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中 国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超级工程中国桥》,看完之后,那叫一个震撼!在片子里,我看到了那些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它们就像是一条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上。
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故事,而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杰作!这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以前从香港去珠海,得花上好几个小时,现在呢,开着车几十分钟就到了。
这可不仅仅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更是把三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我还记得片子里介绍建造这座桥的过程,那真叫一个不容易。
工程师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说海底的地质条件复杂,海水的腐蚀性强,还有台风的频繁袭击。
但是,咱们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可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们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战士,一次次地冲锋陷阵,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为了能在海底成功铺设隧道,工程师们可是绞尽了脑汁。
那海底隧道的每一节沉管,都得精准无误地对接,这误差啊,得控制在几厘米之内。
这可真是个精细活儿!就好比你要把一根针准确无误地插进一个小孔里,而且还不能有丝毫偏差。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多难啊!但是咱们的工程师们做到了,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让这些沉管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
还有那些建筑工人,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狂风中坚守岗位。
有时候为了赶工期,他们甚至春节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我看到有个工人师傅,他的脸被太阳晒得黝黑黝黑的,手上全是老茧。
他对着镜头憨厚地笑着说:“能参与建造这座大桥,我骄傲!”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
他们或许没有多高的文化,或许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
在建造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还用到了很多高科技的设备和技术。
比如说,那个大型的起重船,能够吊起上万吨的重物,就像举起一个玩具一样轻松。
还有那些自动化的焊接机器人,它们的焊接精度比人工还要高,而且速度还快。
这些高科技的设备和技术,让我们的建桥工程如虎添翼。
超级工程中国路中国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中国路中国桥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中国路和中国桥的超级工程纪录片,那叫一个震撼,我必须得跟大伙唠唠。
先说这中国路吧。
以前就知道咱中国地大物博,可这么多山川河流、荒漠高原的,要修路,那得多难啊。
可这纪录片里一展现,我才知道啥叫“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气魄。
那些建设者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
在山里修路,那挖掘机就像巨人的手臂,一点点地凿开坚硬的石头。
而且好多地方那地势,感觉连鸟儿飞过去都得费点劲儿,可咱修路的队伍就这么一步一步地把路给铺进去了。
高速公路像巨龙一样蜿蜒在群山之间,那可不是简单的一条路啊,这是连接外面世界的希望之路。
偏远山区的人们,因为这条路,能把自己种的新鲜果蔬快速运出去卖个好价钱,孩子们也能更方便地去外面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路修到哪儿,就把机会和发展带到哪儿,感觉就像是魔法之路一样。
再看看中国桥,我的天呐,那简直就是艺术品。
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还都特别霸气。
那些跨海大桥,一眼望过去都看不到头。
桥墩在海里稳稳地扎着,就像定海神针一样。
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肯定是拥有超级大脑,他们得考虑多少东西啊,什么风力、水流、地质,感觉任何一个小因素没考虑到,这桥就可能建不成。
可他们就像变魔术一样,让这些超级大桥横跨在江河湖海之上。
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吧,那可不得了。
这么长的桥,还得有海底隧道,就像一个超级组合体。
在海里建隧道,这得是多么疯狂的想法啊。
可咱们中国人不但想了,还做到了。
看着那大桥通车的时候,车辆在上面顺畅地行驶,就感觉这是中国实力在上面跑呢。
这桥不仅仅是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这几个地方,它还把大家的心连得更紧了。
这些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也特别感人。
那些建设者们,为了工程能按时完成,背井离乡,在艰苦的环境里一待就是好几年。
他们就像一群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就想把这些伟大的工程建好。
这让我觉得,咱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些勤劳、智慧又坚韧不拔的人们。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
超级工程中 国桥心得体会

超级工程中国桥心得体会《超级工程中国桥心得体会》在咱们这个广袤的国度里,桥梁那可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们不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更是展现中国力量和智慧的超级工程。
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吧,那可真是让我开了眼!有一回,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它的纪录片,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这桥啊,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横跨在大海之上,雄伟壮观得让人忍不住“哇塞”!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那真叫一个不容易。
光是前期的规划和设计,就不知道让多少工程师熬白了头。
他们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啦,比如水流、风向、地质条件,还有未来的交通流量等等。
这可不像咱在家搭个积木,搭不好重新来就行。
