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思考的逻辑
最简单实用的商业逻辑

最简单实用的商业逻辑
商业逻辑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它指导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运营活动。
最简单实用的商业逻辑可以简化为以下几点:
1.了解你的客户和市场
了解顾客需求,例如产品或服务的售价、特点和竞争对手。
研究市场
动态和趋势,这可以帮助你预测未来的需求和市场趋势。
2.打造真正有用的产品或服务
开发切实可行、客户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确保其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
同时,要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3.打造强大品牌
一个强大的品牌可以帮助你与客户建立联系,并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
声誉。
要打造一个易于记忆的品牌,并与客户建立持久的关系。
4.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
开发销售渠道,包括直接销售、批发等,以便将产品或服务带到顾客面前。
要确保选定的销售渠道可靠有效,以便有效地推广你的业务。
5.构建高效的供应链
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以确保产品或服务供应充足,同时确保供应的成本和质量可控。
此外,要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在商业生活中,这些要素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要确保持续跟进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以便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商业逻辑。
以上内容都是通用的,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创业公司都适用。
如今商业环境复杂,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因此,最简单实用的商业逻辑实际上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但需要强调的是,持续关注市场和顾客需求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成功取得一定业绩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商业逻辑以提高收益、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六个大底层商业逻辑

六个大底层商业逻辑商业基础思维,对于做电商的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要从这些逻辑中灵活运用,都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六个大底层商业逻辑,欢迎大家阅读!流量逻辑做生意,无论线上线下,都要解决“获取顾客”的问题,凡是能带来顾客的,都可以看做流量。
这个渠道能带来多少流量,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是多少,是每个生意人都会算的一笔账。
比如你开一家麻辣烫。
开在小区里一天需要100摊位费,能获取50个客户,单个成本2元。
开在地铁口呢,可能摊位费1000,能获取400个用户,单个成本2.5。
作为摊主,你可以选择开100个小区摊位,充分利用低成本流量,当然要考虑管理成本。
也可以选择在地铁口搞个大摊位,多搞些种类和饮品,提升单个用户收益,以充分利用高成本流量。
趋势红利越早进入一个渠道,成本就越低。
10年开淘宝店,赚钱比较容易。
12年再开,你可能得开个淘宝直通车、买点竞价排名。
随着卖家越来越多,淘宝的流量越来越贵,最终会上升到和线下一样的成本。
所以淘宝并不便宜,便宜的只是淘宝刚兴起时的趋势红利。
前两天一个朋友说,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流量真心贵,而且必须得买了。
今年他们必须要投钱去购买各家应用市场的头部排名,才能拿到流量,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移动端的流量正在越来越贵,用户越来越难以获取。
实际上,用户并不便宜,只是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候,用户的在线时间突然得到了一个极大的释放。
便宜的,只是移动端兴起时的趋势红利。
同一个渠道,想获取更大的量级,成本一定会升高。
先说两个概念,CAC指的是你每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
LTV 指用户生命周期内的为你贡献的利润。
那么只要一家公司的CAC 比如你卖榴莲。
你如果自己写软文,在朋友圈发广告,CAC=0,但每天只能卖2个。
想多卖一点?可以考虑做个公众号,找水果店帮忙吸粉,成本可能变成CAC=3,每天卖50个。
继续扩大,只能去投广点通了,CAC=20了,每天能卖1000个。
还想扩大,那就增加粉丝通投放的量级,每天烧个几十万,你会发现终于成本上升到了榴莲的利润cover不了的地步,这就是你生意的边界。
创新商业模式的逻辑

创新商业模式的逻辑导语:成功商业模式的创新会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打破既有的格局,并对后来的竞争者形成一定的壁垒。
关于商业模式的讨论是当下商界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当下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据各类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绝大部分行业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各行业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价格竞争成为大部分企业进行争夺市场的主要工具。
中国企业过去三十年粗放式发展所致的“肥胖症”已经展露无疑。
在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产业结构亟需持续优化与调整的两大主题背景之下,如何保持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持续的竞争力,保持国内各产业市场有序、健康、持续的成长,是中国政府与企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而,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走出价格战,实现差异化竞争,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商业模式的缘起商业模式这个词诞生的历史并不长。
从工业革命至20世纪上半叶,全球市场完全由生产主导,无所谓商业模式的讨论,企业只需要扩大再生产,商品不愁没有出路。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人类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产品过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代企业要想获得快速的成长与发展,必须不断开拓新的增值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至此才有了商业模式的讨论。
