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超级工程1第一集观后感

超级工程1第一集观后感《〈超级工程1〉第一集观后感》看了《超级工程1》的第一集,真的是大开眼界。
刚开头看到那些宏大的工程场景,我感觉自己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关于上海中心大厦建造的部分。
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建筑轮廓,我就在想,这在地上看着都觉得震撼,那些建筑工人要在那么高的地方施工,得多危险和辛苦啊。
那个场景让我心里一阵崇敬,对这些在城市建设最前线的工人们充满了敬意。
当时我仿佛看到工人们在几百米的高空,迎着风,一丝不苟地组装着各种建筑部件。
他们就像一群建筑的艺术家,只不过他们的画布是蓝天白云下的大都市。
还有建造大厦时用到的各种先进技术,像那独特的阻尼器。
我之前都不明白大厦在那么高的情况下如何抵御强风的,看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这个阻尼器起着这么关键的作用。
它就像大厦的一个稳定器,默默守护着整座大楼的安全。
对了,还记得那段关于基础建设的画面,深深的地基,一层又一层的加固,原来一座大厦能屹立不倒,它的地基打得多深多扎实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像我们做事情一样,如果基础没打好,即便表面上盖得再高,也很容易崩塌。
看完这一集后我明白了一个超级工程背后有着无数的精妙设计、艰辛施工以及各种创新科技的支撑。
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者一个项目,更是无数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这一集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在告诉我,人类的力量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可以创造出多么不可思议的成就。
无论是设计大厦外形的工程师,还是在高空劳作的建筑工人,每一个参与到这个工程中的人都像是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希望以后能够看到更多这样展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超级工程纪录片,也希望自己能像这些建设者们一样,在自己的领域中创造出有意义的成果。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关于超级工程的观后感篇一:超级工程观后感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后推出《超级工程》另一纪录片,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连绵不断的大山,从烟雨朦胧的水乡到寸草不生的戈壁,大美中国的画板上镌刻了无数条不断交汇又分开的铁道线路。
铁路运输主要分为货运与客运两部分,由于受天气影响较小,承载力大,成本低,铁路货运为公路货运分担了不少重任,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一种货运方式。
火车造成的污染远远低于汽车与飞机,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相对于公路与空运而言,铁路运输占据着独特的优势。
在中国,铁路网络全程达到12万公里,占世界铁路7%的营业里程。
其中,高速铁路网络达到2万公里,2016年7月,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
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预计到2020年将高速铁路网增加到3万公里。
如今,高速铁路时速可达300公里,在攻克了无数难题后才得以实现这一领先世界的速度。
无论是山路亦是水路,凿山铺路,架河建桥,铁路总能实现。
青藏铁路的开通备受世界瞩目,青海关角隧道属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是中国最长隧道,全场32.645公里,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世界上铁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促进了青藏地区对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民族间的融合还为后来的高海拔的铁路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路段上有着世界第一长桥——丹昆特大桥。
丹昆特大桥有着世界桥梁之最之称,全长164.851公里,横穿阳澄湖,跨越公路、铁路、水路180余条,出于地质原因与节省土地的考虑,全部采用高架桥梁,并且彻底解决了地基沉降的问题。
郦道元盛赞三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李白也感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如今高铁速度将白帝城(重庆)到江陵(荆州)的路程缩短至五小时。
由于覆盖范围广,频率高,承载量大,速度快,高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出行的首选。
现如今,我国的铁路发展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行时速最高,已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超级工程的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那叫一个震撼!片子里展示的那些超级工程,每一个都堪称奇迹。
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吧,以前我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座桥,感觉就是一座很厉害的桥呗。
但看了这个纪录片,我才真正明白这座桥背后的艰辛和伟大。
建造港珠澳大桥可不像咱们在家里搭积木那么简单。
那得先在海里打下深深的桩子,才能撑起整座桥。
光是打桩这一项,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里的情况多复杂啊,水流急,水压大,还有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
工程师们得精确计算每一个桩子的位置和深度,稍有偏差,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再说那桥面的铺设,那一块块巨大的钢梁,得用超级大的起重机吊起来,然后精准地拼接在一起。
这可不光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每一块钢梁的尺寸、重量都不一样,要保证它们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难度简直超乎想象。
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经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
有时候风大浪高,工人们就得暂停施工,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等天气好转了,再继续干活。
这一等,可能就是好几天,工期就被耽误了。
但是大家都没有抱怨,就那么默默地坚守着,为了这座桥能早日建成通车。
还有那些负责设计的工程师们,他们整天对着一堆堆的数据和图纸,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有时候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能争论上好几天。
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在建造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材料不合格啦,施工工艺出了差错啦。
这时候,整个团队就得赶紧想办法补救,不能让这些小问题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我记得片子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他已经在工地上连续工作了好几个月,都没回过家。
有一天,他的妻子带着孩子来看他。
孩子见到他,都有点陌生了,不敢靠近。
他当时那个眼神啊,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但是他还是咬咬牙,跟妻子和孩子说了几句话,就又转身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看到这里,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些建设者们为了这座桥,付出了太多太多。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在观看了《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
