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专业技术交底书

合集下载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书
编号:
1.量测方法
⑴水平收敛量测方法
水平相对净空变化的量测要求在预埋件按要求的时间及方法埋设后进行,首先进行仪器的安装,(见图五)。

图五水平收敛仪器安装
当仪器安装完成后,用弹簧秤、钢丝绳、滑管给钢尺施加固定的水平张力(弹簧秤拉力90N),并在百分表读得初始数值X0(因第一次量测的初始读数是关键性读数,应反复测读;该读数必须连续量测3次的误差R≤0.18mm(R值根据收敛计不同而异))。

用同样方法进行间隔时间t后t时刻的Xt值量测。

温度修正的公式也可参考仪器说明书的。

t时刻的周边收敛值Ut(即为百分表两次读数差)的计算:
Ut=L0-Lt+Xtl-Xto
式中:L0—初读数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Lt—t时刻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Xtl—t时刻时经温度修正后的百分表读数值, Xtl= Xt+εt
Xto—初读数时经温度修正后的百分表读数值, Xt0= X0+εt0
Xt—t时刻量测时百分表读数值;
X0—初始时刻百分表读数值;
ε—温度修正值,
εt=α(T0~T)L
α—钢尺线膨胀系数;
T0—鉴定钢尺的标准温度,T0=20℃;
T—每次测量时的平均气温;
L—钢尺长度。

⑵拱顶下沉量测方法
拱顶下沉量测采用水准测量法进行,后视点应设在一个固定的临时水准点上(如稳定的衬砌),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

(见图六)
将拱顶初始相对高差P0与t时刻相对高差P t相减,即为t时刻的拱顶下沉量。

即:Ut=(Q0+P0)-(Q+P)=(Q0-Q)+(P0-P)。

若Ut为正值,则表示拱顶下沉;若Ut为负值,则表示拱顶向上位移。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技术交底模板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对象本次技术交底针对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测量员、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等。

二、交底时间[具体时间]三、交底内容1.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目的为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施工质量,特进行隧道监控安全测量。

2.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范围(1)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2)隧道支护结构变形监测(3)隧道渗漏水监测(4)隧道通风、照明、排水系统监测(5)隧道施工环境监测3.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方法(1)围岩稳定性监测:采用地质雷达、地震波反射法等手段进行。

(2)支护结构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斜仪等手段进行。

(3)渗漏水监测:采用水位计、渗漏水监测仪等手段进行。

(4)通风、照明、排水系统监测:采用风压计、照度计、流量计等手段进行。

(5)施工环境监测:采用噪声计、粉尘计、温度计等手段进行。

4.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2)认真执行测量方案,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加强现场安全防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4)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维护,确保仪器精度。

(5)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

5.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报告编制(1)报告内容应包括:测量时间、地点、仪器设备、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分析评价等。

(2)报告格式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报告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6. 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要求(1)各岗位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定期对隧道监控安全测量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四、交底结束本次隧道监控安全测量技术交底至此结束,请全体人员认真领会并执行。

五、备注1. 请各岗位人员认真阅读并签字确认。

2. 如有疑问,请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咨询。

[签名][职务][日期]。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交底:复核:接底:日期:
(3)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照相,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设计地质资料进行对比。
3.洞外观察
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同时对地面建筑物进行观察。
DK307+778~DK307+870
92
V级
9
6
DK308+080~DK308+460
380
V级
38
6
DK317+430~DK318+069
639
V级
64
6
DK310+480~DK311+080
600
V级
40
8
DK315+160~DK315+520
360
V级
12
14
5.地表监控采用全站仪量测。在断面开挖前,架设全站仪,后视基点,测地表下沉量
序号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1
II级
50
2
Ⅲ级
30
3
Ⅳ级
10
4
Ⅴ级
5
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
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全断面法
一条水平测线

台阶法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
分部开挖法
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CD或CRD法上部、双侧壁导坑法左右侧部,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其余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技术交底书
表格编号
项目名称

隧道监控量测安全技术交底

隧道监控量测安全技术交底

隧道监控量测安全技术交底1. 背景介绍隧道建设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隧道的建设也愈加密集。

而隧道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针对隧道监控量测安全技术的交底是非常必要的。

2. 监控技术2.1 隧道视频监控系统隧道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很常见的监控技术,其作用是实时监控隧道内的车辆、人员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隧道视频监控系统通常由摄像机、录像设备和监控中心组成,监控中心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2.2 隧道气体监测系统隧道气体监测系统可以检测隧道内的气体浓度,及时发现有毒气体泄漏的情况,保证隧道内的通风质量和安全。