今天,业界所讨论的商业模式,不仅是指一种挣钱的途径,更是一种不易被模仿的、持续性盈利的途径。
直销模式、现代电子商务为基础的B2C、B2B、C2C等都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但为何以“直销”而闻名的全球大型电脑销售企业Dell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位置,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运营商Alibaba在B2B、C2C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均超过60%以上,其中C2C可达80%以上,尽管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会有先哲,但如何在现代商业环境下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实属难事。
从成功商业模式的要求来看,持续性盈利就说明了商业模式背后的故事--“同样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心”。
成功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成功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商业模式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相互藕合的过程,以客户价值主张为商业模式研究的基础;以“产业链系统(下游供应链、企业内部运营价值链、上游分销链、客户链)其它相关利益者链(包含企业治理结构关系、社会公共关系、企业宏观环境,即一组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环境系统)以及竞争链系统”组成的生态链系统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决策支撑;以强势企业文化构建作为商业模式创新执行的支持;产品与市场的创造作为成功商业模式的成果输出。
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商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商业活动和商业策略的组合。
商业模式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它决定了企业如何赚钱、如何与客户互动、如何与供应商合作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一、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1. 确定商业目标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从商业目标出发,即企业想要实现什么样的商业目标。
商业目标可以是盈利、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等。
只有明确商业目标,才能确定商业模式的设计方向。
2. 确定目标客户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从目标客户出发,即企业想要服务的客户群体。
目标客户可以是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行业、特定的地区等。
只有明确目标客户,才能确定商业模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3. 确定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从价值主张出发,即企业想要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价值主张可以是产品的性能、服务的质量、价格的优惠等。
只有明确价值主张,才能确定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4. 确定收益来源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从收益来源出发,即企业想要从哪些方面获得收益。
收益来源可以是产品销售、服务收费、广告收入等。
只有明确收益来源,才能确定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
5. 确定资源配置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从资源配置出发,即企业想要如何配置资源来实现商业目标。
资源可以是人力、物力、财力等。
只有明确资源配置,才能确定商业模式的运营方式和成本控制。
二、商业模式的设计方法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它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确定商业模式的设计方向。
具体步骤如下:(1)分析企业的优势,包括产品的特点、品牌的知名度、客户的口碑等。
(2)分析企业的劣势,包括产品的缺陷、品牌的不足、客户的不满意等。
(3)分析市场的机会,包括市场的需求、竞争的状况、政策的支持等。
(4)分析市场的威胁,包括市场的变化、竞争的加剧、政策的限制等。
(5)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确定商业模式的设计方向,包括产品的改进、品牌的提升、市场的拓展等。
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在进行商业活动时所采用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实现盈利增长。
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等。
本文将介绍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常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设计的思路1.明确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要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在设计商业模式前,需要明确产品或服务的独特卖点以及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
通过分析市场调研数据、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等,确定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2.考虑盈利模式:商业模式需要明确盈利的方式,即如何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取收入。
盈利模式可以包括直接销售、订阅收费、广告收入等多种方式。
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如何保持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并且要考虑到成本、价格、市场需求等因素。
3.构建价值链:价值链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或服务交付的全过程。
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将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拆解,并确定自己企业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提供的价值。
