贝多芬在音乐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也是如此。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天才,就必须选择正确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我认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告诉我们,“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天才,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比如,贝多芬在创作音乐时,常常整夜不眠,一次次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而爱因斯坦也是如此,他在研究物理学时常常忘记了时间,一次次地推翻和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论。

10000小时定律——站桩练功终有成

10000小时定律——站桩练功终有成

10000小时定律——站桩练功终有成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

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

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

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在一个讲座中接触到这个定律,我的心灵为之一震,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10000小时定律,对“天才”作出了的诠释,对天才的奥秘作了深刻的揭示。

即所谓“天才”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取得的,而后天的学习、训练必须是一个自觉的、刻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10000小时以上的时间。

世界上果真有“天才”吗?所谓“天才”就是指天资聪明、智商较高、成就卓著的人。

近代科学家们研究一些试题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们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的确,有人智商低些,有人智商高些,但绝大部分人都相差不大。

那么,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能成为天才呢?未必。

现实中,同样智商的人,学业上、事业上的成绩天壤之别,智商高的人不见得就成才,相反智商低的人成大器者,比比皆是。

因此,智商的高低,不是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功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在后天得到过良好的刻苦的训练,有没有达到10000小时。

周文王之所以能演绎《周易》,是因为他被诬得罪了殷纣王,被关押在羑里这座监狱里7年之久。

7年间他专注伏羲创造的八卦图,推演出64卦384爻,并研究创作出卦爻辞,以探索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化和今天的社会进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益的借鉴和重要启迪。

周文王下的功夫恐怕大大超过10000小时吧。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多万字。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平均每天写1000字,28年才能写到1000万字。

我们知道,鲁迅一生担任过很多工作,与很多友人交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千余万字,又岂止是1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一个人如果每天专注一项技能或领域学习十个小时,那么需要学习大约一万小时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

这个概念被广泛引用,甚至成为了一种信仰,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概念。

在阅读有关一万小时定律的书籍和文章时,我深感这个概念的实用性和启发性。

它鼓励人们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专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一万小时定律中获得启示和动力。

首先,一万小时定律提醒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

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或领域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世界级水平。

其次,一万小时定律也教导我们要专注和聚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诱惑,很容易分散精力。

而一万小时定律提醒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某个领域或技能上,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最后,一万小时定律还启示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总之,一万小时定律是一种鼓舞人心的概念,它提醒我们要有耐心、专注和善于总结。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

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

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相关推荐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慢功夫》一万个小时定律:迈向成功创造力由何而来?成功者的才华与创意,当真那么源源不绝,轻而易举?葛拉威尔(Malcolm?Gladwell)可不这么认为。

这位以《引爆趋势》、《决断两秒间》等畅销书闻名的英裔加拿大作家坚信,创意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练习。

身形瘦削,顶着招牌的爆炸头(他母亲是牙买加人),四十六岁的葛拉威尔,擅长引用数据,从表面的现象,切入分析背后的社会人文意涵,归纳趋势,引爆话题。

这几年,他快速窜红,不但被《时代杂志》选为全球百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更名列收费最高的十大演讲者,八月初在香港首度「开talk」,票价就高达六千港币。

去年底,葛拉威尔出版第三本书《异数》(Outliers),探讨杰出的成功人士为什么与众不同。

他指出,不管哪一种专业,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万个小时的不断练习。

在美国专业设计协会的演说中,他信手拈来一则则成功者的故事,印证即便是创意与创新,也需要大量的磨练,才有出类拔萃的成功。

我对设计其实一窍不通,所以决定从一个最通俗的题目──知名摇滚乐团佛利伍麦克(Fleetwood?Mac)的故事──找出一些对创意有用的启示。

这种典型的摇滚乐团发迹故事,你们早就听过了,不是吗?几个年轻嬉皮在一起搞音乐,运气好出了一张畅销专辑,从此暴红。

一般人都觉得这种故事没什么营养,他们的成功只是机缘,不值得学习。

但我却要告诉大家,从这个乐团的成功,我看到了两个有用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学到:创意是怎么来的。

「一万个小时」定律第一个启示,与创意的时间有关。

当初,我会对这乐团产生兴趣,是因为有个音乐界朋友问我,「你觉得佛利伍麦克最棒的专辑是哪一张?」「当然是《谣言》啦。

」「你知道这是他们的第几张专辑吗?」「第三张吧?」「错了,是第十六张。

」重点就在这里。

推出《谣言》之前,佛利伍麦克整整花了十年,做了十五张专辑,但是水平多半很差,直到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团员组合与音乐表现。

一万小时定律的启发

一万小时定律的启发

5次NBA总冠军科比布莱恩特
666魔鬼训练—— 每周6天,每天6个小时,每次6个阶段:
中远距离投篮6000次! 跳箱 6000次!百米冲刺 6000次! 举杠铃 600次!深蹲600 次! 俯卧撑600 次!
5次冠军的荣耀
成功的秘诀
10,000小时定律——付出 666魔鬼训练法——重复
付出一定的时间, 重复同一个简单的动作, 你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 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 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 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 时。
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 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 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 苦训练。
高难度进球
666魔鬼训练法
终场前的绝杀
科学新闻记者出身的他,采访报道过许多成功人士,并一直致力于把心 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以及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进行统计调查。研 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 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小时?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 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 字——10,000,反复出现。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 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 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 —无论你是谁。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 成功的必经之路。 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 为该领域的专家,这就是《一万小时天才定律》。
一万小时:让平凡变超凡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