2.3 隧道火灾监测系统隧道火灾监测系统可以监测隧道内的火灾情况,及时发现火灾并报警,采取紧急措施,保证人员安全。

2.4 隧道结构监测系统隧道结构监测系统可以监测隧道结构的强度、变形等物理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隧道的安全性能。

3. 量测技术3.1 隧道裂缝量测技术隧道裂缝量测技术可以检测隧道结构的裂缝大小、形态,及时发现裂缝的演化过程,及时进行维护。

3.2 隧道应力量测技术隧道应力量测技术可以检测隧道结构的应力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对于长期使用的隧道来说特别重要,可以避免因积累应力导致的结构破坏。

3.3 隧道位移量测技术隧道位移量测技术可以检测隧道结构的位置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过往较长时间的隧道,如何保证隧道位置的稳定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4. 安全建议针对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下是一些安全建议:4.1 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隧道监控系统是检测和监测隧道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隧道的特点和实际使用情况,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

4.2 定期检测与维护检测与维护是保证隧道安全的重要手段,应建立相应的检测与维护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定期进行检测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事故事先发生。

4.3 加强人员培训隧道使用人员应进行相关培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以应对突发事件,保证隧道的安全。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1)地层岩性:地层时代、层厚、物质组成、岩层产状、岩体切割程度等的描述;
(2)节理:节理产状、宽度、延伸程度、性质、充填物等的描述,通过绘制结构面平剖面分布图、节理玫瑰花图推断出节理面与断层、褶皱的关系;
(3)断层:断层带物质组成、产状、延伸方向、宽度、导水性、破碎程度的描述。
(4)含膏盐层和其它不良夹层的素描。
LZXDK3+000~3+080
80
80
9
120
15
1、每循环3孔加深炮孔;
2、进行地质素描;
3、必要时进行水量、水压、降雨量等监测。
4、必要时在可能存在断层、节理密集段增加掌子面地质雷达探测。
2、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2.1采用地质素描的方法
地质素描是超前地质预报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对掌子面及周边开挖揭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层、结构面、断层等)、岩溶及充填物、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围岩稳定特征等情况的描述并绘制成图表,运用地质分析法、作图法等定性分析方法,推测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素描重点应在隧道施工的拱顶、左右边墙进行。地质素描的主要内容如下:
9
爆破振动
振动传感器、记录仪
10
孔隙水压力
水压计
11
水量
三角堰、流量计
12
纵向位移
多点位移计、全站仪
根据本隧道的实际情况,只做必测项目
3.2测点布置原则,及测量频率
3.2.1地表沉降
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里程断面。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下表
李家冲隧道施工图;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李家冲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三、交底内容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单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单
监控量测项目及要求表项目名称方法及工具布置测试时间应测项目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隙观察和描述地质罗盘及规尺等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每次爆破后水平收敛及拱顶下沉量测各种类型收敛计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210对测点爆破后24小时内进行018m1836m3690m90m12次天1次天1次2天1次周爆破震动频率接收仪过八达岭高速八达岭长城段每20m一个断面每次爆破后选测项目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洞内设点单点或多点位移计每代表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1520个测点爆破后24小时内进行018m1836m3690m90m12次天1次天1次2天1次周锚杆内力量测各类电测锚杆锚杆测力计及拉拔器每一次围岩段选一组每组35根锚杆施作后开始018m1836m3690m90m12次天1次天1次2天1次周喷混凝土应力量测表面应力解除法每一级围岩段选一组每组35个测点二次衬砌施作前进行二次衬砌压应力量测各类型压力盒每一级围岩段选一组每组25个断面每断面511个测点二次衬砌施作后开始交底人接交底人
1次/天
1次/2天
1次/周
喷混凝土应力量测
表面应力解除法
每一级围岩段选一组每组3~5个测点
二次衬砌施作前进行
二次衬砌压应力量测
各类型压力盒
每一级围岩段选一组,每组2~5个断面,每断面5~11个测点
二次衬砌施作后开始
交底人
接交底人
第2页/共2页
①监控量测计划:详见表。
②量测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
根据现场量测数据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曲线的时间横坐标下注明施工工序和掌子面距量测断面的距离。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确定二衬施工最佳时机;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剧增长现象,此时表明围岩和支护呈不稳定状态,应加密监控并适当加强支护,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进行施工处理。