通过分析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找出优化和创新的空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确定资源配置:商业模式设计需要明确所需的资源和对资源的配置。
资源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等。
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如何合理配置自己的资源,以达到最大化效益的目标。
5.考虑合作伙伴: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合作关系的构建非常重要。
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可以共同拓展市场、互补优势、降低成本等。
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明确合作伙伴的角色和权益,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商业模式设计的方法1.SWOT分析:SWOT分析是商业模式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环境,为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思维及工具方法

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思维及工具方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面前,可能逐渐失去效力。
因此,理解和掌握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思维及工具方法,对于企业和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关键思维1、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痛点和期望,以此为基础来设计和优化商业模式。
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产品或服务,而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例如,共享经济的兴起就是基于满足用户对于便捷、经济出行方式的需求。
2、跨界融合打破行业边界,实现不同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通过整合不同行业的资源、技术和理念,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像互联网金融,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开创了新的金融业务模式。
3、开放创新不再闭门造车,积极与外部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创新。
通过开放平台、合作研发等方式,整合各方优势,加速创新进程。
比如,许多手机厂商与软件开发商合作,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和服务。
4、长期视角商业模式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
不能只关注短期的利益,而要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例如,一些新能源企业在初期可能面临巨大的投入和亏损,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有望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
5、快速迭代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商业模式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通过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找到最适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企业通常采用敏捷开发的方式,不断推出新的版本和功能,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工具方法1、价值主张画布价值主张画布是帮助企业清晰地定义其为客户提供的价值的工具。
它包括客户细分、客户的工作、痛点和收益,以及企业的价值主张、产品和服务。
通过绘制价值主张画布,企业可以确保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客户的需求紧密匹配。
2、商业模式画布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具,用于描述、设计和分析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三个逻辑

商业模式的三个逻辑
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包含三个部分: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
1、创造价值:企业归根结底就是社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管是满足消费者也好、客户需求也好,都是基于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这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这是创造价值部分。
2、传递价值: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哪些资源配置,把价值交付出去,交付给我们的社会、交付给我们的用户、交付给我们的消费者。
3、获取价值:交付之后,我们的用户、社会、消费者,通过现金的方式或者什么其他方式也好,交付到企业,这时候企业才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再生产,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样就形成了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正向循环,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
“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分析

“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分析互联网是一种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商业上具有独特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
以下将对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一、商业逻辑1.免费经济: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基于免费经济模式。
互联网允许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而信息的传播本身是没有实质成本的。
因此,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的服务或产品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通过吸引大量用户并向他们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式来盈利。
