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两则阅读

合集下载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六篇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六篇

【导语】成语是语⾔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类智慧的结晶。

下⾯是分享的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 勤能补拙 唐朝时期,⽩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的州,地⽅事务繁杂。

⽩居易上任后为了处理繁重的郡务,谢绝了所有的宴请,⼀⼼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

要知道,⽩居易在分司东都时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饮酒与⾳乐,但是在苏州刺史任上这⼀切的消遣都让位于正事了。

因为他认为⾃⼰⽣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居易在苏州任上⼀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他以民为本,政省刑宽,使得苏州⼈民获得了轻徭薄赋,休养⽣息的实惠,深受州民的爱戴。

所以当他两袖清风地经⽔路离开苏州时,勤劳纯朴的苏州⼈民夹岸相送。

呈现出⼀时临⽔拜,⼗⾥随⾈⾏的依依难舍的盛⼤感⼈场⾯。

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缺陷。

【篇⼆】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精选 画龙点晴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画家,叫做张僧繇[yáo],他的绘画技术⾮常⾼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要张僧繇,为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

他答应下来,仅⽤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张僧繇画好后,很多⼈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太逼真了。

可是当⼈们⾛近⼀看,发现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的。

” ⼤家听后谁都不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壁上的龙怎么会飞⾛呢?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

这天,张僧繇当着众⼈的⾯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

事情发⽣了,他点过第⼆条龙眼睛后,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起,张⽛舞⽖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已不知去向。

⼈们惊叹不已,⽆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画龙点晴的成语解释】画龙点睛意思是,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地⽅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动传神。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1一事无成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

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

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极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

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

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

”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成。

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

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2三生有幸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

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

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

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

”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

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

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

中国成语故事两则阅读

中国成语故事两则阅读
“我这也没什么,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扣槃扪烛
In the past, a man was born blind. He had never seen the sun, so of course he had no idea what the sun looked like. But he would like very much to know the shape of the sun, so he asked people with good eyes.
过去,有个盲人一生下来就是失明的。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当然不知道太阳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他很想知道太阳的模样。于是,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
4;The sun is like a copper plate."
“太阳的形状像个铜盘。”
盲人听了很高兴,回到家里,敲敲铜盘,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后来,偶然听到钟声,他就以为是太阳。
Another man told him:
又有个人对他说:
"The sun can give out light like a candle."
“太阳能发光,就像蜡烛一样。”
When the blind man returned home, he touched the candle, and remembered well its shape. One day, he touched a yue (flute) and said happily:
老头儿见他箭箭射中,并不喝彩,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
"Do you know archery too? Isn't my skill excellent?"

成语小故事(通用18篇)

成语小故事(通用18篇)

成语小故事成语小故事(通用18篇)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小故事篇1(一)井底之蛙【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二)叶公好龙【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

中华成语故事精选(7篇)1.中华成语故事: 三折其肱晋国时, 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 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 要看民众是否支持, 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便将失败无疑。

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 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

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 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 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

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 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 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 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 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 换句话说, 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 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 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 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 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

世界上的伟大人物,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 却仍不断地奋斗, 结果才得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2.中华成语故事: 两败俱伤战国时期, 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

他非常聪明, 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

有一次, 他受到楚王的派遣, 出使到秦国去。

当时, 韩、魏两国互相攻打, 打了一年多, 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 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 便向他请教。

于是, 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

从前, 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 卞庄子见了, 马上拔出剑来, 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

旁边的人劝他说: “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 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 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 大的也会受伤。

到那时, 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 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

”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 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

不一会儿, 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 小老虎被咬死了, 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六篇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六篇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六篇【篇一】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夜郎自大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过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

但是因为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不过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

”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

”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篇二】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背水一战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

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

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

韩信感到十分失望。

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逐步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20篇)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20篇)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20篇)中国是文化大国,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精选(精选20篇),欢迎阅读!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1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3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4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篇5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篇【导语】学成语的目的是为了用成语,想熟练运用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生动。

下面是东星资源*分享的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经典中华成语故事安然无羔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

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

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

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

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兴奋,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

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它的意思是: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恙,疾病,借指灾祸。

【篇二】经典中华成语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

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

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àn)善国。

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

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

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语故事两则阅读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熟能生巧
Chen Yaozi, Duke Kang Su was unsurpassed in archery, and he had a very high opinion of himself.
康肃公陈尧咨,射箭技术举世无双,他本人也自命不凡。

One day, when he was shooting arrows in his own garden, an old oil peddler happened to pass by. The old man laid down his shoulder pole with its load, stood to one side, watched askance for a long while and didn't go away.
一天,他在自己的花园里射箭。

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正好路过这里,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好久仍不离去。

When the old man saw him hit the target every time, he didn't cheer, but only nodded slightly. Duke Kang Su asked:
老头儿见他箭箭射中,并不喝彩,只是微微点头。

康肃公问:
"Do you know archery too? Isn't my skill excellent?"
“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的本领还不高明吗?”
The old man said:
老头儿说:
"This is nothing, only skillful technique."
“这没什么,只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


Duke Kang Su was angry and rebuked him loudly:
康肃公很恼火,大声斥责说:
"How dare you belittle my archery skill?"
“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箭技术!”
The old man replied unhurriedly:
老头儿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I know this from pouring oil."
“我是通过打油得知的。


As he spoke, he put a bottle gourd on the ground, and a copper coin with a hole in its centre on the mouth of the bottle gourd. Then he slowly poured oil into the bottle gourd with a ladle. The oil, like a thin string, went straight into the bottle gourd through the hole in the copper coin without staining the coin at all.
说着,他拿了一只葫芦放在地下,又把一枚有孔的铜钱放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慢慢
地往葫芦里灌油。

只见油像一条细线一样,从铜钱眼里注人葫芦,铜钱却一点也没有沾油。

The old man smiled and said:
老头儿笑了笑说:
"This is nothing either, only skillful technique."
“我这也没什么,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扣槃扪烛
In the past, a man was born blind. He had never seen the sun, so of course he had no idea what the sun looked like. But he would like very much to know
the shape of the sun, so he asked people with good eyes.
过去,有个盲人一生下来就是失明的。

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当然不知道太阳究竟是
什么样子;但是他很想知道太阳的模样。

于是,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

Someone told him:
有人告诉他:
"The sun is like a copper plate."
“太阳的形状像个铜盘。


The blind man was very glad to hear this. When he returned home, he struck the copper plate and heard a ding-dong sound. Later, when he heard the toll of a bell, he thought it was the sun.
盲人听了很高兴,回到家里,敲敲铜盘,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后来,偶然听到钟声,他就以为是太阳。

Another man told him:
又有个人对他说:
"The sun can give out light like a candle."
“太阳能发光,就像蜡烛一样。


When the blind man returned home, he touched the candle, and remembered well its shape. One day, he touched a yue flute and said happily:
盲人回到家里,摸摸蜡烛,牢牢地记住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摸到一支篱,得意洋洋地说:
"This is the sun."
“这是太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