隧道洞内监控量测点布设施工技术交底书1

隧道洞内监控量测点布设施工技术交底书1
四.附图:
《洞内监控量测点位布设示意图》
需要埋设监控量测点的里程:DK363+066
②进洞前必须做好进洞人员登记,戴安全帽。
3.环保、文明措施:
①注意夜间施工的噪音影响,尽量采用低噪音施工设备。
②施工便道、场区道路合理规划布置,定期专人整修,保持平顺,并定时进行洒水。
③司机文明行车,礼貌行车;各安全重要区域设置长久性固定安全警示牌、宣传牌.
④施工时专人负责指挥机械,保持机械运转正常,所有材料堆码整齐,下垫上盖。
技术交底书
交底单位名称:中铁四局张唐铁路ZTSG-6标项目部第二项目队编号:
工程名称
新建张唐铁路
设计文件图号
双线隧道辅助施工措施及施工方法参考图(张唐施隧参07-01~07-19)
施工部位
榆木岭隧道监控量测点埋设
交底日期
2013年9月22日
一.技术交底内容:
1.交底范围:
本交底适用于本管段榆木岭隧道开挖施工洞内监控量测点位的布设。
2.点位布置示意图及说明:
点位示意图见后附图。
监控量测观测点严格按照示意图每规定断面布设,对于Ⅲ,Ⅳ,Ⅴ级围岩每规定断面布设5个观测点(埋设位置见附图);Ⅱ级围岩布设3个即可,即布设A,D,E三点。A、B、C三点在施工上台阶规定里程断面时布设;D、E两点在施工下台阶规定里程断面时布设,所有测点必须在洞身开挖后2小时内布设完毕。A、B、C、D、E五点在规定里程的同一断面内,A点位于隧道中线拱顶处,B点和C点高程设置为上台阶拱脚以上一米处;D点和E点高程设置为下台阶仰拱填充顶面以上一米处。
围岩级别
入岩深度(cm)
初支混凝土厚度(cm)
外露长度(cm)
超欠挖(cm)
钢筋长度L(cm)Ⅱ级10源自5≥10X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交底隧道监控量测量测项目监测见隧表6《隧道施工监测框图》(1)、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常规地质法①超前导坑法在隧道施工时采取左洞左侧壁导坑超前。

在施工过程中对导坑中遇到的构造、结构面或地下水等情况作地质素描图,通过做地质素描图对右洞地质条件进行预报。

②正洞地质素描地质素描是对开挖面的地质情况如实而准确的反映。

素描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发育情况(含断层、贯穿性节理、夹层或岩脉)、地下水的出水状态、围岩的稳定性及初期支护采用的方法等。

正洞地质素描是利用所见到正洞已开挖段的地质情况预报前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条件(断层等)。

针对断层而言,又分断层露头作图法和断层前兆特征法。

断层露头作图法对结构面向开挖后方倾斜的断层预报效果较好,因为断层先在隧道底出露,对岩体稳定性影响不大时就可以发现;对于向掌子面前方倾斜的结构面因为先在顶部出现,预报时效果相对较差。

正洞地质素描的优点是不占用施工时间,设备简单,不干扰施工,出结果快,预报的效果好,而且为整个隧道提供了完整的地质资料;缺点是对与隧道夹角较大而又向前倾的结构面容易产生漏报。

③水平超前探孔水平超前探孔方法是在隧道内安放水平钻机进行水平钻进,根据隧道中线水平方向上钻孔资料来推断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

钻孔的数量、角度及钻孔长度可人为设计和控制。

一般可根据钻进速度的变化、钻孔取芯鉴定、钻孔冲洗液的颜色、气味、岩粉以及在钻探过程中遇到的其他情况来判断。

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岩体的大概情况,比较直观,施工人员可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来安排下一步的施工组织。

但该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①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预报效果较差,很难预测到正洞掌子面前方的小断层和贯穿性大节理,特别是与隧道轴线平行的结构面,其预报无反映;②钻孔与钻孔之间的地质情况反映不出来。

