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超级工程》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纪录片《超级工程》的结构分析

纪录片《超级工程》的结构分析

何 的迫切 要求” ② 。 换 言之 , 所谓 悬念 引领
观 众 对影 片 的好 奇 心 理 及 收 视 兴 趣 ” ③ 。 对
苛刻要求也前所 未有 。 所有 这些努力都是 为 了完成一个几代人 的梦 想。 而这仅 仅是
刚 刚开 始 。
式结构 “ 就是希求通过悬念的设置来激 发 众 现实 生活 的相关性 和受众 对该 问题 的 浅层 知晓程度 。 《 超级工程 》 以我国著名
录片一样 , 这 是纪 录片 《 超级 工程 》 悬念
结 构 的优 势 。 在 内容 上 , 极强 的专业性 赋 予 了这类 纪录片丰富的悬念设置资源 。 其次 , 悬 念设置 的联结 点 。 若是 以受 的领域设置悬念也会使受众望而却 步。 因 为“ 框架理论认 为受众用 已有 的 ‘ 框架 ’ 或 ‘ 图式 ’ 来 理解新 的信息 , 并将其 与已
纪 录片 的叙 事结 构是体 现纪 录片 呈
现力 的重要一环 。对于专业性强的工程 、 科学类纪 录片而言 , 好 的结构方式 能够 使 大众领略科学技术 的魅 力 , 使影像 以更 富
逻 辑 性 、更 引人 人 胜 的 方 式 呈 现 给 观 众 。
首先 ,悬 念设 置的基 点——信 息差 距 。“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期 ,心理学 家乔 治・ 罗文斯 泰恩在对众多好奇心研究 的心 理学理论总结分析 的基础上 , 提 出了信息 差距理论 。 信 息差距 理论认 为 , 在某 一特 定 领域 , 信息 差距会 引发好 奇心 , 好 奇心 是 个体渴望 弥补信息差距 的反映” ④ 。 悬 念 的设 置以信息差距为基点 , 如 同科学纪
的五大建筑为主要 内容 , 受众 普遍具有对 影 片题 材的浅层 了解 , 易于形 成知识的联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二) 选择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
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 是顺时性叙事为主导。在戏剧式结构里,为了吸引观
众的注意力,必须营造步步逼近的故事情节,这就需 要影片的结构要以顺时性为主导,严格按照时空顺序 来组织安排故事情节。
在 《超级工程》 第三季“食物供应”一集中,为 了在暴雨前收割完所有的粮食,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 在田地里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个事件就是 以顺时性叙事为主导,首先遇到了一个矛盾,即暴风 雨两天后 来 临, 粮 食 必 须 在 暴 风 雨 来 临 之 前 收 割 完 毕,然后是解决问题,组长调用了多台机器,夜以继 日地工作,最后是结局,终于在暴雨来临之前完成了 任务。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被事件里紧张的气氛 所感染,当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也 不免快心一笑。由此可说明,顺时性的叙事结构有利 于观众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与接受,更容易感染观众 的情感。
三、《超级工程》 的影像叙事结构与策略
直到 2012年 《超级工程》 的播出,中国的科学 纪录片才在国际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工程类的 类型化纪录片,它是中国科学纪录片走向国际的重要 一步 。 [3] 《超级工程》 是央视全力打造的一部大型工 程类纪录片。该纪录片每季有 5集,每一集都介绍了 中国科技领域的超级工程,从 2012年开始,到 2017 年已经播出了 3季。播出期间 《超级工程》 达到了综 合频道该时段近半年来的收视高点,引发了全社会广
收稿日期:2019-05-22 作者简介:郭瑞瑞,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理论研究。
103
今传媒 2019年第 10期
广播影视评论
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形成了现象级,豆瓣评分8.9, 可见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度与欢迎度。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是一部非常令人惊叹和令人兴奋的纪录片。

本季继续展示了世界
各地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项目,从高速公路到大桥再到高楼大厦,每一集都让人
震撼不已。

首先,我要说的是该系列纪录片的制作质量非常高。

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剪辑手法,
都非常出色。

全剧的画面非常清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工程的宏伟和壮观。

另外,纪录片的配乐也非常动人,为整个剧集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紧张感。

第三季继续展示了一些全球范围内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项目。

其中一集讲述了迪拜
的世界最高塔——哈利法塔。

通过该集,观众可以了解到建造这座摩天大楼所需的巨
大工程和创意。

此外,还有一集讲述了中国的杭州湾大桥,这座桥横跨了整个杭州湾,连接了两个城市。

这个项目之大,让人难以置信。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也展示了工程建设背后的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天气条件的不
利影响还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每个工程项目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
工程师们总是能够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工程成功地完成。