2.平台经济: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基于平台经济模式。
互联网平台作为一个中介,连接了供需双方,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易环境。
平台经济通过规模化、网络化和协同化的优势,实现了更高的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互联网平台的成功在于建立和维护用户的生态系统,并通过用户间的交互和互动来不断增加平台的价值。
3.数据驱动: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式。
互联网平台可以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对用户行为和偏好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同时,数据也可以用于精确的广告投放和精准营销,实现更高的广告转化率和精确度。
4.社交化: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基于社交化模式。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的核心应用之一,将个人、组织和企业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社交关系网。
社交化在商业领域中充当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交网络可以进行用户口碑营销、社交电商、增强品牌认知度等,实现更好的用户参与和用户粘性。
二、商业模式1.广告模式:广告模式是互联网最常见的商业模式之一、互联网平台通过展示广告来获取收入,广告商为在平台上展示广告支付费用。
广告模式的关键在于提供大量用户流量和精准的广告投放,通过广告变现来获得盈利。
典型的广告模式包括引擎广告、内容网站广告等。
2.电商模式:电商模式是互联网的重要商业模式之一、电商平台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线上购物环境,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
电商模式的盈利主要来自于销售商品和服务,通过在线支付和物流配送来完成交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于战略增长的管理框架在分享商业模式思考逻辑前,我先说说围绕战略增长的管理体系框架。
这个框架的核心点就是一切管理要为增长服务。
其实管理不在于有多漂亮,而在于两个本质:“服务增长”、“激发奋斗”。
只要是服务增长,激发奋斗,不管多土,也是对的,只要不是服务增长,激发奋斗,不管多漂亮,都是错的。
其中,商业模式和目标分解是实现增长的路径。
那么,商业模式如何思考呢?2商业模式思考的逻辑下图是我对商业模式思考逻辑的一个总结:3再定义增长图的最左部分,是所谓的战略分析——核心趋势、行业规则和自身资源能力,它的核心是再定义增长,战略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定义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而是为了定义机会,定义增长的机会。
传统的战略分析有SWOT 分析法、竞争分析法等等,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这些分析最终要指向定义“增长机会”。
不然,我们经常就会见到一些头头是道的战略分析,看似洋洋洒洒,但却不是以定义“增长机会”为目的,最终大家都做成了“管理练习作业”。
最近,有很多人批评雷军“风口论”,但是我认为“风口论”是绝对正确的。
战略的第一步就要定义“增长机会”,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抓到了“增长的机会”,也可以说是抓住了“风口”。
联想的成功是抓住了IT业在中国发展的风口,海尔、美的、格力是抓住了中国家电消费的风口,华为是抓住了通信建设的风口。
因此,战略分析就是定义机会,就是定义风口。
机会和机会主义是两个概念。
当然,我们要避免把寻找机会变成机会主义。
它的本质在于,做了“风口的猪”之后,要迅速将市场突破变成市场优势,然后变成能力优势,锻造品牌、技术、系统能力,让“风口的猪”变成“风口的鹰”。
完成了这样的突破,未来即使看似没有“风”了,企业仍然能够展翅翱翔,自己自造风口,有了真正的产业经营能力。
当然,我相信小米存在很多问题,任何企业都是在问题中寻求发展的。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够直面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持续解决问题,以先发优势的时间,换取打造能力的空间,在品牌、技术、供应链上迅速提升,那么,就会失去了变成“鹰”的机会。
因此,商业模式首先要回答的是增长机会是什么,没有赚钱的“增长机会”一切商业模式都无从谈起。
可以这么讲:只要能够对“增长机会”进行清晰的定义,战略就成功了三分之一。
那么,如何发现增长机会呢?增长机会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1、未来的核心趋势举个例子说。
最近,因为e租宝和P2P事件的出现,“互联网金融”在一夜之间,从一个高大上的创新,似乎变成了一个下三滥的骗子,导致很多企业对互联网金融退避三舍。
但是,因为金融业基本上都是信息,那么在互联网时代,金融业一定会有颠覆性的变革,金融业是互联网时代变革最大的产业之一。
因此,未来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很可能是金融公司,未来最大的金融公司很可能是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时代对于金融业是一个核心趋势。
因此,不管互联网金融今天出现了什么情况,我相信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核心趋势。
2、行业规则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多都是从行业痛点出发而创新的,比如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透明出现了273公司、针对服装业的库存,出现了唯品会等等。
3、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我这里讲的资源和能力不是战略支撑,而是战略创新。
不是讲优势劣势,不是讲资源能力对战略的支撑,而是讲能否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这是已经有经营基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战略创新途径,比如花样年将他的物业变成了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彩生活。
根据自己能力和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应该怎样思考呢?一个企业,无非是产品和客户这两个基本维度,企业所有经营要素,都是围绕着这两条线的,如下图。
我们可以沿着这两条线,去逐个分析有哪些机会,说不定会有商业模式的创新。
以某餐饮企业以例,他们如何基于自身已有的经营基础,去寻找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
在介绍这个餐饮企业之前,我先对上述坐标轴中的概念做一个说明。
产品轴线:o产品:相同的产品是否有其他领域拓展;o产品组合:产品是否有互补品,或进行模组化延伸;o产品价值链:在“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渠道、促销、品牌”等环节是否可以独立形成新的商业模式;o产业系统:是否可以形成“产业链或产业生态圈”的商业模式。