这是个超级大工程,每一个决策都得慎之又慎。
施工的时候,那场面更是惊心动魄。
巨大的桥墩要深深地扎根在海底,工人们得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作业。
有时候风浪大得吓人,船都晃得像个醉汉,但他们还是咬着牙坚持。
那些巨大的钢梁,一根一根地被吊起、拼接,精准得就像在做一场超级精细的手术。
我记得有个镜头,是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满脸都是汗水和油污,眼睛里却透着坚定的光。
他说:“这桥啊,就是我们的梦想,再苦再累也值得!”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
他们不仅仅是在建造一座桥,更是在创造一个奇迹。
建成后的港珠澳大桥,那叫一个漂亮!白天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桥身闪闪发光,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海上;晚上,桥上的灯光亮起,五颜六色的,美极了!车在桥上跑,就像在彩虹上穿梭。
这桥通车后,给三地的人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
以前要绕好大一圈的路程,现在一下子就缩短了。
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往来,做生意、旅游、探亲。
感觉就像是把三地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亲如一家。
我有时候就想啊,咱们中国咋就这么厉害,能造出这么牛的桥?后来我明白了,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是咱们国家不断发展的科技实力,还有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再看看咱们身边的那些桥,大大小小的,每一座都有它的故事。
有的桥虽然没有港珠澳大桥那么出名,但也是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新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

《超级中国》是韩国kbs电视台2015年特别推出的纪录片,共有七集,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中国发展现状。
在节目一开始我们就看到清华大学的教授说到:“中国现在是super China,或者说是super power China.”这让我想到了国际关系的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或新现实主义学派),他们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权力是解释国家行为的重要概念等。
在第一集中,着重说了中国的13亿人口。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工业时代,中国的13亿人口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受饿挨打。
那段历史是中国的屈辱史。
而在21世纪,进去的信息时代,中国的13亿人口的需求深深影响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中国13亿人口带来的是11月11日网上贸易给世界呈现的是个巨大的数字!在第二集中,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对的第一位,购入了世界的矿山、企业、港口等等,这让我国的战略储备的各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这些国家的行为都表示了我国的综合国际的提高,国家的富强与我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而我们国家的这些行为是否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呢?在第三集中,说了中国治世。
我国军费的急剧扩张,与美国的竞争,中国走向顶尖国家的雄心,分析了“中国霸权”时代到来的可能性。
我国在南海建岛,布控军事力量,加强南部战区军队的管理。
从而隐射和分析中国“霸权时代”的来临的可能性。
外国的专家解释着说,南海问题,美国插足是为了自己的权力的控制范围,而中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更多的资源,为了更多的在南海的权力。
前三集感受:中国在21世纪确实是发现起来了,从视频中看到中国的崛起,作为中国人自己也感到自豪。
到现实的国际社会中,中国也面临着许多的争端许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好好的去解决在中国崛起道路上遇到的阻碍与问题。
中国桥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2016年国庆节前夕,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在正式贯通。
大桥贯通香港、澳门、珠海三地,总长55公里,它的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桥梁长约29公里。
观看《超级工程第二季》之《中国桥》 写200字观后感

观看《超级工程第二季》之《中国桥》写
200字观后感
这周我观看了《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呈现了我国一些重大的、有代表性的基建工程,每一集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心潮澎湃。
在片中的这些工程里,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港珠澳大桥和北京地铁网络的建设。
在港珠澳大桥这座超级跨海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需要克服各种复杂问题,例如技术问题、地理环境、后期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和舒适度等。
考虑到修建密集的桥墩会造成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冲击平原,阻塞航道,工程师们想出了修建水下隧道的解决方法;考虑到桥梁长度过长,工程师们采取修建人工岛的办法……由此我感受到,完成一项超级工程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能力。
因为任何实际中的工程都不可能是书本中理想化的模型,只有随机应变、大胆创新,才能攻克技术难题,建成造福人类的伟大工程。
同时,我也了解到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作为新的重要的交通媒介,不但起到了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缩短了通行时间、方便交通的作用,还促进了三地经济贸易发展,造福了民众,为他们的就业和工作增添更多可能。
《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中列举的每一项工程都是在挑战不可能,工程师们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不断刷新着人类基建能力的“天花板”,这令我在赞叹与敬佩的同时更有动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为我国基建行业做出贡献。
超级工程中 国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名叫《超级工程中国桥》的纪录片,真的是被深深震撼到了!这片子里展现的那些大桥,简直太牛啦!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一座又一座令人惊叹的桥梁。