总的来说,《超级工程》第三季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和娱乐性的纪录片。

通过观看
这部纪录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一些令人惊叹的工程项目,还能够深入了解
到工程建设背后的困难和挑战。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人兴奋和惊叹,还让观众对工程建
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我期待着下一季的发布,希望能够继续看到更多令人难
以置信的工程项目。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自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金字塔,到现代日本的关东大地震防护工程,人类工程史上不断诞生着伟大的超级工程。

电视纪录片《超级工程》以生动的视听效果,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多个超级工程,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整部电视纪录片分为四个部分:浩瀚宇宙中的天体工程、地球上的生命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城市工程。

其中每个部分又包含多个小节,以3D的动画、实景拍摄和详尽的文字解说,展现了人类所能够完成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超出日常生活的工程。

在天体工程篇章中,观众了解到太阳帆、空间电梯等极具前瞻性的物理工程,以及追踪陨石等天文突发事件的工程。

生命工程篇章介绍了新加坡水源工程、安徽黄山山体抢险等工程,让观众领略了人类为生命资本所做出的努力。

交通运输工程带着观众体验了跨海大桥、蒸汽火车、日本新干线、尤伯杯等标志性的交通工程。

最后的城市工程篇章则介绍了各种创意的城市规划,包括荷兰的扬基岛、东京的铁路地下城等。

《超级工程》的精彩不仅在于展示了工程,更在于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例如,新加坡水源工程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和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里插一句小剧透,在播放新加坡水源工程的时候,特意选择了一位满头白发、几乎年近九旬的工程师作为主讲人,是在给人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答案就在此处,由于节约篇幅不在多做解释。

作为一部纪录片,本片并不是非常严肃,而是注重展示工程本身的美和工程人员的精神风貌。

从整部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音乐、导演手法和文字解说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点。

例如,追踪陨石的部分,使用了各种画面特效来展示陨石的轨迹,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工程人员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再例如关于大坝的部分,刻画水流和坝体的画面特效,让人们感受到大坝建设过程的艰辛和努力。

总体而言,纪录片的制作手法非常出色,配合生动的文字解说,让整个观影过程沉浸在超级工程的壮美和工程人员的精神气质之中。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是一部以展现世界各地超级工程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这些工程的叙述和展示,呈现出了世界各地人类在科技和工程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叙事上,《超级工程》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包括叙述角度的多样性、目标受众的广泛性、情节结构的紧凑性、叙事语言的科学性等,这些特征使得该纪录片在观众中获得了极高的好评和关注度。

下面,笔者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对《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进行浅析。

值得关注的是《超级工程》在叙述角度上的多样性。

该纪录片不仅对工程本身的技术、构造、建设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解说,还通过讲述其中的故事和背后的人物,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生动和具有情感上的共鸣。

讲述一座大桥的建设过程时,片中不仅展示了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过程,还围绕着工程师、工人和相关专家的故事展开,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程的背后故事和人们的辛勤付出。

这种细致入微的叙述角度,不仅使得观众对工程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让他们对工程背后的人和事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

这部纪录片的目标受众非常广泛。

《超级工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士而制作的,而是致力于将这些复杂的工程知识和信息传递给更广大的观众。

在叙事过程中,尽管涉及到了许多专业性的知识和技术,但是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使得观众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这种广泛性的叙事特征,使得该纪录片能够深入人心、影响更多的观众,让他们对科学和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超级工程》在情节结构上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整个纪录片的情节结构设计非常紧凑,通过对整个工程的起源、设计、建设、完工和运行过程的讲述,使得整个叙事过程连贯而有条理。

为了提高叙述的紧凑性和吸引力,片中还运用了许多悬念和反转的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猎奇和期待,增加了整个叙事过程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这种情节结构的设计,不仅使得整个纪录片具有更好的观赏性,还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知识和信息。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中大型工程建设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超级工程进行深入的拍摄和记录,展现了人类在工程领域的巨大成就和技术突破。

《超级工程》在叙事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征,本文将对其叙事特征进行浅析。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在叙事上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纪录片一般都是以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为主要目的的,而《超级工程》更是以展现人类工程建设的真实面貌为宗旨。

在叙事中,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数据资料来呈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此来展现工程建设的规模、技术和影响。

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通过镜头可以深入了解到各种工程背后的科学技术和劳动成果,唤起了观众对于科技和人力劳动的尊重和敬意。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以环绕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展开,通过对工程背后的故事、设计构想、技术挑战、人员合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叙述,把工程建设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展现给观众。

在叙事过程中,纪录片充分挖掘出工程建设的戏剧性和情感性,让观众在了解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其中的种种困难挑战,产生共鸣。

在《超级工程》中,对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记录展现了工程建设中的水利工程技术突破和艰苦劳动,以及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的展现,让观众对于工程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在叙事艺术上有很高的技术水准。