客户轴线:o客户:针对相同的客户是否可以提供其他的产品和服务;o客户组合:是否可以形成价值客户和利润客户的组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o客户价值链:在客户“决策、购买、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是否可以独立形成新的商业模式;o客户系统:是否有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机会。
基于这两个路径,一个餐饮企业如何来思考它有哪些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呢?1.产品——卖给到店的消费者,可以创新为卖给“在家”的消费者;2.产品组合——似乎没有好的路径;3.产品价值链——在设计和生产环节,是否可以寻找民间大厨,形成一个投资公司,对于民间有“绝活”的大厨,可以投资开店;4.采购——是否可以形成本区域餐饮企业的中央供应链?5.产业系统——是否可以形成基地、到店消费、居家消费的餐饮产业系统?6.客户——在各社区开店,形成连锁,并将消费者看成信息终端,通过优惠等方式,打造自己的APP或微信入口,最后发展成为一个诸如安全食品的电商平台?7.客户价值链——似乎没有创新路径。
8.客户系统——是否可以形成厨房食材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上阐述的是“再定义增长”,即战略分析——核心趋势、行业规则、资源能力去定义企业增长的机会是什么。
4再定义客户和再定义价值在增长机会清晰了之后,必须定义客户和产品的价值主张。
现在“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这些概念很多,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概念层出不穷。
我发现一个不少的现象,许多企业被概念、模式、理论绑架,思考问题和做事情都是从一些模式出发,而不是从客户出发,从客户的痛点出发。
许多战略不能成功,核心是客户和产品的价值主张没有正确定义。
其实,如果准确定了客户和产品的价值主张,战略就完成了二分之一。
怎么说定义客户和定义价值呢?我还是举一个例子吧。
比如,很多年前的一个互联网物流公司,做了三年始终没有成功。
它的其中一个创始人过来和我讨论,我的一本书中对这段讨论有记录,摘录如下:交通运输业是一个上万亿的产业,公路运输除了汽车折旧、燃料、过路费、维修保养等费用,还有一种隐性成本那就是等待与空载。
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将货车司机和货源无缝对接,就会大大减少等待与空载。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业务模式,但是甲公司投资了5千万,做了三年,营业收入才50万,这是为什么呢?“你的客户是谁?”,“货车司机”,那个创始人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给客户的价值是什么?”,“ “货源信息”“你的货源信息哪里来?”,“物流公司”,说到这里,他恍然大悟地说“我的客户应该是物流公司”我继续发问:“你给物流公司什么价值,然后他愿意给你货源信息?”回答不出来。
我继续问:“你们的信息系统对物流公司有很大的价值吗?”,“不是很必要”。
我很愕然,看来这个业务注定是要失败了。
我继续说,“其实,你还有一个客户,那就是政府,这需要将资金和你的信息系统结合起来。
你可以作为一个智能物流园区的构建者,将信息系统开放,免费使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原来在郊区的物流园区慢慢成了市区,政府有需求置换土地,另一个可以冠之以智能物流园区的概念,可以满足政府的政绩‘虚荣’。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物流门户免费,积累流量,再做强支付”。
这就是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模式。
以上是我与某互联网物流公司的一位创始人的对话。
这个案例可以说明,很多商业模式之所以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很久无法突破和盈利,就在于没有想清楚围绕客户的一系列问题。
5再定义价格定义清楚客户需求和产品的价值主张后,那么进一步需要思考的是“收入、成本和价格/价值”。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谈谈为什么现在那么多“P2P”跑路?很显然,核心的原因是不赚钱。
为什么不赚钱?原因其实就是两点:风险管理的成本太高,以至于不做风险管理;另一个是没有足够多的好的投资产品。
这就是“收入、成本、价格/价值”的问题。
我总结互联网金融有五种模式:第一种是金融电商式互联网金融,如卖基金、买保险等。
风险管理由产品方负责,金融电商可以不做,这个可以说风险管理成本是低的,但是获客成本以及对客户的独特价值需要思考。
第二种是借贷平台式互联网金融,这里的关键是风险管理成本,如果不能通过大数据技术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根本行不通,只能成为骗子。
传统银行之所以可以,是因为它服务于大额借贷,每单位金额的风险管理成本是低的。
但是互联网借贷平台是长尾客户,如果不通过大数据技术,每单位金额的风险管理成本是极高的。
第三种是生态式互联网金融,比如蚂蚁金服、腾讯的金融等,它们原先就有了大流量的平台,有了经常性的场景行为,而且具备高使用率的支付管道,可以很快很好地开发大数据式风险管理,并且有利于整合投资产品资源,因此,获客成本、风险管理成本、投资资产方面具有了很大的优势。
第四种是封闭型生态互联网金融。
和生态金融类似,但我把它独立出来。
这是一种更加垂直、封闭的生态金融,比如怡亚通的宇商平台,原来是中小生产者、生产服务商互相对接的平台,怡亚通基于此做了一个封闭式生态金融,为这些平台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一些领军型企业也可以基于它的供应链、合作圈,进行金融服务,比如温氏股份、绿城等等。
这些封闭型生态圈在获客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但金融产品开发方面有一定的劣势,如果将金融业作为主业,需要进一步的开放和整合,如果作为对原有主业的支撑,是具有天然优势的。
第五种是金融产品驱动型互联网金融。
这是一些传统的金融企业更容易做的。
他们可以利用原有的金融服务能力,以投资能力为核心,通过优质的投资产品,来驱动上游互联网入口平台。
毕竟,金融业的一个核心能力是除了“渠道”,就是发现“优质资产”的投资能力。
这种模式很显然规避了风险管理成本,自己投资就是自己掌控风险,也会大大降低获客成本。
其实,现在的银行比其他非银行类金融企业有着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大量的客户流量,天然可已形成一个互联网平台。
事实上,如果现在有一个银行(城商行这类小银行更容易)彻底抛弃原有的网点资源就是优势的成功逻辑,以互联网时代的逻辑来做金融,比如不要网点,比如与产业客户深度融合服务等,有可能走出另一方天地。
再比如,一个产业上市平台,可以并购一个小银行,然后以互联网思维来运作,可能会更易产生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
之所以这么说,企业丢掉原有的成功逻辑是很难的。
6再定义渠道和再定义能力此外,还有两点,一个是再定义渠道。
渠道在一个企业的市场突破中具有重中之重的作用。
很多价值明显的创新企业迟迟不能突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渠道”(互联网也是一种渠道)问题:推广渠道、分销渠道。
有很多时候,不是你的产品不够好,是因为客户不知道你的产品有多好;不是不知道你讲你的产品有多好,是不相信你的产品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