一万小时定律读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1.一万小时定律的基本概念2.作者的观点3.成为专家所需的时间投入4.成功案例分析5.读后感的启示正文(篇1)《一万小时定律》是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个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

这种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许多人对成功的路径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认为,人们一出生其实都是平等的,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很多领域,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领域,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专家。

这种学习和实践的时间成本,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

以 NBA 篮球明星为例,他们每天需要进行成千上万的投篮练习,才能在比赛中达到出色的表现。

这种日复一日的训练,正是他们成为篮球领域专家的关键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我们也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就必须肯下苦功夫,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专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一万小时定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

目录(篇2)1.一万小时定律的含义2.作者的观点3.成为专家需要付出的努力4.举例说明5.读后感的启示正文(篇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也一样,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那些具有启发性的作品。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一万小时定律》的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我了解到了一万小时定律的含义。

它意味着,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付出至少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练习。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够实现。

在书中,作者马尔科姆·葛拉威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关键在于他们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读了这一万小时理论啊,就感觉像是被人在脑袋上敲了一闷棍,然后突然就清醒了。

以前老是觉得那些个大神,不管是弹钢琴弹得超级溜的,还是在篮球场上各种酷炫过人、投篮神准的家伙,那都是天赋异禀啊,就好像他们生下来就自带光环,我们这些凡人只能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心里想着:“哎,人家这是老天爷赏饭吃。

”但是这一万小时理论一出来,哟呵,可就不一样喽。

原来那些大神们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啊。

一万个小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按照一天8小时算,那得花上一千两百五十天呢,差不多就是三四年的时间。

这就好比你要做一道超级复杂的菜,你得在厨房里捣鼓个三四年,那最后做出来的肯定是人间美味啊。

我就想到我自己学吉他的时候,刚开始热情满满,觉得自己一个月就能弹出那种能迷倒万千少女的曲子。

结果呢,练了几天,手指疼得要死,就开始偷懒了。

现在想想,要是我真的能坚持一万个小时,说不定我现在也能背着吉他去街边卖艺,赚点外快了呢。

这理论也让我对那些所谓的“一夜成名”有了新的看法。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啊,背后肯定都是默默地付出了无数个小时的努力。

就像那些突然爆火的网红,看起来好像是一下子就火了,但是你仔细一扒拉,他们之前可能一直在拍视频、找风格、积累粉丝,只是到了某个点,突然就被大家都看到了而已。

不过呢,这一万小时理论也不是说只要你花了一万个小时就肯定能成为大师。

你要是这一万个小时都在瞎糊弄,那也没啥用。

就好比你开车,开了一万个小时,但都是在马路上乱晃悠,不遵守交通规则,也不提高驾驶技术,那你还是个不咋地的司机。

所以啊,这一万个小时得是有效练习,得有目标,得不断地挑战自己,从错误中学习。

总的来说呢,这一万小时理论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鸡血。

让我知道了,只要我肯努力,肯花时间,我也能在我喜欢的事情上变得很厉害。

当然了,这过程肯定不会轻松,但是一想到那些大神们也是这么熬过来的,我就又有动力了。

以后要是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在心里默默算一下,我离那一万个小时还差多远呢,说不定就咬咬牙继续坚持下去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成功的理论,即要想成为一名天才,需要进行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

这个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贝多芬等等。

这些人都是在经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之后,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暴富,但是书中的例子告诉我,真正的成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以前,我总是希望能够一步登天,成为一个天才。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成功需要时间和汗水。

我开始更加注重每天的学习和练习,希望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努力,能够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天才。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这本书也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中国,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天才,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努力和积累。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不要只注重分数,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成为真正的天才。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明白了成功需要时间和努力,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坚持不懈,通过一万小时的刻苦练习,我一定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

同时,我也希望教育部门和家长们能够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通过努力和积累,成为真正的天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一万个小时定律》读后感
有人对这个“一万个小时定律”噗之一鼻,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每天都处于忙碌中,感动了自己,可是还是没有成功。

你是否反思过你每天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敷衍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还是不断地吸取自己的不足,去提高自己的长处呢。

对于这一点,本书的作者提出了要想获得成功你得:
1.用专业精神应对每件事,珍惜每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进步,让它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清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然后每天都去做这件事情;
3.对于错的方向,要及时止损,果断放弃。

就像林语堂说的:与其盲目的执着,不如明智的放弃。

对于不适合自己的,要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及时调整;
4.每天有效地坚持3小时,坚持十年,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他就是靠后天不断努力获得成功的实际案例。

他的资质就很差,虽然在父亲的严厉督责下,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读书,却连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败了。

可是他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

这一
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

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他的一生一路开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坚持每天读书、记日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

他从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

这么资质平凡的人,最后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我们普通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呢?
其实我们都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你真正投入了精力和热情来练习某项技能了吗?能否坚持按着目标努力下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