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级工程,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钢筋水泥,它们背后蕴含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梦想。
片中展示的港珠澳大桥,那简直就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以前我对桥梁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这是一座能让人过河的桥”这种简单的层面上。
但通过这部片子,我看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和挑战。
从设计规划开始,工程师们就面临着无数的难题。
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建造一座那么长的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光是如何让桥桩稳固地扎根在海底,就够他们头疼好一阵子。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工程师们,整天对着一堆图纸和数据,眉头紧锁,绞尽脑汁地想办法。
他们一次次地计算、试验,就为了找到那个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施工过程更是充满了惊险和挑战。
海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风和日丽,转眼间就可能狂风大作、波涛汹涌。
工人们在几十米高的桥面上作业,那风一吹,感觉人都要被刮跑了。
可他们还是咬着牙,坚持着。
有时候为了赶工期,他们甚至要在海上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吃饭都只能在工地上随便对付几口。
我记得有个工人师傅说:“这活儿累啊,但是一想到这桥建成了能造福多少人,就觉得值了!”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少的付出和担当。
还有那些大型的起重设备,一个个都像巨人一样。
把那些巨大的桥梁组件精准地吊装到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操作这些设备的师傅们,那技术简直绝了。
眼睛一瞄,手轻轻一动,就能分毫不差地完成任务。
我就在想,他们得经过多少年的训练,才能有这样的本事啊。
在建造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
比如海底隧道的对接,那要求的精度简直高到了极致。
就那么一点点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
但是咱们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就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硬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当港珠澳大桥最终建成通车的那一刻,我看到镜头里人们脸上那自豪和喜悦的笑容,自己也忍不住跟着激动起来。
这座桥,不仅仅是连接了三地的交通,更是把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cctv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cctv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篇一《CCTV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看了 CCTV 的超级工程纪录片,那感觉,就俩字——震撼!你能想象吗?那些巨大的桥梁横跨在峡谷之间,像是巨人伸出的手臂,把两边紧紧地拉住。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座桥嘛,有啥大不了的。
但我觉得,这可太了不起啦!那可是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啊!片中介绍的那些超级工程,像高铁啥的,速度快得吓人!以前出个远门,那得晃悠好久,现在呢?嗖的一下就到了!这难道不是改变我们生活的大功臣吗?不过呢,我在想,这些超级工程虽然厉害,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发展重要,环境可以以后再管。
但我觉得,要是只顾着发展,把环境搞坏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咋办?看着那些工程师们为了一个难题绞尽脑汁,我心里也跟着着急。
他们可能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还是不放弃,这精神,真值得我学习!我就在想,我学习上要是遇到难题,也能这么坚持,那成绩不就蹭蹭往上涨啦?这纪录片啊,让我又激动又纠结。
激动的是祖国这么强大,纠结的是发展中的那些小烦恼。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觉得超级工程牛掰!篇二《CCTV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哇塞,看了 CCTV 的超级工程纪录片,我这小心脏被震得扑通扑通的!你说这世界变化咋这么快呢?以前咱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现在都变成真的了!就像那些超级港口,一艘艘巨大的货轮来来往往,那场面,跟科幻电影似的。
我就寻思,这得装多少东西啊,咱们国家咋就这么牛,能造出这么厉害的港口?还有那些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我都怀疑住在顶层的人会不会缺氧!这得多少技术和材料才能撑起来啊?也许有人觉得,不就是盖个高楼嘛,有啥稀罕的。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这背后的技术含量高着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超级工程虽然让人惊叹,可也不是没有烦恼。
比如说,那么多工人在工地上辛苦干活,他们的安全能保证吗?万一出点事儿,那可咋办?这可不是我瞎操心,是真得重视起来!还有啊,这些工程花了那么多钱,值不值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是长远投资,以后会有回报的。
超级工程3观后感(精选10篇)

超级工程3观后感(精选10篇)观后感一:《超级工程3》是一部关于中国工程建设的纪录片,展示了中国众多的高科技、高速度的建筑工程。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纪录片让我感到自豪。
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实力的体现。
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全球,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尊重中国。
观后感二:《超级工程3》的每一集都有一段非常震撼人心的片段,比如海上大桥的铺设、高铁的建设等。
这些片段展示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实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场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激动。
我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会更加强大,能够为全球的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观后感三:作为一名建筑师,我非常欣赏《超级工程3》的纪录片。
这部电视节目展示了很多引人注目的建筑项目,包括桥梁、高速公路、高铁和建筑。
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设计途径。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技巧能够帮助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观后感四:《超级工程3》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它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工程建设的成就和创新。