那些巨大的桥墩,高耸入云的桥塔,还有那绵长而坚固的钢索,组合在一起,就像是巨人搭建的积木,却又比积木要雄伟壮观无数倍。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家伙!这座桥跨越了辽阔的伶仃洋,把香港、珠海和澳门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以前我可从来没想过,能有这样一座桥,能在大海上如此霸气地伸展着自己的身姿。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座桥,我还专门去查了不少资料呢。
港珠澳大桥全长 55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光是想想这个长度,我的脑袋都有点晕乎了。
这 55 公里的路程中,包含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工程结构和技术难题。
比如说,那深埋在海底的隧道,要保证不漏水,还要能承受巨大的水压,这得多难啊!建设这座桥的过程中,工程师和工人们面临的困难那真是数都数不过来。
海上的风浪、复杂的地质条件、还有严格的环保要求,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只拦路虎,想要挡住建设的步伐。
但是咱们中国人可不怕!工程师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
工人们呢,也是鼓足了劲儿,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我还记得纪录片里有个镜头,是一群工人在烈日下焊接钢梁。
那火花四溅的场景,真的就像在放烟火一样。
但是工人们可顾不上欣赏这“烟火”,他们戴着厚厚的防护面具,手里的焊枪不停地工作着。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是他们的眼神里却充满了专注和坚定。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多强的毅力和责任感,才能让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一丝不苟地工作啊。
还有那些工程师们,他们在办公室里对着图纸和数据,一遍又一遍地计算、修改、优化方案。
有时候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能争论上好几个小时。
他们的认真劲儿,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港珠澳大桥最终建成通车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那盛大的场面。
超级工程中 国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当我们提及现代中国的发展成就,那些跨越山川、江河的大桥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
观看了《超级工程》中关于中国桥的部分,我内心的震撼与自豪久久不能平息。
中国桥,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从古老的赵州桥到现代的港珠澳大桥,每一座桥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使命。
在这些超级工程中,我看到了中国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苛刻的工程要求,没有丝毫退缩。
比如,在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时,工程师们需要克服强潮、大风、深厚软基等一系列难题。
他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验,最终采用了创新的施工技术和材料,成功地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这种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让人由衷地钦佩。
中国桥的建设也展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建桥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的人才。
只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才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而艰巨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座大桥的建设投资巨大,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和工艺。
它的建成通车,不仅加强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联系,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雄厚实力。
同时,中国桥的建设还注重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例如,在建造一些山区的大桥时,会采取生态护坡、桥梁绿化等措施,让大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这体现了中国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对环境的保护和尊重。
中国桥的建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缩短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原本需要绕路或者耗费大量时间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因为有了桥而变得近在咫尺。
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也降低了物流成本,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中国桥也成为了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强大实力。
许多外国专家和游客纷纷来到中国,参观这些伟大的工程,对中国的建桥技术赞不绝口。
超级工程中 国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中国桥观后感当我们提及现代中国的发展成就,那些令人惊叹的超级工程无疑是最耀眼的篇章之一。
而在众多超级工程中,“中国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展现中国实力与智慧的一张亮丽名片。
观看了关于“中国桥”的相关纪录片后,我内心的震撼与自豪久久不能平息。
片中展现的那些宏伟的桥梁,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交通枢纽,更是中国工程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与发展的有力见证。
从古老的赵州桥到如今现代化的超级大桥,中国的建桥历史源远流长。
然而,现代的“中国桥”所蕴含的科技含量和建造难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其中,港珠澳大桥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这座大桥横跨伶仃洋,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
