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
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

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胆大心细对工程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天观看影片,极富时代感的镜头与炫目的镜头,还有工程本身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对工程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想起本学期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我又将港珠澳大桥的视频找来观看,看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工程的建设要天马行空与付诸实际相结合,需要胆大心细。
先说。
大厦建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在它之前的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以及环球经济中心都是上海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的建筑。
在这样一个被超高层建筑包围,经济繁盛,举世聚焦的地带的任何举动,无疑都会牵动每个施工者的步骤。
而且除了上海本身的地质结构限制,黄浦江南岸的地理位置都注定了的建造将是或者说已经是一项。
从设计到施工,到将来的完美城市天际线的完成,每一步都会无比艰难。
摄影师的镜头在设计者施工者和大众的眼光之间转换。
印象深刻的是开吊车的老师傅,视线不断从地面抬高,而大厦渐渐展现出雄姿。
而如前面所说,这项超级工程不断遇到困难。
不论是设计本身,还是建筑本身的地基,玻璃幕墙,每一步不仅仅是图片,镜头那么简单,图纸必须尺寸精确,地基浇筑的材料必须经过科学计算,严格配料,配合上海的地质,气候,玻璃幕墙需考虑到建成之前即制造,如何拼接,建成之后的安全系数,美观度,及整体体现的节能要求,每一步来不得半点差错。
施工时还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大型建筑的排水工程,在市中心的排水必然需要更大的重视,而上海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提醒着必须下足够功夫。
所以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再说说珠港澳大桥。
它是工程师们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
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推荐五篇)

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上海中心大厦》影片观后感土建工程概论课程曹老师利用课堂的时间给我们展示并讲解现今中国几项超级工程的视频,让我的感触颇深,其中最有感触的即是上海中心大厦辉煌的建设历程。
在影片的讲述中,展现出来的是极富时代感的镜头与炫目的镜头,还有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本身所面对的难度建设问题都引起了我的好奇,想想现在所学的土建概论知识都是基本知识,而要建设这样的重大工程不仅要有基础知识的储备还需要专业水平联系工程实际研究讨论得出有利的施工方案和适当的施工技术。
最大的感受是工程的建设要天马行空与付诸实际相结合,细心与踏实相结合稳步前进,这样建设出来的工程质量不仅让世人放心而且也为上海带来了引以为傲的新地标。
上海浦东处在一个冲积层,上海中心大厦的建造地点位于一个河流三角洲,土质松软,含有大量粘土。
在竖起钢梁前,工程师打了980个基桩,深度达到282英尺,而后浇筑215万立方英尺混凝土进行加固,形成一个20英尺厚的基础底板。
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大底板浇筑施工的难点在于,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11200㎡的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
其施工难度之大,对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筑工艺都是极大的挑战。
基础大底板需要400余辆水泥车轮番往来,500多名工人轮班不间断工作,60多个小时连续作业,建设上海中心大厦主楼61000m3大底板混凝土浇筑。
在影片中,运输工人、打混凝土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每天重复着枯燥、繁复的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前线劳动工作者。
一百工程的书的读后感三年级

一百工程的书的读后感三年级《超级工程》观后感《超级工程》纪录片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
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
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圾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
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
在以前没有看过《超级工程》纪录片,以为工程就是简单的项目建设,对项目没有更好的认识。
自从看了《超级工程》纪录引,尤其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
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2022观后感:观《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有感

观《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有感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二十年前便开始的计划,目标是打造上海最醒目的地标性建筑,由内而外的三层次高楼结构将打造属于上海的最美天际线。
632米的高度,将超越上海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这次工程所保守的争议可想而知,难度更是前所未有。
这是工程师们对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用24个完美的空中花园,创造更为环保舒适的未来空间,这是上海浦东最后一座超级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正准备让世界震惊。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把大楼建到600米以上,在看不见的地方,有着建造这座建筑杰作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胆识和谨慎的态度。
面对这一世界性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团队,设计图纸进行选拔,最终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公司亚瑟甘斯勒和中国的夏军所共同设计的图纸因为绿色环保而脱颖而出。
由于上海周围低段环海,地下也因为海水浸泡而湿润松软,面对这一难题设计师们通过挖掘近30米的地下,通过灌浆机、混凝土一点点打实地基来解决,是世界第一栋在软土地基上建造的85万吨级单体建筑。
以BIM建模模拟的形式以减少施工过程的出现的纰漏,提高一次安装的成功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时间、人力、物力浪费,为方案优化、施工组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BIM建模模拟,甚至连建筑里的每条线路的安排都能详细设计。
雨水收集系统,六百米高空风力发电等19种绿色技术的使用,有效减少了25%的能源消耗。
对每一项工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测试,上海中心大厦所采用的双层玻璃设计能有效地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即便大火烘烤一个小时玻璃也不会碎掉造成大型失火事件,给人们安全撤离和救援留下来宝贵时间。
上海中心大厦的建筑有疲倦、有困惑、有煎熬、有纠结,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跑到了中途,每个人都面临自己的极限,既然你冲动过了,也克服了许多困难,哪怕后面的路再长也得跑完。
通过观看《超级工程》这一纪录片后,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都要进行缜密的设计,宁愿多考虑几步也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不能忘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收集的超级工程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组织观看《超级工程》纪录片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超级工程》心中有浅浅的自豪感,之所以不“深”是因为有些麻木,毕竟是官方的片子,估计夸张还是有的。
但是看到港珠澳大桥的雄伟,上海新地标的壮丽,北京地铁网络的盘扎,这些超级工程无疑表达了国家的实力还是能让我觉得骄傲。
每集当中所表现的工程,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正确。
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们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
观看影片后,对我们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
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
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方案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方案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
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再来是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其间有着怎样起伏跌宕的动人故事?央视纪录频道近期推出的五集纪录片《》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今年继《春晚》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创纪录片,也是该频道自年月日开播以来摄制的第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
在国际纪录片界,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一直备受瞩目。
中国的鸟巢航站楼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大型工程均被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列为重点选题进行摄制,这些纪录片的播出充分说明了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现实发展题材的高度关注。
因此,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初,《超级工程》便成为第一批重点立项的纪录片项目。
目前,它已经成为国际电视市场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工程题材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纪录片《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
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船》。
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
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
刘文说。
与此同时,《超级工程》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使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追随镜头,观众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超级工程》于今年十一长假前后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面向全球播出,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纪录频道超级工程第一集观后感