这部电视节目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技术实力和工程能力,更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信念: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这种信念不仅在工程建设领域有着显著的表现,也可以在社会各个方面得到应用。
观后感五:《超级工程3》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它展示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实力和成就。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也是非常有启示性的,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国。
同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视节目也让我们更加自豪、更加信心满满地面对未来。
观后感六:《超级工程3》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视节目,它向观众展示了现代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惊人成果。
这些工程建设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实力的体现,更是全球建设事业的重要贡献。
这部电视节目启示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超级工程观后感三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三篇
一、突出超级工程的重要性
超级工程是当年贵族们极力推行的科技成果,也是当时发展科技方面最贴近终极目标
的成果。
比如陶瓷制造业,中国发展水平相当低,但陶瓷制造业比陶瓷的使用者几乎更高级。
这不只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还因为当时的中国具备强大的资源,一旦有了技术支持就
能完成大型、复杂的结构。
由此可见,超级工程的使命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大型结构,而且
是做出一个思维上的突破,突出华夏文明的优势,可以把一些难以被认可的概念,主动发
展出具有独立性、承载文明力量、实现永续发展的新型结构。
二、超级工程意义深刻
超级工程不仅仅是一个实现丰碑式目标的概念,而且它的意义十分深刻。
它可以用来
表述中国文明的传承价值和价值体系,它还可以用来表述中西文明的不同之处、补充两种
文明的建筑式对比。
通过超级工程,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它也能
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各项爆发性变化。
超级工程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放在一起,让
两者交互融合,为中国在世界文化上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更是助力中华民族团结再
一次腾飞!
三、强调超级工程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超级工程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被赋予了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表达中华
民族大团结的含义,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它不仅是一个标志着中国发展的
力量,也在帮助中国形成和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
每一个超级工程都可以成为一个新
的经验和经验,给华夏文明许多新的思路,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社会文化,在世界上体现中国新时代的帆放出发,未来,超级工程会成为世界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科
技成果!。
[超级工程纪录片全集]超级工程纪录片
![[超级工程纪录片全集]超级工程纪录片](https://img.taocdn.com/s3/m/ff1681e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5.png)
[超级工程纪录片全集]超级工程纪录片超级工程纪录片篇一:《超级工程Ⅱ》观后感《超级工程Ⅱ》观后感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Ⅱ》用最直观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整部纪录片介绍了中国的道路、桥梁、港口和高铁列车中的超级工程。
其中,我对用世界最长桥和无数细节连接北京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这一超级工程印象最为深刻! 2011年,中国投资2209亿元一次性修建的京沪高速铁路通车,不仅连接起了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沿线所经过的区域,覆盖全国近1/4的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就有14个,联通了整个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带。
每天,350多列CRH380高速列车以300公里以上的时速在京沪高铁上行驶着,每5分钟就有一辆列车准点发出,比大部分公交车都要密集。
在运行5年后,京沪高铁已经运送了4.9亿人次,而这段1318公里的旅途,最快只需4个多小时,要让这样的高效运转得以实现,需要解决无数的难题。
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深感自豪!中国的高速铁路在短短12年内迅速发展,建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全程达到2万公里,占据世界高铁里程的60%,让高铁真正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运输工具,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行的首选方式。
今天,距离不再是点与点之间的物理长度,而是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路的延伸让人与人的距离在不断缩短,桥梁也正在帮助人们跨越更多不可逾越的天险,成为连通地域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甚至是开启了人们全新的生活,而这一切背后,是大型设备制造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祖国的强大,值得我们所有人自豪!《超级工程Ⅱ》观后感最近看完了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出品的4集纪录片《超级工程》。
心潮澎湃自不必说,不得不感叹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钦佩奋战在建设一线的那些工程人员,正是他们的努力,造就了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大国重器”。
动辄千万吨的桥墩,几千米跨度的桥梁,这些以极大数量词形容的物件,让我振奋。
给我带来的不小的冲击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导读:《超级工程》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
该纪录片共5集,由李炳担任总导演,前后拍摄一年多。
片中展现了五个中国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超级工程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一)
上节课,老师让我们观看《超级工程》系列视频。
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今天我看了《超级工程》第三集,有关于北京地铁网络的一集。
以前,我个人从来没有注意过身边有哪些是一项工程,原来这些近在咫尺的事物是如此的伟大与复杂,真正的让我深深感叹。
从视频中看到了建设地铁的艰难。
北京的交通拥堵不堪,城市的未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改善交通问题,就有了建设地铁的这一项计划。
计划中,需要十年时间,完成包括31