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堪称世界级。
复杂的海洋环境、超高的建设标准以及巨大的施工难度,都没有阻挡住中国工程师和建设者们的步伐。
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创新的思维和精湛的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海底隧道的成功建设,让车辆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下安全通行;巨大的桥梁主体,如钢铁巨龙般横卧在海面上,展现出无比的雄伟和壮观。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三地之间的通行时间,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
除了港珠澳大桥,还有许多其他令人瞩目的“中国桥”。
比如,丹昆特大桥,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穿越了多个城市和地区,为高铁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北盘江大桥,高悬于峡谷之上,其高度令人惊叹,成为了当地独特的地标性建筑。
这些超级大桥的建成,背后是无数中国工程师和建设者们的默默付出。
他们远离家乡,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技术难题。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中国才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如此众多的世界级桥梁,实现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的跨越。
“中国桥”的建设,也离不开强大的国家支持和科技创新。
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投入,为桥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中国》是韩国kbs电视台2015年特别推出的纪录片,共有七集,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中国发展现状。
在节目一开始我们就看到清华大学的教授说到:“中国现在是super China,或者说是super power China.”这让我想到了国际关系的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或新现实主义学派),他们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权力是解释国家行为的重要概念等。
在第一集中,着重说了中国的13亿人口。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工业时代,中国的13亿人口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受饿挨打。
那段历史是中国的屈辱史。
而在21世纪,进去的信息时代,中国的13亿人口的需求深深影响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中国13亿人口带来的是11月11日网上贸易给世界呈现的是个巨大的数字!在第二集中,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对的第一位,购入了世界的矿山、企业、港口等等,这让我国的战略储备的各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这些国家的行为都表示了我国的综合国际的提高,国家的富强与我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而我们国家的这些行为是否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呢?在第三集中,说了中国治世。
我国军费的急剧扩张,与美国的竞争,中国走向顶尖国家的雄心,分析了“中国霸权”时代到来的可能性。
我国在南海建岛,布控军事力量,加强南部战区军队的管理。
从而隐射和分析中国“霸权时代”的来临的可能性。
外国的专家解释着说,南海问题,美国插足是为了自己的权力的控制范围,而中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更多的资源,为了更多的在南海的权力。
前三集感受:中国在21世纪确实是发现起来了,从视频中看到中国的崛起,作为中国人自己也感到自豪。
到现实的国际社会中,中国也面临着许多的争端许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好好的去解决在中国崛起道路上遇到的阻碍与问题。
中国桥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2016年国庆节前夕,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在正式贯通。
大桥贯通香港、澳门、珠海三地,总长55公里,它的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桥梁长约29公里。
这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海峡两岸同胞的紧密纽带!世界第一高架桥——北盘江大桥垂直高度565米的G56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相当于200层楼高,在1000余名工程师近4年的高空施工之后于2016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
从此“一桥跨云贵,天堑变通途”!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名为“云天渡”,意为“天桥合一,以渡天下之人”。
主跨430米,一跨过峡谷,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为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
跨径最大的钢拱桥——重庆朝天门大桥2009年通车的重庆朝天门大桥主跨长长552米,全长1741米,超过了1996年黄埔大桥成为了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拱桥。
跨度最大公铁两用大桥沪通长江大桥在2014年开工建设,2019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首座跨度超过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的祝她将超过100层楼高,也将是世界最高。
在现代中国发展的30年里,有一项工程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
大型设备的制造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让工程师们更有自信去挑战从前难以征服的自然环境,将跨越天险的能力不断提高,75万座桥梁正在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连接在一起。
无论是人还是物资,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迁徙,都让时间和距离不断缩短。
纵横中国,我们将为您讲述工程师们用智慧跨越天险,见证一个又一个宏伟建筑带给人和社会的巨变。
清水河大桥8月,贵州最美丽的季节。
张树鹏是一名翼装飞行运动员,今天他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尝试飞行。
清水河大桥,在8个月前刚刚建成通车,如今已是贵州风景最秀丽的悬索桥之一,它横跨1400米的地质断裂带,从桥面到谷底的高差更超过400米,正因如此,它也成为职业极限运动者新的挑战目标。
