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论1-2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孟子 不学而能为良能 不虑而知为良知
柏拉图 理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认 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政治统治
管理民众
政治学
另一方面,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费尔巴哈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先分析下认识的主客体

认识的客体
现象 本质
多变的
稳定的 反映现象 反映本质 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

认识的主体
感觉器官 思维器官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区别于以下三种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性 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感觉和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剖析

学家卡·格雷贝和卡·泰·李卜曼用化学方法取得了茜素。

1869年1月11日,他们在德国化学学会会议上宣读了人工合成茜素的报告。

人工合成茜素的原料是蒽醌。

蒽醌由蒽经硝酸、铬酸或空气氧化而成。

蒽含于煤焦油中,在270°—400℃的温度下可以分解出来。

——99。

[36]《短篇哲学著作集》于1903年由狄茨出版社在斯图加特出版,共收入约·狄慈根1870—1878年发表在德国《人民国家报》和《前进报》上的7篇文章,还收入了他在1887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

列宁在《短篇哲学著作集》一书上作了许多批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期间作的(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

—120。

[37]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和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4—3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发生危机的时代,其创始人是皮浪,最著名的代表是埃奈西德穆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古代怀疑论者从感觉论的前提出发,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

他们把感觉的主观性绝对化,认为人不能超出他自己的感觉范围,不能确定哪一种感觉是真的。

他们宣称,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互相排斥的意见,即肯定和否定,因而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他们要人们拒绝认识,对事物漠不关心,说这样就可以从怀疑中解脱出来,而达到心灵恬静即“无感”的境界。

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哲学家米·蒙台涅、皮·沙朗和皮·培尔曾利用怀疑论来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

照马克思的说法,培尔“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了基础”,并宣告“无神论社会的来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2页)。

相反,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帕斯卡却用怀疑论反对理性认识,维护基督教。

18世纪,怀疑论在大卫·休谟和伊·康德的不可知论中得到复活,戈·恩·舒尔采则式图使古代怀疑论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 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 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 反复性和无限性。
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
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 物的正确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永无 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目的和方案; 三是对照、检验、评价; 四是反馈调节。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介的定义: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
中介
客体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 放大的工具系统。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4、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 识关系、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获得经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案例:
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
“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 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兵带回几株种在 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室贵族观赏。到了18 世纪,法国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 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 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 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它并没有死 去。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题库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题库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B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C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BCE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CDE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形而上学D.绝对主义E.相对主义5.“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BDE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三、辨析题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 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 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 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 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 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 果及思维模式。
实 践 观
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形式
实践的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 践基础上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这是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认识本质的科学 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 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
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1.感性认识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到的 含义: 关于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辩 证 反唯 映物 论主 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特征
1.反映具有摹写性 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 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 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一颗人造卫星
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第一次进入太空
第一次登陆月球
(探索太空)
1957年
第一架航天飞机
1961年
第一次探索土星
1969年 1981年 2003年
人类自诞生以来提出的最有影响的十大 “理论”
宇宙大爆炸 进化论 量子力学
《新科学家》
混沌理论 相对论 气候变化论 板块构造论 大科学
万物理论 风险理论
感性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感觉
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 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人的五大感官
眼 耳 鼻 舌 肤
人的五种感觉
淡淡的花香(嗅觉)
蓝色的大海(视觉)
叮咚的泉水(听觉)
真的是五 种耶!
甜蜜的糖果(味觉)
误区三:
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人们通过深入实际 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 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 识。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 作的结果。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 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 源于实践。
4.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信念
动机 情 感
非理性因素 意 志
习 惯
信 仰 情感、意志、欲望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它们本身不属于 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 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这种作 用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本 能
欲 望
居 里 夫 人
人的反映
分 析 选 择 运 用 重 组 整 合
认识对象
望庐山瀑布水
落疑三飞挂遥升日 九是千流前看紫照 天银尺直川瀑烟香 。河,下。布,炉
反映的创造性--联想
李白
结论: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实践
认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的 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 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 大的指导作用。
误区二:
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 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 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 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 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
坚持科学探索再获殊荣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 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 巨大悲痛,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 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 作。1911年12月她再次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
牛 顿
改向神学研究无果而终
大科学家牛顿晚年醉心于星象 学、炼金术及个人神秘冥想体验的 研究,并竭力论证第一推动力的存 在。牛顿最后是从宗教里面找到了 一个答案,就是上帝是宇宙起源的 第一推动力。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认识 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
认识是人脑固有的,存在 就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区别
唯 反物 映主 论义
旧唯物主义 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反映论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 = 7是颠扑不破的,为 什么在艺术领域2+5 = 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 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 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 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 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 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特点 直观、消极、被动 特点 辩证、积极、能动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 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 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 以,又被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感性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
人们凭借思维对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 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 含义: 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状态 属性 关系 本质 规律 客观事物 人的认识
上千 海 尽 白 一里 流 黄 日 层目 欲 河 依 楼更 穷 入 山
登 鹳 雀 楼
王 之 涣
此诗不仅刻画了山河的壮 丽。而且,揭示了“只有登高 才能望远”的生活哲理,因而 成为千古名句。
反映的摹写性--记实
2.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反映过程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 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 建构和虚拟。反映的创造性表现了反映的能动性。
这块
真的好甜哦!
感性材料
理性概念
认识是感性的(感觉),形式是理性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 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完成第一次 飞跃的基本 条件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 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凉爽的秋风(触觉)
知觉
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静悄悄 红彤彤
苹果
甜滋滋
香喷喷
甜滋滋 沉甸甸 香喷喷 红彤彤 静悄悄
沉甸甸
表象
表象是人们对过 去的感觉和知觉的 回忆,是曾经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那些 客观事物的形象的 再现和重组。
1.感性认识
人们凭借感官直接感受到的 含义: 关于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误区四:
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
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误区五: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 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 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说感性认识 的总和是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自然科学
理论产生于以往的实践活动,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第二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从实践到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