(2)、监控量测本隧道按新奥法复合式衬砌设计。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成立专门监测组,在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测点设置、日常量测工作和数据处理信息反馈,做到信息化施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处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2.3.1地质素描
爆破后立即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素描,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要有照片记录。
①代表性测试断面的形状、位置、尺寸及编号;
②岩石名称、结构、颜色;
1.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于了解围岩稳定状态和支护、衬砌可靠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为围岩级别变更、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是实现信息化施工不可缺少的工序,是直接为设计和施工决策服务的。
1.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作出工程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③层理、片理、节理裂隙、断层等各种软弱面的产状、宽度、延伸情况、连续性、间距等;各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力学属性、粗糙程度、充填的物质成分和泥化、软化情况;
④岩脉穿插情况及其与围岩接触关系,软硬程度及破碎程度;
⑤岩石风化程度、特点、抗风化能力;
⑥地下水的类型、出露位置、水量大小及锚喷支护施工的影响等;
⑦施工开挖方式方法、锚喷支护参数及循环时间;
B测点要尽量靠近开挖断面,要求在2m以内。
C整个过程做好记录,并随时检查有无错误。记录内容应包括断面位置、测点编号、初始读数、各次测试读数、当时温度、以及开挖面距量测断面距离等。
2.3.4数据整理
量测数据整理包括数据计算、列表或绘图表示各种关系。
A周边相对位移计算式为
μi=Ri-R0
式中:R0-初始观测值
施 工技 术 交 底
交底单位:中天路桥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
寺坪隧道
日 期
施工部位
监控量测
交底内容:
一、监控量测的目的
二、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反馈
四、量测断面布置
五、监控量测管理
一、监控量测的目的
把量测结果反映到设计施工中的目的,首先是确认施工的安全性,其次是提高工程的经济性。
通过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监视围岩变化,掌握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的力学状态和稳定程度,确保施工安全。为确定二次衬砌和仰拱施作时机,了解和掌握围岩变化规律,评价和修改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为最终稳定时间等提供信息依据,并为以后设计、施工积累资料。因此必须加强围岩及支护的施工监控量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其目的是:
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
爆破振动
振动传感器、记录仪
孔隙水压力
水压计
水量
三角堰、流量计
纵向位移
多点位移计、全站仪
结合设计规范要求及本隧道特点,本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为:①洞内、洞外观察②净空变化③拱顶下沉④地表沉降
2.2、监控量测系统的测试精度(必测项目)
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测试精度为0.5~1mm.
⑧围岩内鼓、弯折、变形、岩爆、掉块、坍塌的位置、规模、数量和分布情况、围岩的自稳时间等;
⑨溶洞等特殊地质条件描述;
⑩喷层开裂、起鼓、剥落情况描述。
2.3.2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
在地表稳定处设一固定点做为基点并设定高程,即可进行地表下沉的观测(具体式样见附图)。净空变化值用收敛仪进行测量,拱顶下沉使用电子水准仪DINI03及铟钢尺量测,读数精确到0.1mm。地表沉降使用拓普康GTS-751进行量测,读数精确到1mm。
Ri-第i次观测值
μi-第i次观测时,该两点间的相对位移
B绘制位移μ-时间t关系曲线图或位移速度v-时间t关系曲线。
2.3.5监控量测频率
必测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2-2和表2-3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应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洞内、洞处观察
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隙观察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每次爆破后进行
净空变化
收敛计
每5~30m一个断面,每断面2对测点
1~2次/天
1次/2天
1~2次/周
1~3次/月
拱顶下沉
电子水准仪及铟钢尺
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1个测点
1~2次/天
1次/2天
1~2次/周
1~3次/月
地表沉降
全站仪及2m带支架对中杆
<0.2
1次/7d
2.3.6结束量测的时间
2.3、量测方法
洞内洞外观察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洞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பைடு நூலகம்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及初期支护完成喷层表面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及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浅埋、洞口(埋深40m),每10~20m一个断面,预测断裂面上2~5m一个点
1~2次/天
1次/2天
1~2次/周
1~3次/月
`
选测项

围岩压力
压力盒
钢架压力
钢筋计、应变计
喷混凝土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
二次衬砌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
压力盒
锚杆轴力
钢筋计
围岩内部位移
多点位移计
隧底隆起
1.3、验证支护结构型式、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对支护结构、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及建议,为确定二次支护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2.1、量测的内容及方法见表2.1。
表2.1 量测内容及方法
项目名称
方法及工具
布 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d~1个月
1~3个月
3个月以后
必测项目
2.3.3净空变化
①隧道开挖后,围岩向坑道方向的位移是围岩动态的最显著表现,最能反映出围岩的稳定性。因此对周边位移的量测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意义、最经济的量测项目。周边位移用收敛仪量测其中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值,来反映围岩的动态。
②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A开挖完成后尽快埋设测点,并测取初读数,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
表2-2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监控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表2.3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测频率
位移速率(mm/d)
监控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