条线路,560座车站,1000公里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
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地铁系统的修建大概需要近百年的时间。
北京只剩下十年时间,使建设地铁成了一项超级工程。
国外的地铁往往与城市相伴而生,甚至早于城市出现。
而北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的地下管线密布,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这给北京地下地铁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
而且在挖掘过程中,又遇到了是盾构机丧失威力的难题。
由于北京复杂的地质,北京西北两侧地势偏高,经过河流长期的冲刷,形成了东边沙土西边卵石的地质。
这些难题都需要专家反复探讨来解决,可见这项工程的不易。
一项工程的完成是很不容易的。
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去解决。
在北京地铁的修建中,很多人都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地铁线路设计部门的人员们早早设计出穿越古城区线路的设计方案,为了保护文物调整地铁站和相关规划设施;盾构机驾驶员高锐轩每天13个小时呆在驾驶舱里,经常一两个月见不到太阳,进行着复杂而枯燥的工作;而工人们更是日日夜夜的工作,不辞劳苦。
地铁的建设也花费了太多物力。
纪录片中提到,每公里地铁造价近10亿元,挖掘隧道的盾构机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
在修建中,最
为主要的是有关文物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头顶的古建,设计师为这条新修的线路选定了一种首次应用于北京的施工方案,这很好的体现了在工程中的一种富有人情的气息。
工程并不是冷血无情的,它更多的是为我们服务,为我们提供方便,同时并不会为这些去破坏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遗产。
另外,在工程中,曾经有一个技术难题要求地面沉降不能超过3毫米。
3毫米看似是很小的距离,可是在一项工程中,小小的3毫米可以带来重大的失误和灾祸。
在北京地铁的建设中,如果地面沉降大于3毫米,就会导致轨道变形。
列车经过时就必须减速行驶,这会使交叉线路的运营带来极大混乱。
可见工程需要极大的缜密性。
看完这一集《超级工程》,在领略到了北京地铁网络的神奇与浩大的同时,我感到自豪与激动,也让我对有关工程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
我想我会在课下的时间里再去看看其它四集,继续感受工程带给我的震撼。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二)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座城市的跨海大桥,它以香港的大屿山为起点,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
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桥长22.9公里。
整座大桥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一百公
里。
港珠澳大桥作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港珠澳大桥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庞恰特雷恩湖桥和宁波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的世界第四长桥,能使澳门和珠海到达香港的车程由四小时缩短至30分钟,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但同时,作为中国工程师们建造的第一座需要在海中建造的海底隧道的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难度同样难倒了工程师们——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超级工程。
由于大桥跨越伶仃洋海域,因此工程师们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伶仃洋海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航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穿行,航道密集,复杂的海床结构也让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加上每年几乎会经过的南海台风,以及不能超过10%阻水率的桥墩建设。
为此,大桥的建设方案提出建设一条 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由此需要进行圆钢筒围岛计划,从而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要求。
为了抑制氯盐对工程材料的腐蚀,工程师们用了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并且采用了高阻尼橡胶材料来保护大桥免受地震的
威胁。
对于台风,则选择加上一个大概50多公分高,1米左右宽的溢流板以确保大桥在7级风的作用下振幅不受太大影响。
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建设团队们通过合作优秀地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保证了工程如期完成的时间。
港珠澳大桥建成之时将创多个世界之最——
最长:港珠澳大桥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由33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最大:沉管隧道浮在水中的时候,每一节的排水量约75000吨,而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也只有67500吨。
最重:沉管预制由工厂化标准生产,使用钢筋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
在这75000吨重的沉管下面,是预先安装好的256个液压千斤顶。
最精心:海上的气候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沉管浮运和对接的成败。
工程方一年多前就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合作,做精细化、小区域的海洋环境预报,每天坚持监测预报,花费达3000万元,只为每个沉管找两三天的作业时间。
最精细:在沉管隧道安装之前,还要在挖好的基槽中做碎石基床基础,即要在40米深的海底,铺设一条42米宽、30厘米厚平坦的“石褥子”,而这条“石褥子”的平整度误差要控制在4厘米以内。
最精准:春节过后,一旦找到合适的时间,堪称世界最大难
度的“深海之吻”就将开始,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处无人对接。
对接在环境复
杂的海底进行,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共需对接33次,耗时3年。
沉管连接处橡胶止水带要可用120年,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能使港珠澳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也大大提高了中国跨海大桥工程的建设能力,港珠澳大桥视频的记录,也必定能引导新的一批未来工程师们为中国工程的建设作出贡献。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三)
##年春节长假一如既往地宅在家,就在“甄嬛体”和“贱人曾”轮番轰炸的间隙,不经意换到了央视记录频道,时代感十足的华丽片头瞬时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在播出的是《超级工程之珠港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港珠澳大桥设计建造的工程记录。
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
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
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
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
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