纪录频道超级工程第一集观后感
这一集讲的是上海中心大厦的建造。
你看那上海的高楼大厦就像一群巨人似的,可这个上海中心大厦简直就是巨人中的巨人。
从一开始的设计就不简单,设计师们就像一群超级魔法师,要考虑的东西超级多。
什么风的阻力啦,那么高的楼,风一吹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就像一个瘦高个站在大风里,很容易被吹倒。
所以他们得把楼设计成那种能抗风的形状,这可比我搭积木的时候考虑的多多了。
还有那地基的建造,感觉就像是在给这个巨人打造一双无比坚固的鞋子。
打地基的时候,那机器轰隆隆的,感觉都能把地给钻穿到地球的另一边去。
看着那些巨大的桩子一根一根地打进地里,我就想,这哪是盖楼啊,这简直是在跟地球较劲儿呢。
而且啊,那些建筑工人就像一群超级英雄,在那么高的地方干活,我站在我家二楼往下看都会腿软,他们在几百米的高空,还能那么稳当地操作各种设备,真是太牛了。
这大厦的建造还涉及到好多高科技的东西,像是那些新型的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就像是大厦的特殊盔甲,既轻便又坚固。
我就在想啊,这是不是就像给这个巨人穿上了高科技的紧身衣呢?让它又能耍帅又能抗揍。
整个建造过程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团队合作游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至关重要。
缺了哪个环节,这个超级工程可能就没法这么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一集看完啊,我对这些超级工程背后的人们充满了敬意,他们就像一群幕后的超级明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出这么震撼的建筑。
这上海中心大厦不仅仅是一座高楼,更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啊。
以后再看那些高楼大厦,可不能只觉得它们高了,得想象一下背后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呢。
《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最新版-已修订)

《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观后感-(最新版-已修订)
本片《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聚焦于上海中心大厦的竣工及其创新典范,以及上
海地区的省市发展现状与实践发展成果等进程展开。
看完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体会到中国自古就被誉为“山水”国,其以自然赋予的美景,让“上海中心大厦”在本城内成为一道耀眼的东方璀璨,更加突出着城市现代化塑造
的中心雄视!
在本片中,我感受到了上海中心大厦“以不可能为可能”的令人惊叹的专业水平,以
及技术团队的出色能力,10层的中心塔楼展现“博大精深”的改造工程,每一层都把准条件下的技术极限实现!比如,总工程师将单层的钢结构改造成双层钢结构,更密型地增加
电气布线,并增加吊空电梯到楼梯中,真是多么考验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大型工程!
在几代结构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让大厦表面
精雕细琢,高达443米的铂金奇葩,震撼全城,在尊重环境的基础上,完美融入上海天际:以活跃的千里灯光,灯光把重点建筑展现在全球耀眼的焦点;在周围建筑空间里,散发出
宁静而欢乐的活力;以及每一個外观協調的空中廊道,都把整個上海画上了一層精致璀璨
的光芒大地!
总之,《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让我体会到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聚焦国际侧
重于资源分配、生态环境保护及技术创新之间的有机运作体系,以及立足于国家领导和社
会领导的成功实践。
让我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立意更加坚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心大厦》纪录片观后感
徐老师组织观看《超级工程》之《上海中心大厦》纪录片后,让我感触颇深。
平日里我们总是因为各种困难而给自己编造各种理由去推脱。
在超级工程中,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的。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
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
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
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
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
更是为了完成一工程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
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这项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让我觉得骄傲。
上海新地标的壮丽,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
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以后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