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在画面构图、音效处理、剪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制作,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在节目对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记录中,通过高空俯瞰、水下摄像等特殊的摄影手段来展现大桥的设计、建设和通过过程,全方位地展示了大桥的壮观和美丽。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生动的画面更加深入人心。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正逐渐建立起一种新的形象。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可以解读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实力。

中国在高速铁路、大桥、地铁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超级工程不仅令人印象深刻,也凸显了中国的工程能力和技术实力。

这些工程项目象征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实力,成为中国新形象的重要符号。

这部纪录片强调了中国文化对超级工程的影响。

片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这些工程项目中的运用,如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雕塑艺术等。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在超级工程中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彰显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独特性。

这部纪录片也强调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努力。

报道中提到了很多工程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节能减排。

这体现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承诺,也展示了中国在环保技术和实践方面的进步。

这种环保意识的倡导与实践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新形象的符号价值。

纪录片《超级工程》展现了中国新形象的多个符号。

这些符号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实力、全球合作的领导地位、传统文化的运用以及环保意识的承诺。

这些符号共同描绘了一个现代、开放、负责任、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超级工程》是一部集合了科技、建筑、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素材的纪录片。

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大型工程项目,让观众了解到了人类在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拓展未来的决心。

首先,纪录片中展示的众多大型工程项目让我感叹人类的技术和创造力。

比如,片中展示的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日本本州深海道,其设计和建造都十分复杂。

这个隧道连接了日本本州和北海道,克服了很多困难如海底地殷复杂的地质构造、深海水下的施工环境等,最终成功建造出了这一世界级工程。

这令我感叹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巨大潜力。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很多类似的大型工程项目,如高速公路、桥梁、大坝、地铁等。

通过展示这些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些工程背后的技术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建设跨越宽度巨大的桥梁,工程团队需要根据实际地理条件和气象环境进行精确的测量和预测,并根据这些数据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来制造桥梁。

这需要对技术和团队合作的高度要求,而这些团队的合作又因为工程的复杂性而变得尤为重要。

最后,这部纪录片也提醒我们,在科技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的伟大背后,团队合作的精神至关重要。

每一个大型工程项目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成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共同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比如,为了建设海底隧道,团队成员需要有地质学家、建筑工程师、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各种不同技能的人才,他们要紧密合作,互相沟通,协调各种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圆满完成。

总而言之,《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拓展未来的决心。

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大型工程项目,观众可以了解到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科技和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团队的合作,人类才能不断地开创出更多的可能性,并为建设伟大的未来付出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娜 2009403133 09广电题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以来设置的第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五集纪录片《超级工程》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度依法社会热议,请谈谈你对于这部系列片的看法。

纪录片《超级工程》特点分析
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除了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上乘之作《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热议之外,还有一部中国原创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备受关注,记录了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五大工程的故事,将建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场景收录其中,无论是从入选的被拍摄的五项工程还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团队,都有着不凡的表现。

十年前BBC拍摄这样的”超级工程”纪录片是讲诉前苏联的梦幻运输机,日本的钢索跨海大桥,与之相比,这部彪炳中国工程史册的纪录片《超级工程》毫不逊色,观摩这部纪录片会对正在进行中的建设项目有新一层面的了解,也在记录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同时展示中国的综合国力,会从侧面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庞大和对经济的贡献。

所谓超级工程,是指那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型工程,这些工程之所以称之为超级就是因为非一般的大国、强国不可及,而且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难度。

《超级工程》的总导演李炳介绍这五大入选项目的标准是,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国内领先,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

不仅如此,还必须关系民生,关系未来。

在今天,中国整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时代,人口、环境、发展等众多问题急需解决,而当下,各种工程事故频发,在这个时候,《超级工程》的上映无疑更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对于理工科建筑行业都会有重新的认识,一项伟大的工程,其建设过程之复杂是常人不知的,每一个步骤都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

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不计其数,所用到的技术要求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

虽然有些事物平时习以为常,但背后却有着无数人的默默努力与奉献,每一个超级工程背后,都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结晶。

下面对《超级工程》做一下具体分析
片头设计引人入胜,折纸式的各式建筑依次展开,镜头的设计和衔接非常巧妙。

内容介绍
社会题材该题材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新鲜性。

在大规模建设的时代,各种工程事故频发,所选取的超级工程项目可以在某些层面上改正人们的偏见,同时这些在建的工程都是涉及到人们生活,与各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普通民众又不是很了解,所以该类社会型选题就具有新鲜可感性了。

主题《超级工程》一共分五集,每一集分别介绍不同的工程不同的主题,总的主题寓意为中国伟大工程巡礼,展现了新中国强盛的综合国力。

但在纪录片中并非单纯冷冰冰的介绍枯燥的建设过程,人文性始终贯穿在整部片子当中,以人为本,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为本是纪录片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港珠澳大桥”、“上
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还是“超级LNG船”,在分别介绍每一项工程的时候,分不同过程不同细节的引入工人建设者,从他们的视角来介绍工程本人,显得更人性化。