贵州省面积略小于英国,但人口只有3500万,在这里修建公路最大的障碍就是深达三四百米的U型峡谷。
与世隔绝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全球的探险者,但在10年前,探险者们只能在险峻简陋的公路上行走,跨越峡谷意味着必须从谷顶盘旋而下,穿过谷底的小桥,再沿着盘旋公路爬升到另一岸的谷顶。
极端困难的高原地形,使得贵州迟迟不能享有像东部沿海那样快捷高效地交通。
如今,中国桥梁技术的快速进步,让西部的高速公路得以发展,它将尝试让贵州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张树鹏这一跳,将让清水河和贵州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跨江大桥桥梁在跨越天险上功不可没,它极大缩短了出行的时间成本,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改变不仅仅在现在的贵州。
六十年前,中国开始全新的变革,这一变革打破地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让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大国转变,跨区域合作成为国家发展的最重要战略。
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变革困难重重。
中国中部,一条天险成为南北沟通最大的障碍。
长江,这条延绵6397公里的中国最大河流,几乎横穿整个中部地区。
丰富的水资源,灌溉了沿岸超过4亿的人口,但它也是一个天然屏障,阻断了南北之间的物资交流,最宽的江面长达5公里。
在过去有人类存在的时间里,还从来没有谁能够修建如此宽度的桥梁来跨越这道天险。
摆渡一直是这条大江上转运人和物资的唯一选择。
在当时,渡过这段不到两公里长的江面需要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摆渡受风雨的影响极大,经常因为天气而随时停航。
长江天险已经严重阻碍这个大国的发展,必须修建跨江桥梁来联通长江南北两岸。
1957年,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在苏联工程专家的帮助下于武汉建成。
之后的1968年,中国人举全国之力耗费8年时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从此时起,中国终于摆脱渡江的艰难。
2.8亿元的投资和数十万工人8年的努力,这对于60年前贫瘠的中国,已经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超级工程。
在此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长江上先后修建了162座跨江桥梁,每年通过大桥的人数超过180亿人次。
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南北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162座跨江大桥,帮助中国形成一个高效的交通网络,也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典范。
杨泗港大桥现在,长江上第163座大桥正在开工。
杨泗港大桥,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
在这条世界第三大河流上修建桥梁,现在要面对的最大困难和60年前一样,都是如何在河床上修建桥墩。
经过数千年的冲刷和沉淀,长江下游几乎找不到坚硬的河床基础。
于是,工程师们采用一种叫钢沉井的技术来修建桥墩。
10公里之外的工厂中,一个长77.2米,宽40米,高23米,重达6200吨的钢沉井被制造出来。
利用气囊作为工具,钢沉井被滑入江中,然后被四艘拖轮运送到现场,精确定位下沉到江床之上。
钢沉井在现场被不断接高到50米,依靠沉井自身的重量是无法下沉的。
18台搅吸机在水下24小时不间断地作业,吸走底部的泥沙,让沉井不断下沉,这样的工作工人们必须十分小心,稍有不慎,钢沉井就会发生偏移,那将是难以挽回的困局。
经过168天的努力,钢沉井即将下沉到位,接下来一座240米高的桥塔会从这里升起,杨泗港大桥也将以1700米的跨度,成为中国悬索桥新的纪录。
从努力建造400米长的跨江桥梁到可以从容建造跨度超过1650米的跨海大桥,中国只用了18年的时间。
如今,千米级的大桥在中国不下二十座,而每一次跨越的背后,都是中国的工程师在桥梁制造技术上更大的突破。
洞庭湖二桥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湖泊,连接东西部的国家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将穿过这片水域。
一座巨大的悬索桥成为杭瑞高速能否顺利穿过洞庭湖水系的关键性工程。
洞庭湖二桥,跨度1480米,由两座重量超过63万吨的锚碇,两座超过200米高的主塔,两条2600米长的主索缆和超过4.3万吨重量的钢桁梁桥面组成,在中国悬索桥中跨度排名第五。
主索缆是悬索桥最核心的部件,它要拉起重达4万吨的桥面,并保证在桥梁正常使用的100年里不能进行更换。
主缆有175束索股组成,每束索股有127根直径5.35毫米高强钢丝组成,和普通绳索相比,这座跨度1480米的悬索桥,主索缆制作要求要高得多。
760公里之外,决定这座桥梁命运的就是这一根直径只有5.25毫米的钢丝,它被誉为悬索桥的生命线。
重达2万吨的钢盘条已经运抵工厂,接下来的每一步工作都将决定这座桥的命运。
洞庭湖二桥的盘条的直径是12毫米,然后通过拉丝机九道拉拔以后,变成5毫米的钢丝。
强度超过1860兆帕的钢筋在200米的距离内被拉伸成5.25mm的钢丝,这个工艺技术必须保持材料的强度不会降低,这么细的钢丝可以吊起两台5人座的小轿车。
钢丝穿过温度达到450度的金属溶液,被快速镀上一层薄薄的锌铝合金防腐层,它要保证未来100年时间里这根钢丝不会被恶劣环境所腐蚀。
钢丝被运送到另一个车间,接下来的工作,将决定整座桥的命运。
悬索桥索股生产的后场有127个分丝架,通过分丝架以后每一根钢丝有自己独特的路径,然后进入汇聚区。
到了汇聚区以后所有的钢丝并拢,最后形成一个127根钢丝组合成的一个正六边形的索股。
每根钢丝在大桥上都精确地对应有自己唯一的位置,每127根钢丝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索股172个索股依次排列组成了悬索桥最重要的部件主索缆,它将承担这座桥梁超过9万吨的重量。
经过6个小时的努力,一根长度2600米的索股制作完成。
3个月后,这根索股被转运到洞庭湖,等待最后的安装。
港珠澳大桥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桥梁以每年增加10000座的数量在增长,而这些桥梁所连接的城市或乡村,也都开始潜移默化的改变。
有了在江河湖泊上修建桥梁的丰富经验。
中国的工程师们终于可以将眼光放得更远。
伶仃洋,中国南部重要的海湾,周边9个地区组成了中国最早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但环绕伶仃洋的交通体系桎梏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打破这个不平衡的解决之道是一座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它将伶仃洋东部的香港和西部的珠海澳门连接在一起,驾车通行时间从4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工人们要在9年的时间里用55万吨钢材和230万吨水泥,在35公里的海面上搭建起一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中山制造基地,港珠澳大桥最大最重的一片钢箱梁正准备装船运往施工现场。
它长128米,宽38.8米,重量达到3510吨,足足相当于半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