例如,在“超级LNG船“这一集当中,分别在不同的流程细节上介绍到了LNG船坞组组长、吊车手小靳、焊接女工人周丽芬等。

伴随着还有工人的生活和情感,像高空塔吊魏师傅,解说词中这样介绍“随之而来的是无依无靠的恐惧和长点的孤独,塔吊司机站在高空,唯一的交流来自对讲机,忙碌了一天的魏师傅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随之镜头切换的是魏师傅喝茶拍照的细节。

在介绍前面提及的焊船女工人周丽芬时还介绍了其家庭情况,周丽芬离开老家来到上海成为一名工人,现在的丈夫就是与自己同在一个工厂打工结识的,二人共同为在上海买房而奋斗着。

无一不彰显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结构从整部系列纪录片来看,是板块式结构,五集分别介绍不同的工程项目,各板块独立成篇,互相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而每一集又是按照平行式的复线结构。

围绕同一个工程,不同部分由不同的工厂和公司来制造和设计,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解说词中这样介绍“上海中心大厦以每5天一层的速度增长的时候,工地30公里之外的一家大型钢厂则是火花四射的景象”。

表现手段
声音是纪录片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超级工程》里,主要探讨音乐、同期声和解说词的特点。

音乐作为解说的背景映衬一直贯穿始终,本部纪录片里,紧张快节奏的音乐渲染了气氛,为高难度复杂的技术工作做了映衬,各种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中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在时间和质量双重标准的考量和要求下,此类风格的音乐更是能凸显这一特点。

快节奏也是本纪录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同期声主要是在采访时采用的现场声音,用参与工程制造的工人专家等负责人来介绍项目特点时,对自己所熟悉的参与的领域讲解会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科普题材的纪录片里,一些偏专业的艰难晦涩的数据和工程术语更是需要解说词用电视语言来一一化解,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视,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做参考对比,以谋求通俗易懂。

对比和举例是这片中常见的解释手法,例如,在第一集港珠澳大桥中,介绍被移走的淤泥时介绍,“超过800万立方米的淤泥被移走,相当于3座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在建桥初期的规划中写道,“要满足30万吨油轮通过,必须修建一座桥面高度超过80米,桥塔高度达到200米的超级大桥。

80米的高度的概念大概在26层楼以上的这样的高度,你可以设想一下,在26层以上的这样的高度开车,是什么样的感觉”描绘海底隧道时“不仅是国内最难的世界上最有难度的海底隧道重量达7600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
比喻的手法,在港珠澳大桥中介绍海底淤泥带来的困难时候,将淤泥形象的比喻成水豆腐,“淤泥像一层水豆腐用抛石坡堤或者是常规的重力沉箱结构,坐在“豆腐”上,只要把抛石或者是沉箱一放上去,它就会滑出去,站不稳,我们常规的方法就是把这块“豆腐”挖掉,或者把这块豆腐先用排水固结的方法变成“豆腐干”,然后它才能够把这个抛石固定住”等等这些方法都形象的化解了工程术语中的晦涩难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纪录片中大量运用的三维动画更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如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桥,在介绍修建人工岛挖海底隧道的盾构技术、沉管隧道技术、拼接圆钢筒模板拼接方案等等经常使用
到三维动画,这样一来将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可感,令观众对片中超级工程的全貌和细节了然于胸,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拍摄手法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很多非常规的镜头,如安装在塔吊车上和运输车上的镜头,以这种视角带来的新鲜感,很多都是摄像师系安全带在高空或水下等高难度的地点和场合拍摄的,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同时也让这些拍摄的镜头更加珍贵,在展示各项工程的进展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全景镜头,全面展示了一项浩大的工程所需要花费的工程量和人力。

此外,还有一种快速拉动的镜头是为了将一些数据变得形象可感,如在港珠澳大桥中,介绍修建180米长的海底隧道时,用到的画面是,先将镜头推至180米外以一位工人为参照物的中景镜头上,然后迅速拉至180米开外,给人视觉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也将这个数据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在很大程度上,《超级工程》是借《舌尖上的中国》的东风引来众多的关注,尽管二者是不同类型的题材,很多人还是会将二者做比较,《超级工程》没有《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主题的乡土风情的文化题材,代之以冰冷的钢筋、数字为主,科普性更强一些,因而反响会略逊一筹,诚然,片中多次解说用到的“巨大”“超级”“最”有些夸大泛滥之嫌,很多术语也被网友怀疑经不起推敲,如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最长的海底隧道,据可查阅数据,仅青岛的海底隧道就有7.8公里。

但从本身题材所展现的意义来说,此类科普型纪录片放在中国,它在观念、拍摄手法、利益主体上都更高一筹,是舌尖上的美食工程版,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